读前提示: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的职场人士、学生、老师、家长好好阅读与思考。
职场人看懂了这篇文章,就能够看透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生看懂了,就能够知道学霸的秘密,并以此为指导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老师们看懂了,就能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家长们看懂了,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真正为孩子学习赋能。
以下正文。
经常有伙伴私信我:后圣,你平时是如何学习的,有没有什么诀窍?
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我都会反问对方: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一出,70%的人就会没有后续了。我觉得蛮好,一个小小的问题筛选掉了70%的人,节省了我大量的精力。
这部分人,即使你告诉了他答案,也对他毫无用处,因为他根本没有“问题”,而就学习来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还有30%的人会继续沟通下去,我便会做一些答疑。
但这些答疑,都是零零散散,不成体系。
这些天整理了下思路,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首先,要
我的学习“诀窍”就是标题的10个字:提出好问题+高强度用脑。
— 1 —
提出好问题
这部分分三部分来讲:
为什么要提出问题?
我的学习方法作文 要论学习方法,我倒是有一点的。我总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对这门科目充满兴趣,追求、渴望它给你带来的让你感到满足的欲望。当你对这门科目感兴趣,渐渐的你会发现虽然不知怎样去讲它。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如何提出好问题?
1、为什么要提出问题?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效应,叫“视网膜效应”。
在一篇名为《视网膜效应》的文章里,作者写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想买一辆墨绿色的轿车。因为大多数人都会买黑色或者白色的车,他就特地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颜色。结果,买回来之后,他却惊讶地发现——经常能见到墨绿色的轿车。
这让他觉得很奇怪,便问身边的一位女同事会不会经常看见墨绿色的轿车,这位女同事正好怀孕,她说:“我可不会经常见到什么墨绿色的车,反倒是经常见到孕妇,上哪儿都能见到。
“视网膜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拥有某个特征时,我们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外界和我们有同样特征的事物。
这和我们说的“提出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视网膜效应”揭示了我们大脑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要想提高大脑的运转效率,我们要区分出背景与主体。
主体是中心,背景是陪衬。
为什么人很难放下自己?是因为,我们都是将自己作为主体,将他人作为背景,我们会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参照物,去看待世界。
为什么读书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自己在读啥,为什么学习完一门课程,好像感觉对自己也没什么用?
因为,我们没有区分出背景与主体。
范文:时间过得真快,暑假马上要结束了,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就要回到美丽的校园里学习了,我制定了新学期计划。计划如下:上课时,我发言次数渐渐增多了,而上课认真听讲有缺陷。要每次上课发言次数超过五次。
一本书,13万字;一门线下课程,2天;
这么大的信息量,如果你没有区分背景和主体,那么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全部是主体,又全部是背景,你的大脑一定是一团浆糊。
那问题来了,如何区分背景与主体呢?
你要有问题,你要能提出问题。
问题,就像一个吸铁石,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它能够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吸附起来,帮你在海量信息中找到主体。
2、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好问题的标准很多,但就学习来说,描述越精准的问题,离你的真实需求越接近的问题越是个好问题。
例如以下4个问题的描述,问题的友好度以此是 A<B<C<D
A:如何赚钱?
B:上班族如何赚钱?
C:上班族如何通过业余时间赚钱?
D:上班族如何通过业余时间做XX 赚钱?
再比如,下面这3个问题:
A:如何带团队?
B:如何带销售团队?
C:空降一个公司,如何带销售团队?
多读,就是要多读课文,对自己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也能从课文中明白课文的中心,对掌握课文是非常有力的。多写,写好字和写好作文都是语文必不可少的。先说写字,我们的字写的好不好并不是天生的。
你的问题越聚焦,你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3、如何提出好问题
我们离好问题之间,往往只差了一个善于发现的眼睛。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属于你的一些好问题:
①对让你感到受挫的事件,用好问题去发现你需要补足的能力;
②对令你感到情绪崩溃的事件,用好问题去发觉你所需要的心力;
③对你所感兴趣的事情,用好问题去探寻你的热爱与所追求的意义。
— 2 —
高强度用脑
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高强度”,分为四个部分来讲:
大部分人是怎么学的?
什么是高强度用脑?
为什么要高强度用脑?
如何做到高强度用脑?
