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陶渊明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

  • 高中作文
  • 2024-12-13

课上讲陶渊明的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

正文内容: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公职,归隐醉心田园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就不认可他人的态度。他远离世俗。

孩子们嘟囔:好好的县令不做,非要做隐士?我说了一大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污浊的话解释。可孩子们还是义愤难平:陶渊明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吗?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简直是个懦夫。

“敌”进我退,只得夸下海口第二天一定给他们一个心服口服的答案。思量再三,准备用语文的方式解决。准备了半夜。功夫没枉费,孩子们服了。

01 隐士是什么样的人

到晚自习的时候,课代表终于忍不住地问:“陶渊明那事还讲吗?”眼睛里一丝羞怯和狡猾。

“陶渊明这事当然要讲,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隐士吗?”我转向全体学生。

同学们喊起来:

“商山四皓”——还对陕西的历史了解比较清。

“竹林七贤”——我暗竖大拇指。

“诸葛亮”……

“诸葛亮不是!”有了不同意见。

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我请这个同学说说理由:“因为他‘躬耕于南阳’,貌似隐居。但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可见他时刻准备着做官……”

“不错,有道理。诸葛亮是个假隐士,因为他隐居起来是为出山做官。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可不是一个。成语‘终南捷径’就是指隐居是达到做官目的的便捷途径。”

那真隐士是些什么样的人?

查字典我们知道隐士是指隐居不做官的士人。士人一般指读书人。

所以真隐士首先是士人,其次是能做官而不做官。

于是课堂上,我讲《逍遥游》里的故事:尧说自己若是一把火炬,许由就是天上的太阳。自己治理天下若是“浸润灌溉”,许由坐江山就是天降一场及时雨。尧恳求让位许由。许由逃隐于颖水北,箕山下。

让学生明白许由隐居,因为他崇尚“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

讲“采薇”的故事: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不肯继位双双逃至周。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两兄弟又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

让学生理解伯夷叔齐隐居是为了“仁”“孝”。

带学生读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这时代 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人 物,陶渊明则是最著名的.《桃花源 记》、《归园田居》等都是陶渊明写的 佳文,闻名于世.都是寄托了他对世俗 的厌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读出王维原来是因为禅而隐。

……

讲故事,读诗歌告诉学生:

隐士不是消极懒惰、软弱无所作为的人,不是懦夫,而是敢于为了心中的美好——信仰、信念、理想——选择的别样生活的强者。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作文素材《作文素材。

真隐士,无懦夫。

02 为什么要“归田园居”?

“那陶渊明是真隐士吗?”学生问。

我说:“诗言志,让我们看看陶渊明辞职回家后写的一首诗,去看看他是不是真隐士?是不是为了心中的美好而隐居?”

公元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检查工作。也许这位督邮和被张飞打的那位督邮是一丘之貉,陶渊明本就不想接待。磨磨蹭蹭刚要出门,助手提醒“应束带见之”,也就是提醒老爷要换上正装。没想到陶渊明竟因此辞官而去。他可不是“玻璃心”附体。回到家乡浔阳,他写了《归园田居五首》就吐露了他早有此心。

我们看其中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意思是从小就没学会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俗韵”。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更加契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追悔自己官场生活。

陶渊明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美好情景,在桃园深处则有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心存高远的诗人,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做官,因此,他辞官归田是因看不惯官场俗世而做的决定。当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陶渊明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写陶渊明的作文800字。正道出了作者归田园得原因。

羁鸟,被拘束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两个比喻写出了自己官场得生活状态“拘束”。再一次表明作者向往隐居生活——是“归田园”——更是“不拘束”的生活。紧接着作者描写了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等景物。美丽的风景,快乐的心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卒章显志:作者庆幸自己摆脱官场,归到田园,返回到那种“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的“自然”生活。

在家乡陶渊明居陋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着粗布短衣,上面还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怡然自得:他热爱读书,每有会意快乐得像个孩子。他热爱写作,自娱自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陶渊明不被功名左右,不惧怕贫贱之苦,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怎么会是懦夫呢?

写作思路:可以写“我”眼中的陶渊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叹于陶潜五斗诗魂。随心而游并没有刻意伪装,赢得了身后一字靖节的高风亮节,随遇而安只做本色自我,流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于世间绵远流长。正文。

03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听后孩子们若有所思:“陶渊明真像歌曲中那个少年,为了心中那片海不顾一切!”

