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忍耐限度是令人怀疑的,忍耐的限度可存在于除人之外的其它万物之中,金属有疲劳的限度,成长路上的挫折800字记叙文,物体有承受重量的限度,工具也有它使用寿命的限度,这囿于万物的物理性质所决定。人们习惯所说的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发现,这是一种聊以自慰而又被广泛忽略的悖论,人不像其它万物,包括动物,它们只接受物理的限度设定和测试,人是有精神活动的,人的聪明在关键时刻会为自己的改变生发许多根本不是理由的理由。有关人的忍耐可有单纯物理性和精神性之分,在纯粹的物理意义上,人的身体忍耐度与其它万物较为接近,比如,遭遇极端温度、生理性破坏和撞击等方面确有限度,而在精神性方面则并非如此。这里所说的忍耐限度也只是在精神性方面,忍耐的词语本身已经含有了与自然、他人或社会法则的关联,隐含着一种知觉、挤压、痛感、妥协、退让和对自己原有态度的修改,忍耐的承受者正是把体现为外在的压力内在化的情况下,忍耐的作文素材摘抄,才会做出各种调整来安抚自己的动机。忍耐的精神性悖论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压迫所诉诸的价值,而是在忍耐者不断修改愿望的有效性伸展模态来代替本有的限度,在外在压力的步步紧逼中,二者可以互为解释。无窬我墙,限度在此,这只是最初阶段的自我鼓舞,也是忍耐者示弱的一种方式,到最后,大多数的忍耐会失去我墙,而改为心理层面的自我诠释。这虽然是哲学立场本己的颤动和反应,但它意味着自己的限度从社会学意义中撤出,从社会关联退守为个体化的精神活动则是限度的消除,无非成为“活下去”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陈述。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题记 珍珠因为忍耐了蚌壳数千日的折磨,才绽放出了它夺目的光彩;大海因为忍耐了小溪的流入,才展现了它壮阔的美丽;大地因为忍耐了小草汲取营养的根,才拥有了那身美丽的衣裳。
学会忍耐,成就幸福 雄鹰忍受了凛冽的寒风,完成了在空中飞翔的使命;鱼儿忍受了不能“一跃龙门”的痛苦,享受着大海的宁静与蔚蓝;大山忍受了千年百世的寂寞,造就它亘古不变的沉稳。
人的社会性忍耐可体现为一种典型的妥协状态,初始阶段的哲学意味不浓,更多地带有经济学考量,它是人的行动在社会交往中的成本计算。现代社会很难具有纯粹原子化的个人,他更多体现为具有交往行动能力的公民角色,所以必须受制于社会规则及其他人行动边界的伸缩,而一旦体现为忍耐状态时,则意味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处于收敛状态。在人的行动意义上,妥协是一种普遍存在,这本无可质疑,因为社会秩序本是妥协的结果,秩序意味着干预,包含着每个人权利的让渡,有关个人的成本收益可在整体的理由交换中得到体现。由此可见,忍耐与妥协是不同的,妥协含有对收益代码值的明确期待,妥协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成本投入,至少存在一种收益分配的可期,这里隐藏个人积极的行为调整。与忍耐相比,妥协带有一种策略色彩,对于目标的实现进行必要的迂回,目的是保存行动主体的力量不至于完全耗损,虽然在个人行动方面受限,但在信念方面并不会因此而减弱。许多情况下,积极的妥协还会为个人行动找到其它选项,因为妥协状态是在对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以一种行动的潜在调整来服从目标的要求,它在个人情志上并不悲观。也就是说,忍耐作文800字,妥协是有限度的,因为它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只要这个目标不曾丧失,所有妥协的外在表现都可以得到积极的解释,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的可能中改变所处的态势,忍耐的作文素材400字。所以,妥协看起来有外在的消极状态,但它不会失去原则,因为原则是妥协的意义所在,也是它的生命,表面看来,妥协与忍耐有着相似的面孔,但它们的本质不同。哈耶克认为,对自由的成功捍卫,必须是坚守原则为基础的,而且,原则问题是绝不能向权宜之计做任何让步,即使在那种除了已知的有益影响以外,无力表明对自由的侵犯所导致的某种特定有害的结果的情势下,亦须如此。只有当这种原则牢牢植根于目标之中,才能在经受各种打击或在某种特定情势下保持信念不死,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我们暂且无力控制的目标及其方向。这对于单纯的忍耐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有关忍耐的作文素材150字,忍耐则是松动对自己命运的主宰,缺乏一种积极的作为,它是一种积极力量的整体坍塌,所谓不在忍耐中爆发,即在忍耐中死亡。消极性的忍耐很容易借用妥协的词语进行自我诠释,杜甫即有“此处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看似一种精神洒脱,实际是个人行动没有了社会性作为,退入到一种自我构筑的精神茧房。虽然妥协与忍耐都面临一种强制性的外在力量,但妥协尚未斩断与外在的关联和目标,它的道德意义具有积极的向度,其重要假设隐藏在姿态的背后,是另一种选项奔向目标的积极敞开。而忍耐则萎缩了对应于内在化的积极价值,它是静态的保守,这种保守很容易放纵外在的压力或侵扰,并进而把自己导向一种不断适应性的自欺。
