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的作文,知识改变命运作文600字

  • 命运
  • 2022-11-02

第十九章

姥姥要回洛阳,因为四舅的儿子出生了,需要姥姥回去带孩子。十一个月大,我就被送进托儿所。

那时厂区的对自己的托儿所很舍得花钱,配置当时最好的硬件,各种玩具数不清,但是,没有教育功能,阿姨们带着孩子们玩,保证安全,吃饱不生病就可以了。

父母觉得这不行,还是要学些东西,于是在家时,教我识字识数,父亲教的多了,我也就学的多了,小学入学考试那次,我得了第一名,因为有一道负数题,别的孩子都不会做,只有我会,父亲已提前教给我。

到此时,父亲对我的学习是满意的,或者说,是认为理所当然的,每当我拿着满分试卷回家时,父亲开心地以为我能继承他的学习潜质,但他没有想到,没几年后,我的学习,将成为全家最大的矛盾点,闹的鸡犬不宁。

78年恢复高考,厂区领导很重视,组织报名补习,全力备考,同时全厂区寻找学习好的技术人员去当补习老师,父亲因为学习是知名的好,被安排当临时老师,那是父亲第一次意识到,知识断代的问题有多严重,多年后父亲跟我说,当时他先出一道解析几何题,学生们无人会做,再出一道三角函数的题,仍旧无人会做,最后出一道二元一次方程式的题,全班还是鸦雀无声,父亲无奈下,只好从最基本的代数开始讲。

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那时的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父亲02年退休时,同一期的技术骨干们都先后退休,单位极力要求返聘这些人,因为没有人能承接这些工作,那时父亲的单位里年轻人大部分已经都是硕士学位,但他们实践时间不充分,大型项目经验不足,还需要时间历练。

而年龄合适的人群里,因为知识断代,极少有人能做技术负责人的工作。这个问题,实际上直到近十年才解决,因为断代的那部分人也进入退休年龄。

那是一个大时代的开端,在恢复高考的两年前的四月,父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变化即将来临。

那时,父亲跑到广场上,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钢笔,抄录了很多诗词,父亲从中学起就喜爱诗词,并且练就一手好字,那天他抄录的诗词让他看的热血澎湃,可惜的是,回到家没几天,母亲因为胆小,把小本子给烧了。那一次父亲是发了脾气的,母亲觉得很委屈。

那个时代的父亲

转眼就是八十年代,国家恢复工程师考试,父亲和母亲都报考了,父亲根本不去复习,他胸有成竹,母亲因为没有经历完整的大学课程,俄语是一塌糊涂,于是,母亲在考前重新学英语,全力备考。

我记得那时母亲是一边做饭一边背单词,去厕所也拿着英语书,用了两个月时间,居然达到考试水平,父亲则一副无所谓的状态,根本不去复习。

考完之后,一切顺利,父母都成为第一批拿到工程师证书的人,而几年后恢复高级工程师考试,母亲却未能一次通过,那次母亲哭了,父亲却再一次顺利通过,然后幸灾乐祸似的鼓励母亲再接再厉。母亲坚持复习一年,在第二年才顺利通过,父亲用此事嘲笑母亲学习不好,母亲也不生气,自己成绩不如自己丈夫,这又不是丢人的事。

不过,还是为了记录的真实性,我要揭露一个小小的黑幕。父亲考过高级工程师,是托了关系的。

第二十章

父亲对于高工考试本无忧虑,唯独对俄语,心里稍微没底。于是他去求他的一位关系最好的老同事,那位叔叔当时已是中石化的管理层,他听到父亲求他,很惊讶,考试的事情还有能难倒你的吗?

