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美丽作文800字,邂逅风景作文800字

  • 风景
  • 2022-11-11

前言:在古代,黄沙驿与古金牛道上的马道驿、青桥驿、褒城驿、青羊驿、黄坝驿并列,连同向北向南延伸的其他古驿站,被称为古蜀道上的一串明珠;在航运发达的时代里,紧临汉江的黄沙成为汉水航运的重要码头,更是水陆运输的交通要道;上世纪70年代,黄沙见证了“三线建设”的壮阔历史,也一度成为勉县曾经最为繁华的集镇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它从县级驻地到乡级建制,再到镇级建制,直至2011年被整建制撤销并入周家山镇,与原来属于黄沙镇的新光村、前进村与黄沙村合并成立黄沙社区,总人口达5000余人,是勉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

【遇见黄沙】一场与千年古镇的时光邂逅

从勉县县城出发,从108国道拐入纪水路(原川陕公路)后一直前行,便可经过黄沙到达新街子镇,而后又驶出新街子镇回到108国道,作为原川陕公路途经的重要的集镇之一,黄沙连接汉中与勉县两地,是勉县历史上的交通及文化重镇,在古代,其因黄沙驿的设立与汉江航运的发达而繁华一时;在近代,又因“海红轴承厂”的繁盛而焕发生机,也因诸葛孔明所造“木牛流马”而闻名遐迩。

◎位于川陕路旁的黄沙社区标识牌

01 邂逅黄沙

初次听到黄沙这个地名的时候,是在去往勉县的班车上,售票员大声地喊着“黄沙路口有下的吧”,后来,我分别于2019年、2021年、2022年三次专程去往黄沙,目的很简单,就是去看看这个紧挨汉江,曾经繁盛一时的千年古镇。

黄沙集镇紧临川陕公路(如今称为纪水路),距离勉县县城约9公里,和大多数集镇一样,几条街道,林立的商铺和居民楼构成了黄沙集必备的要素,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沙集镇分为两部分。

首先,我从位于川陕路旁的黄沙社区居委会对面的街道进去,这便是黄沙集镇的第一部分,这条街上分布着电信营业厅、药店、超市、居民楼等,街道不长,大概5分钟就能走到头,从街道一侧的税务大厅与内侧的黄沙九年制中学依稀还能感觉到黄沙曾经作为一个乡镇曾经的繁华。这条路走到尽头,便是一个“T”路口,这,便到了黄沙老街。

黄沙集镇第一部分(位于黄沙社区居委会对面,隔着川陕路),摄于2019年

【作文一:美丽的相遇】 也许,每天,我都会与许多人擦肩而过;也许,每天,会有很多地方留下我的足迹;也许就是这些命中注定的巧合,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美丽的遇见。已经很久没来小学了,我望着大门,回想着7年前。

位于黄沙集镇上的地税局,已不再运行,摄于2019年

黄沙老街与我走进来的那条路呈“T”型交叉,路口这座低矮小卖铺夹在两座砖瓦楼之间,老式的黑色土瓦与新修的瓷砖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它成为了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与老街交界的丁字路口,摄于2019年

老街呈东西走向,长约1公里,串联起了相接的几个村。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大多呈现民国时期及建国前后的建筑风格,老式的门梁,老式的窗框,老屋的一砖一瓦都是黄沙历史的见证者。再往里走,老式的理发店、种子店、鞋店以及小的百货超市见证着这条街道曾经的繁华,听居住在这里的人说,在黄沙镇最繁华的时候,其繁荣程度能与勉县县城媲美,如今的几个集镇,例如新街子,同沟寺,其繁华程度都不如当时的黄沙镇,当地很多人都记得黄沙曾经三月二十八赶会时的情景,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可真的是人山人海,难以忘怀。如今,这条狭窄的巷子和这些新旧交替的房屋,一眼望去,黄沙老街却显得有些破败与萧条。

2019年的黄沙老街,道路右侧是老式的房屋,彼时老街的路面已破损严重

2019年,黄沙老街上的老屋

从丁字路口向右走,老街一直向前延伸,到杨四将军庙终止。杨四将军庙再往后,便是大片的良田了。

杨四将军庙,顺着左边的小路走过去,就是大片良田,摄于2022年

从丁字路口向左走,格局基本和右边一样,出口便是黄沙集镇的第二部分,也就是黄沙集镇的主体,黄沙镇最繁华的地方,老街与从108通往汉江堤坝的道路交叉形成了一个小型十字路口,老街路口一直延伸,经过一座桥再往前走,邂逅风景作文800字,便接入新街子镇。十字路口旁有一个小型圆形广场,紧挨川陕公路,广场对面的木牛流马酒店很是显眼。

从丁字路口向右走,街道两侧的老屋少了很多,基本都是新式房屋,摄于2022年

俯瞰黄沙集镇(图片来源于《勉县古镇老黄沙》,作者晏济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场与木牛流马之间的川陕公路,勉县至褒城的班车从这里经过。摄于2022年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三写景作文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写景作文 篇1 我,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女孩,总会在夜里望着那满天的星星幼稚的笑。

