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我是一只蚂蚁变形记作文

  • 蚂蚁
  • 2022-09-27

“自然人”首个要素就是身体素质,身体是一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表现在国民体质的增强。说起身体素质,有些人会说我们中国人的体质不错呀,奥运会得了很多奖牌,我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是得到了很多金牌甚至是世界第一,但这不等于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正好相反,在我国运动员在国际上摘金夺银的同时,整体国民的体质却在下降。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正在整体下降,2005与1995年相比,现在的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肥胖率则不断攀升。眼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体健康十大标准之一,201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为10%,德国为15%,澳大利亚仅1.3%,而我国则高达60%以上,情况令人堪忧,中国的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很少顾及学生的用眼健康。由于不停写字,小学生中指上磨出了茧子。由于长时间低头写作业,本该在成年人中出现的颈椎病、腰椎病出现在中小学生中,颈椎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7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次颈椎病普查显示,一个小学5年级的班级,50名学生中竟有25人被诊断为轻度“颈型颈椎病”,10个颈椎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孩子。有研究显示,中小学生有29.1%存在颈椎异常,我国腰椎病患者超过2亿人,青少年颈椎病患者比例也由1996年的8.7%上升到目前的12%。截止现在,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在肺活量、握力和臂粗等各个方面已全面落后于日本。2017年8月30日的《解放军报》报道说,在湖北某市参加征兵体检的1233名青年当中,有超过55%的人没有通过体检,主要原因是视力和体重没有达到标准……

从我入学到现在,我经历过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获奖,第一次上网,第一次……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煮饭。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合不拢嘴。哪是一个星期天,我爸爸、妈妈不在家。

 日韩的国民体质是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但中国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却下滑了呢?前边我们说过影响体质的三个因素分别是遗传、营养和锻炼,很显然,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说,锻炼并不意味着长跑、俯卧撑等成年人所需要的体育项目,主要是“玩儿”,其次是上体育进行锻炼和各种比赛。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在玩儿中四肢得到舒展,我是一只蚂蚁变形记作文,手脚身体不停地运动自然而然的就锻炼了身体,我们经常见到小孩儿“疯”着玩儿得满头大汗,其实这正是自然赋予小孩子锻炼身体的方法。老师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当学生在教室外痛快的玩了之后,回到教室学习会特别认真。日本的小学生每周有四五节体育课,也就是说每天都有体育锻炼的机会,这对于他们爱运动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小孩儿如果从小被限制运动,那么长大后也不会有经常锻炼的习惯。运动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不只是防止肥胖那么简单。首先,最重要的是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其次,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让孩子在学习时心情好,轻松愉快,还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增强记忆力,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运动中培养出来的目标感、专注力和耐力,这些能力会迁移到学习中来,对学习大有裨益。另外,多运动还可以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往往是不运动的孩子。现在的小学生自从进入校门就被“囿”在教室用大部分的时间学习知识,这样坐着不动肥胖率和近视率自然会上升,课外时间也“受制于”大量的缺乏制约的作业,能活快乐地和小伙伴玩儿的时间太少,体育课也由于经常被挤占或不正规而流于形式,头脑中忘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养不成爱运动的习惯,身体素质自然难以提高。而在同一时期,欧美的中小学生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在运动中他们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竞争精神,我们的学生长大后如何和他们竞争?

除了缺乏运动之外中国的中小学生还严重缺乏睡眠,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文规定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还规定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控制在60分钟以内。但是面对这一纸空文为了成绩又有几个老师能遵守呢?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生26.4%的学生每天作业耗时2小时,44.9%耗时3小时,28.7%更达到令人震惊的4小时,这些写作业的时间都是从睡眠时间中“挤”出来的,夜里23点入睡的学生小学占18.2%,初中达46.3%,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睡眠的缺乏对孩子最大的危害是影响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使孩子的身高受到影响,研究证明,孩子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比白天高很多,并且睡眠越深沉,分泌量越高,孩子在睡眠过程中,脊椎和全身的关节都得到了放松,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到八单元作文,如同压缩了一天的弹簧被松开了,自然有利于孩子身高的增长;其次影响脑细胞的发育,对孩子智力造成影响;另外,还会造成孩子免疫力差、容易出现抑郁倾向和出现肥胖和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增加等诸多危害。布置大量作业、拉课、补课这些没有底线且“技术含量低”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老师提高成绩的主要手段,但这是以不断地透支学生的精力和身体为代价的。