父亲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求你多复杂的事,只是求你给俄语的考场的人说一下,能不能多给十几分钟,我怕时间不够。

这件事,父亲直到退休后才告诉我,因为,这算是他考试经历里最大的污点。

那位叔叔与我父亲同一年去世,我的族里大哥,也就是父亲的发小一年多后也去世了。

有时我会感慨,他们那一批人,同一期来到这个世界,又同一期离开,他们做过的贡献,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再回来讲七八十年代,大部分时间里,父亲的工作还是顺心的,随着日积月累,父亲的技术能力已经得心应手。

当时北京东郊某化工厂,一个产品涉及改造问题,但无人能做,他们找遍北京各单位,仍无人能做,最后找到我的父亲。

知识改变命运600字作文1 知识是一缕清风,扬起生命的帆船;知识是一道曙光,驱逐人生卑微的阴暗;是知识将我们的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我们就在亮光中认识生命的意义,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国时期,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父亲研究了他们的问题之后,发现主要是工艺问题,设计很容易,但国内的工艺水平做不出来,最现实的做法是修改设计,设计一个现有工艺能制作同时满足产品性能的方案。

大思路有了,剩下的就容易了,父亲常年技术交流,又深入一线工作,对当时企业工业能力的实际情况了然于胸,很快就拿出新设计图纸,对方按照图纸也很快做出新设备,安装进生产线测试,一次通过。

这个产品据说一直生产到零几年,才被其它新产品替换。

北京那时还有家知名的啤酒厂,五星啤酒厂,因为销量好,就要扩大规模,但液体输送环节遇到泵压不足的问题,而且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

经过多方请教,最后找到我的父亲。

父亲去了现场,看完设备运作情况后,很快找到问题原因,轻松解决。而且经过改造后,设备效能大幅提升。

为了感谢,啤酒厂决定以后父亲的单位来订购啤酒,将超量供应。因为那时产品供销都是计划的,没有指标,就买不到产品。啤酒厂超量供应,父亲单位的职工们高兴了。

中石化下属有一所大学,后来划归北京市管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

这所学校当年开设一门新的专业课,但是找不到熟悉这门课程的老师,从清华等高校要一个毕业生指标还要等很久,时间上满足不了开课要求。

于是找到父亲,父亲去学校代课几个月。几个月下来,因为学生反馈课讲得非常好,校领导就想把父亲留下,承诺来了立刻分房,而且按最快的速度评教授。

父亲心里的小算盘再次启动,计算结果是,不划算,那个时代,大学老师收入很低,又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没有待在企业里划算,于是父亲再次拒绝了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父亲的小算盘并不是不考虑未来,他更多考虑的是母亲和我,如何让我们现在就能生活得很舒适,才是他的主导思想。

八十年代国家开始选拔公派留学生,父亲的表弟考上了,被安排去加拿大留学。周围同学都劝父亲去考留学生。按照考试能力,父亲是一定会考上。但他思考后,放弃了。

因为,如果他去留学几年,虽然学费生活费国家负责,但也就没有其它收入,我和母亲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很多。

为了我们,父亲再次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时的父亲

第二十一章

那时国际化工巨头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壳牌很早就在北京开展业务,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次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举办外企招聘会,父亲正好路过,他从没见过这种招聘会,觉得很新奇,于是进去看热闹。看到壳牌的展台,抱着玩的心理,去应聘,一番面试谈下来,对方居然同意了,开出的月薪近两千元,这在八十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相当于现在月薪十万的感觉。

父亲事后跟我说,他当时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确实有些心动。但他的小算盘驱使下,他又多问了一句,分房吗?对方说,不分房。于是,父亲心安理得地拒绝了这次机会。

导语: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可以使人明智,陶冶人们的灵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范文,想要知更多的资讯,请多多留意CNFLA学习网! 一、汤姆邀请杰克下周六去他家,但是杰克那天没有空。

实事求是地讲,父亲所代表的那个群体,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有这个问题。心理的小算盘时不时地就会啪啪做响。显得小肚鸡肠,不够大气。

直到现代,很多人仍因为知识分子的这些特性,看不起知识分子,就像父亲当兵时被无缘无故地骂成臭老九。

父亲所能代表的那几万人中大部分都来自于最底层,无论任何时代,都是经历磨难很多的人,他们所谓的小肚鸡肠,也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在作祟。仅仅因为他们想获得一份稳定的收益与生活,就否认他们的贡献吗?