位于广场对面的木牛流马酒店。摄于2022年

集镇格局大概便是如此,沿着川陕路,或者说沿着老街一直向东走,便是黄沙桥头,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处纪念碑屹立在这里,走过桥头,黄沙镇卫生院的标识牌依然矗立于此,连镇字都还没有取消。

位于黄沙桥头的黄沙镇卫生院,摄于2022年

站在原黄沙镇卫生院门口看黄沙桥,桥对面即为黄沙集镇。摄于2022年

黄沙桥另一侧景象,沿着这条路分叉往右是黄沙,往左是新街子镇,直走便上了黄沙汉江大桥,桥对面是金泉镇。

沿着上图中的那条路直走,便是黄沙汉江大桥,摄于2022年

黄沙汉江河大桥全面,摄于2022年

02 黄沙之源

黄沙之名源于流经其境内的黄沙河,资料记载,黄沙河是汉江支流之一,因其发源于同沟寺镇柳坝村之南的光头山,所以上游被称为外坝河,而其下游河沙颜色淡黄,大小匀称,有六个棱角,为优质的建筑材料,因此一直享有盛名,所以得名黄沙河,而此地也就被称为黄沙。

北魏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505年,正值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之间战乱不断,最美的邂逅作文800字,原属于梁朝的汉中太守投降北魏,自此,陕西西南部归于北魏,沔阳县始属北魏华阳郡,在1989年版《勉县志》中记载,“北魏正始二年(505年),(朝廷)分沔阳县东终设汉阳县,治所今黄沙镇”,其后,北魏朝廷在华阳郡沔阳县以东设立华阳县(华阳县治所在今勉县阜川)。彼时的沔阳县境内有白马、黄沙2城,又有诸葛亮庙,辖区约为今勉县汉江以北歪帽山(今属于同沟寺镇柳坝村)和欧家坡(今属于新街子镇)以西地区。华阳县境内有黄牛山(黄牛山位于现南郑区汉山西南)、廉水(今南郑区濂水镇),又有萧何城,辖区约为今勉县汉江以南地区的东部及南郑县西北部。

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吴曦据兴州(今略阳)叛宋归金。同年,叛乱被平,兴州复归南宋。南宋改兴州为沔州,改顺政县为略阳县。沔州治略阳县(今略阳县城),领略阳、长举2县。

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军队进占汉中,在铎水镇(关于铎水镇,一种说法在今勉县勉阳旧州村,另一说在黄沙镇)设褒州及铎水县,为沔州治。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朝廷废褒州留铎水县,将沔州治从今略阳县迁于铎水县。沔州隶属于四川行省广元路,领铎水、大安、略阳3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将铎水县并入沔州,将原属四川广元路的沔州、略阳、大安县改隶于汉中府。

清末《沔县新志》待修稿“乡村”节中载:旧传三十六村,今以民房、卫房、所房食差分之,犹可得其梗概:东路则民房之旧州铺、娘娘庙、岭东坝、外坝河、黄沙镇、黄沙驿;卫房之何家营、仓台寺、弥陀寺、千户营;所房之武侯祠、火安营、苏曹营、黄沙镇、桥东营、立集园。西路则民房之白崖、青羊驿;卫房之上沮水、下沮水。南路则民房之民中坝、民官庄、黄坝河、并兼县字号、阜川集;卫房之上左所、左右所、中前所、上官庄、下官庄、元山镇、军中坝。北路则民房之北栈关、楼门沟、兼文家墓、张家河,共33粮差合所兼三地,则三十六村全。

清末宣统年间所编《沔县乡土志》手抄本载:全境分18区,以县治为中心区,正东3区曰菜园渡、旧州铺、黄沙驿;东南2区曰元山镇、官庄;正南3区曰武侯坪、元墩子、阜川;西南1区曰白崖河;正西2区曰菜坝、青羊驿;西北2区曰茶店镇、楼门沟;正北2区曰北栈关、张家河;东北2区曰娘娘庙、红花寺。

清朝时期汉中地区行政区划,该地图上,标有黄沙驿

民国25年(1936年),邂逅秋天作文800字,勉县划为17个联保,151保。并设3个保甲指导区:第一指导区设黄沙镇,辖东路天堰、铎水、黄龙、旧州、菜园渡、米仓6个联保,50个保;

民国30年(1941年),最美丽的邂逅作文800字初三,实行新县制,撤销保甲指导区及联保,黄沙镇改为铎水乡,驻地黄沙街,辖桥东营、黄沙上街、黄沙下街、冯家庄、黄沙窑、官沟5保。

