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眼睛作文,父亲的眼睛作文600字初中

  • 爸爸
  • 2025-01-16

【校长内部资料】

大家好,我是冠军校长,如何读懂孩子在想什么?先来看案例。

美 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这样一个实 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 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 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 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 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 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 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 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 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 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 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所以说:真诚地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让孩子更加 积极向上。

(P3) 北大学生的家长们对赏识也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64.3%的家长认 问: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不是责骂出来的,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 82.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经常表扬比经常批评更为重要。他们一致认为: 赏识和认可在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父亲的眼睛作文600字初中,它是孩子进步的催化剂。

(P4) 赏识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陈父亲: 家里有很多名著,我就经常带他去书房,让他读书,然后把 读过的书的内容介绍给我和他妈妈,每次他说完,我们都鼓励他,表扬 他,让他有成就感。慢慢我就发现,他常一个人在书房听着音乐,拿本 书安静地在阅读

欣赏可以让孩子充满自信

小杨:父母总是我在获得成绩的时候鼓励我,让我信心十足地向前走, 这样,我就有很强的学习好的愿望和动力。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总会 鼓励我。

赏识可以激发孩子潜能

小吴妈妈:孩子在考试时,偶尔有某科成绩没考好,在我们了解情况后, 不会过多地责备她,我们和老师的看法一样:响鼓不用重锤,只是点出 考不好的原因,希望她今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其他问题上遇到挫折, 比如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孩子好胜心强,有些接受不了,我们首先要 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从孩子自身分析原因, 以评上“三好生”同学的 表现对比自己,找出差距,这样才能以冷静平和的心态对待挫折,克服 不足,用实力赢得荣誉。

可能有的家长会问: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是不是以后就不能批评 或惩罚孩子呢?就是多夸奖就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孩子的欣赏、 信任是一种态度,根据教育情境还需运用一定的方法。其实,教育本身 就是十八般武艺,奖励、惩罚、表扬、批评等方式都要有,无奖励、表 扬的教育是沉重的教育,无惩罚、批评的教育是纵容的教育。然而,这 些方法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使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弥 补不足,不断进步;用得不好,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伤其自尊,甚至 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P5) 所以,我们这里谈的是,在赏识的态度之下,如何有效运用表扬、 批评、奖励、惩罚的方法。

(P6) 表扬篇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 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 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 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 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 “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 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想做成许多事情, 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这样的评 语怎么会不“灵验” ,因为人人都想被人喜欢和赞赏。

(P7) 一 为什么孩子需要表扬

在孩子的成长中,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孩子 认为自己记性好、反应快,对新知识也会积极学习,进而会促进认知的 发展。

其实,人在 3 岁之前还没有“我”的概念,直到 7 岁后才渐渐有一 个自我评价的雏形。

因此,这个阶段,基本上大人说孩子是什么,他就认为自己是什么。如 果父母经常鼓励、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我能行”,同时也会坚持好 行为;如果经常否定孩子,则会让他从小有“我笨,我做不到”的自我 暗示,能力的提高将受到阻碍。

任何一个人,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要都大大超过被否定的心理需要, 因而肯定性评价才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激励作用。

(P8) 二 无效的表扬

1.忌空泛

“真棒”“好厉害”“真能干”……不少家长爱用这样的言词表扬孩子, 殊不知,这种笼统的表达,对于缺乏判断和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并不 能清楚自己“棒”的具体方面。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易助长他的自负。 建议:表扬孩子应当具体、明了,即上述程序中的“陈述事实、确认事 实”。比如看到孩子凌乱的玩具自觉地“物归原处”,您可趁势表扬:“很 高兴看到你整理玩具,这习惯真好,宝贝以后更要坚持呦!”

2.忌虚伪

冉冉最近在学舞蹈,这天晚上有时间,妈妈请她来个“家庭演出”。 冉冉就跳了段老师刚教的舞蹈。妈妈为了鼓励平时比较胆怯的孩子,不 向自己“说谎”。于是,看完眉飞色舞地说:“宝贝跳得可漂亮了,比老 师都好!”