包括现在知识无用论又再次流行起来,大家只看着那种凭借不当手段实现阶层改变的人群。像父亲这种从山村走出来的最底层的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群体,被完全忽略。无论父亲的付出与收益多么不成正比,但知识让他实现了阶层跳跃,这是事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知识,永远是最底层实现个人突破的最佳途径。

父亲在单位里虽然四平八稳,日子按部就班,但他却想换工作了。

这个事,父亲和母亲商量了很久。

一方面,父亲觉得车间工作越来越枯燥,技术上没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两次大爆炸,心理还是有担心,父亲想调到设计院,那里的工作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安全。

下定决心后,父亲开始联络设计院的领导,看他们愿不愿意接收,答案是肯定的,设计院方面很高兴父亲能加入,但问题是,工厂方面,不愿意放父亲走。

事情摆在明面上,哪个企业也不愿意自己的技术骨干离开,哪怕是同集团内部调动。

技术骨干这个群体,是可遇不可求的,虽然每年国家都给分配一些大学毕业生,但又有几个人能安心做技术呢,大部分人都想走行政路线,行政工作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像我父亲这种对行政工作完全无兴趣的技术骨干,不仅化工行业,所有行业里都是凤毛麟角。

于是,父亲开始反复申请,一次次被搁置,最后母亲也天天去找厂领导,让他签字。

那时的厂领导,已经都是父亲同期入厂的老同事,相互都非常了解,最终,厂领导看我父亲心意已决,非常坚决要走,还是在人事调动文件上签字了。

父亲满心欢喜地离开工厂,去设计院报道。但进去工作几个月后,父亲就后悔了。

因为,根本没工作可做。

第二十二章

设计院名声很大,却没有业务,是个亏损单位,全国最顶级的化工行业工程师有上百人,大家每天就是喝茶聊天。

只有上级单位主动分配项目给到设计院,才有活干,不分配项目,设计院就成了养老院。

把时间都荒废在这上面。相比之下,我觉得好惭愧。现在,我决定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阅读更多的课外书,丰富我的知识,只要凭着执着的劲头,刻苦的精神。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父亲在进入设计院的前两年里,非常郁闷,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按理说,全国同时期各种大型项目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设计院应该是最忙的单位,可事实是,成了最悠闲的单位,这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那段时间里,父亲又是迟到又是早退,反正也没人管。完全不像曾经的他,那个每天冲锋陷阵的状态完全消失了。

朱元璋通过读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道理,其实妈妈不必讲,你在书里就能发现,校讯通倡导大家读书,就是为了提高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素质。” “是呀,妈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知识改变自己。” “说到就要做到。

峰回路转,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更换领导后,父亲最敬重的领导出场了。

集团层面也意识到设计院的问题越来越大,于是更换了主要领导,调来一位张总。

张总的到来,让父亲忽然明白,一个产品做的好不好是依靠技术能力,但是,一个企业是否做的好,管理能力是第一位的。

张总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里,全国化工行业甚至是所有国企中最顶级的管理者。他一到任,雷厉风行地开始内部改革,调动士气,整个单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集团层面,积极沟通,提前获得全国行业规划内容,对外设立销售部门,市场化运作,选派一批骨干学习并获得国际项目管理证书,同时最早开展各种国际行业资质认证,从设计类资质到工程类资质到监理类资质,做到全流程国际资质国内唯一!

张总大刀阔斧的改革简直是立竿见影,设计院转身就成了工程公司。

九十年代末,就算你是清华的本科,这家公司都不一定看不上,不是硕士起步最好不要来面试,全国化工专业毕业生,都是削尖脑袋往里钻,谁能被它录用,谁就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相信化工专业的工程师们已经能猜出来是哪家公司了。虽然它的现状我并不清楚,但化工圈子里的十年以上的应该都知道。