民国30年(1941年)1月初版出版的《陕西分县详图》,由为上海亚光舆地学社出版,因为那美丽的邂逅作文800字,该地图上,标注有黄沙镇。

高中最美的遇见作文800字 1最美的遇见 你是我最美的遇见。 在时光的网里,我在我最美的15岁遇见了17岁的你。 细细的小水珠在头顶凝结成密密的乌云,愈发厚重。心情本就不愉快,厚厚的乌云更是仿佛压在了我心上,让我喘不过气来。

1925年汉中地区地图,该地图上,标有黄沙镇

1948年汉中地区地图,该地图上,标有黄沙

1949年12月6日,沔县解放,设立区公所,第二区公所驻地黄沙,辖黄沙、堡子、冯家庄,邱家坎、弥陀寺、柳树营、官沟、同沟寺、张家沟、蒋家营10个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黄沙乡更名为黄沙镇管理区,隶属于高潮人民公社,是时,高潮公社驻地为柏家石桥,辖旧州、何营、老城、柳坝、城关、黄沙、弥陀寺、祝家湾、周家山、官沟10个管理区、45个大队及城关镇东、西、中3个街道委员会。

1958年汉中地图,该地图上,标有黄沙镇

1965年,黄沙镇管理区改为黄沙人民公社。

清晨,随走随看,我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大街上,两位熟识的老人相遇,都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握在一起,亲切地交谈。在晨光下,老人脸上的皱纹像一朵风干的花儿,分外动人。大街上,还有背着书包骑车的同学。

以前,常常去路边充满情调的小店、古色古香的书馆捡起我和你亲切的回忆,现在,我习惯孤身一人,偶尔翻看着旧时的照片;以前,常常幻想着与子白头偕老,现在,发现原来邂逅才是青春最美丽的风景。不再留恋过去,试着笑着。

1979年, 高潮区辖老城、何营、高潮、周家山、东风、祝家湾、官沟、黄沙、柳坝9个公社、55个大队、277个生产队。

1983年3月,在高潮、艾叶口公社进行政社分设试点,公社、大队改称乡、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行政区划不变。黄沙人民公社改为黄沙乡。

1984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黄沙改为乡级镇,建立黄沙镇,其隶属于高潮区,辖黄沙、新光、前进、春光、春风五个村。该建制一直维持至2011年。

2011年4月,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将黄沙镇整体并入周家山镇,原黄沙镇的黄沙村、新光村、前进村合并成为黄沙社区,截至2022年8月,黄沙社区辖22个居民小组,1779户,5410人。

第一次与它邂逅,是在郭沫若的优美的字里行间。云冠、华盖、圣者、纪念塔……这些都是郭沫若老先生对它的高度评价。在郭老的笔下,银杏已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中国文化永恒的记忆和默默奉献的传递者。

如今的黄沙社区居委会,摄于2019年

03 漫谈黄沙驿

翻阅历史典籍,最早记载黄沙的历史文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该书之《蜀书五》《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自建兴五年(227年)向后主刘禅上疏《出师表(前)》后,则率军北上,进驻汉中沔阳,原文为“(亮)遂行,屯于沔阳。”,又载:“九年(231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三国志 后主传》载:“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从该书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于黄沙制作了“木牛流马”,并且在建兴九年春二月(231年)与十二年春(234年)的北伐中使用了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如今,在黄沙东面的街口(黄沙大桥旁边),还留有“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之碑亭。2018年,该处被勉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标识牌。

最美的遇见1 也许,每天,我都会与许多人擦肩而过;也许,每天,会有很多地方留下我的足迹;也许就是这些命中注定的巧合,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美丽的遇见。 已经很久没来小学了,我望着大门,回想着7年前。

高一作文800字励志1 在这里我们是主人,是勇士,是继往开来的开拓者,是品味生活美酒的幸运儿,更是虔诚的梦想的追随者。发掘智慧,积聚智慧,寻找自己的方向,在奋斗中体现于自我价值。纵然我们一生都未能达到心目中的高峰。

位于黄沙桥头的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摄于2022年

紧接《三国志》其后的,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对黄沙的描述。《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卷中记载:“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这也说明,北魏时期,黄沙屯已经是重要的地理标志了。

大约在明朝时期,黄沙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历史高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朝在此设立驿站,名为黄沙驿,在此设立驿站源于散关道的发展,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扼控散关道,散关道是一条多栈阁的道路,栈道改碥路始于唐宋,功作盛于明清,是秦蜀诸栈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中保持驿路地位时间最长的一条交通干道。明代时期,由关中地区入川驿道仍沿袭元代官道路线,其驿站由原来的14个增加为18个,分别:陈仓驿、东河桥驿、草凉楼驿、凉泉驿、三岔驿、松林驿、安山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开山驿、黄沙驿、顺政驿、青羊驿、金牛驿、柏林驿、黄坝驿、神宣驿等18个驿站。黄沙驿与古金牛道上的马道驿、青桥驿、褒城驿、青羊驿、黄坝驿并列,连同向北向南延伸的其他古驿站,被称为古蜀道上的一串明珠。