1、大部分人是怎么学的?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习了近20年,但却没有人教过我们学习方法。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就好比,我们要操作一台复杂的机器,但又不给我们操作说明书,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殊不知,只要你稍微瞥一眼说明书,就可能让你少走几年的弯路。
在学习方法这件事情,大部人都在“无人驾驶”或“被动驾驶”,他们很少去关注学习背后的认知心理学规律,更别说专门研究了。
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
对文科生来说,有大量的记忆性内容,大部分人都是死记硬背,一遍遍重复,一段话,重复10遍,一个单词来回重复100遍……
这种记忆的效率其实是很低很低,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下面两方面:
第一,我们的学习成就感很差,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陷入“没信息——学不好——更没信心”的恶性循环。
第二,浪费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
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除了一遍遍重复外,没有人告诉他们其它的学习方法。
还有一种说法,教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玩也玩到了,学也学到了。
但现实非常残酷。
在美国,有一帮研究人员专门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实验,在研究了学生对电视、广播和报纸上的新闻做出的不同反应后得出结论:
学生对于报纸新闻中出现的人名和数字做出的回答正确率最高。
你可能会说,这个实验比较片面,毕竟很多电视节目又没什么营养。
那我们再说说一种电视节目:纪录片。
很多纪录片里讲了真正的科学知识,甚至有的还提到了逻辑性很强的理论,有的还有数据,我怎么就不能从中学到知识呢?
俗话说:“知识是海洋。”课本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朵浪花,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就要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四、注重写作。以上就是我认为能学好语文的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文。
没错,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特别提到这个问题。
有人说“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最明显”。可是波兹曼列举了各种研究成果,发现这句话纯属扯淡,因为事实证明电视上的信息很难被记住:“51%的观众看完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几分钟后无法回忆起其中的任何一则新闻…普通的电视观众只能记住电视剧中20%的信息…”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不适合学这个。
学习一定要练习,而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
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说学习方法的书很多,这方面的书我至少读了20本:从教材、到科普、到畅销书,从国外到国内……
在看完这么多书后,我发现所有高效学习方法的背后,都绕不开这5个字:
高强度用脑。
影响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是有多么刻苦、有多么认真,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用脑强度,学习高手实际上都是高强度用脑的强者。
2、什么是高强度用脑
怎么理解高强度用脑?
你只需要在大脑里做一个类比:高强度用脑,就好比高强度运动。你可以选择一项你最喜欢的运动,并想象下高强度的运动是什么状态。
比如,我喜欢打篮球,一场高强度的篮球比赛,我需要高度投入、精神高度集中、随时观察场上情况、随时准备冲抢篮板、死死盯住对方球员、抓住每一次得分的机会,打完比赛后,我一定是筋疲力尽……
与高强度运动类似,高强度用脑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单位时间内产生大量有效思维。
如果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脑子是空白的或想着去哪里玩,与学习毫无关系,则用脑强度为零。
学习高手与普通人的一大区别,是面对同样多的信息,他们产生的有效思维往往多得多。
第二,需要高度的专注力。
这个很容易理解,不专注就很难产生有效思维,即使有也大多质量不高,数量少。如果没有产生大量的有效思维,大脑也就不会高速运转起来。
第三,在没成为习惯之前,学习过程会非常不愉悦。
高强度用脑不是一个很轻松且自动运行的状态。当你用主观意志命令大脑高速运转,产生大量有效思维时常伴随一定的吃力和痛苦感,尤其是刚进入大脑思维训练时,痛苦更加强烈,但当你逐渐成为学习高手后,这种痛苦感将消失。
3、为什么要高强度用脑?