“自然人”的第二个要素是心理。在人的一生当中起作用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前面我们说过对一个人成功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情商。而情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作文范文,说的具体一些可以从2007年流行的两本书中找到答案,这两本书分别是《性格决定命运》和《心态决定命运》,在这两本书中作者分别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性格和心态对一个人一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性格和心态都属于心理的范畴,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一个人一生的巨大影响。清华大学原校长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 而是健全的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其他条件如智能、道德等等同的条件下,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其结果有着天壤之别。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心理是最被忽视的一方面,传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并没有专门涉及心理的,而心理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德智体等其他方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和心理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学习不好可以补,心理问题则影响一生,一个学生学习再好,如果心理出了问题,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端午节,一切都趋向“归零”。人的心理品质主要的形成阶段在青少年时期,从三岁开始萌芽,八岁进入快速形成阶段,十五六岁基本定型,也就是说内向还是外向,坚强还是脆弱,自卑还是自信,这些到初中毕业后想改变就难了。现在的小学生好多已经失去了小孩应该有的特点,例如好动、好说、好问、好奇心强等,诸如沉默寡言、自卑、自闭、焦虑、厌学 、敌对、敏感、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在小学生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提起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小孩子能有什么心事?他们听话就可以了有什么可抑郁的?”实际上,小学生不仅有心事,而且有心理问题。早在2006年,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一项数据曾指出: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中,各类学习、情绪及行为障碍者有3000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一个国家中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有精神病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与他们小时候心理得不到正常发展有关呢?有些孩子有“社交恐惧症”,有些孩子有“开学综合症”。2016年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2%,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原因。2016年全国小学生的在校人数是9984万,初中在校生人数为4305.4万,六年级上册《变形记》作文,按照这个比例所对应的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总数为2000万以上,初中为1300万人以上,多么令人震惊呀!他们中有多少正走在通向自闭、抑郁的路上,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很到了严重的地步,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变化的缓慢性、内在性、隐蔽性和治疗的专业性等)其危害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当一个学生由于课业负担出现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有在外表现时,老师并不会主动去进行疏导,因为老师没时间或在老师看来不是很重要,其结果是为其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直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 ,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2.在《手指》中,作者以平平常常的手指为题,写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

这些年,校园里的案件并不鲜见,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到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再到濮阳一高的李松,这些学生都是智商很高学习甚为优秀的天之骄子。李松从小就是优等生,但在同学眼中,他沉默寡言,性格特别内向,不爱交朋友,甚至对社会和生死相当悲观,学校家庭只关心他的成绩,没有人去探寻他心灵深处的变化,当这种变化有了外在表现时也得不到关怀和治疗,以至惨案发生,本应成为国之栋梁的他们却同时毁了几个家庭。曾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的马加爵伏法了,谁为他的行为负责?有谁会想到他的心理在狭小的空间里曾经所受的煎熬?有谁会想到这与他中小学时期所受到的教育有关?对于学生的心理,中美两国的看法是不同的,2007年4月17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四年级韩裔学生赵承熙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枪杀33名师生,震惊了全球,这件事如果放在中国,人们除了对死者的哀悼外就是对罪犯的口诛笔伐,欲除之而后快,但是美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同情这个杀手,因为在美国人看来,杀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认为杀手本身也是受害者,甚至弗吉尼亚大学将杀手与受害者一同列为悼念对象。

中美两国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学生遇到老师拖堂会理直气壮地走出教室,因为拖堂是老师的失误即没有按时完成授课内容造成的,所以老师不能把自己的失误转嫁的学生身上;而中国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只会乖乖的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课,面对老师不守规则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尽管他们不愿意,但没办法,这时他们正常发展的心理已经受到影响。在中国老师的教育行为不少是强迫的,学生学习知识靠强迫,规范学生行为也要靠强迫。一个班主任带一个班,通常情况下就是说去“管理”这个班,去“管理”这个班的学生,既然是“管”不强迫行吗?去强迫,需要的不是育人之法,而是“驭人”之术。每个小孩儿在共性的基础上都是独特的一面,有的爱说爱笑,有的特爱动,当一个极具足球天赋的“运动型”男孩儿和别的孩子一样在教室里强迫他静下来时,他将很难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童年有许多个第一次,它们像广阔宇宙中的那些小星星。其中有一颗小星星最亮,那就是我的作文第一次得奖的美好回忆。在一个阳春三月、晴空万里的日子里,我正在专心致志地上课,老师突然说他办公室里有我的一封信,叫我下课时把信拿走。