建议:初衷是好的,但效果未必理想。如果您的表扬让孩子听出是假的, 会使其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自然也反感您的评价和表扬。其实,肯定孩子的细节长处同样能激励孩子,冉妈可以说“宝宝今天那个踢腿的动作 很漂亮啊”“那个甩头的动作老带劲了,妈妈都想跟你学”…… 3.忌贬损

我的爸爸作文600字 我的爸爸37岁了,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角还有一些岁月留下的痕迹。爸爸的头发很短,他说这样可以方便洗头。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一直穿着那身脏脏的工作服,两只手非常粗糙。

东东非常喜欢画画,参加正式学习还没有多长时间,这次在园里的绘画比赛中就获奖了。当他将这一好消息告诉妈妈时,却得到这样的表扬: “你画画居然得奖了,看样子不笨。”

建议:如果表扬孩子时好话坏说,其实流露出是父母对孩子的质疑和不 信任,无形中会伤害其自尊,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的眼睛300字作文。孩子是希望自 己的努力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如果您给予真诚的赞赏,孩子会热 情倍增。相信东东妈咪看到孩子获奖打心里也是高兴的,不妨坦诚表扬: 宝贝画得真是不错!

(P9) 4. 忌应付

诚诚专心投入在地搭积木,搭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搭成功了!他欣 喜地喊妈妈来看自己的“作品”。妈妈在和闺蜜“煲电话粥”,听到宝宝 的招呼,瞅了一眼说:“搭得有创意!”又接着讲电话去了。

建议: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父母碍于自己当前活动的限制,比较 随意、简单地表扬一下。但您是否想过孩子的感受呢?孩子会想:妈妈 对我搭的积木一点都不感兴趣,是不是我搭的不好,妈妈不高兴了?这 些疑团会让孩子手足无措。其实孩子的招呼更是一次分享和期待:将自 己的得意作品与亲近的人分享,期待获得妈妈的认可和鼓励。再有此情 况,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5.忌混乱

孩子本来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建议您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进行表扬:

● 年龄

年龄小的孩子,因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 自己的认识也来自父母、老师等的外在评价。因此,可运用能力表扬为 主,比如“能帮妈妈倒垃圾,真是个小帮手”,会让孩子很快领会父母的 积极情感表达,从而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年龄稍大的孩子,比如 3 岁以后,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孩子能够分辨简单的是非,还能够做出简单的自我评价。父 母面对这样的孩子应采取过程表扬为主,比如“宝宝坚持自己走,没让 妈妈抱,真是好孩子!”这能让孩子了解该良好行为形成的过程,明白自 己该怎样做。

● 个性和能力

能力强、 自信心较高的孩子,他们的表现较优秀,受到表扬的机会 较多,因此,建议采用纵向比较的表扬方法,即表扬孩子完成任务的过 程中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对比,比如叠的小帽子比以前整齐多了,促使孩 子在自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也可采取含蓄的“隐蔽表扬”方式,比 如“妈妈很喜欢你叠的这个小帽子。”防止孩子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能力较低自信心较差的孩子,他们难得出现突出的表现,因此,透过爸爸的眼睛作文,当 其出现进步时,父母应及时抓住细节表现中的点滴进步,对孩子进行能 力表扬,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比如“今天穿衣 服不用妈妈催,真是乖多了。”

6.忌单调

研究发现,夸奖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如 果你夸奖一位司机车开得很好,他不一定会感到高兴,因为这种话他听 得太多了。而如果夸奖他羽毛球打得好,他可能会感到非常高兴。

给表扬方式增加花样,除了有声的口语,还可用无声的肢体语言: 专注的注视、会意的微笑、热情的拥抱、竖起的大拇指都是在告诉孩子, 您对他的做法很满意。

(P10) 三 表扬孩子讲程序

我的爸爸个子很高,大约有一米七零左右,体重有一百一十三多斤,爸爸的眼睛非常小,嘴唇薄薄的,他的身体非常胖,他那又圆又小的脸上常常会带着微笑,给人一种可蔼可亲的感觉。 爸爸的肚子非常大,每次我和我妈妈让他蹲下来捡东西的时候。

我的爸爸个子高高的,小平头,单眼皮,虽然看起来眼睛不大,但是炯炯有神。他不笑的时候,看起来可严肃了,但爸爸对我可温和了。下面是我分享的我的爸爸 作文 400字5篇。 写我的爸爸的作文1 我爸爸是一个严厉的人。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 “对孩子的赞美和赏识不是无原则

的,而应该是运用科学的、适用的方法,使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 舞。 ”一般表扬的程序为:

