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作文素材

  • 学习
  • 2025-01-29

格言选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后来在学习过程中我每天利用中午的时间练琴,下午放学做完家庭作业之后,再练一个小时,经过我勤奋苦练,别人学几年才能考级,而我只学了一年就能通过三级,如今我学弹钢琴快两年了,老师说我可以考六级,我听了非常高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潜书·讲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我们怎么学习、努力和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要坚持既定目标;其次要付诸实际行动;同时要发扬拼博精神。一、坚持“既定目标”1、制订好“长期目标”:明确自已对人生理想的奋斗方向。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关于名人刻苦学习短的例子如下:1、 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按照军纪当斩,曹操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当众割发代首,晓谕三军,受到将士尊敬。2、 张广厚小时因算术没考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磨杵成针

李白小时候十分淘气,不爱好学习。他总认为那些经史子集枯燥乏味,每次读书的时候都会偷懒,只要大人稍微看管不严,他便扔下书本,跑到外面玩耍。

有一次,李白又不好好读书,偷偷溜出去玩耍。他在路上闲逛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奶奶坐在板凳上,手里握着一根粗壮的铁杵,全神贯注地在磨刀石上反反复复地磨着。李白来到她的跟前,她一点也没有发现。

李白很想了解老奶奶究竟在干什么,惊讶地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这么粗壮的铁棍啊?您想用它来做什么呢?”“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奶奶一边回答一边继续磨着手里的铁杵。

李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根那么粗壮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绣花针呢?他终于忍不住问:“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要磨多久才可以啊?”

所以,学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需求。一个国家文化需要我们学来知识来展示,鲁迅先生弃医从笔录,用一生撰写中华睡狮的觉睲,这离不开他从人民生活中的学习。

孔子的”生无所息”是针对子贡“倦于学”而说的,是强调学习不能倦怠,人生不能停步不前,并非强调不能休息。目标应该坚持不懈,追求永无止境,人生也绝不能“息”。但人生需要休息。休息就像拉力赛中的检修,就像NBA中的拉拉队表演。

老奶奶歇了歇,说:“铁棒的确很粗,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但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啊!”

李白是一个天资异常聪颖的孩子,老奶奶的一番话很快就使他悟出了许多道理,他想:老奶奶说的没错,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下去,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读书学习的道理也是这样,虽然经史子集非常乏味,但只要每天都坚持不懈,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

因此,李白对自己过去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感到十分内疚,转身就往家里跑去。他回到书房,毕恭毕敬地坐着,捧起一本书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长大后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尊敬地叫他“诗仙”。

一字之师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一个叫李相的人。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而导致辍学,长大后一直为此感到遗憾。这也使得他在读书时经常闹一些笑话。例如,读《春秋》时,他总把叔孙婼的“婼”字读成“若”。李相家里有一个书童。每当李相把“婼”读成“若”字时,书童就会皱起眉头。

李相对书童皱眉的样子感到很纳闷。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问书童是否读过《春秋》。书童点了点头。李相便坦诚地问他,为什么自己一读到叔孙婼时,他就会皱眉头。书童吓得双膝一软,跪着解释说自己以前在私塾学习《左传》时,先生教的读法与将军的读法略有出入。如今听将军把“婼”字读成“若”,方明白以前先生的读法是不正确的,因此感到羞愤。

听完书童的解释,李相心中疑窦横生。李相毫不隐瞒地说,自己从小因家境贫寒而没有进过学堂,也没有谁教过自己,完全是按照《经典释文》上的注音自学的。话音刚落,李相伸手从书架上取下《经典释文》,书童接过来翻开一看,才发现李相竟然把“婼”字的注音看错了。于是,书童就委婉地纠正了李相的错误。

李相虚心接受了书童的指点,并且在书房的北边放了一把椅子,毕恭毕敬地请书童坐上去,接受礼拜。书童说什么也不敢坐,武将出身的李相这时真有些急了,他严肃而又认真地请书童坐上去。

李相要拜书童为师,而且完全是出于一片真心。书童也不便推却,只好面露难色地坐了上去,接受了李相的拜师礼。

书童为李相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精神所深深地打动了,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倾囊相授,李相的学问也就逐日提高了。

