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碑林作文,写镇江焦山美景的作文

  • 2025-01-29

邱志荣 张卫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05日 第 09 版)

延伸阅读

这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的宋《禹迹图》,现存于西安。其图幅80.5厘米×78.5厘米。图上刻有文字:“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

该图古今名称并注,定向上北下南;范围北至长城内外,南至南海和中南半岛;内容侧重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图上约有380个地名,其中河流名80个,湖泊名6个,山脉名70余个。

《中国禹迹图》之会稽山

没人亲眼看过,那场革命,就算看过的人,现在活着的很少,寺庙店里的情景是~ 阿弥陀佛 保佑我~ 跪在地上 烧香,旁边有一个和尚,在敲什么东西

编号:浙11

类别:山川·山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秋天作文(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作文1 春天的校园是温馨的,给人希望;夏天的校园是炎热的,磨练意志;冬天的校园是雪白的,银装素裹。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稽山街道大禹陵景区

所属流域:东南沿海

镇江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处(焦山碑林、六朝陵墓石刻、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镇江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组合很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发展镇江旅游业。

简介:会稽山,古山名。原名茅山,又名苗山,写镇江焦山美景的作文。《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南镇会稽山”为中国五大镇山之一。

会稽山丘陵主干峰聚于绍兴市区和诸暨、嵊州边界,海拔约700米。

图为会稽山及大禹陵。

郭民军摄

链 接

比起佛像,我还是更向往古代文人墨客留的石刻,掩映在银杏树下的焦山碑林,在青山竹林凉高中本就显得浑然天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多么地富有诗意,最关键的是石碑所刻的字皆是古代名人所写,触碰到冰凉的石碑。

绍兴的禹迹标识

2021年起,绍兴开始大规模地标识本地的禹迹。建立统一、醒目的标识牌,增添禹迹的文化氛围。

目前,绍兴当地已经有64个禹迹点安装了禹迹标识牌。

《中国禹迹图》之禹稷行宫

编号:鄂1

类别:古建筑·宫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禹功矶

所属流域:长江

简介: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写镇江焦山碑林的作文。现有元建禹庙和许多禹柏,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

沈括故居梦溪园 · 宗泽墓 · 铁瓮城(三国吴文化起源) · 延陵季子墓碑 · 沸井涌泉(天下奇观) · 唐钟 ·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镇江二十四景。

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禹迹”以多元的形式记录了大禹的历史,也含括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抗争与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今天,基于文化遗产视角对大禹历史文化进行的阐释传承,又有了全新的演进。

每年农历谷雨时节,是各地公祭大禹的日子。2022年4月中旬,第一部《中国禹迹图》在绍兴发布,综合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各地的大禹遗址和禹迹文化风貌。

一、绍兴成为禹迹研究的重镇

大禹是中华民族治水英雄。作为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和大禹陵所在地,焦山作文450字左右,浙江省绍兴一直致力于大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18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有关部门首次发布了《绍兴禹迹图》。共有禹迹127处,包括了陵、庙、祠,地名,山、湖自然实体,碑刻、摩崖、雕塑等类别。这是一张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分布图。

《绍兴禹迹图》发布后得到了广泛好评。于是,更大规模的禹迹图编制工作也加快了步伐。2019年4月,绍兴推出了《浙江禹迹图》,在浙江省11个地市、八大水系中标注了禹迹位置,共收录“浙江禹迹”209处,“防风遗址”4处,“越地舜迹”37处,“浙江大禹同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这张以省份为基础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大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是一次重要的创新。

2021年,绍兴开始标识本地的禹迹,通过标识牌把禹迹从文献和图中活化到现实生活中。这更加有利于实现文旅融合,游镇江焦山作文400字。禹迹标识将原来散落分布、多种多样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风貌综合起来,从文化遗产和“非遗”的视角进行全新归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于是,编制一部更大规模的《中国禹迹图》,成为全国各地相关地区、国内外大禹文化研究者的共识。

在全新的文化遗产认知推动下,绍兴首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禹迹图编制导则》课题研究,镇江焦山碑林介绍,对禹迹定义、编制原则、资料真实完整程度、成果和发布形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具体规则,焦山一日游作文500字。2021年4月19日,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中国水利博物馆、绍兴市文史研究馆等单位正式启动了《中国禹迹图》编制。