陈述事实

当孩子有对的或好的行为时,家长需明确告诉他,什么地方做对了, 什么行为值得肯定和欣赏。这样的结果是: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表达感受

当您对孩子的好行为感到高兴或自豪时,一定要表达出这种感受。 这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会让孩子继续做下去。

表达期望

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爸爸的眼睛作文300字左右,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这里不妨表达宏观的期望,可笼统地说: “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而不 能提出具体的要求。因为如果是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父母对自己的 当前行为还是不太满意,进而产生压力感,让您的表扬大打折扣。

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拍打孩子的肩膀或抚 摩孩子的头发,那么效果会倍增。因为身体接触能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 长所传达的期望。

(P11) 四 表扬孩子哪些方面

★ 肯定孩子的努力与能力

★ 具体指出孩子的潜能、优点

★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 鼓励尝试的新挑战,如宝宝不爱吃菠菜今天却都吃完了。

★ 认可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12) 批评篇

一 您用过这些批评吗

1.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

阿哲看到妈妈在粘贴东西, 以为也需要剪刀,于是爬到高处帮忙去

拿。妈妈看到后,大声“疾呼”: “你在干什么?快给我下来!说了多 少次了不能爬这么高就是不听……”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容易误会孩子,让他感到委屈,继而影 响他做成好行为的积极性。

2.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

我的爸爸六年级作文300字 篇1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谁?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我的爸爸!”如果你还问我最敬佩谁?我还是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你:“还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长着一双小得出奇的眼睛,小小的眼睛上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 。

有些家长认为“当众教子”,会让孩子深刻记住这个教训。殊不知, 宝贝也要面子。如果不分场合地训斥、指责,只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尤 其是对于心细、敏感、 自尊心强的孩子。

▲ 不当场合

公共场所

当着亲戚朋友的面

当着邻居、同伴等熟人的面

▲ 不当时间

清晨——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吃饭时——影响孩子的食欲

睡觉前——影响孩子的睡眠

3.翻旧账

林林饭前又忘了洗手,结果招来的是妈妈的连珠炮:又忘洗手了, 说你多少次了,都想什么呢?前天还把玩具忘小花园, 能不能长点记 性……

基于孩子当下的错误,将其以前的过失统统数落一遍,这会让孩子 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而且这种重提旧账的做法由于牵扯太 多,反而将当前的主要问题淹没在纷飞的口水中。

4.情绪转嫁

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致使情绪焦 虑、紧张、失落。此时,孩子一旦出现过失,家长则为雷霆震怒,情绪 激动,如狂风暴雨的说教之词扑面而来,将内心不满倾倒而出,忽视了 孩子的感受,也忽视了这种宣泄的有效性。

(P1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

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 效果还有用。”因此,日常的教育中,批评的运用还是需讲究策略和方法, 方可事办功倍。

(P14) 三 批评新兵法

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机构曾组织一次国际中小学师生 联欢活动,共有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10 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一项活 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问题是:

大、小杰克是 14 岁的双胞胎,他们家离学校较远,开车上下学。 平时因贪玩、爱睡,常迟到被批评。有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已提 醒,但他们仍迟到了半小时。老师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爆胎,去修补 耽误了。老师半信半疑,稍后悄悄检查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没有被拆 卸的痕迹。显然,他们说谎了。假设你是老师,将如何处理?要求所有 教师作答。

(P15) 最后主持人公布了主要的处理方式:

中国式:先当面批评,写检讨;再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 的资格;然后报告家长。

美国式:幽他一默—— “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

狗,你们的车不会在路上爆胎吧! ”

日本式: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 罚。

每当忆起我的父亲,想起他那双严厉的眼睛,我的生活就充满勇气与信心。是的,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个年头了。三十年,尽管是那样的漫长,可是,父亲那双严厉的眼睛与那“哈哈”的笑声,每时每刻都激励着我去战胜困难。

英国式: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 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 自己打自己嘴巴 10 下。

(P16) 埃及式:向真主写信,叙述事情真相。

巴西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让他们分别在两个地方写出问题答案:a.哪个胎爆了b. 维修店名 c.补胎费数目

俄罗斯式:给他们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近来有

没有说过谎?