错识古董

古时候,魏国有一个人自诩为精通古董的文物学家,爱好收藏古董,也乐于鉴别古董的真伪,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有一回,魏人无意间获得了一个像酒杯一样的青铜器,他觉得这件宝贝十分珍贵,于是请了一大群亲戚朋友吃饭,他在席间告诉他们,他前几天得到了一个宝贝,是商朝的青铜器。众位宾客便要求欣赏他的宝贝。他取出那件青铜器,斟满了酒,逐个给大伙敬酒。

就在这时,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骚动。其中的一位宾客对他说:“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分明就是一个铜护裆,是用来保护生殖器的。”话未落音,大家早已哄堂大笑了。魏人感到十分尴尬,赶紧把青铜器扔掉了。

后来,魏人又得到了一件形状如马的器皿,模样异常的美观,马的颈毛和尾巴都清晰可数,只不过马背上有一个洞。他知道古代有一种马状的酒樽,估计自己所得到的就是酒樽吧!于是把它装进匣子中妥善珍藏起来,每次款待贵宾时,就用它来盛酒。

有一天,一个朋友到魏人家做客,他又用这件器皿给客人倒酒,客人一看到这个马状的器皿,脸上显露出怪异且不可思议的神情,惊呼:“这不是尿壶吗?也就是那些贵妇人夜间所用的‘兽子’啊!你怎么能用尿壶盛酒呢?”

魏人顿时感到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敢骄傲了,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一个精通古董的文物学家了。他开始发奋读书,并勤快地向行家请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文物知识,最后成为一个博学的文物学家。

苏秦苦读

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有一个穷苦的洛阳人叫做苏秦。他人穷志不短,从小就追随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和庞涓、孙膑等人为同门师兄弟。

学业有成之后,苏秦和同窗好友张仪拜别老师下山。张仪在魏国担任了要职,而苏秦在各国之间晃荡多年后,还是一事无成,灰溜溜地回到了家里。

苏秦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等人都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就是不学无术,正经的事情不做,一天到晚只会搬弄是非。面对亲人的误解,苏秦心里难过得很,苏秦深感惭愧,知道自己十分对不起家人的厚望,但他的理想却丝毫没有放弃,他整天闭门不出,夜以继日地苦读诗书。

苏秦经常对自己说:“我既然选择了读书求仕的道路,倘若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谋取较高的官职,读再多的书又有何益呢!”每当念及此处,苏秦便越发忘我地苦读起来。

为了不浪费时间,苏秦想出了一个残酷的方法。每次读书时,他都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一旦自己偷懒打盹,头发就会把他揪醒。夜深人静之际,倘若犯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如此便能保持足够的清醒。成语“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这样得来的。

后来,苏秦终于学到了经天纬地的才能,可是他再也没有出游的路费了,幸亏他的母亲对他十分慈爱,不惜变卖家产为他凑足了路费。有了路费,他便毅然地上路了,开始新的游说生涯,最终成为名满天下的政治家。

爱迪生(1847~1931)Edison,Thomas Alva 美国发明家。以创办工厂实验室、开辟使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途径而名垂史册 。1847 年2月11日生于俄亥俄州的迈兰的一个荷兰移民家庭。

有疑必问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取得的成就与他从小有疑必问的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沈括从小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外出游玩时,山里的桃花吸引住沈括和他的游伴们,大家有的人对着花朵即兴赋诗,有的凑上去陶醉地深呼吸。但是,只有沈括站在桃树前矗立不动。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山下的桃花早就凋落了,山里的桃花为什么还开得如此妖艳?

