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作文,用意象写一篇作文600字

  • 大象
  • 2025-01-13

8.重要物象—秋

〖秋〗

文化指向:凄凉,悲愁,思乡。

解说:“愁”字的汉字构成,古人早说得明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心上秋即是愁也,秋日多愁,便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秋与愁在情感上的同构,由不得你不悲秋。

屈原《九歌》中“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开了悲秋的先声,此后的文坛悲秋之音如无边落叶,萧萧地覆满了平平仄仄的韵脚:“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行吟坐啸独悲秋,用意象写一篇作文600字,海雾江云引暮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到《秋声赋》时,悲秋被推向了极致。

相关意象:

1.秋高气爽,秋水明净,蕴涵着空灵、高远的意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山临水,视通万里,青天碧水,上下相接,浑然一色,相映成辉,这是秋韵典型的空阔之美。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秋天的清新、怡人与空灵之美。

2.秋萧瑟凄凉,蕴涵着离人伤痛悲苦的意象,关于意象的作文2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直诉离别的伤悲。

3.秋季一到,繁华摇落,叶落归根,季节的轮回蕴含着思乡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思乡之苦啊!

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乡愁不可抗拒;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战乱中的故乡反成了生命中匆匆的驿站;卢纶“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空间距离是古人思乡时无法超越的痛;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借助想象,将乡愁雕塑成千千亿亿痴苦的望乡石;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天上地下,水上陆地都塞满了无法躲避的秋思……秋入乡心愁割肠,厚重的秋色,悲凉的秋风,引来漫天的乡愁。这些熟悉的诗句,都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相关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怜香魄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唐·李贺《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宋·陆游《秋声》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苏幕遮》

相关链接:

1.李清照笔下的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临高阁,关于意象的作文600字,乱山平野烟光薄……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秋的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表现十分特别,与她笔下春的无奈伤感正好相反,不见伤感低落,反显意气风发、挺拔峻峭。

2.诗人笔下的“喜”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戎昱《戏题秋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虽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得来的力量!草,不管闪电雷击,不管狂风骤雨,不管严寒酷暑,它都毫不畏惧。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

*温馨感悟*

文化突围

合理选用意象,是可以让作文快速摆脱平淡、翻出新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忌直白,尤其是记叙文和散文的情感表达更需委婉含蓄,近几年许多高考优秀作文往往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

君子

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飞……可谓秋有形。听秋声,观秋色,览秋景,感秋韵。

有人从萧萧黄叶旋入早候的泥土感受到人生之秋和家国之秋。于是感时悯乱,伤离惜别,怀旧思故,悲悼亲朋等愁绪绵绵不断。有人从地阔天高云远水净的物象感受到空灵和清朗,于是欣悦、宁静,“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仿佛完成使命般感动于生命的超然明净。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深思。

不拘于“嫋嫋兮秋风”草木摇落的萧条,不拘于“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的凄凉,不拘于“秋色连波”的寒意,不拘于梧桐芭蕉冷雨的悲愁,才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阔,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突破文化笼罩的同时就是创造文化。

同是豪放派,辛弃疾感到“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的绝望低落;李白感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情逸兴;苏轼感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充满了欣喜和赞美。同是离别诗,有人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有人却是“壮别天涯未许愁”。于是离别的时候,国人就多了几分洒脱,几分豪情。

象征意义的作文 篇1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与四周郁郁葱葱、野花四放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但他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春日里,幼小的紫藤芽从残墙脚下悄悄探出脑袋,揉了揉朦胧的睡眼。

秋之季节特征是净、凉、清,诗佛王维从秋景中感悟到禅意。但诗是物象与感情的合璧,感情是个性的体验感悟,每个人的感悟是不同的。即便相同的情感类型,其感受的广度、深度也是相去甚远。从秋景中辛弃疾感悟到“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而领袖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感悟的却是:“独立寒秋,意象作文150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秋竟让伟人生出万丈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言一出,千古文人,谁与争锋?谁还会想到秋是缠绵人眼中的“征夫泪”、“相思泪”、“离人泪”?突破传统意象的围困,就是文化的新生。

入乎其内,了解古人根据季节特征,季节特有的物象,创造意象的思维方法与感悟过程。出乎其外,捕捉个体独特的体验,换一种方式接触自然与社会,沉淀生命中闪光的灵性。这是文化突围的路径。写作亦然。

二、常见物象的文化指向

花草树木类、山川风物类、飞禽走兽类、自然现象类、时令节气类等物象浩如烟海,不可能详细地一一列举,只能简单地解说,愿意详细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看《意象运用技法》一书。下面列举十大常见典型物象,指出它们的文化指向和相关诗词例句,便于写作中运用。

9.常见物象—梧桐

〖梧桐〗

文化指向: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举例延伸:“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悲凉之意。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看看相关诗句吧。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砧杵敲残深巷月,摇落梧桐故园秋。”“秋色到深闺,夜扫梧桐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潇潇辞梦去,方知垂露挂梧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坚强的小草 广州七彩快乐作文黄埔教学点四年级吕竑睿 它不如大树那般粗壮,它不如玫瑰花那般艳丽,它不如神秘果那般引人注目,但是它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它就是路旁的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 春天。

