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城山作文

  • 2025-01-14

《青城山境界》

吴信萍 安徽合肥

暮春的青城山,青颜叠翠,葳蕤的植被汇成无数匹绿瀑由山顶向下流淌。起伏的山峦,时而顶起一道瀑流,时而回旋一窝绿波。山风卷起的林涛声适时地随着绿瀑的涌动不断变换着音调。所有的物象,都在诠释着一座山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内涵。

走在青城山清幽曲折的山径,视线里交替呈现北方粗犷和南方婉约的景象,缕缕花香和阵阵鸟语,带着地域情怀和季节情韵与我一路同行。岩石峭壁成了山的风物,树木花草成了山的风物,溪流瀑布成了山的风物,青城山幽深与绮丽尽在其中。

摄影:何勃

伴着山涧溪水的潺潺声,我隐约听见一阵阵带有青城山民歌的旋律流淌于丛林深处,袅袅余音。这音律让人想起晨钟暮鼓,想起鸟语花香。远处山岭上,时有一簇簇晃动的红颜在闪现,就像天籁里影像。我知道,青城山虽然不是杜鹃花的故乡,但每到三四月间,绽放在山坡、峰峦和崖壁上的零星花束也是季节里一道烂漫风情。可眼下时令已过,想必杜鹃的落红早已随时间的流逝化作根下护花的春泥。我揣摩,那隐隐红颜要么是春末的红叶在茎脉里调色,要么是青城山独特地貌上零落的红岩裸露胸怀。抑或,是青城山神秘的红腹长尾雉在绿荫中跳跃、穿行。

随着山势增高,山风裹着啾啾的鸟声从丛林里穿过来,浸着潺潺的泉声从峭壁上卷过来,不断侵袭人的身心,凉意沾满衣袖,直往皮层里渗透。我不知道是海拔变化造成的温差所致,还是青城山幽境越来越深邃、越来越险峻所致。青城山诸峰环峙,状若城廓,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高耸着雄浑之气。再加上众多的山洞、沟壑、溪流、瀑布,气温易变,带给人异样感觉自然是有的。据说,站在顶峰,山岭横亘,沟壑纵深,云雾缭绕,感受更是不同。这让我愈加有登峰览胜、体味山的物象之美和精神境界的欲望。

摄影:云卷云舒

总觉得有一种清脆与浑厚的交响时断时续滑过耳际,并随着山顶流云的走向回旋在峡谷与峰峦之间,起伏于峭壁和悬崖两侧,流淌在林带和草坡之上,渐成美妙音律。是飞鸟和走兽发出的声音吗?我知道青城山有许多的野生动物,其中不乏猫头鹰、老鹰、蟒蛇、穿山甲、野鸭、锦鸡、琴蛙等珍贵物种。它们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时常会发出欢快而本能的鸣叫。但这声音委婉而有韵味,有琴弦颤动的性质,不像是源自它们。是林涛和溪流发出的声音吗?也似乎不是。这里林带绵延,涛声如鼓,低沉浑厚,带着独有的季节情韵;这里溪涧纵横,溪流绵长悠远,无论是水与浪的拍打声还是水与石的撞击声,都蕴含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忽然顿悟,那应该是裹挟着绿色音符的山风所演绎出的美妙弹奏。我这个视角里的青城山,很像是一座超大的乐池,由丛林和岩壁组成的乐队,随着风儿变幻莫测的指挥棒,演绎着自然界最纯真的生态和弦。

然而,随着山路盘桓,曲径通幽,山势越发陡峭,这种天籁之声像是被慢慢注入一串串休止符,渐隐渐消,整个青城山仿佛进入到一种静默时分,不经意间,几乎所有的声源都被屏蔽了,都被凝固了,一座山的生灵全都进入了一种休憩状态,一座山的巨大能量全都隐匿在植被的葱茏之中,蕴积在山的肌体之内。这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神奇,一种境界。

山的静默好像也是分地域和时段的,如同一部交响乐的不同章节,不同声部,随时而起,适时而落。静默中爆发的声响总是给人不一样的震撼,就像随即而来的青城山瀑布,便以一种诗画般的场景带给人以唯美的视听效果。