沈括向游伴们讨教这个问题,可大家谁也回答不上他的问题。游玩回来后,沈括马上向父母请教。父亲要求他到书本中查找答案。于是,沈括钻进书房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沈括不断地总结和分析,不断地思考和琢磨,后来总算弄明白了。原来,地势的高低、气温的冷暖都对开花的时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力量,植物在山势高、气温低的环境中,花期比在其他地方的要稍晚一些。

沈括为了观测北极星的准确位置,曾经通宵达旦地开展户外工作,一会儿通过观测仪观察北极星,一会儿又忙着做记录,精心绘制图形,准确标明星体的方位。就这样一连好几个月都没有好好休息过,在绘制了上千幅夜空图之后,沈括终于准确测出了北极星其实并不在北极,而是位于偏离北极的地方。他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这些知识的科学家。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由于遇到事情总要问个为什么,这种精神使沈括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真正学识渊博的人。他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著,还是世界科技史上极其珍稀的文化遗产。

乐天改稿

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的诗名来自于勤奋好学及严谨创作的精神。他写诗有一个嗜好,写成之后喜欢拿给很多人批阅,并针对别人的评价来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

关于读书的作文素材1 1、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2、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1了人的思想。

有一次,白居易认识了一个叫顾况的诗人,此人在吏部担任要职。为了提高写诗水平,白居易专程携带自己创作的几首诗到长安城拜访顾况。顾况见他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且名字中带着“居易”二字,便打趣地说长安这地方粮食很贵,要想“居”下去,是很不“易”的。意思是说,没本事的人在长安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白居易虚心听取了顾况的“教诲”,毕恭毕敬地请顾况为他的诗作做一下指点。他当场就朗读了一首新作: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励志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分享。 励志作文素材1 李琳慧,12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对白居易的诗歌大加赞赏,并对眼前的年轻人刮目相看。白居易的诗得到顾况的称赞是由于他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对写诗有了非凡的志趣。他白天博览群书,夜间则挑灯作诗,达到了忘乎一切的境界。由于背诵、吟读得太多、太勤,时常导致口舌长疮。由于长期伏案读书、写作,臂肘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后来,白居易的名声越来越大,诗也越写越好,但他还是保留着反复修改诗稿的习惯。他除了自己修改之外,还让读者评析,并积极吸取读者的修改意见。为了使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他还喜欢把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妪听。老妪听懂了,他就罢休。倘若老妪听不懂,他就进行大肆的修改,直到让所有人都能理解为止。

就这样,白居易将众人的智慧全都凝聚在了诗中,所以他的诗作才能通俗易懂、流传至今,成了诗歌史上的杰作。他的谦虚好学也和他的诗一起流芳百世,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上做到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不断进步;在思想上,要善于挖掘别人身上的亮点,并以之来完善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名全面发展、情操高尚的优秀学生。

心无旁骛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朱买臣的读书人,由于勤学上进,成为千年以来的典范和楷模。

朱买臣不懂得做生意,也从没有想过发财致富,他唯一的兴趣是读书,家里只靠妻子卖药材艰难度日。

朱买臣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哪怕上山打柴,也要一边走路一边背书。妻子很厌烦朱买臣附庸风雅、自命清高的作风。家里都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可丈夫却还在一门心思读那些毫不实惠的书。所以,妻子每天都提醒朱买臣,劝他转变思想,把精力用来养家糊口。但是,朱买臣仍然沉湎于现有的读书生活,且活得不亦乐乎,非但没有稍有改变,反而变得更加求知若渴了。

妻子实在无法容忍他了,道不同不相为谋,遂狠心与丈夫分开过日子,夫妻劳燕分飞。朱买臣没有强行挽留,他告诉妻子说:“我到五十岁的时候,一定会大富大贵的。我现在都已经四十多岁,很快就要过上好日子了。你我夫妻一场,你跟着我受了很多苦头,我不会忘记你的。等我富贵之后,必将报答你多年来对我的夫妻恩德。”

妻子早就对丈夫死心了,不想听他这些华而不实的空话,便收拾行李离他而去。夫妻分开后,朱买臣仍旧故我,穷困的日子没有任何好转。

有一天,前妻与她的新夫遇见了落魄潦倒的朱买臣,出于同情心,前妻请他吃了一顿饭。朱买臣倒也毫不客气,给吃就吃,给喝就喝。前妻看到这种颓败的光景,感到无比的心酸。

其实,朱买臣绝非平庸之徒,只不过他把所有心思都投入到了学问上而已。令人欣慰的是,几年之后,朱买臣果然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汉武帝慕名接见了朱买臣,二人一见如故,从《春秋》一直谈到《楚辞》。朱买臣的学识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很快就被任命为汉武帝的谋臣,从此便大展宏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