中美关于好学生的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老师的眼中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并不是学生活泼好动爱提问,而是爱学习、守纪律,听话。我们试想一下,爱学习是不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不是,爱玩、爱动、好奇心强才是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正常的孩子。那么就可以这样说,生来爱学习(主要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孩子是极少的,而这样的孩子在老师的心目中却是好孩子的标准;而一个爱动的孩子则动辄被冠以调皮捣蛋破坏纪律的“罪名”,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话多和爱动的孩子意味着更好的智商。一个活泼爱动的学生被教育成一个“守纪律、听话”的好学生要经历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当学生违反纪律时,中国的班主任惯用的教育方法批评教育,然后是写检查。相对于中国教师的批评教育,美国教育界把教育学生的方法称之为“干预”,通过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朝好的方面发展,中美两国教育界的不同理解类似于“堵”和“疏”,在中国倾向于“堵”,在美国倾向于“疏”,相比之下“疏”更符合教育规律;而写检查在美国就更没有了,老师因为违反纪律让学生写检查是为了让学生检讨思想上的错误,其实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违反纪律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当他在进行违反纪律行为时其实并没有经过大脑,不存在思想上的原因。这些强迫性的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使学生感到压抑,心理受到影响,性格或是变得暴烈,或是变得执拗,或者变得逆来顺受。 一个人心理的承压能力从小到大是遵循着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小孩儿的心理承压能力是很弱的,好比是小苗的茎,很容易“折断”,也就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过激的言语都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长远甚至永久的伤害。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会变得自卑,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的是暴力,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内向……教育部规定小学都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可以解决偶然出现的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当这种问题大量(如初中32.2%的比率)不断出现时,心理咨询就变得捉襟见肘了。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单调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教学方法,而简单粗暴的教育教学方式植根于单调繁重的的学习任务,当一个老师为了教学为了学生成绩而疲于应付时,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时间和耐心去教育学生。

让我们看看孩子们在学校的心理变化的历程吧:当一批天真活泼机灵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教室后,会被被老师课堂上的威严所震慑(当然,老师也是被逼无奈,不震慑学生纪律就不好,学生纪律不好学习成绩就难以提高,班级考核分数降低),这种活泼的心理会“收缩”;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7岁的小孩儿集中注意力时间是15分钟,但是小学规定一节时间为30分钟,有些学校执行时变为40分钟,当他们在强迫下一节课30分钟甚至40分钟不间断的学习时,心理能不受到压抑吗?在这种压抑下脆弱的心理之“茎”开始弯曲;当他们由于朴素的天真而无意识的不断的触犯老师规定的纪律时,会受到老师不断的抨击,在这种抨击下那种天生的机灵会一点点的减少;接着他们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矛盾横亘在眼前,就是他们迫切需要在玩耍中释放天性与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没有玩耍时间的矛盾,或者是想干自己有兴趣的事和干老师规定的没兴趣的事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心理的斗争在三四年级达到顶峰,大多数情况下在老师家庭以及社会联合“围剿”下他们会失败,到六年级他已经变得“听话”了,甚至循规蹈矩或者逆来顺受,独立性受到很大削弱,而继续进行抗争学生在老师眼中就是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断地被边缘化,或变得自卑内向,或变得执拗,甚至会因长期压抑而“爆发”。而那些听话守纪律的好学生呢?谁能说他们表面的听话下隐藏的不是内心深处的压抑呢?压抑的心理对于天才的影响比普通人要大,2006年的国际数学奥赛上,中国18岁的天才柳智宇和德国天才舒尔茨相遇,那一次柳智宇获得了金牌,舒尔茨获得了银牌。但后来柳智宇于2011年皈依佛门,在数学上没有建树,而舒尔茨由于在世界数学界有突破性的发现于2018年获得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柳智宇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家人管教严苛,伴随着众人的期盼压力越来越大,每天沉浸于各种题库中,性格越来越孤僻,最终萌生退意。而舒尔茨性格开朗,家庭环境宽松,没有什么压力,他觉得数学实在是太有趣了,并且乐此不疲地对数学进行研究,最终成为国际顶尖的数学家,被誉为是百年来罕见的数学天才。

在班级这个同心圆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20%左右的好学生,他们聪明,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是班级各项活动的首选,因为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变形记满分作文六年级100字,这些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小;处于第二圈的是那些勤奋的好学生,他们由于踏实努力而成绩优秀,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内向)的几率开始增加,因为他们的踏实努力是心理受到压抑的结果;处于第三圈的是那些智商高但不守纪律的学生,他们虽然学习良好,但是不努力不听话,经常因为“出格”的行为给老师惹事儿,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个性不断受到打压,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如执拗、偏执或脾气暴躁等);那些最外围10%的学生,他们是班级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家庭条件或其他原因或是学习差,或学习纪律双差,他们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不受老师或同学待见,各项活动与他们无缘,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只有失败的沮丧,甚至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些学生出现自卑、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几率很大,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也很大,而能够得到心理疏导的可谓凤毛麟角,更严重的是考大学无望,初中毕业后基本上就要进入社会,这些学生也许对于老师来说影响不大,但有没有人想过他们将来的就业、工作、婚姻怎么办?对于每个拥有这样一个孩子的家庭又怎么办?可以看出,在大量课业压力和应试为主的评价机制下产生了的大量(如小学的比率为21.6%)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不良心理被他们长大带入社会后,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演化为社会问题。我们经常会见到国人在公共场合因一点小事而旁若无人的争吵甚至发生极端事件,这除了个人修养问题以外,是否与他们从小个性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正常发展有关?

