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鼎湖山作文,鼎湖山作文400字

  • 2022-11-03

游记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比其它文体要逊色许多,以致平日里让学生写些观感、游记之类的文字大都不成章法,很不成体。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游记散文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一些游记散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并让学生自己练习写些游记散文,效果较为明显。

鼎湖山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内。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鼎湖山的山非常清幽。一路走去,凉爽的清风便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真舒服啊!那满山的树木郁郁葱葱的,远远望去。

游完鼎湖山,我们又来到了七星岩,这里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我们坐船进入了七星岩洞,洞可真长啊!里面有“银蛇出洞”、“海龟祝寿”、“河马戏水”等景观。坐着小船,听着船夫讲着古老的传说,仿佛把我带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一、运用 “移步换景”,铺设架构

暑假时,我们去了鼎湖山。 据说,那儿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空气里的负离子很多。一早,我们开车来到了鼎湖山。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开始爬山了。才爬了一点,我们就看到旁边都是泉水。有许多人在水里游泳,水也非常干净。 我接着往上爬。

“移步换景”,顾名思义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整个游览过程就是在不停地移步和换景,因此,移步要写清楚,换景要写明白。

这里有例文一篇,供您参考!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负离子为全国之最,是一个天然氧吧。我和爸爸慕名而来,观赏一下鼎湖山的美景。一路上,我们看到了绿树成荫。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在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

游完鼎湖山,我们又来到了七星岩,这里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我们坐船进入了七星岩洞,洞可真长啊!里面有“银蛇出洞”、“海龟祝寿”、“河马戏水”等景观。坐着小船,听着船夫讲着古老的传说,仿佛把我带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一)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梳理作者的游踪,“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鼎湖山作文400字,拾级而上……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也即转换的地点,因此,作文之初,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沿着……,顺着……,走到……,站在此处,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或放在段首,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如我班学生习作《乡间之旅》中,“到了外婆家,已近下午3点,休息一会,便独自一人走了出去……穿进一片静谧的竹林……再往竹林深处探密……寻声望去,原来是一条小溪在流淌……我开始沿着小溪往下走,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茶地……很快来到了小溪的尽头……在夕阳的映照下,我顺着小溪回去了。”尽管内容简单,但通过这些地点转换的词,却很清楚地知道了作者的行走路线,脉络清晰。

(二)换景。作者每到一处,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运用好“移步换景”法,游鼎湖山作文400字四年级,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一早,我们开车来到了鼎湖山。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开始爬山了。才爬了一点,我们就看到旁边都是泉水。有许多人在水里游泳,水也非常干净。 我接着往上爬,爬了好久,非常累,我们越爬越陡,到了很高的地方时。

暑假游记作文1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肇庆游玩。 我们来到闻名的鼎湖山风景区。鼎湖山真美啊!这里到处青山绿水,空气格外清新,听爸爸说这里是闻名的“负离子呼吸区”。据说可以清肺美容,强身健体。我赶紧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二、细摹重点景物,突出特色

(一)换景要有取舍,游鼎湖山作文600字。通常,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一路走来,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突出景区特色,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的作了细致描写,“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游肇庆鼎湖山感想100字,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这段描写,作者抓住泉声的“层次”,展开丰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令人向往。

(二)那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游览鼎湖山作文400字,对学生来说,写好很不容易,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水的快慢急缓,月的升没,云的卷舒,雨的大小等,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鼎湖山一日游作文800字,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上文中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

游完鼎湖山,我们又来到了七星岩,这里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我们坐船进入了七星岩洞,洞可真长啊!里面有“银蛇出洞”、“海龟祝寿”、“河马戏水”等景观。坐着小船,听着船夫讲着古老的传说,仿佛把我带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的,很形象绚丽。

美丽的鼎湖山鼎湖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山上有个大湖。湖边的大榕树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蓝蓝的天空遮住了,像给湖水带上了一顶绿色的大帽子。草丛里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红、黄、蓝、紫等许多颜色。

三、穿插“人文知识”,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名胜。山无外乎高险,水无外乎清绿,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大致如此,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重在写潭水清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不但写了江水的清澈、湍急,游鼎湖山作文300字,还写了山的高险。因此,平时学生作文时,写到游记往往只会在山水上着墨,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鼎湖山宝鼎园作文,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便没有了趣味与深度,学生也难铺展开来,在描写景物时,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则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最为典型是本单元杨朔的《画山绣水》,该文在写景之后叙写了许多生动的传说故事,故事与景物的结合,相得益彰,在欣赏景物的同时,又能得到文化的熏陶,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如我班学生习作《天目湖之行》较好地运用了这一点,“远远地听到有人在欢呼,走近一看原来是船已划到岸边,一尊洁白的雕朔矗立在绿阴之中,她婀娥多姿,手托一个木盘,面色安静恬美,注视着远方,听大家她就是浣沙女,相传,当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命至此,饥渴难耐,正是浣沙女将自己的饭让给他吃,为了让伍子胥放心逃走,随后跳江而亡,当伍子胥功成名就之后,特铸三斗金瓜子洒江中祭之。”可见,培养学生将人文知识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的意识,这对写好游记散文是很重要的,它能使得文章内容充实,丰富生动。

通过以上几点写作技法的指导,学生对游记散文能很快“入格”,在外面游玩之后,有感而发,便可很顺手地写起来了,颇成文体。对提高写作兴趣是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