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不可替代”,它与思想情感交流结合在一起
澎湃新闻:如今语文被前所未有地重视。以前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却说“得语文者得高考”。怎么理解这一巨大的变化?
李家声:一切都要与时俱进。新时代对语文的教育需求也发展了,这是语文的特质决定的。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我们现在提倡综合学科的培养,多个学科交叉、跨学科培养,这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以前没有认识到。此外,弟子规作文一个观点,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现在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在很多方面,将来人工智都能够代替人的工作,可是唯有语言文字,因为它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合在一起的,所以这方面无可替代。
也许,许多人都读过《弟子规》,而真正能按按照书上说得去做又能有几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名,行勿懒”父母都对孩子体贴之微,千依百顺。左一声“妈妈”又一声“爸爸”让父母为了自己的一点小事奔波劳累。
澎湃新闻:时代飞速发展,语文课改也在变。语文教学是不是会有一个跨时代的变化?
李家声:是的。今天我们面临一个语文教育教学转向的问题——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要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原来主要侧重老师教什么,现在转到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习得什么。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乃至将来能够终身学习。语文还要重视文化的传承。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把文化传承作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和运作。
澎湃新闻:有人说高考要将语文分值从150分提高到180分。你怎么看?
李家声:最先提出来的是北京。大概是五六年前,有这样的设想,后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搁浅了。
过去一段时间,教育偏重学科,学习重“技”与“术”,所以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很多人口头上重视语文但行动上并不把语文当回事。现在这么强调重视语文的情况下,很多人的认识还是不够,他们仅仅把语文的学习当工具、当考试的敲门砖,学语文更多地是考虑怎么能够短时期突击一下,怎么见成绩。这种心态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其实语文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真正的学养与素质教育,语文修养是让所有人一生受益的。我觉得高考如果将语文总分提到180分,可能会对人们重视语文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澎湃新闻:从根本上重视语文,可能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家声:从根本上重视语文是个综合任务。语文的教材、教学、教师,这三个方面就很重要,都应该抓起来。语文某种程度上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一方面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一方面是阅读理解,还有一方面是运用能力,包括作文,鉴赏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能够具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接下来的高考,已经不出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了。考试大纲或多或少促使人们针对性应试,所以现在的语文,也把应试教育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应试应该是和促进教学质量二者兼顾的。
弟子规读后感作文1 我读了三十五课纸上谈兵,让我知道什么事情都是说起容易做起难,赵括认为自己饱读兵书,说起来头头是道,等实际做起来因为自己没有实战 经验 而全军覆没。 我明白了空有一肚子学问是远远不够的。
考试只强调阅读量而不给人思考时间,还是一种形式主义
澎湃新闻:语文高考有一种趋势是阅读量增加,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家声: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阅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环境。我们语文学习,主要是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中受到思想情感的渲染,也培养了能力,所以增加阅读量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在刚刚进入金沙小学时,我们就开始在早读课朗诵《弟子规》。一年级的我还不太能明白其中的寓意。在这个暑假,我又重读了《弟子规》,对其中的几句话特别有感触。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而又宝贵的东西。
比如现在高考语文出题量在加大,这当然是希望有正向的引导。但有一种说法强调,高考选拔性考试,就是要让一部分孩子阅读题都做不完,这样对于真正有语文学养的学生更公正。这种认识可能就存在另一种偏向。还是要有一个把握度的问题,适度是合理的,过度是不合理的。
《弟子规》讲述的是看似很浅显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可这些貌似浅显的语句做起来很不容易。如果从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会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懂具体的意思。
过去的语文试卷,哪怕一个题的标点符号、题干的要求,最后都算入字数,不能超过1万字。这1万字是普遍的高中生的水平,学生阅读了还要思考。如果只追求阅读量,没有给人思考的时间,这会“逼”着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试技巧上,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读完阅读的内容,弟子规全文1000O字作文,但是只要有技巧把阅读后面的题目快速做对就行。这就不是对素养的考试,成了对应试技巧的考试。这个考试水准就很粗糙的,还是一种形式主义。
澎湃新闻:可是,现在的学生更普遍的状况,还是阅读量不够、阅读习惯也欠缺,怎么处理好,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又能够不增加教育负担呢?