话说回来,张总刚到任时,开了一场全体职工大会,讲了一下未来几年的业务目标,算是动员会。

父亲回到家,非常激动,给母亲说,单位要发生大变化了,可算遇到好领导了。

大概从92年开始,父亲进入持续十年的疯狂出差模式,那已经不能叫出差,而是外驻。

父亲在施工现场

上海,新疆,南京,天津,荆门,广州等地方都开始超大型化工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以年为建设时间单位,父亲被委派为其中一些子项目的经理,相当于是项目的现场总工,这些项目,当年都是几十亿的国家重点项目,换算到现在,就是几百亿上千亿的大项目。

父亲负责这些项目时,非常正直,从不徇私。在某地时,一个厂房验收,父亲发现质量问题,直接在验收意见栏里写上,推倒重建。

这把施工方吓坏了,知识改变命运作文600字,施工单位的老板立刻找到父亲,希望修改意见,之后必有重谢,父亲严词拒绝。这个老板拍案而去,气的手发抖。

而有意思的是,几年后他听说父亲退休了,却第一时间联系父亲,想聘请父亲去他的企业当总工。

父亲在项目实施中从不接受乙方的灰色馈赠,但父亲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父亲告诉我,每次项目顺利结束后,如果一切正常,不用再担心各种问题,他也会接受乙方的宴请,不吃白不吃,吃完还能拿条烟回家。父亲认为这就是他“徇私”的极限。这种饭局往往也是吃的最开心的,双方都没有心理压力,项目已经完美结束,可以只聊友谊,不谈工作了。

第二十三章

这些项目,有的是采用美国公司的设备,有的是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设备。在与这些国家的技术人员沟通过程中,父亲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父亲说,美国人最吊儿郎当的,上班不积极,下班最积极,德国人最严谨,不苟言笑,做事认真,意大利人最大方,只要挑出毛病,他们不计成本的做到让你满意。

与日本专家沟通时,日本人参观完工厂,提出一个问题,让父亲很受触动。对方问,为什么你们要把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分配给七个人去做呢?父亲大脑开始飞速运转,选了一个最圆滑的方式回答他说,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德国人吃完惊呼太美味了,问父亲这是什么做的,父亲说这是特色美食,只有这里有,没人知道怎么做的。周围几个中国同事强忍着不要笑出声。

父亲对内部同样非常严格,他发现项目组的电话每月话费高达近万元,立刻就查,原来同事们没事就给北京家里打长途电话,九十年代长途电话费很贵,父亲立刻修改规则,除了紧急情况,每人每周只能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不许超过十分钟。

父亲打电话,非常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生活中也一样,父亲和我打电话,基本都是十秒钟内说清楚,没有什么啰哩啰嗦的结束语,说完直接挂电话。

父亲又觉得项目组里每人的每日伙食补贴太高,简直就是浪费,干脆取消。然后把我的老姨从洛阳叫去南京,让老姨做饭给大家吃,而且工资给的很低,因为没了补助,导致大家意见很大,老姨因为工资低意见也很大,最后老姨跟父亲的同事们私下里一起骂父亲抠门。这事直到父亲退休,老姨才敢告诉父亲。

父亲退休后我也问过他,为什么这么节约呢,成本降低的并不是很多,还被大家埋怨。

父亲不好意思的说,的确过于节约了,又没人额外给自己发奖金,这就是个习惯,苦了一辈子,能浪费时也舍不得浪费了。

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我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最好的娱乐方式。在阅读时,我能享受到平常所感受不到的一种快乐,那种快乐能消除烦恼,让我毫无忧虑的沉浸在忙忙书海之中!不仅如此。

话说回来,工作上真能让父亲烦心的事并不多,几乎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未抱怨过,最能让他烦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的学习问题。

第二十四章

这事要从我小学三年级说起,那时学校给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姓什么我已忘记,听说她原本是工人,嫌厂里工作太累,托关系来到小学当老师。

这位老师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打骂学生,知识改变命运优秀作文,我也没少挨她的打,自从她当班主任后,我基本就不想学习了,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上课不听讲,作业全靠抄,还偶尔逃学,成绩一落千丈,语文成绩经常只有六七十分。

一开始父母还能容忍,时间长了,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在他们的人生的经历里,从没有对学习这件事情厌恶过,他们也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人厌学。学习这么美妙的事情,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于是父亲就开始揍我,而我那时也淘气,时不时还闯祸,父亲对我是恨铁不成钢。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很难吗?只要是书上已经有的知识,都很容易!书上没有的才叫难!

