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在上作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用一连串象声词写一篇字数达450字的作文。我心想:这太简单了吧。当我开始写的时候,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来。于是,我想吸点墨,会不会就像王勃一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说做就做。
在我发的上一篇文章(2021-01-05)《我是这样教孩子动作细节描写的》中,有一篇孩子的作文《我跟妈妈学做水蒸蛋》,我就以这篇作文为例,谈谈如何避免写“流水账”式的作文。
所谓的“流水账”作文就是把一件事的各个环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分主次地全部记录下来。这样的作文在小学、初中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见到。
我的妈妈是一位很普通的人,就象爸爸说的,进入人群中,很快融入他们。妈妈很勤快,用爸爸的话就是“妈妈病了,我们可怎么办呀”,因为爸爸已经让妈妈惯坏了,什么也不会干,偷偷告诉你们,爸爸会干就是懒,属猪的吗。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参加了很多作文专项训练,如详略安排、修辞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可是写出的作文还是流水帐式的。对此感到十分不解和焦虑。下面就谈谈怎样避免写“流水账”作文,希望对家长在辅导孩子时能有所帮助。
爸爸烧菜 勤劳的爸爸一下班,赶快回家“咚咚”打开门,钻进厨房。水龙头“哗哗”和水盆吵起架,放出了很多水,小青菜们一头扎进了水盆,洗了个舒服澡。煤气灶“噼里噼里”,火苗“喇喇”地窜了出来。
全文开篇先用一连串的象声词,绘声绘色地勾画除夕之夜鞭炮作响的动人情景。接着描绘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们看放鞭炮的神态以及欢乐的心情。写的是典型的人,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同庆除夕的幸福情景。全文写得生动感人。
众所周知,不管什么事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写作也是如此。孩子一写作文就写成“流水账”式的,一定是在写作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包括立意、选材、谋篇、用语、修改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
一、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主题产生于写作之前,产生的基础是具体事件,如果某件事使作者受到了感动,或让作者得到了启发,那么这种感动或启发就是主题。主题是一篇作文的灵魂,主宰着全篇,决定了哪些素材要详写,哪些要略写,具体来说,就是对能突出主题的素材要详写,对不能突出主题的素材要略写。因此,写作之前必须要确立正确的主题。这样,就能够避免出现平铺直叙、不分主次和详略不当的问题。如,《我跟妈妈学做水蒸蛋》就是紧紧抓住“切小葱”这个对作者来说困难最大,感受最深,最能突出体现“熟能生巧”主题的素材,进行详细描写的。
二、选材,就是选择写什么事。
都是粗心惹的祸作文1 每当想起一个星期前发生的那件事,我的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冒冷汗,仍心有余悸。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急切地推开家门,三步并做两步直奔餐桌——我的肚子早已发出抗议,咕噜噜直叫。“妈,我饿坏了。
第一,要选能体现主题的素材。例如,在《我跟妈妈学做水蒸蛋》一文中,作者所选素材有:1.每次看妈妈做水蒸蛋时,都觉得很容易。2.自己亲手做时却感觉很难。3.和妈妈的对话,做饭的声音象声词。这些素材就是能体现“熟能生巧”主题的。如果选择的素材是关于旅游方面的,就体现不出“熟能生巧”这个主题。
第二,要选感悟最深刻的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见到或听到的别人的故事,还可以是在书里读到或电视、网络上看到的故事,古今中外都可以,但是故事的内容都要健康。例如,《我跟妈妈学做水蒸蛋》的素材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一件小事》的素材是鲁迅先生见过的别人的事情。
全文开篇先用一连串的象声词,绘声绘色地勾画除夕之夜鞭炮作响的动人情景。接着描绘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们看放鞭炮的神态以及欢乐的心情。写的是典型的人,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同庆除夕的幸福情景。全文写得生动感人。
中小学生在选材时,不一定非要选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多小事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大道理,可以“以小见大”。以下面这个作文题为例: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哪个本领让你印象最深刻?有哪些体会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对于这个作文题,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学习弹钢琴、拉二胡,学习舞蹈、绘画,学习做饭、洗衣服等等。重要的是要选择感受最深刻的事例,遇到困难最多的事例,或者说感悟最深刻的事例,这是选材的功夫。以学习做饭方面的“学做水蒸蛋”为例,作者开始认为做水蒸蛋很容易,但亲手做时却感到很困难,特别是切小葱时倍感困难,通过和妈妈的对话,又明白了不管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就一定会熟能生巧的道理。这就是印象最深刻,象声词作文写作素材,感悟也最深刻的事例。写自己经历的事,最容易打动人。
