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左)与木心(右)在哈佛大学亚当斯阁圣诞树前,1984年
夏天的阳光如往年般格外耀眼,但是那些年的时光早已不在。坐在阳光明媚的考场中,回忆着我与您的点点滴滴,都在闪闪发光如昨天般清晰,您对我的努里没有白费,试卷我一路畅通的做了下来,到了作文部分,“我的老师”。
1984年冬日,木心在哈佛大学读到了《豹迹》。他是这篇幻想性回忆录的第一位读者,此时距离《豹迹》成文,已经过去5年。次年9月,在诗人痖弦主编的《联合报》副刊上,痛苦的回忆作文600字,《豹迹》终于和读者见面。
这是一篇不太寻常、充满想象与真实的“回忆”,就像巫鸿自己所说的那样:“其中提到的时间、地点和历史都无足备考,但传达的却是一次真实经历中的真实感受。”
我们把时间拨回巫鸿写《豹迹》之前。
伤心的回忆作文1 看着空空如也的鸟笼,我的泪水还是不停的在眼框中打转,我真希望我能像魔术师一样,用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使我亲爱的白文鸟出现在我眼前,但是我试了好多次,次次都失败,回想起几个月前。
1978年,33岁的巫鸿离开故宫博物院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重新学习,下一年,全系学生前往新疆克孜尔石窟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考察。
巫鸿与同学的工作是按窟号为所有能够找到的建筑和壁画遗迹拍照,痛苦的回忆作文500字作文,他们“钻进深谷,登上峭壁,溯至溪流之源,看到正午蓝天中的七彩佛光”。考察的后半程,巫鸿病倒,在床榻上的十几天里,“幻想和梦魇此起彼伏,融化着相互的边界”,几天后,巫鸿开始记下脑中的意象,逐渐形成《豹迹》。
《豹迹》里那个活在1902年、奔赴“西域”考察石窟的晚清书呆子,与写作《豹迹》时的巫鸿同龄,都处在34岁。巫鸿笔下的“他”是那个晚清书呆子,也是他自己。他为记忆寻了另一个时空。
2022年秋日,喜寿之年的巫鸿出版了这部具有小说特质的“记忆写作”——《豹迹:与记忆有关》,收录了《豹迹》作为开篇。
巫鸿没有称之为“回忆录”,因为“写下来的记忆不再是记忆,它已经变成符号,附在纸上,存在电脑里,被固定和物化。就像影子被刻在石头上,不再移动,不再消失,不再透明。回忆录中的‘我’是他或她的代称,越真实越成为记忆的墓碑。”
巫鸿《豹迹:与记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