越说他会越生气,最后还是揍我一顿。

不过,父亲揍我也有原则,只打屁股不打头,批评我时只说学习问题,从不会打击我的自信。

揍了我几年,学习越来越差。

直到我初三时,父亲终于再没揍过我,他觉得已经没有办法了,就让我自己看着办吧。

中考前,填报志愿,父亲重点考虑的是中专,他觉得我可能很难考上大学,不如去中专,早点工作吧。他给我选了一个给排水专业,因为这个专业远离车间,没有安全问题。

那时,我们那个化工区,高中录取率非常低,只有25%,这意味着大部分初中生没有机会上高中。

我自己那时混混沌沌的,依旧不学习,只是在中考的考场上,的确认认真真写了三天卷子。

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作文1 拿破仑曾经说过:“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当时代的巨轮悄悄地迈入了二十一世纪。有知识,有文化的的人们共同发出了呐喊:“知识爆炸的时代来临了”是的。

等中考成绩出来,让父母大吃一惊,居然考的还不错,语外政考的马马虎虎,数理化考的非常好,都是差几分就能满分。

可能是运气,正好考题我都会,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考上了。

父母高兴极了,以为我终于开窍了,父亲还买了一台任天堂的红白机奖励我。

结果高中开学后,第一单元考试成绩出来,我又是六七十分。

父母对我已经无语,说了那么多年,揍了那么多年,原来都没用。

正文:I often say to myself, "knowledge changes destiny."我常对自己说:“知识改变命运。”Only by widely learn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we change our destiny!只有广泛学习科学知识。

我还是那个让他们既疼爱的无以复加,又无药可救的熊孩子。

等到高考前,父亲给我的志愿里报了他的母校,沈阳工业学院,好像是空调相关专业,回想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并不是说这所学校不好,而是父亲在用自己的最低标准当做对我的期望值。同时专科志愿报了一个北大珠宝鉴定专业,这个专业我估计北大现在已经没有了,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想曲线让我完成他的北大梦。

当高考成绩出来时,中考那种情况再次发生,那时父亲还在广州,电话里得知我的成绩,他再次高兴极了。虽然不是多高的分数,但可以读一类本科大学了,这所学校在我就读期间平平无奇,毕业后,它却名声鹊起,985,双一流,成为了香饽饽。如果有校友读到这里,应该已经猜出是哪所学校。

高三暑假母亲带我去少林寺,母亲在庙里祈求我能考上大学

但是入学后,我再次陷入那个怪圈,成绩还是一落千丈,经常挂科,父亲觉得闭着眼睛都能满分的工程制图,我居然才考了四十多分,差一点无法毕业。

而此时,父亲再未训斥过我,更没有揍过我。数年后,我才知道,他开始后悔自己的人生选择,他后悔没有走行政路线。

因为他的老同学老同事,但凡走行政路线的,子女就业根本不发愁,他难过了,不是因为我不争气,而是为了他没有给我创造一个好环境而自责。

他的人生路上,那么多次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后悔过,而如今,他后悔了。

第二十五章

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更加自责的是我自己。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为我考虑,而我,成熟的是那么晚,没有继承他的能力,没有达到他的水平。

大学期间,父亲给我的生活费是其他同学的两倍,我是每天大鱼大肉,胡吃海塞。

父亲后来才告诉我,他是在还愿,他上学时实在是饿怕了,他那时就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挨一次饿。

我自己真正的改变在参加工作之后,我也说不清楚我是不是睡觉时磕到脑袋什么部位,极短的时间里,知识改变命运高中作文800字,我就成熟起来。

我开始疯狂的自学软件开发,从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岗位到CTO的岗位,仅仅用了七年。