明朝诗人许赞在《黄沙驿》这样写道:

迤逦黄沙路,邮亭卓午开。

檐花新濯雨,石笋乱穿苔。

风气通巴蜀,乡音异陇邰。

潺湲汉江水,客思共徘徊。

明朝嘉靖工部尚书甘为霖在《黄沙驿》诗中这样写道:

关塞西来日未斜,绿杨红杏映黄沙。

为什么说自己和西湖有缘呢?也许是因为在这次旅行中,邂逅了那些历史人物,也许是因为自己最爱的作者就住在这里,也许是因为,我在梦里不止一次地来过这里。 八年级西湖游记的作文800字4 多雨的涤树茂盛,清澈的运河映出柳浪的涟漪。

野蔬鲜伴鸡鬃菌,活水香烹雀舌茶。

云外山川殊近蜀,眼前泉石宛如家。

翻思十载经尘上,何幸会逢境独佳。

由此可见,黄沙驿在明朝的关隘、驿站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无论是作为的邮亭、还是茶马古道上的歇脚联络之地,黄沙在联通川陕两地的联系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明代设立的驿站经过多次裁撤,重置,沿至清代,驿站集历代邮驿之大成。制度完备,管理严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

驿站的衰落始处于乾隆后期,根据史料记载,黄沙驿被裁撤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鸦片战争之后,驿站就更加衰落了。

但黄沙驿站的裁撤并没有影响黄沙的交通地位,光绪九年版《勉县新志》中载:“旧传四镇半:黄沙得为二镇者,西为仙留镇,东为铎水镇,本系二镇。明初,县治即徒,人烟稠密,统号黄沙耳。黄沙镇、元山镇、旧州镇,县城为半镇。俱百日集。”由此可见,清末时期的黄沙商贸依旧非常繁荣,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难理解,黄沙镇地处勉县东部平川地带,南临汉江,北接金牛道,东望褒谷口,而古代运输的主要通道是水运,而汉江两千年前汉江已是湖北、湖南和四川、陕南向中原运送贡赋的要道,紧临汉江的黄沙自然就成了汉水航运的重要码头、资料记载,黄沙街西有杨泗将军廊,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仪,他退役后兴修水利,治水泽民,船商号子亦为之集资建庙,祈福航安,这也从侧面说明勉县黄沙在历史上就是水陆运输的交通要道,其繁华自然是必然的了。

在民国前期,黄沙驿依然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川陕公路的修通,黄沙逐渐失去了作为驿站的功能,但其作为集镇逐渐发展壮大。

在1989年版《勉县志》中这样记载:

1985年,黄沙老街的土石路面铺为水泥路面。黄沙镇政府驻地,有公安、商业、粮食、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医院、邮电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镇周围有海红轴承厂、墓下纸厂、铁岭纸袋厂勉县分厂、黄沙纸厂、黄沙砖厂等。集市贸易活跃,日赶集人数多达3000多人,有公共汽车停靠点。解放前大部建筑为土木结构,解放后砖木结构建筑逐年增多,镇政府、粮站、供销社等单位新建起2层以上楼房。1981年水灾后,不少农户也新建了2层楼房。1987年常住0.13多万户、0.52余万人。

——摘自《勉县志》,1989年版

04 悠悠海红情

近代以来,让黄沙这个地方再次焕发生机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左右,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海红轴承厂可能是一代黄沙人最深的记忆,这个位于胡家渡(现属于镇川镇)茅草梁的三线企业,让临近的黄沙繁荣异常,胡家渡离黄沙集镇很近,就连其原来的信用社也称为黄沙信用社胡家渡分社,因此,海红轴承厂对黄沙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镇川。

资料记载,海红轴承厂于1972年投产,产品为军工航空配套,1981年军转民。“八五”期间,经“国三办”同意,国家计委批准,海红厂实施“脱险”调迁,并于1992年9月24日,在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红新址,开工破土奠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1998年5月,工厂由原址开始向西安新址的成建制搬迁工作。海红经历了两次艰苦创业,经受了风风雨雨的考验,在当年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讲价钱,只有奉献,没有向困难低头,谱写了一曲曲难忘的创业之歌,使海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效益连年攀升。曾年产值达到过亿元,成为陕西省出口创汇大户和省级先进企业。同时,工厂也跻身于中国机械工业500家最大企业,中国轴承工业十六家骨干企业等,为中国轴承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二次创业,对海红人来说是,是一次很大的压力和考验。时逢国民经济调整,国家只批计划,不给投资,搬迁费用和建设费用全由工厂自身承担。海红人为了发展,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一方面内部挖潜增效,积极自筹资金,另一方面靠银行贷款筹措,励精图治,艰苦跋涉,边生产、边基建,形成两地生产,两地经营的格局,历时七年终于走出了山沟,并通过省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将原址不动产妥善移交陕西八一铜矿,即现在的汉中锌业,完成了成建制的整体搬迁,给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如今在西安市北郊的凤城二路与明光路十字向西直至朱宏路的这一段,是著名的海红一条街,海红小区、海红医院、海红商店、海红餐厅、海红蔬菜副食市场……很多的东西都以海红命名,这一切,都跟“海红轴承厂”离不开关系。海红轴承厂从勉县搬往西安时,很多汉中的员工跟随海红厂在西安扎根,至此,无数海红人就慢慢在这里扎下了根,这里不仅保留着汉中人的慢生活节奏,还完整复刻了陕南的美食味道。从海红小区公交站下车走进小铁门,店里老板的口音、碗里不可替代的味道,都能让你瞬间穿越到汉中。