“那后来他有没有坚守自己的理想呢?”另一个学生们问。

我继续讲到:

因追求心中的生活,陶渊明离开官场。在后来的生活他有没有守住初心呢?我们一起赏析诗人归隐第十二年时所作的《饮酒 其五》去一探究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门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门喧”,建一所房子,哪怕是草庐也罢。不需去找仙境乐土,喧嚣扰攘的尘世也是不错的选择。大隐于市,静在内心,自然没有车马的喧闹。居,可动可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近处,东篱菊花绕舍是诗。“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远处,不经意映入眼帘的庐山妩媚,云卷云舒,山岚日暮,鸟儿比翼。美,可远可近。

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中”,是结庐人境,欢喜那份人间烟火?“此中”是东菊南山,远近相宜的美好?“忘言”,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可言可不言。诗人过的是自己的人生,不呆板于文字,不拘束自己,不勉强他人。言,可言可不言。

可这样,可那样,不拘束自己,不勉强自己,不呆板地生活。

十二年前为了理想的生活不顾一切。

十二年后一首《饮酒》让我们看到陶渊明把隐居生活过成理想的样子。

十二年隐士生活,陶渊明不改初心,坚守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陶渊明怎么能是懦夫?

自习课下了,我走在回家路上,挥之不去学生们心有所得的样子。我想语文的魔力就在于此吧:一首诗,一段故事就能让读者理解人,做人。

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语文故事 | 我与“背诵全文”有关的那些事儿

2021-09-14 17:44·小新阅读课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背书背得相当困难。一个小偷晚上潜伏到曾国藩的床下,等曾国藩睡熟了就出来行窃。结果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背到深夜了还没有背过,迟迟不肯上床。冬夜特别寒冷,小偷实在受不了了,就从床底爬出来,站着就骂:“你简直就笨死了!我听都听会了,你居然背不过,看我给你背!”当场一口气就背完了。

对于所有的学生,背书是必须做的功课。每当我布置“背诵全文”的时候,底下的学生总是唉声四起,喊得很是夸张。其实最终都背过了,只是有背得快慢的区别而已。

回想我当学生的时候,陶渊明作文素材优美段落简短,对于背书,甘苦备尝,记忆深刻。

上小学不久,一次老师拿了一份报纸,上面有毛主席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教我们念会了,要求我们放学回家后继续念,要全部背诵。本来就不太懂,对于能否背过也完全没有信心。第二天上学路上,不经意间试了一下,居然给背过了;让一起的同伴盯背,也没问题,于是就没有继续读背。到校上课后,老师问谁背过了,我说我背过了。老师说你背一下,结果我往起一站,一紧张,偏偏一字都背不出了。老师一顿训斥:没背过就没背过,还说你背过了。以后放老实些!

小学高年级,学校离家远了,就和老师住一起。下午放学后收拾吃过饭后老师到附近的庄子里串门去了,剩下我一个在落日余晖中守着空荡荡的校园,于是我拿上语文书绕着学校围墙转了一圈又一圈,也就把所有课文基本上背完了。

初中时候,恩师杨河林先生督促下把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全部背完了。有一学期没领到动物学课本,就是上课听一听;一次期末考试,上午饭后同学们大多围着火炉聊天,我借了一本动物学课本,出去冒着冷风赶考试前看了一遍,考了九十多分,在同学中传为神话;课间用两三分钟时间背过一首律诗或绝句,在同学们面前炫技……

高中时候课程难了,需要记的东西多了,靠以前的小聪明已经不起作用了,很多时候只好动笔抄写着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确实如此。背了忘,忘了背,很是艰难。

大学时由著名的楚辞专家赵先生给我们上先秦文学课。一次考试前他明确说要考《离骚》的默写,我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抄抄写写,最终背下来了。试卷发下来果然有一道题要求默写《离骚》。可是让人失望的是,只有四个空格。前后各有提示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中间几句很容易就填上了:“……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真有一种“重重提起,轻轻放下”的失重感。这几句是先生最喜欢的、最能体现先生的教育情怀的诗句,先生的书斋名就叫做“滋兰斋”。

正文内容:一次难得的机会,我得以拜访陶渊明。几经周折,我才找到他的住处。他的房屋建在热闹的街市旁,周围一些达官显贵的宅邸富丽堂皇,门庭若市。反观陶渊明,他不仅宅子简陋,门前更是空无一人。轻敲几下,门就开了。

那时候经常有空就去蒲秋征先生家,听他讲古论今,有时候连饭都混着吃了。他常常讲起前辈学人的逸闻掌故,让人听之忘倦,之后感觉比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多。蒲先生对于学问用功极深,典籍中的句子在谈话中总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又很应景。他经常感叹前人做学问差不多都能把整部经籍背下来,今人懒于记诵,读书功底远远不及,大有今不如昔之慨。

记诵不易,所以,那些一目十行又能过目不忘的天才总是让人羡慕不已。

看《三国演义》,张松把曹操的新著《孟德新书》只看一遍就背过了,说是这书在蜀地流传已久,人人能背,你这是剽窃是盗版,忽悠得曹操只好把凝聚了他的心血的著作就烧掉了,真是牛人!