不能说我真的拥有了高超的技术能力,与父亲的技术层次对比,我还差很远,只能说,我看清了自己的特点。

那七年里,我几乎每个周末泡在海淀图书城,每晚拥书而眠,家里的计算机书籍能装备成个小型图书馆。

父亲看到我的状态后,偷偷跟母亲说,放心吧,孩子没问题了。

父亲的退休生活很简单,每天早起出去遛弯,下午出去遛弯,晚上出去遛弯。

父亲也越来越喜欢下馆子。家附近但凡出现新饭馆,父亲是一定要去吃一次。因为他在广州待过几年,喜欢上粤式早茶。

从04年到06年,我只要有时间,经常周六的早晨六点,开车带父亲去崇文门的唐宫吃早茶。

那家早茶,我觉得比较地道,因为进去后,周围的人都在说粤语。我那时饭量极大,点一大桌子的菜,和父亲两人,悠闲的吃上两个小时。

父亲与母亲在张家界旅游

别人去跳舞唱歌,父亲没有任何兴趣,父亲一生对任何文艺类活动都没有任感觉,他只喜欢到处走,公园里走,大街上走,走着去银行领退休金,走着去医院看病。

说到退休金,父亲意见很大,也是他们老同学聚会时最多的话题,他的退休金经过数次提高,也只有五千多元,而街道办主任的退休金,能有一万元。父亲心里不服,小算盘再次响起,他们做了什么贡献,我们做了什么贡献,不公平!

父亲晚年的身体很不好,多年的辛劳让他的心血管老化的很快。55岁时,父亲在广州的项目现场晕倒,被紧急送去医院,经过抢救才化险为安。60岁退休时,我和母亲都不同意他被返聘,希望他能彻底休息放松,但父亲坚持返聘,直到3年后,在我和母亲强烈抗议下,父亲才彻底退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持续返聘多年,直到去世,一天退休生活没有享受到。

父亲对自己的身体从来不重视,还对医院非常抵触。自己身体不舒服,也不跟别人说,生生扛着,实在扛不住了,自己去找药吃。我的记忆中,父亲每次感冒发烧时,从来不告诉我和母亲,身体多难受,表情上仍故作无事状。他的字典里,没有自我关怀,对自己漠不关心。而对我和母亲,他却能无微不至的照顾。

父亲的老同学老同事都退休了,那些已经身居高位的人也都退休了。而父亲仍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除了集体聚会,从不单独拜访,偶尔那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同事请他吃饭,他也从不回请,心安理得的白吃白喝。

父亲每晚都读书看报,电视只看新闻不看影视剧,知识改变命运为主题的作文,一边看工业领域的新闻还要一边评判,一会夸奖这个举措安排的好,一会又说那个说法纯粹瞎掰,然后还要评价一番真实情况应该如何如何。

那时我给父亲买了一套茶具,平时他舍不得用,每次我在家陪他喝茶时才拿出来,喝茶时,他最喜欢多说话,平日里,说的话越来越少。

爷爷奶奶都已去世,父亲的长辈里仅剩姨奶和舅爷。舅爷住唐山,离北京很近,于是我陪父亲两次去唐山看望舅爷。

舅爷的子女也不少,都认识我的父亲。在舅爷家,父亲立刻是焦点,他的表弟表妹们围着他,家长里短,笑声不断。

我仿佛看到了少年时的父亲,作为全村的骄傲,意气风发,亲属们总是众星捧月一样。

学成拿到文凭后,李哲亚进了一家网络公司,后凭业绩当上副总裁,年薪从端盘子时的1万多元翻番至20多万元。挣了钱的李哲亚开始想办法帮助更多打工仔改变命运。在团北京市委、清华大学团委的帮助下。

在亲戚们的印象里,我的父亲永远是那个帅气,聪明,为先人争光的少年。

第二十六章

父亲并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有很多缺点,普通人内心里的嫉妒,攀比,他也都存在。

在我两三岁时,邻居家买了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我自己会抱着一个小板凳,跑去邻居家看电视。

有一天,我哭哭啼啼的回来,父亲问,怎么了,我说他们不让看我想看的电视台。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人家的电视哪能总随着我看,但父亲心里不舒服,立刻拿出存款,买了一台九寸的小电视。

