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怎么判断?可能多数家长考虑的是作文的语言,而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有没有很多的优美词语?如果成语运用特别多,毫无疑问,那肯定是好作文了。
不可否认,文笔好,作文怎么写才不是流水账,当然是好作文的一个评判方面,但还有一个比之更重要的方面,却容易被人忽视,就是内容所反映的主要思想,也可以称为主题。
作文没有主题,犹如一头乱发
那么,我们再解决这个问题,就简单很多,题主问:作文像流水账一样的孩子,都有哪些明显的缺点呢?其实,孩子并没有问题,只是缺乏技巧。一、没有主次。写一次有意义的春游,你不厌其烦地写你的准备工作。
一、主题的重要性
作文的语言就像人的外表,俊美当然好,谁也喜欢漂亮的孩子,人之常情。不过,作文的主题就像人的内在,美的心灵与美的外表比起来,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流水账作文”大凡都有如下特点:1.口水话、方言词汇较多;2.重复、啰嗦;3.书写潦草,字迹不规范;4.缺乏细节描写,内容笼统,主题不明;5.将一切琐碎事情都记录下来,缺乏对材料的选择和提炼。其中。
作文写成流水账,主要表现是事无巨细罗列一气没有重点。要避免写成流水账,关键就是要抓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感受最深的,最想告诉别人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其他的也许也挺有意思,但不是最重要的,就不是重点。
《红楼梦》中,什么叫作文流水账,林黛玉说过这样一句:
一.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优质的文章 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能理解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选一些优质的文章,书店里面有很多的书,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会经常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待着,会掉进知识的海洋。
“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释义】:①每天记载金钱或货物出入的、不分类别的账目,也指记流水账的账簿。②比喻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③写文章时表示很啰嗦。④没有顺序的乱写(作文、文章)或在文章中凑字数。
有了主题,散乱的珍珠才会成为项链
周立波在《谈通讯报道》中讲:
作文就像山峰一样,要有波动,要有主次,不应该自己想到哪写到哪。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积累量以及对于文章结构的单一认识是进行文章写作方式的方法。要改变作文流水账的习惯,要从基础的文字编写技巧入手。
如果没有取舍裁剪,也不想如何巧妙地“缝合”这些零碎的材料,作文将永远停留在使用“流水账户”的阶层。小学生只有理解这个道理,才能进入文章创作的大门。作文的选材要更好地了解取舍。要用的人就像一块完整的布料。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研究了材料,有了主题,就可以粘住题目,像裁缝一样,动起剪刀来,和主题有关的,请他留下,和主题没有关联的,就暂时不要。”
可见,主题是作文的纲,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纲而服务的,与纲无关的材料就须舍弃。即使材料组织的再动人,辞藻再华美,缠搅进来,也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二、怎么确立主题
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奢求有多么高深的思想境界,作文流水账怎么给评语怎么写,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为了拼凑字数,随意地写,那样最容易成为流水账。这也是流水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看材料有没有围绕主题而服务,如何不把作文写成流水账。
“作文流水账”是指不加分析地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的作文。“流水账”是以日记的形式逐日记载白天交易细目的账本,比喻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出处:《红楼梦》第四四回。
纲举目张,万变不离其宗
孩子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写流水账,我觉得这种现象十分的普遍。他们写流水账仿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来真正的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长期被固定的作文模式所讲话。
作文中的流水账释义:比喻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在写作时表示很啰嗦,没有顺序的乱写或在文章中凑字数。出处:1、当代作家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这些谁都知道的‘流水账’,还用你再重述一遍。
那么应该怎样确立作文的主题呢?简单地理解,就是你的作文,让别人看了,有没有取得一些收获,有没有生出一些感触。或者更简单地说,怎么改正作文流水账,对他人是不是有益的。
举例说吧。叙述一件好人好事,是宣扬一种美德,让人感动并去效仿;描写一处景观,是宣扬一种美好,让人感同身受,身心愉悦;描写一个动物,表达喜爱之情,让人心生爱怜,滋生情愫。总之,无论什么作文,都要抒发出自己的一种情感,用情感打动别人,就是最基本的,确立主题的方法。
一旦有了主题,你就知道什么材料是有益于突出主题的,什么材料是反作用于主题,什么材料是无效于主题,相当于有了文章的主心骨,然后就可以从容地取舍材料了。
有了主题,小学生作文流水账该怎么解决,文中能生出春意来
可以说作文的主题,就像一条线,把一颗颗的珍珠,串成了项链。如果是别的什么珠,周末流水账作文,就算是金珠、玉珠,也不要串上去,否则就是混淆不清,流水账作文的特点,徒生歧义。
所以在作文动笔之前,最要紧的,就是要明确本次写作的主题是什么,是喜悦之情?是崇拜之意?是坚强之志?是勇敢之心?是慈悲之义?或者就算别味,终得有一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