李家声: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与学习密码。语文学习从粗线条上看就是阅读,然后习得生成能力,认知生成思想情感。平时的阅读、养成勤奋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有这种素养的人才能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语文教学的阅读怎么做最合适?我认为,主要是要提供优质的教材,优质的阅读材料。开卷并非完全有益,只有好书才能不厌百回读。糟粕读得越多越坏事。
教学中僵化地强调“背诵”,关于一篇写弟子规的作文,会伤害语文的“魂”
澎湃新闻:高考古诗文背诵量从14篇逐渐增加到72篇,背诵大幅增加一度引起热议。
读巜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
李家声:简单粗暴地强调背诵,还是一种灌输教育,是很落后的。
语文学习要培养实际能力,背诵只是学习的一种入门方式,背诵本身并不是目的。有的人把路径与目的混为一谈,结果只强调其中一种路径,目的是什么反而不清楚了,这也是不合理的。
关于这一学习理念,爱因斯坦有过最经典的阐释。有人问爱因斯坦,你说说光速是多少?爱因斯坦立刻很严肃地说:我拒绝回答,光速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上都可以查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到现在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错在那个“而”上,把这个“而”看成是并列,温故和知新是一样的,其实不是,这个“而”表示递进,温故,而且要知新。
语文教育的实质不是记住事实,而是训练思考、激发高尚的情感,晨诵弟子规的作文。思考、情感与创新表达才是语文的魂。语文教改在明确目的上首先要实现转变。但现在很多东西仍不合时宜,还在走形式。只强调僵化地背诵,这反而会妨碍孩子的想象、思维、接受与表达新的东西,反而伤害了语文学习的魂。我们现在应该侧重创造力、创新力,所以,机械化的灌输、机械化的记忆,其实很。
澎湃新闻:除了“多读、多背”,还有什么更好的语文学习方法?
李家声:现在老师们还有一种惯性。如果你到网上查一查,全国都讲语文学习,就是两个字,读背。似乎学习语文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读就是背。这种观念是很陈旧的。
弟子规,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时间与精力,要向多方面学习。弟子规告诫我们。
古人学语文都是在背。古人强调背诵课文,弟子规其中一句作文,是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阅读方式。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前,买书都论字,一个字多少银子,所以强调每个字都要牢记在心。现在信息大爆炸,查什么都很方便,还死记硬背,不仅学起来苦,也不合时宜。
有时候,我们强调自己基础功底扎实,说欧美中学生连两位数的乘法都不行。其实他们已跨越了一味“死记硬背”这个原始阶段。基础计算用计算机解决,关于弟子规的小作文300字,但在高级研究领域与创新力方面,他们表现非常优秀。
澎湃新闻:但欧美也在反思,基础教育是不是也要向中国学习。
李家声:这个事需要辩证来看。如果就看短期的效应,中国的灌输确实见效快,但它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
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
篇一:践行弟子规心得作文 《弟子规》 教育 我们做人要先学敬孝,要懂得尊重别人,弟子规会背不行,得按照弟子规的内容一条一条去学去做才是最主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工业化时代,有一技之长,就对社会作用很大,能够生存生活得很好。现在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社会乃至家庭的要求。所以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越发受到重视。通识教育中最典型的是语文教育,所以看上去语文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其实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并不是通识教育或者语文教育一下子变得“牛”起来了,而是我们过去严重偏向于专业教育,现在回过神来,强调对于通识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回归。
《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诵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地方盛行“国学热”,小学把《弟子规》、《三字经》纳入背诵内容,还有学生回归私塾,你怎么看这些?
李家声:国学这个词本身就不科学。国学的权威是钱穆。钱穆说,国学这个词就不科学。因为学科没有国别之分。但他说,在没有一个更好的概念出来之前,我们就暂时用一用。国学,弟子规行思录15篇500字,从现在来看就是传统中华文化。
对待传统中华文化,我们就要用对待文化的态度,那就是两个字,实践弟子规作文,扬弃,该发扬的发扬,该抛弃的抛弃。我们现在很多事做不好,是该发扬的没发扬、该抛弃的不抛弃。比如,中华传统哲学真是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其中有非常多的人类文明的精华与营养。
“弟子规”是我的良师益友,无私的教育我,开导我,他让我顿然醒悟。昨天的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今天的我因为有了弟子规而长大了,懂事了。
但是,糟粕也必须要剔除。有的书本绝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体是糟粕,还是抛弃为好。比如《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们目前提倡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相违背。打着所谓“国学”的旗号而让中小学生背诵《弟子规》,是不合适的。
澎湃新闻:你心目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具备那些特点?
李家声: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语文教育——高贵、优质、高效。
第一,充分选择利用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如教材,人文资源。
第二,就是让学生进入自主、主动学习的状态。刚才说的就是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第三,教学方法是设立情境。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做到这一点。我讲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那就是尽我所知,进入情境,好像屈原就活在我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