回焦山位于镇江东北的扬子江中,山高71米,又名樵山,狮子山,双峰山,海门山等,自东汉名士焦光隐居此山后,至今称为焦山。它屹立于大江激流之中,"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故人称"中流抵柱"。

二、《中国禹迹图》体现时代特色

在文化遗产时代应该如何理解禹迹?《中国禹迹图》的研究人员认为,“禹迹”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足迹传说的记载而留存至今的祭祀活动,还包括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和遗迹。此外,《中国禹迹图》收录的禹迹,还包括少量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曾有《禹迹图》问世。这是一幅中国古代疆域图,主要体现的是山川河流,被称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宋《禹迹图》有2件刻石流传至今:一块保存在今陕西西安碑林,为南宋绍兴六年暨阜昌七年(公元1136年)刻立;另一块是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刊刻、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立石,收藏在今江苏镇江的焦山碑林。

当代的《中国禹迹图》传承了北宋《禹迹图》的绘制要点以及山川河流、地名中对禹迹的记述;在此基础上,《中国禹迹图》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全球化文化传播的特征。

抗英炮台和焦山碑林相邻。抗英炮台,它记载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镇江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历史。导游小姐指着地图对我们说:“镇江人民的英勇抗争,引起了恩格斯的关注。

依据编制导则要求,当代的“禹迹”突出了“大禹文化遗存”的内涵。本次编图“禹迹”重点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相关禹迹,也包含历史文献中关于禹迹记载的印证遗存。

三、集合多学科专家参与

秋天的风景作文1 秋天是大自然的一幅佳作,下面请大家看看大自然是怎样勾画的。 秋天的田野里挤满了农作物。稻子笑弯了腰;高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脸通红通红的;玉米从叶子里吐出一排排整齐的牙齿;小麦弯着腰在和大地说着悄悄话。

新出版的《中国禹迹图》,从全国26个省区市1000余处候选禹迹中精选出了323处,分属于11个河流流域。

依照文化遗产“真实、完整”特征要求,《中国禹迹图》对于选取内容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考证、委托调查取得等方式进行了严格筛选。来自全国各地约35位水利史、文物、文史、测绘、摄影等领域专家参与了编制,取得了多元化的研究成果。除地图展现外,这部《中国禹迹图》还包含了详细的说明、图表、照片、资料汇编等。

材料三 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园林营销中心主任说,当她看到那些珍贵的文物被游客刻上字和图案,心中尤为难过:“焦山碑林现存碑刻将近500通,其中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的碑刻各200余通,其他方面的碑刻约50余通。各类书体具备,均出自名家手笔。

从《中国禹迹图》上可以看到,选取的禹迹东至台湾省、南及云南、西达甘肃、北到吉林。这其中包含31处“国保”、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不可移动遗产的项目达到308处,可移动文物13件。此外还有多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需要更多领域进行跨界融合

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治水历史已达1万年以上。早在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即注重树立大禹形象,创建禹文化与禹信仰,焦山游记作文100字,他在建设以今绍兴龙山为中心的越国大小城时同时建立“禹宗庙”,以此奠定了大禹文化在越地的基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由此开创了大禹祭典最高礼仪形式。

始自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活态的大禹文化发展过程,显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焦山碑林的资料,属于中华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编制《中国禹迹图》可以视为一项当代文化创新事件,其核心目标是要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从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来研究、证明大禹文化,传承、弘扬大禹文化,成为《中国禹迹图》下一步拓展方向。

“禹”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印迹,至今还有许多研究难点等待破解。《中国禹迹图》的下一步,将更多地集聚起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的专家学者,通过调查、考证,丰富禹迹内容,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大禹文化发展脉络,编制全国各地的禹迹分布图,以此更精确地呈现大禹文化的起源、传承,梳理大禹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禹迹图考释文集”,可为水利史、文史、考古等学术研究提供导引支撑。

《中国禹迹图》发布后,专家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国际禹迹文化交流。梳理“禹迹”在亚洲东部的交往互鉴、逐步成为各地民众共同文化信仰的过程,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邱志荣: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

张卫东: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家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