起初,我和爸爸信心满满的拿起了鱼饵 ,穿好鱼饵后就把 鱼竿抛向了水里,当我抛好鱼竿后,因为抛得太近,所以被岸边水草缠住了。第二次抛时,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把鱼竿抛得很远,所以鱼来吃食的机会也就更多。

想想当初,如果没有一次次失败和老师的告诫,何有今日之成功?是第一次的失败为我扬起了前进的风帆,此之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对自己说:“我的水平不算高,但我不能自暴自弃。面对困难我何惧哉?只要能不断进步。

在这种强迫和压抑的教育环境中,有的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但是却失去了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有的学生不仅知识没有学到,而且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孩子,整天被困在教室里学习着乏味单调的书本,那种“憋屈”的心理可想而知,在长期压抑下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他们有的初中没上完就被早早学校所淘汰,成为那些街头的闲散青少年(2010年这个数字为2820万)的一部分,有的打游戏缓解压力,有的以暴力来宣泄,更有的采取了各种手段来逃避,这样的孩子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是由于基数大,在中国的绝对数量很大,对于每一个拥有这样孩子的家庭来说, 无疑是个悲剧。而那些学习好表现优异的学生呢?他们从小就只知道顺从权威,如果这种“顺从”以“基因”的形式固定在他们的头脑中,那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是空谈,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创新型的人才首先就应该有个性,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有独立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要打破常规,敢挑战权威。而在我国目前强迫性的教育下很多小学生的个性在一进校门就没有了,没有个性的人何来创新能力?没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支撑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然人”的第三个要素是科学素养。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领先于世界,但是数百年来,由于“重文轻理”和其他的一些原因,中国在世界上落后了,落后的根源就在于科学。前面我们说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个在全世界已成为共识,科技的落后直接造成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下降。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取决于民众对科学的认知,在认知水平高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民众热爱科学和尊重科学的氛围,以及都来参与科学研究和讨论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地推动科学的发展。目前阻碍中国科学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民众对科学的认知,有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如果问一个西方人,多半会说是爱因斯坦;如果问一个中国人,多半会说是诸葛亮。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搞科学的,诸葛亮是搞谋略的,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低已经沉淀于民族的意识中,这种意识不改变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落后美日欧的现状,如何改变呢?办法就是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增强全体公民对科学知识认知水平,让大众切实认识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科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也是科技。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反映出国民对于科学的认知水平,瑞典公民2005年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28%,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2000年比重已达到了17%,到2019年达到31%,而2020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刚过10%,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10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欧美差了二十多年。2014年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研究人员的数量在R&D人员总量超过10万人的国家排名中倒数第2,仅为19.7人,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值普遍是中国的4倍以上,其中韩国134.9人,日本104.7人,美国87.4人。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数位于世界第一,但是和美日欧相比显得大而不强,也就是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少,这一点可以从我国至今没有获得过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看出来,六年级下册1~4单元英语作文。

公众的科学素养低是“钱学森之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少和公民科学素养低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把科学巨匠比做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公众的科学素养就是土壤,公众的科学素养低造成培育科学家的土壤贫瘠,只有公众科学素养之土壤肥沃了,才能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家。原理很简单,在人群中不乏具有科学家天赋或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人,但低的公众科学素养造成这些人接触科学的几率降低,也许有些天赋或潜质极好的人一生也接触不到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发挥不了自己的专长,也就不能用自己的专长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呢?靠的是中小学时期的科学教育,也就是科学课。2008年,美国14岁少年威尔逊建造了核聚变反应堆,成为世界上完成核聚变装置最年轻的人。14岁,一个初二的学生,在中国还在教室里背英语,而在美国已经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科学只知识。2015年,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两名小学生将自制的飞行器送到了23774米的太空边缘,并为此受邀访问白宫……其实在中国也从不缺乏科学方面的天才,但由于小时候得不到科学启蒙教育而失去发展机会,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马务村,有一个名字叫吴玉禄的农民,这个人可以说是个世界上少有的机器人天才,在只上过小学的情况下,独自制作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机器人,甚至受邀到大学讲演。假如他在小时候就接触到有关机器人和自动化的原理,很早以前就接触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且沿着这条脉络发展下去,那么他现在绝对不会呆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制作着那些在专业人士看来很粗糙的机器人,而是会成为中国机器人制作领域赶超日美的中坚力量。在人群中像吴玉禄一样的各方面的天才有很多,只是他们从小就没有被发现,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自己擅长的领域,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训练,也就没有机会为国家的科技作出贡献,这对于像中国这个的的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为人口多意味着拥有各种天赋的人也多。 

它逆行了着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鱼们的众声喝彩;它不停的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礁石,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冻成了冰。若干年后。