受到了声音的厉害;它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 妙;它激起了我心中的那团火——保护地球,保护身边的一寸一 木。星期六下午,我们跟随导游进入了“广东馆”。首先映入眼帘 的是一只全身红的狮子。
忍耐是一种美丽。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小草欣慰的笑了,他的忍耐终于换来了成功。冬天时寒冷的,但她依然忍耐着,他相信,无论冬天多么可怕,春天都会将他赶走,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着,忍耐着。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忍耐。我趴在书桌上想着爸爸在吃晚饭时说的话:“我们一定要学会忍耐!”忍耐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了很久也不明白。一天,我一下课就趴在桌子上,突然,我的班上的死对头跑了过来。
在对自由、权利和生存空间的撤退中,忍耐会进一步放弃原有的妥协辩护,主体在进一步萎缩中成为一种自欺,这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不少经典资源。在诗意性的自我辩护中,总是把这种忍耐的自欺作为一种隐士行为,意为不忍世间之凡俗,或不忍社会之规则体系而专以避世,以消除世俗目标的方式来取消忍耐的支点。白居易则有“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若从现代生活常识来看,如果没有积极自由,这种消极自由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隐”照样需要外在规则的保护和基本物质的支持,这种山水画境界只停留于文艺作品层面,它无法构成建制性的生活状态。不受打扰的生活还是一种理想,在没有积极自由的语境中,消极自由根本无法立足,其实自由本是一个整体,它容不得再度切割。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成为它本身的原因,原因先于结果,自由概莫能外,它离不开一种必要条件。把对外在压力的忍耐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诗意想象,其实质不在于重返生活,而是沉浸在这种避世的麻醉中寻找一种“自在”,与妥协相比,它的状态正是把忍耐所承受的痛苦止息。由忍耐到自欺意味着已经不再对外在压力发出质疑和抵抗,不再对其合法性进行追究,或者认为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这是一种文化色彩浓厚的“修行”方式,可在一种自欺性的文艺化思维范式中找到对忍耐程度的降低。或者就是沈兼士的“轮囷胆气唯宜酒,寂寞心情好著书”,以为这种方式就可以为自己挽回做人的面子,正如有人遭到欺凌,义愤填膺地说要用漫画为武器来讽刺对方,殊不知,这样的对方根本不会成为你漫画的读者。在这种自欺的童稚化艺术中,鲁迅先生早就说得很透了,他说,“讲话和写文章,似乎都是失败者的征象,正在和命运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真有实力的胜利者也多不做声。譬如鹰攫兔子,叫喊的是兔子,不是鹰;猫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不是猫…….。又如像楚霸王……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等到摆出诗人面孔,饮酒唱歌,那已经是兵败势穷,死日临头了。最近像吴佩孚名士的`登彼西山,赋彼其诗’,齐燮元先生的`放下枪枝,拿起笔干’,更是明显的例子”。文艺与作文本有自欺的成分,经典的说法是从中寻找一种寄托或者解脱,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弱承受忍耐的压力,如果真有限度,则是可以重返生活或者重塑行动意义的,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因为文艺表达只是一个想象化的世界,与意义之普遍性的情况一样,它的有效性只有通过事实和有效性之间的张力才得以构成,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自欺已经无力再回到事实的现场。在忍耐中对目标的坚持只有依靠理由才不至于不断松动、变型和脱落,并有信念重返事实,可在这种自欺中则是放弃对理由的依靠,因为理由会对松动的信念造成另一种夹击,并且自欺已为放弃忍耐而找到了新的不是理由的理由。在没有宗教或形而上学后盾的情况下,这种自欺的形成是很容易的事情,他并不需要从超验维度和先验维度获得监督,自己成为理解生存方式和思考范式的创制者。这样一来,侵害——压力——忍耐——自欺已经形成循环封闭的、维持其边界的系统,彼此形成了对方的环境,这种对于侵害进一步的退让,虽然表面看来剥去了一些忍耐的色彩,但却意味着下一步更大、更彻底的对原初目标的逃离。