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这是科学实验的结果。
我举其中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员分别阅读同一篇文章,但给第1组人员的文章排版正常、字体清晰,给第2组人员的文章文本稍有模糊、有些字体略微难以辨认。
研究人员随后对两组人员阅读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是第二组的人员反而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文章的内容。
研究人员发现 ,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
我们在学习某件事物时所耗费的努力越多,我们就学得就越扎实。
这个现象,认知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合意困难”。
我们的大脑有着“最省力原则”的特性,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不费劲就不费劲。
晚上或者假日做好了作业就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其次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对于学习新的知识十分重要,如果在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知识十分重要,如果在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上课时就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
比如,用excel表统计数据时,宁愿逐个逐个数数,也不愿意多费点脑子,去找找有没有什么函数公式,可以节省重复劳动。
4、如何做到高强度用脑
这里就会涉及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了,这里推荐大家读一读《认知天性》这本书,作者彼得·布朗等,中信出版社出版(非卖书,只是防止大家搞错版本)。
而学习作文最重要的“窍门”,则是第五点:要勤学苦练。写人的: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外貌……写事的: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写好作文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
这本书,也是我们高级社群目前正在共读的一本书,推荐你好好阅读。
我结合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重点向你推荐下面这几个高强度用脑的方法:
间隔重复、多样化练习、检索练习、费曼技巧。
①间隔重复
我们太不擅长间隔重复了,我们最擅长的是集中重复。
比如,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一直重复10几遍,这种学习方法效率很低。
所谓间隔法,就是在学习中,将需要练习的内容在每次练习之间留有间隔,不要搞集中突击学习。
比如,你打算花30分钟去记忆一篇文章,你最好不要集中30分钟一遍一遍读,而是将30分钟分为3个10分钟,这么做的效果更好。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挑选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这些医生被安排学习有关显微手术的四节小课,内容是如何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每节课都有教学内容,之后是一些实践。
一组医生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四节课,另外组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
在课程结束一个月后,研究人员对这两组医生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哪个评估环节,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其表现都要超越另外一组医生。
《认知天性》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
可能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②多样化练习
所谓多样化练习法,指在不同场景、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孩子将沙包投进篮子。
第1组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第2二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
你猜哪一组投得更准?
答案是第2组,而且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第2组,但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研究人员于是得出结论:
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一个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放在我们实际学习中,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到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特定的内容只适合特定的方法。
③检索练习
如果你的大脑比喻为一座知识星球,将你所学的知识比喻为星球上一个个小精灵,为了保证这些精灵们的生命力,你需要经常唤醒这些精灵,让TA们知道,你还一直惦记着TA们。
在学习上,这个过程就是检索,你需要经常对你大脑里的知识进行调取、用来解决问题。
对学生来说,最常见的一种检索方式就是考试了。
我在这里要特别呼吁: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考试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考试本身没有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多安排几次小测试,就能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长期看,他们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只怕有心人.大家应该随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学习任何学科都要凭着自生的努力去学习,不能以为有些科目不重要就在上课时不听讲.学习时也要有着一种学习认真的态度。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与其花很多时间去背书,不如直接把书后面的课后习题做一遍效率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多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我们应该多写多练,哪怕是通俗易懂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或者是一个简单的算式,一道解答题,还是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式…….我们都应该不厌其烦。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学习课程会给我们留课后作业。
这时候,千万不要一边翻资料一遍答题,这么做等于省去了大脑调取知识的环节,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即使你答错了,再去看答案,也比直接看答案效果更好(有时候你还可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没有人会给你安排考试,那怎么办呢?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看完一本书:书的主题是什么、逻辑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和我看过的其他书有什么关联;
学完一门课:课程的逻辑是什么、哪些可以马上运用、哪些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在课堂上多听,多记,勤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不偷懒,不懂就问,善于思考。多看有助于学习的课外书。考试前认真复习,主动解难题,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考试时心要细,心要定。达到不漏题,不应该错的就尽量别错。
反思:今天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更好地处理方式,哪些思维/原则需要更新?
④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检索练习的一种,但它太重要了,所以单独说。
所谓费曼技巧,指的是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老师:
用最简单的话,用自己的原话、浅显直白的话复述表达复杂深奥的知识,最好不要用行业术语,让非行业内的人也能听懂,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最好想象你是在给一个80多岁或者8岁的小孩子去讲,甚至他们都能听懂。
如果对方听懂了,那么恭喜你,你对这个概念理解比较透彻了。
如果对方没听懂,不好意思,请你回来重新学习。
费曼技巧的核心是简化,让80岁的老人也能理解、让小孩子也能理解。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么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那是因为,我们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过程,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关概念,并把他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新概念。
比如,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组合成的,新的知识其实由原本知识来构成和解释的。
因此我们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通过联系,将新知识概念强行插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
当你能够将一个复杂的概念用大白话说出来时,才能说明你成功地构建了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的关联,别人也才能更容易听明白。
最后的话
总结一下:
我的学习“诀窍”分为两部分:提出好问题+高强度用脑。
问题,是一切的起源,帮助我们区分背景与主体,让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以及要学什么。
当你能找到自己的真问题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取决于你如何高效学习。
高效学习的核心就5个字:高强度用脑,要想学的更牢,就得让学习的过程不那么轻松,这一点适合学生学习、也适合职场学习。
无论是检索、费曼、间隔、多样化,都是制造学习难度的方式,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它更有难度。
希望能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