三、谋篇,就是确定写作的顺序、详略和重点段落。
可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把素材的顺序、详略和重点确定下来。记事性记叙文必须要把事情的发生过程交待清楚,这个过程要详细描写。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这些地方要重点描写。例如,在《我跟妈妈学做水蒸蛋》一文中,学做水蒸蛋的起因、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即可,不用多浪费笔墨。妈妈做的过程略要写。在自己亲手做的过程中,切小葱最困难,体会和感悟也最深刻,要作为重点加以详细描写。
我们先去超市买了新鲜的草莓鸡蛋和果酱,回家以后,用水把草莓冲干净,再把鸡蛋打碎到碗里,搅拌好了以后,草莓也到时间了,就要开始正式的做饭了。先把锅打开,冲洗干净后,将鸡蛋汁撒入锅内,开火了。
四、用语,就是按照列出的提纲,使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和描写方法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体会和感悟)描写清楚、完整。其中,对重点部分要用描述性语言加以详细描写,最好做到能把画面感写出来。
许多孩子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素材写完了。怎样来避免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住素材中的细节来描写。那么细节在哪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找到细节的方法:把动作进行合理分解,做饭用的象声词。
例如,“做水蒸蛋”的过程包括“切小葱,打鸡蛋,上锅蒸”三个环节。如果对每一个环节都不进行分解,那么,在描写的时候就真的只用“三言”就写完了:“我先把一棵小葱切成半厘米大小,然后再往碗里打两个鸡蛋并搅匀,最后放进锅里蒸十分钟。”显然,这样的作文真的没有“看点”,而且,就算已经学会了很多写作技巧,也没有机会用上。
如果对这三个环节进行细致地分解,素材马上就会变得丰满起来,这样就增加了运用多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机会。例如,作者感到最困难的环节是切小葱,那么把切小葱的动作加以分解后,有关于象声词的作文,再进行描写就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先用左手把一棵筷子粗的小葱放在菜板上,然后五指弯曲,指尖往里,摁住小葱。右手拿起菜刀,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牢刀把,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刀的两面,这样握刀能省些力气。”
全文开篇先用一连串的象声词,绘声绘色地勾画除夕之夜鞭炮作响的动人情景。接着描绘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们看放鞭炮的神态以及欢乐的心情。写的是典型的人,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同庆除夕的幸福情景。全文写得生动感人。
今天去爷爷家玩了,他给我做了很多好吃。我在一旁看着爷爷秀厨技。水龙头“哗哗”和水盆吵起架,放出了很多水,小青菜们一头扎进了水盆,洗了个舒服澡。煤气灶“噼里噼里”,火苗“喇喇”地窜了出来。
“摆好这些姿势后,就开始正式切小葱了。左手五指弯曲后,运用象声词的作文,中指的指节是最往外的,我就用它顶着菜刀往里的一面,每次抬刀的时候,刀刃都不能高过中指的指节,这样能保证切不到手。就这样,我紧闭嘴唇,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一刀一刀切起来,每切一刀,左手就往后退一点。”
读者看到这么详尽的细节描写,相信不会用菜刀的人也学会用菜刀了。
接着,作者又加上了必要的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妈妈的娴熟操作),这就把“切小葱的困难”更加地突出出来。
“打鸡蛋、上锅蒸”这两个环节也进行了分解描写,但是比“切小葱”简略一些。
我的爸爸有高大的身体,强健的体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在周末的时间,他最爱做饭。有时也粗心大意。就说今天中午,妈妈没让他做饭,他就在厨房里忙起来。一会炒菜,一会做饭,忙得不可开交。还不时的叫。
在这篇作文中,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做水蒸蛋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合理分解,才做到了游刃有余地使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形象。
五、修改,就是对写出来的初稿进行调整、增删、润色。
如,孩子在写《我跟妈妈学做水蒸蛋》时,就是经过两遍修改,才最终完成,带有象声词的作文。我记得她由于在谋篇时把提纲列得过于简单,用象声词写一篇作文,结果导致在初稿里,把妈妈教自己时的动作和自己亲手做的动作都写出来了,做饭拟声词,而且,把妈妈“切小葱”的动作写得很详,却把自己“切小葱”的动作写得比较简略,主要侧重于对自己切小葱时的心理进行描写。“打鸡蛋”和“上锅蒸”也是把妈妈的动作和自己的动作不分详略地写下来。这样没有详略区分的作文,就是“流水帐”。第二次修改时,调整成把妈妈的动作略写,把自己的动作详写,克服了“流水帐”的毛病,同时又增加了“看花容易,绣花难”“姜还是老的辣啊!”这样的俗语,以及“嗒嗒嗒”这样的象声词,为作文增色不少。
文章一点点修改,质量一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