在人类科技发展史早期,中国的科技世界领先,明朝以前几千年的时间都是这样,四大发明就属于那个时间段,那时世界各国都没有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一般属于民间;而当科学研究变成政府行为和国家意志时,中国就落后了,到今天四大发明的记录已没有一项属于中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是四大发明后代们的智商降低了吗?不,是科学教育跟不上所造成,因为国民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的兴趣主要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而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落后于世界。可以做一下比较,在对于国家来说,科学和英语哪个重要?答案肯定是科学。但现实是在基础教育中的科学课还处于“副科”地位,外语课被从上到下“不适当的强调和加强”,科学课受到冷落,课时也无法保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强化了这门课的主干地位,因为这是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科学课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美国教育的主课之一,跟数学、英文一起占用同等课时。早在20年前科学课便成为英国的小学3门核心课程之一,日本和英国小学就有工业设计课。2014年开始,英国就将编程列入每所学校的必修课程。2018年,芬兰将编程作为其课程的核心,让全国的小学生更早地接触到这种新的共同语言。

开头:曾经那里有一扇窗,从窗里往外看——天空蓝的没有一丝杂质,如同一颗单纯的心,透着淡淡的甜蜜快乐。天的尽头是重重山峦、浓浓迷雾,给人无限遐想,总想某天冲出这片山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结尾:如此一生。

1.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多姿多彩,童年里发生的趣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其中最亮最耀眼的还是那一颗。那时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已经睡熟了。那时我才四岁,没什么好玩,在房间里瞎溜达,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镜子前。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科学课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呢?是让学生从小就背会很多科学的理论知识吗?背的再多,如果学生不感兴趣,那就是负担,就会起相反的作用。科学课应该把学生的“兴趣”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而实际中却是以学习“知识”为核心,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要对科学课进行考试,学生还要背一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本来小孩儿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在长时间学习和不停地考试这两者共同的作用下“兴趣”消失殆尽,甚至厌烦,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习了西方很多东西,但是最核心的“热爱科学的品质”没有学到的原因。科学归根到底是一种探究活动,为什么一个美国的小学生可以写出上万字的科学论文,其兴趣起着核心作用,正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他才会主动去通过书籍网络等各方面的途径去查找资料进而完成论文。对科学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一旦学生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那么在中小学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没用。一个小孩儿天生对科学感兴趣,即便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小孩儿或老师眼中的“双差生”,他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科学依然保持着兴趣;即便是一个初中辍学的孩子,依然对大爆炸和原子弹抱有兴趣。对科学的兴趣与人的年龄负相关,年龄越小对科学的兴趣越高,当一个人年龄大了,家庭事业的事儿也多了,再让他去关注科学原理就难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小时候对科学丧失了兴趣,那么长大后再对科学感兴趣的可能是很小的,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的兴趣无不是从小就开始的。所以科学课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应该以“兴趣”为导向,也就是前面说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是《生物与环境》,在这一单元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仙人掌和龟背竹的耐旱能力”,像这样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理论的教学内容对小孩子的吸引力并不强。学习数学等知识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次序,但科学是个例外,不能按照这个次序,因为越是深奥的科学越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仙人掌和龟背竹谁最耐旱,也不是绿色社区调查、养好小金鱼和雨具的改进等,而是黑洞是什么?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原子弹是怎样造出来的?相对论是什么?……这些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在美国,初中生就开始接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DNA、RNA等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核电站的工作过程等小学生感兴趣;原子弹是怎样爆炸的、什么是人工智能他们也感兴趣。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科学研究的三种类型中,最重要的是基础研究,中国在科技上与美国差距最大的也正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没有功利性,而小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也没有功利性,这一点是相同的。如果是一个成年人进行科学研究的话,功利性的比重就会增加很多,所以在中小学时期是进行基础科学启蒙教育最重要的阶段。 