在美篇上,一位名为高小明的老师是海红的亲历者,他所写的《悠悠海红情》感人至深,在征得高老师同意后,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悠悠海红情》(节选)

在曾经的黄沙镇旁的汉江南岸,有一个渡口叫做叶家渡。登上叶家渡再翻过一道山梁,就出现了一条长达十华里的小山沟。小山沟由外向里座落着好几个美丽的小村庄,它们的名字很特别,分别叫做尤家湾,李家漕,胡家渡,铡刀河,茅草梁,马家掌和柿子沟。这些地方几乎与世隔绝,而这种情况,在1969年被彻底改变。

时间回溯至1969年,为使重点工业布局适应战略需要,由国家投资,哈尔滨轴承厂包建的海红轴承厂(对外称71号信箱)在勉县胡家渡乡(现为镇川镇胡家渡村)一个叫茅草梁的地方动工兴建,厂房延锦十华里,占地千余亩。

原国营海红轴承厂大门,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这些来自哈尔滨的人们在这里安营扎寨,他们从江北拉来各种建筑材料,住工棚,吃食堂,扛水泥,搬红砖,挖土方,抬木头,为祖国的大三线建设拼命,在这条荒凉的山沟里盖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楼寓,建起了一座座高大的厂房。

建厂初期,全厂干部、职工参加建厂劳动,冒雨抬木头情景。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1972年,海红轴承厂生产出了第一批轴承,它们的名字叫做HH牌海红轴承,用于国家的軍工配套。从此,国营海红轴承厂正式成立了,海红二字叫响了中国,海红厂名列全国十六家轴承骨干企业之一。繁忙的生产景象和隆隆的机器声使这条沉睡了多年的寂静的山沟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

1972年海红子校师生庆祝工厂投产成功。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由于远离城镇,几千号人在此生活和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人们习惯地把它叫做海红国。在这里,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粮站,邮局,银行,招待所,菜市場,俱乐部,单身宿舍,邂逅的你作文600字,职工食堂,家属住宅楼一应俱全。海红国居民称为海红人。一代代海红的子弟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

海红轴承厂厂职工体育运动会入场式。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海红轴承厂的工人俱乐部叫三用堂,既能开大会又能演节目还能放电影,那是全厂职工的文化活动中心。三用堂旁的旱冰場是儿童们耍玩的乐园。在三用堂的后院,种有好几棵长势健壮的桂花树,每当中秋时节,离别原址的海红人就会想起三用堂,想起那阵阵的桂花香,想起在那里看电影、看演出时的快乐情景,想起那让人魂牵梦縈的地方!

海红轴承厂工会所在地,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三用堂)旧址。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在叶家渡的江边有一个招待所叫做外招,它曾经接待过英国专家。外招的食堂大厅也是很多年轻人结婚时举办过婚宴的地方,那热闹的场面和幸福的情景使他们终身难忘!

◎沟外招待所(外招)旧址。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家属区有好几处灯光球場,车间之间的蓝球比赛是职工们最酷爱的文体活动,口哨声,呐喊声胜过世界杯!

海红的周末很精彩。每逢星期天,总有职工骑上自行车去黄沙、新街子赶集,或乘坐工厂大巴去汉中、勉县城里逛街采购。父母在周边城镇、农村的职工也常带上孩子回家看看。钓鱼爱好者去汉江边或水库旁垂钓是他们最惬意的事。美丽汉中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给热爱生活的海红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上图为沟里厂房旧址,这里是工厂生产轴承成品的地方。主要安排着各种类型轴承成品的加工车间,滚动体车间,热处理车间,轴承研究所,轴承检验、计量站等工厂主体单位。 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海红原址虽地处山沟,但生活设施还挺齐全。沟里、沟外职工住宅区都设有百货商店和菜市场,职工每天都能在市场上买到当地老乡自种、自养的绿色蔬菜和肉食品。海红医院科室齐全,很多医生师出名门、医术精湛,厂医院还配有救护专车,每遇疑难重病都会及时送往汉江医院,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全厂职工及其家属、子女的医疗看病问题。

海红子校成立于1969年。一个校区在工厂二区的山坡上,这里有两栋教学楼和一个很大的操場,可以举行全厂职工运动会和足球比赛。而另一个校区则建于沟口叶家渡的汉江河边,厂技校和厂电大也附设在这个校区的教学楼上。海红的子弟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成长,度过了他们美好的青少年时光。他们不会忘记教育过他们的老师,不会忘记他们上学读书的地方!