我认为懂得什么是忍耐不代表知道怎样去忍。一个人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的过程就是学会忍耐。因为每个人都是棱角分明性格各异,他们都活在安乐窝中,等到考试了才知道平时不忍耐着学习带来的劳累的后果。于是他们开始忍耐着。
有一种爱叫忍耐 世间情说不清楚,男女间的爱也没有道理,发生是缘,发生了是命。好比情人,明知他不能再有权利爱,可你依然在某一时刻爱了。当你选择做情人这条不归路,你就得有飞蛾般奋不顾身扑向烈火的勇气和自信。
进入自欺性的闭环之后,由于自己已经成为道德自义的立法者,他就可以再次把忍耐的限度进行修改,一旦这种修改开始启动,它就不会停止,直到限度的消失。人在忍耐的初期状态中的确是有自我设限的,但在这种设限中每个人的坚持程度不同,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坚守住这种底线,在缺少自由和权利意识的传统中,这种设限很容易因外在的压力而脱落,然后进行自我修改。修改忍耐限度的意义仅在于自我说服,降低自己对于忍耐的承受,并供养压力扩展范围的吸食,或者说修改后的忍耐则会少了承受与目标之间的张力,对于目标的预设,就是指望这种自我改造能够逃脱外部的碾压,这个条件的最后只能由自身的心理调节来达到满足,因为外在的压力并不会因限度的修改而停止膨胀。某种语境的外部碾压不同于现代法治,它不是一个规范的静态结构,其外在的某种力量导致规则的失灵,任何限度的修改并不能给承受者带来一种不断降低的目标预期。约翰·密尔曾经发现,“有的民族,统治别人的热望比个人独立的愿望强烈得多;以致为了前者的仅仅一点朦胧希望,他们就准备牺牲整个后者”。与此不同的是,享有权威地位的规范和价值才能阻断对其它力量理由的介入和运用,并为交往行动构成一个免于忍耐的外在框架,它不问遵守规则的动机,忍耐议论文800字高中,只用制裁来代替道德自辩。这在哈贝马斯那里已经阐明,“法治国的观念启动了法律的螺旋式的自我运用过程,这个过程应当使政治自主之内的不可避免的预设发挥作用,抵抗从外部渗入法律的那种被法律驾驭之力量的事实性”。与此相反的是,在这种限度的自我修改中,他运用的并非权威规则,而是近似心理活动的一种精神解释,这在犬儒主义或阿Q式的限度修改中也是如此,他不会使用逻辑范式,这种文艺化的方式为的是满足修改限度的理由。文艺化的范式构成了一种普遍的诗意化的理解视阈,它可以为任何退让和修改进行合理化的解释,但它无法反过来用这种解释来制止外部压力的进一步来袭,也无法用理解的方式重返事实。同样是面对外部压力的忍耐,在卡夫卡那里,忍耐的极限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唯一联系。而对波爱修斯来说,真正的快乐是面对不幸时的泰然自若,只是人们抛弃限度时,总是采纳错误的理由,而错误能滋生麻醉,并且阻挡了人们对目标的兴趣。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原来的限度会修改为生理性限度,把原来精神维度的限度大幅删除,尤其是那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证据,尊严以及对世界的独立思考等,只要把这些限度得以修改,他的忍耐就可以松弛。在限度修改之前,通常的忍耐蕴涵着否定和翻转的精神力量,因为忍耐并不是绝对性服从,服从意味着对外部压力的无条件接受,不得对这种压力进行追究和质询。而一旦忍耐的限度出现不断的修改,他的承受则朝着服从的方向进行转移,而转移到服从的方向之后,忍耐也得以消除。也难怪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缺陷,会变成国民性的弱点。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教会我们的是“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教会我们的也是“忍”。连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似乎千叮咛万嘱咐地在我们耳边低吟“凡事都要忍!”然而。
忍,能带你启达成功之境。战国乱世,枭雄层出。织团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俱是“天下人”,但却无一善终,原因无它,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忍”的道理,总是以“神”自居,引得诸侯同伐,身手,为天下所笑。