中小学科学教育除了以“兴趣”为核心之外还要“全面”,要尽可能多的涉及科学的各个方面,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有所不同,应尽可能使有天赋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其擅长的领域,尽量使每一个“吴玉禄”都能接触到自己的兴趣点。当然,这种“全面”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去学习或死记硬背其中的定理和规律等。有人说小学生学什么高深的科学知识,那些是大学生学的,他们能懂吗?答案是他们能懂!德国数学家原哥廷根大学教授希尔伯顿说,哥廷根大街上任何一个学童都可以弄懂狭义相对论;《时间简史》初中生也可以看懂,很多高深的科学知识他们是能理解也有兴趣去理解的:黑洞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大的恒星爆炸后内部受压形成的,他们能理解吧;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能形成黑洞,只有体积超过太阳1.44倍的恒星才会形成黑洞,他们能理解吧;再如一堆沙子变成硅锭,制成晶圆进行感光,然后刻蚀、沉积、互连,最后制成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芯片的生产过程学生完全能看懂;再如开普勒三大定律(属于高中知识)中的第二条: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个定律如果要让学生证明的话需要高深的知识,但小学生是完全可以看懂的……总之,成百上千的科学定理中小学生大多都可以理解。在科学定理的理解、背诵、证明这三方面中,最难的是“证明”,最需要的是“理解”,最不需要的是“背诵”,而在基础教育中由于考试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背诵,牛顿力学定律要求背诵,元素周期表需要背诵……但是当一个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没人限制他去翻书。现代的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六大类,其中每一大类有包括很多的分类,例如物理学又分为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电磁学、相对论、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这其中的力学又分为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分析力学、运动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爆炸力学 、磁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理性力学、天体力学……还有化学的、天文学的、地球科学的、生命科学的等所有的这些学科加起来有数千种,这其中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可以去了解,而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以及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仅仅抓住了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进行深入学习,并且还是以背“知识”为主,就像一口井,面小且深,这样的结果是科学教育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会出现一个14岁的孩子建成核聚变反应堆的事情,知识面窄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科技科技的发展。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写的六年级科学教材下册分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类祖先的足迹》、《绿色社区调查》、《养好小金鱼》和《雨具的改进》,且不说这些浅的科学知识学生是否感兴趣,单单说一个13岁的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仅仅学了这么一点点关于科学的知识,这对于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渴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按照这样的速率整个小学甚至初中九年时间又能了解多少科学知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又会有多少帮助?对科学进行“全面”了解也符合小孩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为小孩喜欢新奇的东西,即使他感兴趣的东西看的时间长了也会失去兴趣的,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才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当这些科学知识以图文并茂或者动态的形式不断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当学生看到哈勃深场,他们会震撼于宇宙的绚烂多彩;当他们看到高档数控机床加工巨型螺旋桨的过程,他们才会感受到于现代的工业之美;当他们看到AK47连续击发子弹和喷气发动机等各种机械的动态过程后,他们才会知道科技原来是如此巧妙;当他们看到指甲大小的芯片内部竟有高楼大厦般复杂的结构时,他们会惊叹于现代科技的无所不能;当他们看到第三拉格朗日点时,会强烈的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当他们了解了质能方程和薛定谔猫后,他们才会知道科学的表现方式是如此的简洁……

科学课的第三个要素是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的科学种类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学科不断地出现,而小学科学教材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教材甚至十年不变。一个小学生即便学习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到了其大学毕业后那些知识也已过时,何况还接触不到?石墨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量子技术等,中小学生对这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仅感兴趣,而且开阔了视野,为他们以后的科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第四个要素是亲近大自然中和实践,因为人类最初的科学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产劳动中的社会实践,然后才一步步的走入实验室,最后从实验室再进入社会,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最初的科学知识来源于对天空的观察,小孩儿对科学的兴趣也大多数始于星空,但中国的中小学生有几个用天文望远镜观测过星空?让学生不停地在教室里学习科学知识,既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坐在教室里学习十节天文学课,不如让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测一次木星光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小学生经常去野外活动,去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昆虫,观察岩石……可以去体会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在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大量的科学小制作,而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他们应该进入社会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探究其中的原理,也可以去设计一些东西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自然人”的第四个要素是艺术教育,它与科学教育同等重要。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件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首先是美的,也就是科技之美;很多科学家除了热爱科学外对艺术也情有独钟,如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小提琴,丁肇中的书法水平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等。1957,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很震惊,教育界反思后认为导致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科技,而是在于美国艺术教育的落后,正是由于艺术教育的落后导致了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于苏联,所以就有了美国的《零点计划》。小孩儿不仅天生对音乐、绘画等艺术感兴趣,而且这些艺术是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为一种爱好与小孩的打架等劣习存在一种相互排挤或类似于竞争的关系,一个爱好书法或围棋的孩子是不会到街头参加打架斗殴的。同时,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想象力又是创造力的基础,中小学薄弱的艺术教育是国民创造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小学,由于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不做检测,所以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教师不专业课被语数外随意占用已司空见惯,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严重落后,很多家长知道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无奈,只能在课余时间上各种各样价格不菲的辅导班,这些本是学校的责任却“外包”给了社会,成了成了家长的负担,占用了家长大量的时间。而对于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条件所限即使到了初中毕业也接受不到的艺术教育,更不用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

