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老师的教导,老师的教导生作文600字

  • 老师
  • 2022-11-01

从教70年,开设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93岁的于漪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3年前,她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近日,《面对面》专访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于漪,讲述七十年从教经验和心得,老师的教导生作文600字。

作文:老师的教导让我成长 在学校一个月的日子里,老师,是您的眼神使我成长;老师,是您的一字一句使我成长;老师,是您的教诲使我成长。这次考试,应该没有谁能比我考得更差了吧!卷子发下来了。

“一切为民族”

中学老师的教导让她终生难忘

于漪出生在江苏镇江。1937年,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她就读的小学被迫解散。最后一节音乐课上,老师教孩子们唱起《苏武牧羊》。于漪回忆,“老师教一句我们唱一句,教着教着老师就流泪了,这让我们好像一下懂事了。”

老师的教诲作文1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难题,需要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来教育和启示我们。二年级时,我的成绩优异,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称赞和鼓励。我不禁有点骄傲了,上课不专心。

我们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同桌闹别扭了;她在我的书上乱涂乱画,我把她的书包丢在地下,还踩了两脚。我们的“战争”逐步升级,从小声咒骂到大吵大闹;从暗中争斗到明目张胆的打斗。

经历了逃难之后,于漪辗转考到镇江中学,成长路上老师的教诲作文,这所学校的校训是“一切为民族”。在这里,语文老师教授《陈情表》中“茕茕孑立”一词时,给她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老师的教导是那悠悠的小桥,桥的一端连着今天,另一端连着希望和梦想;老师的教导是那绵绵的细雨,就算失败,老师也会告诉你:“坚强,不怕痛!”;老师的教导是那牵引风筝的线,你飞得再远再高,生命的根总是系在大地。

于漪:他说注意这个词读“茕”,下面不是一撇,是一竖,笔直。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字“茕”,说记得再穷脊梁骨要硬,他教的是字形字音,给我们撒播的是做人道理。

“一切为民族”的校训融入了于漪的血液。“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辈子要做基础教育?我自己深受优质基础教育的培养,要把这些传承下来,发展创新。”

老师的教诲作文1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夏日中的一丝凉风,是冬日中的一轮太阳,是气馁时的一句鼓励的话 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一次期中测试。我为自己一直不错的成绩沾沾自喜,考试开始了,我双眼一扫试卷,顿时惊呆了:这都是概念。

她给自己立下规矩

于漪18岁那年,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1951年大学毕业后,于漪成为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前身)的一名历史老师。8年后,因工作需要,她转教语文。

正文:老师—一个崇高,伟大的职业。您课上是严师,课下如朋友和我们一起嬉笑大闹。带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带领着我们走进知识的王国!您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从我入学以来,老师。

△于漪和学生们在一起

老师的教导作文1 那天的天气真热,我们班都打开了电风扇,但我们的同学似乎还在叫苦连天地喊着天气真热。 老师推开了教室门,用了惊异的眼光看了看同学的大汗,大声说:“电风扇关掉,下楼排队去。”有同学惊讶地问。

在她看来,老师指导作文的作文,课要上到学生心中,一定要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以生命来认识生命,以一棵树来撼动另外一棵树。你只有自己真正修为做人,你的言行才会给学生以感染,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作文。”

在于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老师的教诲作文400字,也重点关注过家长搞不定的孩子。于漪说,教师的第一本领是要看出孩子身上的优点。因为把尊重孩子、爱孩子作为自己的信条,于漪总能找到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的方法。

于漪:有个孩子特别皮,打架、逃课、欺负同学。他喜欢装半导体,我就买半导体弄到家里来帮他装。对他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跟我一起上班再回来。那个时候大家经济都比较紧张,老师的那句教导作文怎么写,有点好吃的,买荤菜都要给他吃。

她还教导我:“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些话,不要忘了兔子是怎样输给物归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

担任校长培养大批人才

老师的教导初一作文1 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帮助过我们。有老师。同学。家长等。有了帮助我们就应该感谢人家,要不别会说你不礼貌的。老师一个为自己学生付出的人,我们犯错。

退休后仍然坚持工作

老师的谆谆教导作文1 站在学校里浓荫蔽天的榕树下,看着“感恩”两个字,脑海里就跳出老师的形象——老师每天披着晨曦匆匆赶往学校,忙着备课奋战在夜里,不顾酷热遨游在书海之中……老师的恩情,恰似滚圆剔透的鹅卵石。

1978年,工作突出的于漪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世纪80年代中期,于漪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她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上海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20世纪90年代初,于漪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个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

既为学生之师,也做教师之师。于漪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也成为了人民教师。她勉励青年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顶天的,一横就是生了两个翅膀,关于教导的作文600字,拥抱祖国、拥抱民族、拥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这种情怀。”

在高负荷工作的几十年里,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于漪,但她始终站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

现在,已经93岁高龄的于漪每天还会坐在小桌前,写下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她说,“把学生培养出来,就是老师的生命价值。老师不仅要有技能技巧。

综合《面对面》、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