82年,厂里进了一批冰箱,这可是新鲜玩意,很多人不知道有啥用。父亲立刻拿出存款,买一台,再买个西瓜放进去。等晚上西瓜凉透了,拿出来给我吃,看我吃的满脸西瓜子,父亲问,凉不凉,我说,凉!父亲说,值了。

84年,开始流行彩色电视机,不仅贵,还要凭票购买。厂里也进了一批货,数量很少,父亲立刻去厂里找领导,要一张电视票。那是一台二十寸的日立牌彩色电视机,父亲把它搬回家那天,我还有些印象,那一年,厂里自己的电视台每个周六晚上播放射雕英雄传。

85年流行录音机,89年流行录像机,父亲每次都拿出积蓄,买一台回来。这些玩意究竟有啥用,父亲不关心,只是知道流行,就要买。

多年后,回想这些,我慢慢发现了父亲思想里的一个问题,他太想成为一个地道的城市人。

城市人该有的东西他一定要有,哪怕根本没有用处。

从他初中看到那张台球桌,看到自来水开始,他的内心以城市人为目标。

父亲常说,艺不压身,学再多的技术也不是负担,更直白的讲,也就是凭本事生活。

父亲的理想仅仅是用自己的智慧,换取自己的收入。再用收入,让家人过好日子。

这种朴素而简单的想法,贯穿了父亲的一生。

如果假设,社会的运行机制里,即能选拔出父亲这样踏实在一线做技术的人群,又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是否会产生更多的贡献呢?

再或者说,父亲用打小算盘方式去做人生抉择,有错吗?

父亲那个年代,工业系统内,同一时期的人作为技术骨干的可能只有几万人,他们大多有着与父亲类似的经历和背景。

他们在自己的青年时代中,从不在意个人得失,而社会上,对他们却充满了误解,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比如,大家看到一本书,扉页上写着总编,于是认为总编就是作者。

而实际上,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作,并不是这些“总编”完成的,他们大部分只是最后审核,少数连审核也不用去做。

上世纪最后的三十年,真正在工程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是父亲为代表的这几万人。他们在各个行业里深度介入每一台设备,每一次革新。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让我很有感触,叫做《大江大河》,但是,虽然它以父亲那类人群作为主角,却完全没有表现出那个群体的真实面貌。真实世界里,那个群体经历的事情,面对的困难,周边的人物,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加精彩。

包括如今新一代的,工作在一线的知识分子,技术骨干,他们虽然经历与父亲不同,但面对的环境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他们依旧处于一个的尴尬位置,上下对他们都不了解。在意他们的人不多,误解他们的人不少。

如今我们常说,某类企业留不住人才,知识改变命运作文素材。这个人才指哪个群体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识分子这个词,再次带有贬义内涵,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我思考后,以知识为话题的作文800字,觉得可能很多人存在误解,看到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些人后,觉得他们的言论就能代表知识分子。而实际上,真正在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们,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从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也就看不到,听不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包括父亲的勤俭,也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他生长的那个时代,想不节俭,能活的下来吗?

我的爷爷吃过的苦更多,幼年在没有庇护的情况下挣扎的长大,在日本人的矿场九死一生,数次在战场上扛着伤员奔跑,大半生都在忍饥挨饿。他的勤俭程度比我的父亲还夸张。

一直到九十年代,爷爷在家里还要常备两年的口粮,等于每天都在吃陈米,每到秋天,自己去山上做土肥皂仅为省下一年十几块的肥皂钱。

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激励后人的座右铭。美国人海伦·凯勒幼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但是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通过不懈努力学习,使她掌握了多种文字,并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

每天晚上只打开电视,不开灯,为了节约电费。

儿女们无论送多少钱和物,爷爷和奶奶这种自我强迫式的勤俭持续到他们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天。

与物质追求无关的勤俭才是幸福的,为了躲避恐惧而勤俭是一种悲伤。

对于我的爷爷和父亲两代人来说,苦难成为理所当然,他们会积极面对,同时也成为深入骨髓的烙印。

第二十七章

父亲去世那天,在急诊室的病床上,看到父亲开始意识模糊时,我立刻警觉起来,知识改变命运800字议论文,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抱住爸爸,在他耳边大声的喊着,爸爸,我爱你!