之后,让参加活动的学生评选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 学生选择了以色列式。

1.一针见血

情景回放:

瑶瑶是个“小馋嘴” ,在家不管是看书、休息,总是零食不断。但她只 管吃,不管收,弄得茶几、桌角、床头上随处可见包装袋、水果皮、面 包渣等垃圾。每逢此时,妈妈的“连珠炮”就来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怎么就不改呢?女孩家从小就这么乱,长大后会成什么样子;下次再这 样,就不给你买吃的了……

如此絮叨、空洞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 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接下来的行为更是我行我素。不妨千言 万语汇成一句话,直接点明孩子的具体过失、原因及改正方法。就上述 案例而言,妈妈可用一句话+一个动作来解决,如对她说:吃了零食的垃 圾要及时收拾,否则多脏啊!再顺手给她一个垃圾盒,让好行为代替坏 习惯。

2.声东击西

既然开门见山会让孩子失去面子,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那就来个声 东击西吧——当孩子犯错时,不直接批评他,而是通过批评与他犯了同 样错的人予以警示。

有个智慧的家长就是这样处理的:

儿子小时候,我带他去打针,他看到一个小朋友打针拼命地哭,脸上

便流露出怜悯的表情。想到儿子以往打针也会哭,我便说:“这小哥哥不 乖,不勇敢。我们毛毛打针就不哭,是个勇敢的孩子。 ”儿子听到我批评 别人,爸爸的眼睛200字,也跟着批评起别人了:“就是,这个小哥哥一点都不乖,不勇敢。我 打针就不哭。 ”后来,轮到儿子打针了,他忍着痛咬着牙说“我好勇敢, 我不哭。 ”

爸爸的外貌作文500字1:我的爸爸长着乌黑的头发,淡淡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脸蛋圆圆的像一个鸡蛋,他总喜欢手叉着腰,挺着自己的将军肚,显得格外神气。我的爸爸还特别喜欢干家务。有一天。

(P19) 3.统一战线

批评孩子时,如果家人中一个批评、一个袒护;这个说好,那个说

坏,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也有可能让他通过察言观色找到自己的“保护 伞” 。当孩子感觉有“上峰”能“罩”着自己的时候,更容易行为放任, 不能清楚是非的界限。

4.因人而异

★ 年龄

2 岁以下——不主张直接批评

此阶段的宝宝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把两只鞋子穿反的情况;再 大点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则顽皮、好打闹……他们往往全然不知是错, 这种情况也不能称为错。因此,此时不应被过过多责备,更不要说那些 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真笨”“你真是没用” 。应该在如何做上给 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2-5 岁——直接告诉结果

批评不是讨伐、审讯,而是指导、教育。

因此指出错误时点明后果,让孩子明白确实出现了不好的结果。一 般分两种情况。人与物:可告诉他,“看,牛奶洒了。 ”人与人:可告 诉他“被打是会痛的。 ”

同时忌贴标签,批评孩子不能否定人格,因此不要给他打上“很坏”、 “很笨”之类的标签。

★ 性格

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用词尽量不要太 严厉,一般可用协商的口吻,比如这样做是不是不对?你看这样就更好 把!

对于听话、沉稳的孩子,可采用追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其自己发 现错误,比如:你爱吃这盘西兰花不让别人吃,那爸爸爱吃土豆牛肉也 不让你吃,可以吗?

对于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的孩子,父母提出批评时,需态度 严肃,否则被认为玩笑而不予以重视、纠正。

(P20) 奖励篇

虫虫五岁半,快上小学了。这不,妈妈为了鼓励虫虫学习,和他商 量了一个奖励方法: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奖励 1 元钱,每周背一首诗 或者认五个字奖励 5 元钱, 自己攒钱买玩具,不受妈妈的时间限制。虫 虫很高兴地答应了,而且开始这段时间学习任务完成得也很好。但是如 果没有奖励,孩子就会磨蹭好长时间,还不一定记住。到底该不该给孩 子物质奖励?怎么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P21)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实验。心理 学上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挑了些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 两组。 A 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 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想看看你 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 组孩子得到了奖 品,B 组孩子只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 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 兴趣也明显降低,而 B 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 曾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验证。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物质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 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都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它还说明了奖励也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奖励固然可以强化孩子的某些良性行为,但是奖励有可能掩盖了孩 子的关注点,即孩子做某件事有可能只是对奖励感兴趣,而对事情本身 的兴趣并没有培养起来。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物质奖励 这一招虽容易在短期内见效,但是从长久发展来看,物质奖励在调动孩