当然也有意境上的另外:象征环境之幽寂,情趣之高雅脱俗。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家有梧桐落凤凰,梧桐成为圣雅之植物。李商隐的那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意境宏大优美。李白有“宁知鸾凤意,远抚依桐前”。这成为后世园林中的凤池馆、碧梧栖凤等景点的文化渊源。

10.常见物象—红豆

〖红豆〗

文化指向: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举例延伸: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温庭筠也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吟咏红豆。如他的《锦城曲》中有两句就写到了红豆:“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这里的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作为纪念的礼物。还有一首《新添声杨柳枝词》,是这样写的:“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首感人的男女爱恋的诗,诗中用红豆嵌在骰子中,比喻对对方入骨的相思之情。

中唐以后“红豆”的涵义开始逐渐延伸。杜甫“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已有思念故国的意味。

钱谦益借注杜诗《江南逢李龟年》寄托南望永历之情,并以“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隐喻对柳如是别后的思念,夫妇共同的故国之思及反清复明的信心。

11.常见物象—芭蕉

〖芭蕉〗

文化指向:愁情、悲苦的象征。

举例延伸:芭蕉,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清香,是南方特有的植物。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这样写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意象作文600字记叙文。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其中咏芭蕉的“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读起来回味无穷。众所周知,芭蕉的形状是叶围绕着心,或舒或卷,层层叠叠,好比被愁思重重包裹的心灵。看看诗人们的吟咏吧: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李商隐

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宋·杨万里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宋·杨万里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清·郑板桥

满阶蕉叶兼梧叶,一夜风雨似雨声。——清·郑板桥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

碧纱窗外绿芭蕉,书破繁阴坐寂寥。——清·郑板桥

12.常见物象—鸿雁

〖鸿雁〗

文化指向:思乡、怀亲

举例延伸: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13.常见物象—松柏

母爱的作文:古往今来,我国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赞母爱的千古诗篇。可我却觉得母爱像雪一样纯洁,透明,无私,不含任何瑕疵。 自我懂事以来,我不知和母亲顶了多少次嘴,让母亲伤了多少次心,总让母亲一个人偷偷的流泪。

〖松柏〗

_(:з」∠)_

文化指向:坚贞、傲岸、坚强、生命力的象征

举例延伸: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表现青松的高洁。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亦然。

14.常见物象—杜鹃鸟

〖杜鹃鸟〗

文化指向:凄凉、哀伤的象征。

举例延伸: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这一凄凉意象所寄托的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寄思亲之切:李中《钟陵禁烟寄从弟》诗:“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冬天的典型意象1 冬的意象有哪些 1、蜡梅 蜡梅花期晚冬至早春。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品种颜色极多。花瓣粉红,密而浓;玉蝶梅花瓣紫白;绿萼梅花瓣白色,香味极浓。每至寒冬,成片的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

写羁旅之绪:温庭筠《碧涧姨晓思》诗:“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抒漂泊之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绘凄凉之境:赵翼《愍中寺是坛相传唐太宗葬战骨处》诗:“归随辽鹤迹,啼有蜀鹃痕。”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托惜春之心:王令《送春》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哀亡国之痛:家铉翁《寄江南故人》诗:“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寄怀君之情:汪元量《钱塘歌》诗:“南人堕类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寓思乡之愁: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诗:“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尽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言思妇之苦: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杜宇生生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此外常与“庄生梦蝶”的典故对举,以写哀伤和失落。

李中《暮春吟怀寄姚端先辈》诗:“庄梦断时灯欲烬,蜀魂啼处酒初醒。”

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崔涂《春夕》诗:“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15.常见物象—蝉

〖蝉〗

文化指向:高洁;悲凉

举例延伸: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寒蝉”在古诗中的意象却大不相同。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6.常见物象—芳草

〖芳草〗

文化指向:离恨

举例延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关于意象的作文300字,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17.常见物象—草木

〖草木〗

文化指向:盛衰兴亡

举例延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记得有一次,妈妈知道我很想买一本《作文大全》,便吃过饭就去问,几次的奔波,却没有找到。我心里有点焦急了,可是妈妈说:“放心吧,书的事,”我打断了妈妈的话,对妈妈说:“妈妈,不如这样吧,等到这回买资料书时我自己买行吗。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18.常见物象—天

〖天〗

文化指向:天道、精神、规律

举例延伸:《尚书》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王和老师。古人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于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文天祥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屈原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己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意象素材摘抄。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同样是面对天地之化育,如果说儒家是赞(助)天地之化育,那么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以月亮为意象作文一:月亮 月亮,它洁白的身影,是那么的安详、宁静,曾多少次回顾在我的眼前,我十分喜欢它,因为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向它倾诉自己的烦恼,还可以无所顾忌吐出我的喜悦。晚上,闲来无事,实在无聊。

*章节温馨点拨*

意象是把钥匙

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典故,诗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意”,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意在物象的包裹中,读诗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不解意象的人。将被排拒在诗歌的门外。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的。

意象其实就像文化操作系统的RAR或ZiP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所以要进入古诗的大门,首先要掌握意象的钥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