透过稀疏的树枝,我看见一条一波三折的瀑布悬挂在绿色掩映的悬崖上,带着山的气势,裹着雾的神韵,注入岩下深潭。瀑布披洒在凸凹不平的石壁上,两侧山崖上的荆棘或是因为躲避而抱成一团一簇,浸着水雾退在一边;好奇的飞鸟也怕是因为畏惧而不敢临近,只在远处试探着盘桓。瀑流从深潭溢出,沿着宽窄不齐的溪床奔涌,一路苍翠,一路鸟鸣。

一株鹅耳枥,倾斜的树干横在浅溪上,在青城山物象大写意的背景下尽显静态之美。这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细细揣摩又像是一首山水小令。或许,这是哪位文人墨客刻意留下的,装裱在了这瀑边,题写在这潭旁,与青城山的风物一并接受岁月的洗礼,经受历史的检阅。

其实,树是青城山最具内涵的物象,如果没有这些千古风情的树,青城山亦不会如此的诗情画意,那些圣贤先哲和文人骚客也不会纷至沓来,留下神圣的遗迹和精美的诗词歌赋。一棵棵青枝绿叶,或连绵于山坡,或斜挂在峭壁,或驻扎在奇石之间,无论古老还是新生,无论粗大还是纤细,其严谨细腻而有序的物质形态和生命结构,都给人以遐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哲思,给人以意象,呈现出无处不在的旖旎韵致和蓬勃生机,在青城山堆积起一座内涵丰富的生态王国。

金鞭岩上的那棵古松有百岁高龄了吧?紫褐如墨的树皮,皱起岁月的斑纹;圆柱如铸的树干,撑起历史的天空。那盘根错节的造型,天生美感,尽显这一古老树种超然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价值。面对这样一棵古树,人的生命变得十分的渺小。虽然相隔数米,我似是触摸到古树的心跳,倾听到古树血液流淌的声息。站在古树面前,仿佛回到了久远的故乡,回到母亲的怀抱,一种寻找自己初始命脉和精神脐带的思绪在血管里涌动。

当然,最能体现青城山幽深境界的是其道教文化。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有史料记载,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看重这里的深幽涵碧,便结茅传道,于是青城山成为了道教的发祥地,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老君阁、朝阳洞等数十座道教宫观。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

很想寻着当年张道陵上山的路径攀援,想象和体悟这位道教创始人登山时的心境。可岁月的苔藓早已覆盖历史的遗迹,千年古道亦被烟雨流年淹没,一簇簇新绿如同一块块石阶,不断变更着人的脚步,调整着人的走向。我只能入山随缘,让审美情趣在自然的本源里寻求一种对应,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去解读时代风物。

沉沉的钟声从钟楼里传出,裹携着一山清韵,绕过我的脸颊,向瑟瑟而动的树林弥散而去,向疏影悠然的竹林弥散而去,奏响翠木和修篁的清音。雄浑的音律,敲落路边古樟的一片青叶,萦萦绕绕。我以怜悯之手,小心翼翼拾起那片俯身着地的残片,感觉到些许潮湿,还一种蠕动的重量。钟声弥散在暮春的山体,浸润的不只是植物的身躯,还衍生出一种思想与智慧的交融,以及一种生命的孕育。曾经去过许多的道教名山,感觉这青城山的落叶最是超脱,最虔诚,也最空灵。我寻着钟声望去,期待视线里有更多的轻盈飘落,为我洗礼,让我带走这幽深境界里沐过、悟过的净品。

建福宫的溪水旁,一蓬素雅的小花啜着树叶缝里漏下的阳光淡定自若地开,从容至极。这样的一束花可能许多人都说不上名字,但无一丝卑态。碎碎的叶片,碎碎的花语,像串串阳光直抵人的思维。那种单薄却思想丰盈的神韵,那种无欲却传递给人哲理的形态,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我能感觉到,她正以一种最简单的物象,把自己贫瘠的生命展示出来,把自己超脱的境界展示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