子的内在动机、 自觉性和持久兴趣方面,功能是有限的。

(P22) 一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奖励

奖励不一定都要花钱去买的,对于大点的孩子,精神奖励也很重要。 同时,奖励过多还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物品上面,而不是关注到父 母希望的行为上。

那么,孩子们欢迎的奖励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种: ▲ 物质奖励:冰淇淋、球、图画书、特别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服、 小金鱼、小盆栽……

▲ 活动奖励:与妈妈一起玩牌、野餐、旅游、去公园、讲故事、做手工、 帮忙包饺子、择菜、洗东西、擦拭家具看电视电影、看演出……

▲ 精神奖励:微笑、拥抱、抚摸、亲子嬉戏逗乐、鼓掌、赞叹、表扬……

▲ 权利奖励:给金鱼喂食一周、周末可自行选择是郊游还是去串门、晚 饭后可选择喜欢的活动……

▲ 替代物奖励:小红旗、小红花、五角星……

其中,孩子年龄越小,对于物质奖励的依赖性越强,但是这个物质不 一定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可能只是这个阶段他比较喜欢的东西,比如贴 画等。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就要多用精神嘉奖,激发孩子的内在动 机。如果对孩子的刺激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 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 发展成唯利是图的“小魔鬼”。当然,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奖励也要适度。 过度的精神奖励反而会让人自我膨胀,容易导致孩子骄傲自满,觉得自 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任何努力了。

(P23) 三 温馨提示

★ 避免多此一举的奖励

父亲的目光作文篇1 很小的时候,是父亲一直在陪我玩耍。也称得上是全职奶爸吧,每天在我屁股后面跟着,生怕我走丢。也算得上是我的导师吧,每天在桌子上放三个或四个苹果来教我加减法。脑海里仍记得他的话语。

奖励的目的是激励,而非为奖励而奖励。当孩子出于兴趣或上进心 而表现出好行为时,若给予过多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她的积极性。比 如孩子非常喜欢舞蹈,并不需要物质奖励,而只要获得认可和相应的鼓 励就足够了。相反,如果孩子某天练得很认真,家长却说:真棒,给你 买好吃的。这样反而多此一举,会影响宝宝对活动的兴趣。

★ 奖励的程度要和孩子的行为相称

有功不赏、小功大赏、无功有赏,这些“不公正”的做法统统不可 取。奖励的程度与孩子的行为或努力相称,才能起到激发强化好行为的 教育目的。

★ 一诺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且他已达到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如果父母 不兑现自己的承诺。

既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自身的威信;当然,如果孩子没有达 到约定的目标,您也不可迁就而给予奖励,这会让孩子得了东西,还感 觉您言而无信,进而不把约定、承诺放在心上。

(P24) 惩罚篇

我们谈论惩罚的艺术,并不是鼓励大家去“罚孩子” ,而是明确哪 些情况应该惩罚,哪些情况是不应该惩罚的。家庭教育中的“惩罚”应 是“因爱而惩,以教代罚”,当惩罚能够帮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 能够产生真正的悔过之心,这种手段才有运用的必要。

(P25) 一 什么情况下需惩罚

可惩罚的情况:

1.孩子故意犯错误,向父母示威。

2.在家长讲明道理、反复提醒后,孩子重复犯同样错误。

3.孩子对父母温和的说教拒绝接受时。

不可惩罚的情况:

父亲的目光初二优秀作文600字1 父亲的话语总是那么少,艰苦与沧桑给他定格了一个木讷的表情,但他的眼睛很有神,同样也很严厉。每每他的眼神与我相对,我总是极力的去躲避他的目光。那是冬季的一个夜晚。雪。

1.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知识和经验,首次犯错误时。 2.孩子因学不会某些知识或技能时,不可对其惩罚。因为惩罚不仅不能 使其增长知识,而且还会使孩子对学习此内容产生反感,继而对此失去 信心。

3.孩子为满足好奇心,在探索过程中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

会使其因此而逐渐失去探索、发现的兴趣。

4.好心做了坏事不能惩罚,否则,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5.孩子表现出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恋物 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此行为根本原因是孩子 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减轻他们的这些问题,相反还会加重。