当人的忍耐限度不断修改,又自我圆满时,最后的结果则是限度的转移或者消亡,这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是经常发生的,当一个弱者遭到强者侵害时,开始可能是反抗、对峙,但又随时妥协、退让、修改限度,最后的结果则是把忍耐消除。这在一种非个人性的情况下,常以一种隐形的自我消除转变为一种文化,也就是在不断无限度的修改中转化成心理方面的胜利,著文舞艺也好,还是转移到其它林泉之下,莫不是对原来限度的彻底废止。单从避世来说,两种文化语境中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顾随先生看来,“避世,西洋隐士与中国隐士在此点上相同。既曰避世,当然是个人的。唯西洋之避世是宗教的,故要为人来做一点事;中国的避世是无所为的,且狂妄自傲,自以为高。西洋之隐士是吃苦的;中国之隐士是享福的,林间月下,看花饮酒”。这便是李商隐诗中传统文人普遍的精神状态,“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一旦这种对外部的忍耐限度撤销之后,人就不再参与对事实世界的兴趣和分享,从而完全退回到自己的心理幻觉之中,而正好拥有辩证的传统为其限度的撤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对照两种面对忍耐的态度,另一种文化中则是显然不同,他们认为人的心灵的本质是认知并能够思考和判断基本事实,同时也知道这种认知仅仅是可能的,在遭遇极限之时,他不会删除目标限度,而是转向更高维度的无限,因为他知道尘世的任何一种压力都是来自一种有限。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不幸就起源于他的伟,起源于他内心存在着无限,起源于他不可能最终把自己葬于有限。在这种忍耐的极限之处,一种文化选择了与之“和谐共处”,以消灭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废止限度的方式来消除压力,这种心理结构得到了东方哲学的支持,尤为文人思维所青睐。另一种文化则是超越它,超越意味着走出困境,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批判,它有超验的传统,也有推动事实的实证。比如,在齐奥朗那里,“伟大的孤独者远离世界,并不是为他们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心有不甘地等待着生活的结束”。针对同样的外部压力,他曾反问,在这个不应该为任何事感到后悔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可以让人感到后悔,但我问自己:这个世界配得上你后悔吗?但是有一种逃离也常常以转移的名义进行,转移具有主动性,怀有重建秩序的希望,并有重返事实的机会和能力,他的支点在于始终把握住忍耐的限度,并以这种限度进行自警和自励。在没有更高维度的佑护中,人在外部压力中对忍耐限度的修改、撤离是频繁和彻底的,往往不再顾及之前确立的精神标准。这样便成为鲁迅笔下的那种状态,假设真有谁能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新的规则来,自然也是感激不尽,不管是新的规定,还是克绍其裘,总之可算一种解除忍耐的规定,并以一种新的适应能力来把自己融化到这种规定之中,借此看到自己融化之后浮肿的倒影。
忍耐的限度的确是人抵挡外部侵犯的一种精神警示,忍耐的作文结尾,也可作为一种止住生命意义不断下滑的路标,只是在多数人身上是自设、调整、修改和逐渐丧失的,只有在精神上绝不被缚的人才可以把握住。苏格拉底的不朽不在于他建构了政治哲学,而在于维护自己最后的限度时选择了对城邦热爱的超越,并在毫不妥协中超越生死,使自己的精神获得了独立。但这不单是雅典的智慧能够足够支撑的,苏格拉底之后的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人们打量世界的方式在改变,在人毕竟是人的问题上,限度的确立无法完全靠人来得救,忍耐和完成作文。虽然霍布斯的利维坦为人的生命留有生存的底线,但当剥夺了精神忍耐限度的时候,人只剩下不断对于限度消除之后的精神改造和服从,这在人的本质意义上,生命的意义已经消亡。别尔嘉耶夫曾经深刻地指出,最高限度的主题不是道德心理的主题,而是关于超验和自由、关于自由和恶、关于自由和创新的形而上学主题。“自由随身携带新事物、新现象。自由的反对者喜欢用真理来反对自由,强迫别人去确认这一真理。……以真理的名义要求我放弃自由的真理,根本不是真理,而是魔鬼的诱惑,……我自由地认识那个解放的真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权威可以强迫我认可这个真理,我不可能被暴力地解放”。为了让忍耐的限度成为不可动摇的磐石,当一种侵犯横空来临并袭击人的忍耐限度之时,限度的物理性坐标可以扬弃——对具体存在物的超越,那样就不会给侵犯性力量留下一个获胜的机会。这才不是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修改的避难或加入统一,而是用更高的力量得以拯救,它指向最高维度,面对的是这个世界的速朽和虚无。与所有世界的邪恶、败坏与暴力相比,速朽则是它们无法战胜的限度,而在超越的彼岸世界看来,人会由此越过限度的脆弱栅栏而摆脱被吞噬的羞辱。
忍耐,是对人的一种修炼,是锻炼意志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人说,忍耐是一种懦弱.临波汹涌的瀚海,不是扬起风帆搏击风浪,而是忍耐着等待风平浪静,不是大丈夫所为.正因为学会忍耐,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