位于二区山坡顶上的海红子校旧址。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一九九零年的夏秋之交,一場罕见的暴雨使汉江河水暴涨,差点冲垮了海红大桥,山坡的泥石流涌进了沟里的车间大门。海红哭泣了,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职工的人生安全,上级批准海红厂搬迁大城市西安!

90年汉江特大洪水冲击海红大桥埸景。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第一辆搬迁汽车驶离勉县原址。来源于文章《悠悠海红情》,作者高小明

当历史的云烟散去,如今,位于黄沙附近的海红轴承厂虽已整体搬迁,但在这个小山沟中,镌刻着一代海红人艰苦奋斗的故事,这一切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很多老职工和出生在这里的职工子女非常怀念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往往是兴冲冲而来,满怀惆怅而归。但对于黄沙而言,曾经的辉煌却永远镌刻了在其发展的历史上。

05 人文古迹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

西湖的游记作文800字1 七月,虽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但丝毫没有挡住我们一家出游的脚步。 我们搭乘动车来到杭州。沿途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弄的我眼花缭乱。但比起精致、典雅的西湖还是逊色一些。 来到西湖。

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处。摄于2022年8月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位于黄沙老街东头,根据《三国志·后主传》的记载,(蜀汉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毕,教兵讲武。”清同治五年(1866)四月,沔县知事莫增奎立高120厘米,宽60厘米,正面刻有“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石碑一通。碑题“重立”,足以证明原有一碑,不知何时失落,此处为三国遗址之一,1983年12月,经勉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在1989年版《勉县志》中这样记载: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遗址,在县城东12公里的黄沙桥西端。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出屯汉中,北伐曹魏。常因山路险峻,粮秣接济困难,遂精心研制成木牛流马,作为当时运输工具。《三国志·后主传》与《诸葛亮传》载:“建兴九年(231)春2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做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二年(234)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同治五年(1866),知县莫增奎重立“汉诸葛武侯制木牛流马处”碑1通,高1.2米,宽0.6米,厚0.13米。1983年12月县政府批准汉诸葛武侯制木牛流马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六角形碑亭和通往碑亭的长桥走廊,供游人鉴赏。

——摘自《勉县志》,1989年版

杨四将军庙

杨四将军庙及其内部景观。摄于2022年8月,拍摄时该庙正在维修,所以略显凌乱

立在杨四将军庙内的《勉县黄沙镇杨四将军庙考》碑记与《汉江历史水灾碑记》

在前文中说道,杨四将军庙位于老街尽头,也就是前进村的街西头,它是一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称为称“平水明王庙”,俗呼“杨四庙”。庙宇占地2000平方米,有围墙、山门、耳房、大殿、厢房、乐楼等建筑,专门祭祀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杨从义,所以五间大殿内有杨从义的大型塑像。另外,院内还有几通相关的碑刻文物。

提起这座“杨四将军庙”,当地村民们都会如数家珍一样讲出许多相关他的寓意深刻的历史传说故事。2019年我去黄沙探访时,几位当地居民知道我的来意后,便向我说起了杨四将军的故事,言语中多有钦佩自已,一时间,我倍感这位将军在当地的影响力。

在《汉中地区志》卷33人物中这样说道:“陕南汉江两岸,多建有王爷庙,祀平水王爷,即治堰利民的杨从义”。

据《宋史·杨从义传》、《重刻汉中府志》、《汉中地区志》和保存在今天城固县五门堰的《杨从义墓志铭》而知:杨从义,字子和,南宋天兴 (今陕西凤翔)人,生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1090)六月初六,卒于南宋孝宗赵瑗乾道五年(1169)三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八岁,葬于汉中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其生祠之侧。

南宋时期,杨从义仿效诸葛亮,在黄沙治理汉江,兴修水利,务农屯田十八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死后,老百姓还在此修祠立庙,举办庙会,年年祭奠,以示怀念。正因为上述原因,黄沙的杨四将军庙便名垂青史。

在郭清华(时任勉县博物馆馆长,也是杨四将军庙中两块碑记的作者)所写《杨从义与杨四将军庙》一文中,具体地讲述了杨从义的一生:

《杨从义与杨四将军庙》(节选)

靖康元年(1126),金人南侵,大举侵犯中原,战火烧到了西北地区,三十六岁的杨从仪奋然从家乡宝鸡凤翔县天兴村投身于著名将领吴玠军中参战抗金,积功升为队将。从此以后,他先后率军保泾源、战渭南、夺和尚原、守绕凤关,又袭取陈仓,镇守梁洋,屡建奇功,先后被朝廷封为陆部将,武备郎,武德大夫,开州刺史、秦凤路兵马督监、洋州(今汉中),知州、统制、和州(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北)防御史,马步军副总管。