“自然人”第五个要素是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一个人没有创造力,会严重削弱其工作能力;一个国家国民缺乏创造力,会削弱整个国家的竞争力。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它推动技术的进步,甚至是知识的源泉。”正是创造活动才是人类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由创造力实现的,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主要依靠的是创新。2014年5月28日,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美国空军学院毕业典礼上说:“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的”,话虽然说的有点绝对,但从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中国的创新能力确实不高才成为拜登诟病的对象,二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信的基础,不创新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会永远被视为“跟随者”甚至“搅局者”。我国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2017年1月11日,汤森路透发布“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美国和日本分别有39家和34家企业入选,中国仅华为一家。中国的企业很多,构成这些企业的主体中国的管理人员、中国的科研人员和中国的员工,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即使进入创新百强的华为,用任正非的话说,也是“华为90%的创新是由华为国外的研究机构完成的”,也就是说华为创新的主力是国外的研究人员。 创新的核心是人,那么是中国人天生就创造力不足而美国人天生就有创造力吗?肯定不是,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婴幼儿时期创造力是没有差别的,但到了初中毕业就不同了,成年以后差距就更大了。目前,中国经济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向,严重阻碍这一转变的是创造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原因是教育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中国经济为什么频频出现产能过剩,为什么总是处于低端重复同质化竞争中?当人们看到一个项目有利可图时便一窝蜂似的急于上马,这是典型的跟随者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的人从来不会去想去做出一个新的或者革命性的项目,也就是不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中国现在不缺乏创新,如微信、支付宝等,但这些创新在西方看来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这些不属于原始性的或对整个行业来说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在全世界,乔布斯是创新的典型,但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出不了乔布斯”?这是为什么?因为乔布斯的出现与美国宽松的中小学教育和鼓励创新的制度密不可分。“乔布斯不是一日炼成的”,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由于班级考核和教学成绩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得对孩子犯错误缺乏最起码的容忍度,小学一二年级也一样,像乔布斯那样劣迹斑斑的学生(捣乱多动、不服从老师的管理、爱搞恶作剧)在中国只能在老师不断的批评下最终被趋于平庸。宽松自由顺应天性的成长方式(主要是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思维没有多少约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可能误入歧途。反之,孩子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平庸,不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日本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在升入四年级之前基本上没有考试,因为日本的教育界认为成绩会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在德国,小学生没什么功课负担,孩子们上午上课,下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关素质修养的课。而在中国,学生的成长方式受到很大限制,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坐在教室成了他们在校时间的大部分,由于语数外教学内容多而难,学生被要求很严(要求不严就提高不了教学成绩),上课要严格遵守纪律,有时没完成作业不准下课,即便小学一二年级也是如此,这样固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由于身体、思想、手脚和头脑被束缚,也失去了创造力。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将来可能是一个技术型人才,但很难成为创新型和领导型人才。2006年,代表中国制定了中国唯一一个人脸识别国际标准并被评为IEEEFellow院士的李子青说:“我的创新能力得益于我少年时代玩无线电、做音响电视机、还有砌砖盖房以及修马桶。谢天谢地,那时没有考试的压力。”一项研究表明,科学家发明的奇思妙想大多源于童年乐趣,而我们的学生的童年则在没有乐趣中度过。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院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发现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这是否与他们忙于学习知识而失去了创造力有关?

创造力作为“自然人”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呢?创造力指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人适应环境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智商不同,主要体现在“勤思考”、“常动手”、“爱提问”、“敢质疑”、“不放弃”等方面。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创造力:创造力=知识×(好奇心+想象力),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力不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是好奇心、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是极度的好奇”,还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的知识多未必创造力就强,即使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是如果没有想象力、好奇心,那么他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只致力于传授知识即教书,而不重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不可能获得引领世界的地位。在这三方面中好奇心处于最基本的位置,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缺乏必要的探究欲望和热情,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名为“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机构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好奇心即对新鲜事物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想象力则是创造力有力的两翼,失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最适合的职业就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呢?知识人生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学,而且与年龄成正比,即知识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和知识不同,好奇心与年龄成反比,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消失。孩子越小对事物的好奇心就越强,人在婴幼儿时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到了小学就会减少很多,越往后越少。所以知识需要学习,好奇心则需要保护,六下外研版1∽10M作文,如果一个学生天天困在教室里学习知识,那么久而久之好奇心早就磨灭了,玩儿对于好奇心的保护至关重要。航空发动机行业的一位厂长曾说,他发现一个儿童时代很少玩玩具的人很难成长为“心灵手巧”的技术工人。想象力需要培养,艺术教育和动手能力等各种创作活动诸如美术、音乐、手工以及古诗词的创作等都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方式。想象力最怕什么?最怕条条框框,最怕标准答案,有了标准答案就极大的限制了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而美术、音乐、手工以及古诗词的创作等恰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但是这些也恰恰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节点。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调查比较中指出,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在芬兰,小学就有木工课,学生在动手玩儿的同时也保护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缺少必要的艺术教育和手工课程等创作活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削弱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1 难忘“第一次”人的一生,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当“小老师”,第一次登台演出。