父亲闭上眼睛,微微的点了一下头,这是他给我最后的回应,此时,我无法想象父亲在弥留之际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画面,是他贫苦的年少时光,还是他一路披荆斩棘的求学路程,还是他辛勤奉献的化工事业,或是与我的母亲相知相爱几十年,并抚养儿子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一分钟后,他彻底失去意识,看着医生和护士手忙脚乱的开始抢救,我已经能知道答案。

我和母亲被请出去,在门口,我号啕大哭。

当父亲的遗体进入太平间后,我请工作人员给我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先出去。

我跪在父亲的遗体前已经完全无法自制,父亲冰凉的身体,意味着他与我,永久的天人相隔。

虽然我很清醒的知道,这是必然的经历,不仅是我,人人都要经历,但真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真的是痛啊!

这种痛,就像有人扒开我的胸膛,掀翻我的肋骨,掏出我的心肺,我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支离破碎。

第二天,我的叔叔姑姑们都从沈阳赶过来,全家人哭成一团,他们没有了大哥,我没有了父亲。

在父亲的遗像前,三叔一边哭着一边给我讲父亲的过去。在三叔眼里,我的父亲,他的大哥,是那么威严,站如松坐如钟,举手投足全是规矩,言谈举止都是气派。我立刻从脑海中调取所有父亲的画面出来,还真的是这样,我怎么从没注意到呢。

父亲从不会把脚放椅子上,也从不会塌肩斜脚的站着,饭桌上他不会大声说话,书桌前他未曾用手支过头。甚至,他从未当着我的面吐痰擦鼻涕。

从火葬场出来,我抱着骨灰盒,是热的。那是父亲最后的温度,全部传递到我的身上。

那年的清明,我和亲戚们一起回到老家,那个山村,在爷爷奶奶的坟旁边,竖起一座新坟。

父亲的前半生在为吃饱努力,后半生在为家人的幸福努力。就像大爷爷那种,他究竟为自己考虑过吗?

我的父亲甚至从未给自己买过一部手机,九十年代后半段,因为工作需要,单位给他配置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退休后全部归还,从此,再未买过,因为他觉得座机就够了,不能浪费钱。07年,我曾给父母各买一台带SOS功能的老人手机,但父亲从来不用,他觉得话费太贵。就像当年他在南京限制同事打电话一样,可以浪费时也舍不得浪费。

他在企业里做出了贡献,在家庭里也做出了贡献。从现实的角度讲,企业并没有给予他对等的回报,我也没有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加孝顺。究竟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无私呢?

我思考良久,也得不出准确的答案。

后记

父亲的故事其实很多,我仅仅挑出一些带有鲜明特点的内容,串接在一起。区区几万字,完全无法真正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丰富的履历。

上述内容里,有些内容的时间点,前后顺序,具体的对话,我并不能完全确定,只能根据自己已知的信息片段推算出来。

文章关于父亲的技术能力,也许会有人误解,我想做一个简短的解释。父亲一生在一线技术岗位上,他的贡献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不能说,他是最优秀的,与父亲同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同时代一起奋斗的技术骨干们,还有几万人,分散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各个企业里,对于别人的经历,我不甚了解,我只了解自己的父亲。

以父亲工作过的厂区为例,还有很多与父亲相同出身,类似经历的人,如果一定说个数字,我猜测是几十人,虽然父亲工作过的厂区很大,几万名职工,但具体到每个厂子里始终是技术骨干,知识可改变命运作文举例,又与父亲同代的可能只有几个人,他们都是从7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我的一个发小,他的父亲与我的父亲也是老同事,履历非常像,他父亲退休后,没有选择返聘,而是去浙江一家民企担任总工。他的父亲与我的父亲一样,在国企里担任技术骨干,他们的技术能力有多大的差别,我并不清楚,也许是伯仲之间。

我最喜欢的一张,父亲的正装照

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纪念的我父亲,同时是向所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们致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