(P26) 二 惩罚形式

● 体罚

古人讲:“棍棒底下出孝子”,传统的教育方式既强调严教,也会经 常用体罚的方式。扇一巴掌,打一拳头,抽一皮带,使孩子身体感到疼 痛,继而终止不当行为。它一般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对于幼 儿常用此方式,不仅有害于身体,还会伤害其心灵。

当出现这类情况时:孩子太小理解不了您解释的具体含义,或不能 明白行为的后果,进行不当行为,同时不听您的多次阻止、劝说,比如 玩火、摸电门,可偶尔一用。

● 权利惩罚

这是一种我们倡导的惩罚方式,即让孩子失去他所喜欢的东西、延 缓满足其要求或取消某段时间的权利。 比如取消去公园的活动、减少零 用钱、延迟两周买喜爱的玩具等。

运用此方法需明确,作为惩罚而禁止的事情是孩子确实想做的事, 而且受到惩罚后就不能满足其这方面的需求,才会产生教育效果。

比如孩子爱吃冰淇淋,因错误罚其三天不许吃冰淇淋,才会使惩罚 产生作用;如果孩子不喜欢吃冰淇淋,惩罚此内容则毫无意义。此外, 如果在受罚同时,他可吃到奶奶悄悄给买的冰淇淋,那么惩罚此时无效。 再如,罚孩子不许玩某个游戏。如果这个游戏孩子早就玩过或已经不喜 欢玩了,则此惩罚同样无效。

● 后果承担

一般来说,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不妨让孩子品 尝自己过错行为带来的后果。比如吃饭时挑食或过于磨蹭,可在大家吃 完后全部收走,他要想吃东西只能等到下次饭点,请他体验一下挨饿的

滋味;孩子对某事任性,则可让他体会任性带来的麻烦。

(P27) 北大学生案例

陈莘 (跪搓板)

中午,我正在上班,家里突然来了电话:“陈莘还没回家!”

我看看墙上的大钟:1 点多了,离放学已有一个多小时了。这孩子, 又到哪儿去了呢?

我拉了个同事,开着摩托车就往学校一带跑。这次巡街,没找到陈 莘。不过等我回到家,她已到了。问她哪儿去了,她说是跟“狐狸逃” 满街闲逛,看商店。“狐狸逃”?像狐狸一样逃走不回家了?

我真是很气愤。放学不回家的事,已不是一次两次,她才上学前班, 五六岁的孩子,多让大人担心啊。大人心里会设想无数个“万一 ”,会极 度忧虑她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为了纠正陈莘潜在的“失足”倾向,我决定惩罚一下。惩罚办法是 妈妈们之间交流教子经验时听来的:让孩子跪搓衣板。

搓衣板又叫搓板,现在城市里可能已经没有这东西了。它其实是一 块木板,像手臂那么长,两只手掌那么宽,厚度约等于一节手指。它的 一面是平平的,另一面的大部分面积则布满一道一道棱。洗衣机普及之 前,它是大多数家庭的日常用具。

正因为那一道道棱,搓板就成了一些家庭管教孩子的刑具。孩子的 小腿往那 90 度角的棱上一跪,全身的重量落在膝盖和腿骨上,没一会儿 就痛得很。这种痛,无疑让孩子印象深刻,从此记住:调皮就要付出痛 苦的代价。

其实,我们家里是不打不骂孩子的。我觉得,打骂孩子会让孩子认 为这样的手段是可以合法使用的, 因此可能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别人。 打骂毕竟是一种有损人的尊严的手段,父亲的眼睛作文八百字。孩子的尊严观从小就应该树立起 来,否则很难有完整的人格。既然不打不骂,跪搓板就是一种体现家长 愤怒的惩罚手段了。

这次惩罚真的令孩子印象深刻,至今她还记得。

回想起来, 当时我并不懂得怎样教育有离经叛道倾向的孩子。别的

妈妈有体罚的经验,并不等于这个经验是正确的和有效的,但我在情急 之下竟然采用了。其实,这真是个危险的方式。危险就在于它依然是一 种暴力手段,是损伤孩子自尊心的。如果孩子对此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那么所有的暴力手段都会失效,起不到对孩子的警示作用;反过来,如 果孩子不服从道理只服从暴力,则孩子的人格就发生了扭曲。

我们的感悟是:别人家的教子经验,有优劣之分,有生效与否之分; 即使好的、有效的经验,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家长一定要考虑好, 怎样的经验才是自己该去实践的。