“自然人”第五个要素是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是个人就有爱好,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良好的兴趣爱好是一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人的心智心理意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大学录取另外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有些人爱好琴棋书画,有些人爱好篮球足球,而有些人爱好网络游戏,有些人爱好抽烟喝酒,很显然,前两种都是属于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后两种是不健康的兴趣爱好,更有甚者,有些人不但没有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反而去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不同的人兴趣爱好是不同的,但有一样东西却是所以人都应该有的良好的兴趣爱好,这就是对读书的兴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可以增智;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个人的知识和学问都是通过读书学习而来的,读书的好处和读书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所说的关键是如何使一个人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如何让人对读书感兴趣。其实,人的读书兴趣和习惯主要是在中小学养成的,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爱读书的,一个人如果成年了还不爱读书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基本上与读书无缘了。首先,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么随着步入社会后的就业、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存在便很难养成;其次,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实际上和别的诸如玩手机、网瘾、打游戏、看电视等习惯处于一种竞争的关系,而这些手机电视上动态的彩色画面相比书本上静止的黑白文字来说有着先天的优势,也就是说一旦学生被打游戏所吸引并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就很难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中国,小学生的读书习惯不仅竞争不过打游戏、玩手机、看电视,也竞争不过大量的家庭作业——当一个孩子在家里沉浸于心爱的书本时,家长会不停的催促其写作业,没办法,孩子只有和书说再见。2016年6月,一张50多名日本学生在泰国清迈机场集体安静看书的图片引爆了网络,也是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为什么中日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差别很小,但是长大之后却走向了不同的境界呢?这里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引导,学生爱读书习惯的形成有其自然的规律,并不是学一些诸如凿壁偷光、囊虫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关于读书的励志故事就可以形成的,原因很简单,这些故事都是建立在的主人公想读书的基础上,即对读书有兴趣。孩子在刚接触到书的时候肯定不是排斥,而是感兴趣,这里有一个词条叫做“精神饥饿感”,“精神饥饿感”主要形成于14岁之前,这是小孩儿的一种使自己精神达到愉悦状态的渴望,要么它通过阅读达到,要么通过打游戏、玩手机、看电视等达到,当他们在强迫下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被动与语数英这些知识面窄又没兴趣的书打交道时肯定会产生反感,进而会排斥书或者由于学习时间过长没有时间读书,兴趣自然而然会迁移到玩手机、打游戏等这些既可以放松又感兴趣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严重时成瘾),而习惯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现在很多的中小学生正是循着这条路经走过来,由开始的对书感兴趣到最后的不爱读书,他们一批批长大成为真正国民之后全国的人均读书量自然不高。

六年级下册第一作文 篇1 人生就像一棵树,会第一次发芽,第一次茂盛,第一次飘零。则人生也是这样,没有第一次的人生是残缺的,而我最难忘的第一次却是一个搞笑、精彩又刺激有趣的“迪斯科转盘”。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春天的小雨滴滴滴》,503字,教参上显示用两课时80分钟来学习。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阅读效率每分钟300字,两节课学生可以把这篇课文读40多遍,也就是可以读40篇类似的文章。就学生读书的兴趣而言,这篇500多字的白话文读一遍两遍感兴趣,五遍六遍呢?刚开始的十分钟八分钟感兴趣,半个小时呢?当学生已经没有兴趣了还要读,如果把这个时间让学生进行无限制阅读的话可以读近25000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共二十八篇课文,一学期按18周算,课标每周安排语文六课时(实际要多),一学期共108课时(每课时40分钟),也就是说108课时共80个小时就学了28篇课文(包括两篇短小的文言文)和几个单元训练。和作业量远远超标正好相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却远远不够,课标规定,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那28篇课文加起来不超过30000字,学生要达到100万字最少要读30本和语文课本类似的书,但是在考试科目占了课余绝大多数时间情况下有几个学生能达到呢?2021年,我国人均纸质阅读量为4.66本,相对于日本的40本以及犹太人的64本差距甚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从个人方面讲,“读书改变人生”——通过读书不断的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整体上讲,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在看书,看什么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将来。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说: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这样的论断虽说过于武断,但不读书的危害不容丝毫的怀疑。人均阅读量少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但这只是“末”,其“本”在基础教育,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引导,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才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阅读水平,为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多读书不仅对学生的将来很重要,而且是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如何对学生的读书兴趣做好引导呢?首先得使书籍能够吸引学生,举个简单的例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应该按照从彩色的图多文字少的书籍(小孩子开始只对这类书感兴趣)逐渐向黑白的图少文字多的书籍过度,所以在小学一年级应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图多文字少的书籍;其次,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现在的小学生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读书的时间太少,小学生的课余时间首先是玩,当他们因为做作业连玩的时间都很少看书就更没有时间了,他们缺乏与书籍的亲密接触,当然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在课程设置上要有专门的阅读课,使没有读书时间和习惯的学生也有读书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老师对学生的读书内容做好引导,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让学生切实感到读书的乐趣。

初中、高中毕业生甚至很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除了少数搞科研的专家,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如数学的抽象概念、语文的写作技巧、英语的语法、物理的各种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等大多数都会忘却,而沉淀下来的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待人处事的态度、创造力、忍耐力等,也就是说最终沉淀下来的都是“自然人”的素质。“自然人”除了以上必备素质外,还包括生活常识、环保意识、自救能力、金融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从这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人的教育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只是传授一些知识那么简单。

结束语:教育是立国之基,是强国之本,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需要政府的意志去组织实施和协调。中小学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他决定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会落在基础教育上。振兴基础教育靠什么?靠教师,靠的是一线教师,在中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教学一线,他们有的是代课老师,有的直到退休也没有评上职称,但是他们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无闻的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着,他们是中国教育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