绍兴五年(1135),杨从义任洋州(今洋县)知州,兼管内安抚司公事。当时,洋州城西湑水河东岸有八堰,久废不治,杨从义皆修治之。在此同时,又增营田十四屯,利民利军,公私以济。因此,宣抚处置使报告朝廷后,朝廷褒奖了杨从义,并且晋升为都统制。

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乾道元年(1165)之间,“杨从义复任洋州(今天汉中市)知州,洋州人举酒相贺,老幼欢迎,不绝于路。”在镇守梁洋期间,杨从义曾经对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西汉箫何、曹参所修的堰渠作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改造,直接灌溉洋州、城固2县农田5000亩,老百姓世世代代称之为杨填堰,使用至今。因此,《汉中府志》和《杨从义墓志铭》都记载说:“开国侯杨从义大加修浚,由此改名杨填堰。”这次修浚不但工程较大,而且当时施工时还经历了许多的艰难曲折,所以,杨从仪当时自赋诗说:“拆屋变成河,恩多怨亦多,当知千载后,恩怨俱消磨”。

绍兴二十九年(1159),城固县老百姓为杨从义在杨填堰头修建生祠(在今天宝山乡丁家村南),称为“杨四将军祠”,代远年湮,今天已经不存在。

当年,杨从仪早就看中了今天勉县黄沙这块风水宝地,他决心效诸葛亮之法在黄沙屯田务农,解决军需粮草,稳定居民生活。于是,他先后采取了淘汰军队冗员来节省军费和“治农先治水”的措施,在黄沙筑坝修堤,治理汉江,建堰修渠,开拓农田,造福老百姓。

当时,杨从义首先采取了“修筑长堤以拒洪涝,整治堰渠以灌嫁禾”的措施,治理汉江,蓄水灌溉。接着,又在黄沙等地增置军队营田四十四屯,学习当年的诸葛亮,派军队开拓耕种,“使民力减省、军食充足,公私以济,军民皆喜。”十八年中,杨从仪不但彻底根除了汉江水患,而且还在开拓营田中,连年粮食丰收增产,百姓安居乐业。

杨从仪在汉中的业绩,受到了朝廷的褒奖。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迁升他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食邑1700户。此时,杨从义年逾七十,他请求解甲归田。吴璘允他解除军职,改任龙门(今山西河津)知县,又任文州(今甘肃文县)知州。后又任他为洋州知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制兵马。乾道五年(1169)三月二十八日,杨从义病死,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其生祠之侧,今墓犹存。

杨从义在军旅之暇,广泛收集历代兵家军事论述和战例,整理成书,书名《兵要事类》,共三十卷,兴元府知府张行成、太学博士李石为书写序,刊印发行于世。

《宋史·杨从仪传》和《杨从义墓志铭》称杨从义“知义之贵,居高位不以其贵骄人,徇国而不徇私,怀义而不怀利”。正因为如此,他与黄沙一带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知杨从仪死后,悲痛万分,村民们仰其德、颂其功、惠其泽而自发在今天的黄沙街西前进村为其修祠塑像,千秋祀典。缅怀先贤,世世代代尊杨从仪为“平水明王”,又因杨从仪生前兄弟排行为四,所以,百姓们亲切地尊称其祠为“杨四将军庙”至今。

为深切怀念杨从仪将军,自南宋后期至今八百多年来,黄沙百姓自发的以杨从仪的卒日三月二十八日和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杨四将军庙”的盛大庙会,年年如此,经久不衰。

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便逐渐形成了黄沙镇一年一度的隆重物交会,拜谒纪念先贤,同时进行日用百货、农副产品交易,各种小吃与文化娱乐活动比比皆是,临县和当地赶会的人流如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历史性盛大庙会,代代相传,杨从仪永远活在当地百姓的心中。

06 老街记忆

随着海红轴承厂的搬离和108国道改道,狭窄的黄沙老街道也没有新的镇域规划,集镇便开始衰落,2011年,黄沙镇与同沟寺镇的联丰村(现为联丰社区)并入周家山镇,从此,黄沙镇成为了一个永远也回不去的历史。在老街上,只有一些老屋上的门牌和黄沙村委会的公示栏还能见证黄沙曾经作为一个乡镇而存在过。

老街上一个门牌,见证着曾经黄沙镇人民政府的印记,摄于2019年

位于老街上曾经的黄沙镇黄沙村委会,摄于2022年

尽管老街的一切都透露着黄沙曾经作为集镇的见证,但也只有集镇上一些老旧房屋的门牌能作为印证,老街上的一家幼儿园牌子却是它新的历史见证,它完全没有黄沙的任何印记,走到这里,你可能才真正意识到,这里是周家山黄沙社区,古老的集镇再也不复存在。