张颖 (丢馒头)

那是在颖颖 8 岁读二年级时。

一天早上,长沙的冬天阴冷阴冷的,天下着小雨,寒风刺骨。 为了让孩子早上多睡一会儿,爸爸直到 7 点才把颖颖弄醒。张颖匆匆忙 忙洗漱完毕,就带着早餐上路了。

描写爸爸的眼睛的范文1:爸爸的眼睛 在我的心中,爸爸的眼睛总是那样炯炯有神。在我伤心无助的时候,爸爸投来慈爱的目光;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爸爸投来鼓励的目光;在我获得成功的时候。

孩子一般是坐在爸爸单车后的小凳上边吃边走。那天的早点是 颖颖最不喜欢吃的馒头,爸爸边蹬单车边督促颖颖:

“快点吃,到学校之前把馒头吃完。”

“爸爸,我吃不下。”

“一上午不吃东西,会饿坏胃的。”

“我不喜欢吃,也不饿。”

“快点吃啊,乖孩子,不吃东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嘛!”

父女俩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已到学校门 口。爸爸下车一 看,颖颖手上馒头只咬了一口。爸爸把颖颖从单车上抱下来,看了看表, 对她说:“还有时间,爸爸看着你把馒头吃完再进校门。”

“我不吃了!”颖颖把馒头递给爸爸。

爸爸没有接,劝孩子说:“这样,颖颖你再咬两大 口好吗?剩下 的爸爸帮你吃。”

这时颖颖看着校门口鱼贯而入的同学们,心里急了,把馒头往 地上一丢:“我不吃了!”

可是,在爸爸眼里,我是一个永远做不好事情的孩子。有时,爸爸的挑剔使我很沮丧。幸好我还有一个让我自豪的妈妈,有妈妈的鼓励,我又有了信心,从新认识了爸爸。爸爸经常教育我,做人要有自信心,责任心,有爱心,做事还要有恒心,要么不做。

看着雪白的馒头滚到带着泥水的地上,爸爸终于发怒了:“你给 我拣起来!”

颖颖从来没看过爸爸对她发脾气。她撅着小嘴,直楞楞地盯着 爸爸的眼睛,从地上把沾满泥沙的馒头拣起来递给爸爸。她完全没有料 到事情的严重性。爸爸接过馒头,随手一巴掌打在她的手臂上,大声地 吼着:“你这是犯罪!”

手臂上留下了红红的手掌印,颖颖的眼泪夺眶而出。但奇怪的 是,颖颖并不像妈妈打她时那样大声嚎啕,但爸爸看得出来,她非常伤 心。爸爸的心顿时软了下来。爸爸把沾满泥水的馒头放在单车的前篓里, 拿出手巾给她擦了擦眼泪说:“去吧,进学校吧。”然后,看着颖颖抽泣 着往学校走去,直到消失。爸爸的心里也哽咽着,非常难受,妈妈的眼睛作文300字。

那天她放学回家后,一直嘟着嘴。爷爷、奶奶问她有什么事, 她眼泪哗哗地直流,啥也不说,怎么哄也不管用。直到爸爸晚上回家, 她才说出爸爸今天打了她。

爸爸一进屋连忙把颖颖抱了起来,哪知颖颖抽泣得更厉害。爸 爸拿着颖颖的手对着爸爸的脸打了几下,边打边说:“爸爸打你不对,爸 爸给你承认错误。”折腾了一阵,颖颖的小手也打痛了,爸爸的脸也打红 了,颖颖也停止了抽泣,反过来用她的小手抚摸爸爸的脸。这时,爸爸 拿出一个纸包,打开一看,还是那个沾满泥水的馒头。爸爸低声地跟颖 颖说:“你看多好的馒头,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劳作一年,工人叔叔把麦 子磨成白面,做成馒头,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啊!你还记得那首诗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听着爸爸的话,颖颖低下了头……拿着那个沾满泥水的馒头不 知所措。爸爸打圆场:“来吧,把这个馒头包好,明天带到姥姥家喂鸡吧。”

从那以后,颖颖再也不挑食、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后来,无 论在大学、在国外,虽然家境并不差,她都是同学中最节俭的。

吴惟为 ( 一条棉背心)

那天接儿子回家后,妻子按惯例掏那小书包,看看有没有脏衣服。

谁料却掏出了一件灰黑色的夹棉背心。她觉得奇怪,忙将正在看书的儿 子叫来:“为什么有件衣服在你书包?”