看明清笔记,记不清具体出处了,有一则说是某地方官员(笔记中说得有名有姓的)公务之余,带一仆人出去郊游。看见一块古碑,他让仆人把自己抱起来看了上半截,站着看了中段,蹲下看了下半截,回衙之后默写,竟是“不失一字”。碑文都是从右向左竖行排列,这么看碑文,意义无法连贯,纯粹是机械记忆。这种古典版的“记忆达人”的记忆能力,着实让人神往、羡慕不已。

然而书上记的有没有有意夸大的成分,姑且存疑。生活中还真遇到过一些“超强大脑”的存在。

大学同学小佳,来自西部钢城,她几乎是上天的宠儿,我们感觉老天偏心把什么好的全集中到她身上了。人长得好,家境优渥,脑子聪明,写一笔漂亮洒脱的好字。每当考试的时候,我们大多数充其量把卷子答满就行了。她答满卷子,还要问监考老师要教务处专门印制的八开大的答题纸,写满附在卷子后面,通常要附少则七八张,多则十来张,写字速度极快,字写得又漂亮,不用说,每次都能得到极高的分数,假如我是陶渊明作文800字。

一次期末考试期间,晚自习在旧文科楼一楼(现在被拆除得只留遗址供人怀念)一间教室里突击备考。小佳同学刚好坐在我前面座位上,她和另外一位同学一问一答复习外国文学。我正拿着一寸厚的外国文学课本吭哧吭哧地记,看得头昏脑胀。小佳合上书口述书上的内容,正好是我看的那一部分。我跟上她的口述,对照课本,十几页过去了,居然一字不差。一会她再口述语文教学法课本上的内容,依然如此。

我被惊得舌挢不下,要背到这个程度,古文我可以,白话文的材料,我实在做不到与原文一字不差,只能总结线索提纲,考场上自己组织语言作答。自习结束后回到宿舍和舍友们一说,他们说咱和人家比不成,人家小时候吃的什么,咱都是吃洋芋长大的。

其实我倒是觉得天分如何和吃什么关系并不大。不久前,看到小佳同学在群里发出她准备的午餐,也很家常:自己做的拉条子,一盆西红柿鸡蛋做的浇头,并不是早年想象的她是吃珍珠翡翠玉石片片长大的,也并非锦衣玉食。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

各人禀赋不同,有人资质出众,天赋异禀,常人羡慕不来。愚钝如我,只好笨鸟先飞,驽马十驾。其实自古以来大多有大成就的人,凭借的不仅是天资,更多是凭借勤学不辍的大毅力,关于陶渊明的高中作文。

比如说李白是天纵之才,天才的光环背后还有铁杵磨针的传说;白居易才华早露,但是也有“手肘成胝、口舌生疮”的经历。苏轼抄写《汉书》若干遍,明代文学家张溥更有“七录”的佳话。唯有勤学,才能使得天赋不致于浪费。

苏轼读文章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背过,反复吟咏,多一遍吟诵,多一层理解。有成语叫“念念不忘”,放在诵读方面我以为可以这样解释:读得遍数多了,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就会记得很牢。

回过头说前面提到曾国藩幼年学习的故事,我不以为曾国藩是背不过那些文段。他只是踏实,犹如孔子学习弹琴,老师都说可以了,以陶渊明为话题的议论文,他还是一个劲说“未也”“犹未也”,终至琴技大成。所以我认为那偷儿所具备的只是小聪明,曾国藩所拥有的才是大智慧。无论如何,小偷终究是小偷,而曾国藩终成一代名臣,平生功业,鲜少匹敌。

郑板桥也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也不知翻过几百、几千遍,“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信息时代,互联网功能十分强大,很多人形成了对各种搜索工具的依赖,不再注重诵读之学;加之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似乎有一种偏差,以减负的理由,把背诵功夫视为“死记硬背”,有所弱化。

其实,学问之道,博闻强记,关于陶渊明的作文素材,多多记诵,所读的内容就如自己掌握的一支可靠的劲旅精兵,永不背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写起文章来才能做到左右逢源,应付裕如。

书到用时方恨少,诚哉斯言!

-END-

责编 |邓茜

实习编辑 | 宋佳妮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