曾经的黄沙派出所,摄于2022年

曾经的黄沙派出所,摄于2022年

@棋强至善

小寨的我在金泉上学的时候经常走那个老桥,去纸厂买麦草,三月二十八闻着油香味去大桥下凑热闹,邂逅一份美丽作文初二,草鞋底子馍就一杯汽水那是最奢侈的事了,也曾在老街那边批发罐罐馍去售卖过。

@我是我slh

79年出生的我,小时候农历三月二十八去黄沙赶会真是记忆非常深刻,十一二岁就不愿意跟家里人一起去了,带上一两块的零花钱(在当时对我们来说已是巨款)和三五个小伙伴走路从同沟寺去黄沙,大热的天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赶热闹,五分钱的可口冰棍,一毛钱美味的汽水,两毛钱喷香的草鞋底子膜,再有一个气球。

@天汉曙光

勉县最老的古会有长寨gai(也就是长林镇)四月会,新gai子(即新街子镇,当地方言中把街读作gai,一声,笔者注)三月三、黄沙的三月二十八十几年前,每到农历古会时间那是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可惜现在除了新街子集镇依旧繁华以外。其他两个古老的集镇都早已经凋落!成为过去的回忆!

@荷花172858455

我生在黄沙镇,长在黄沙镇,邂逅秋天的美丽作文,从小眼见我家乡古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老古会,因为刚好是买农具之时,所以赶会的是人山人海,人挤人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 自从108线修建成之后黄沙镇就冷清了,本来繁华的街道再也没有热闹的场景,前几年又撤镇为社区,现在老古会再也不热闹了,赶会可以骑着车满街乱穿,这就是现在的黄沙乡村街道,黄沙人为了生活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就只剩留守老人和孩子,街道更加冷清了,早晚看不到多少人~

网友的一段段文字,就着这一幕幕的回忆,让人感慨万千。

2019年我第一次去往黄沙的时候,老街的水泥路面早已斑驳不堪,类似于青石古板,老式木质房屋映射着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斑驳,老式的窗户、门廊、扇叶门让我似乎走入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上并存的老屋与新房,是黄沙集镇变迁的历史佐证,大多数老屋子已经无人居住,街道上也到处都是砖瓦,老街也在一天天中发生着变化。

2022年7月,我第二次去黄沙,老街的变化更大了,斑驳不堪的水泥路面已经变成了沥青路,而那些老旧的房屋,依然矗立,黄沙老街,风采依旧。

2022年的黄沙老街

2022年的黄沙老街

2022年的黄沙老街上一处老房子

在从黄沙社区返回联丰社区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一块标识牌,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同顺村、柏树沟村是非常熟悉的地名,但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都不知道这两个地方,同顺村就是同沟寺村(现为同沟寺社区)的旧称,而柏树沟村曾经是同沟寺镇的一个行政村,如今已被合并到同沟寺镇柳坝村。

黄柳路与老川陕路交界的路口,一块指示牌见证着曾经的历史。摄于2019年

在中国近年来的撤乡并镇合村的浪潮中,很多乡镇都成为了历史,黄沙无疑是不幸的,在上千年的历史涤荡后,黄沙的建制越来越小,直至成为黄沙社区这样一个村级建制。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沙也是幸运的,在撤乡并镇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连地名都不曾保留,当经历了那些变革的老一辈人们走后,再也没有人记得它们的名字,2017年5月17日,黄沙入选勉县地名保护名录,成为全县42个保护地名之一,根据规定,勉县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建立公布后,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摈弃、废止原址地名,要优先延续、保留、规范使用历史地名,并根据建设实际,适时复活部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历史地名。同时,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厚重的历史地名,要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07 笔者感言

如今,走在黄沙街道之上,我所遐想的是这个千年古镇所经历的金戈铁马与历史沧桑,我所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最终会折戟于撤乡并镇的历史浪潮中。中国大地上的撤乡并镇,有些地方保留了历史底蕴,有的则是单单以人口、以经济做以简单的区分,对撤乡并镇后的新地名并没有做科学的研究,这种行为在众多民俗历史爱好者的眼中是愚蠢而又可笑的。在行政力量看来,这些行为造成的只是一个建制的演变,而事实却是,这样的行为无疑加速了众多古老地名的消亡与没落。

每个古镇保留住属于自己辉煌时代的经历总是有限的,除过那些被开发成旅游景区的古镇,很多古镇在岁月的流逝中都走向了消亡,房屋建筑的不适宜,审美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古老建筑终将会消失地无声无息;不可否认的是,在多年以后,黄沙古镇上的这些老房子都将不复存在,在历史的火车呼啸而过的时候,他们终将被碾碎于车轮之下,沉寂于铁轨之下,伫立街头,一眼望穿的这千年的历史,车水马龙,人声喧嚣,这些文人墨客曾经到过的,游客不曾为之踏足的古镇最终会消失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时代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