儿子看了看,漫不经心地说:“我找不到自己的衣服,随手就拿回了 这一件。”

“什么?随手拿?那是偷!”脾气急躁的妻子喊起来。她喝令儿子:“去, 给我拿藤条来!”

我们通常都是用这种“藤条恐吓法”对儿子进行恫吓惩戒的:

把藤条打在地面或凳腿,暗示他若这藤条落在身上,那可是疼得不 得了的。我们觉得这种心理暗示挺“人性化”并且比较有效,既避免了 儿子皮肉“百炼成钢”后打也白打的无奈,又避免了我们“虐待儿童” 的嫌疑;儿子由于惧怕藤条落在身上也变得乖巧听话。

儿子果然把藤条拿来了。他妈妈把藤条一挥,“啪”的一下打在了桌 面。儿子随之缩了缩身子。

我按住了妻子再度举起的手:“让他自己说说怎么回事。”

儿子偷偷地瞟了我们一眼,描写爸爸的眼睛作文,心虚地说:“下午天热,老师让我脱了那 件背心。刚才走的时候,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见到这件衣服,我想反 正拿回一件就是了。”

我说:“你妈妈刚才说得对,不是自己的东西随手去拿,那就是偷。 你知道吗?偷东西是很不老实的行为,那是坏人才做的事。做了坏人就要 被警察叔叔抓去坐牢的啊!”

儿子点点头说:“我知道!我知错了!我明天就把衣服拿回去, 以 后不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几天后,儿子对我说:“爸爸,妈妈叫我告诉老师,请小朋友回家 看看有没有拿错了我的衣服。老师说了,但现在还没有小朋友拿回来。 如果是小朋友拿了我的衣服不还,算不算偷?”

我差点无言以对。我清楚地知道,儿子遇到了一个贪心的小朋友, 那个小朋友的父母肯定也不老实。儿子或许再也找不到他心爱的小背心 了,我们老老实实地令他吃了一次亏。

我安慰儿子:“小朋友不会不还你的,兴许他 (她) 们回家后只顾

玩,忘了去找,又或许是你自己真的弄丢了。”

再以后,儿子没提小背心了,只是每天如常地求学上进。

(P28) 三 惩罚孩子的误区

★ 胡箩 卜加大棒要不得

有的父母心疼孩子,每次罚完又来补偿,或者爸爸刚扮完白脸妈妈 又来扮红脸。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 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 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胡箩 卜加大棒要不得

★ 积极行为不要做惩罚手段

将积极的事情与惩罚的痛苦联结在一起,会让孩子逐渐对事情产生 厌恶情绪,如孩子犯错了,罚他背会 3 首诗,这样会让他在头脑中将背 诵诗歌与不情愿的感受联结起来。常用此方式会让孩子对背诗产生反感。 ★ 警惕心灵惩罚

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丧失了这一点, 惩罚就会失去教育意义,并会派生出一系列更为严重的负性影响。

更不要给孩子贴上“灰色”标签。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过错或失败, 情绪激动,言语刻薄,如“笨死了” “真没出息”等等。这种“软暴力” 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

更要慎对孩子说“不要你了!”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 子停止了某种不当行为后,家长才会出现在他面前。您可知道,这个招 数是有“毒”的。当然父母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 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说,还不能区分家 长的表面行为与真实意图。因此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真的不要自己 了,感觉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将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也对其幼小的 心灵造成伤害。

(P29) 国外家长怎么惩罚孩子

美国:“计时隔离”惩罚孩子

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父母和老师常用 “计时隔离”的方式来

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比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父母就会将其抱进 自己的卧室,让其独处 3 分钟。3 分钟后,父母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其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

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孩子很少有被冷 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 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 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 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因此,“计时隔离”既可缓解大人和孩子之间的 紧张气氛,又能使孩子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 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

新西兰:一般都采取“冷处理”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 罚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家长一般都会 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家长就会将孩子 抱走,放到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孩子继续闹直至闹够。

父母们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达到他的某些目 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 自然就会选择放弃。新西兰父 母主张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教其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 束自己。

日本:公开场合犯错回家以后惩罚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 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 日本父母会采 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 顿。 不过,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大多数日本父母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 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他们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 行点评或者惩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