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向洪江
浙江省中学高级教师,耕耘讲台二十载。喜欢神奇的方块字,喜欢涂涂写写,常有小豆腐干见诸报刊。有教学论文散见《教学月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巜高中语文教与学》收录。
由于耳闻太多太多负面新闻,我不敢轻易相信乞讨者,也不会因为同情他们而慷慨解囊。在现实面前,我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但每次经过那个老人,我都会刻意地把头转向一边。
主编:王涛
审校:付婷婷 / 美编:易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回同情 同情是人类爱的具体显现,也是互助原则的具体行为。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往往显得格外的孤立无援,这时候接受亲朋好友的同情是绝对需要的。古代人没有什么防止灾难的能力。
以悲悯同情为话题的作文篇一 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不然。人固然是有情的,断情绝义是断然不存在的,但草木又怎会没有感情呢?世间万物皆有情,草木亦不例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情,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组合的和谐音响。我曾苦苦地追寻过它的色彩显像,包含着色彩三原色中的两种。没错,肯定没错,请原谅我的自信。难道你没看到,它给被同情者送去的是温暖,为同情者带回的是收获。 同情,是一种美。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浙江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同情让阴霾的天空阳光灿烂,让受伤的心灵感受抚慰;同情,使弱小变得坚强;同情,使卑微变得尊贵…… 同情,就是一种爱啊! 以"同情"为话题,自拟题目,体裁不限,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同情伴随我长大初三(11)班 李士杰同情,是一种爱。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所给的是孟子和卢梭的观点,两则材料为同质材料,孟子所言“恻隐心”和卢梭所说“怜悯”都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情感。孟子从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两者的共同性在于都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不同的是,卢梭进一步指出了人性本善的作用,即有利于缓和个人只顾自己的自爱心,有助于人类的互助共存。对这两则材料,考生要“求同存异”,寻找其最大契合点进行立意构思。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此,以同情为话题的题目,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此”指的是两则材料,“体验”通常是写经历和感受,“思考”则需要辩证分析,“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要求写成论述性文章。
3.价值判断的限制。恻隐心和怜悯都关涉对人本性的思考,同情的作文600字,也关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材料实质上在考查考生对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判断,并希望考生充分认识到怜悯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侧重某一则材料的核心点出发立意,比如从孟子的观点出发,可立意为“怜悯心(恻隐心)是最美心”;可将恻隐之心扩大充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意为“怜悯(恻隐心),让人类休戚与共”。可就卢梭的观点出发,立意为“自爱而爱人,悲天而悯人”“怜悯之心,让人类互助共存”“悲天而悯人,互助而共存”,以同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也可从两则材料的统一点探讨探讨人性本善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哲学角度探讨人性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联想那些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例子,比如特雷莎修女给数百万计的贫困苦难的人以恻隐之心,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对同情的理解作文,无怨无悔地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林肯则是怀着一颗对黑人的悲悯之心解放黑奴;张桂梅怀着崇高的悲悯之心为改变大山中女孩的命运而奉献自己的余生;钟南山怀着悲悯之心逆行武汉……考生也可以联系孟子和卢梭的相关思想进一步深度思考,联想孟子提出人皆有恻隐心的历史背景,思考他提出这个观点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比如将恻隐之心扩而大之为仁政,继而扩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因为我知道,世界上,的很少,需要关心的很多,需要同情的更多。 无论是在世界上哪一个小角落的哪一个人,他都拥有同情。他的同情也许不是天生就有的,但我敢说,他的同情是受他身边的人的影响。 同情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会同情。
【同情的作文600字:篇一】在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固然需要帮助,但是,要切记,给予不是同情,不要将同情看做给予,也不要将给予当做同情。——题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
解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提供了有关恻隐之心(怜悯心)的两则名言材料,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以及深度思考能力。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心”,是其性善论的体现;卢梭不仅强调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还指出其对个人、人类的作用。就个人而言,可以缓和“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就人类而言,有助于互助共存。考生在对名言的解读中完成的是人文思想的积淀和悲天悯人情怀的开启,从而抵制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完成人格的塑造。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表达能力,这正是题目设题的意义。
如果在命名同情的圣典上,当之无愧的应该是后者——悄然无声的种子,而不是叮当作响的硬币。 同情,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组合的和谐音响。我曾苦苦地追寻过它的色彩显像,包含着色彩三原色中的两种。没错,肯定没错。
切题立意:
1.人性本善,善在怜悯心(恻隐心)。
2.怜悯心(恻隐心)是最美心。
3.“自爱而爱人,悲天而悯人”。
4.怜悯心(恻隐心),让人类变得更好。
越想越气,我甚至责怪当时身边每一个人,也跟我一样掠过一丝同情,却都冷漠以待……雪,漫天飘散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落在屋顶,落到树梢上,或干脆摔下来,躺在地面上。而我的心也随着渐渐停了的雪,平静下来。
5.怜悯之心,让人类互助共存。
6.怜悯(恻隐心),让人类休戚与共。
……
偏题立意:
1.怜悯(恻隐心)有大用。(空洞笼统。)
同情正是在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美德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里专门论述了同情。他把同情定义为。
2.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扩大概念内涵,关于同情的作文素材,“性本善”包含“恻隐心”在内的许多善良品质。)
3.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缺少对材料整体把握,断章取义,对命题意图理解不到位。)
……
下水文
最美是那怜悯心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卢梭认为,怜悯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不论是孟子所说的恻隐心还是卢梭所说的怜悯,都是人性本善的表现,都是对遭受苦难和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人类因为这种同情而互助共存。因此而言,怜悯是人间最美之心。
怜悯是人间最美之心,怜悯体现出个人的修为与境界。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者之侧食之不饱,是因为他拥有超脱常人的怜悯情怀;他的这种怜悯情怀在对弟子伯牛生恶疾这事中亦有充分体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恶疾传染人,但孔子还是从窗户伸手与伯牛握手,以示安慰。这种安慰可以给绝境中的人莫大温暖,让寂寞的灵魂得到抚慰。若人人都能如此,那么世间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冷漠绝情之事。
怜悯是人间最美之心,怜悯可以慰藉受苦受难的人。
怜悯可以缓和人们只顾一己的自爱心,从而将爱惠及他人。人在受苦受难时最是无助无奈,以同情为话题的议论文素材,常会跌入情感低谷,甚至会精神堕落。长此以往,不仅肉体会受到摧残,心灵甚至会走向灭亡。此时若能得到怜悯的阳光,冰冷的心房就会立刻变得温暖,黑暗也将会慢慢消散。每个人都有自爱之心,这是本能;但人除了自爱之外,还需有爱他人之心,即儒家所言的“推己及人”。若将自爱之心惠及他人,从而影响他人也施爱惠及他人,如此则形成“爱相惠”的良性循环,这无疑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互助共暖。
怜悯一个人可能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怜悯天下人却非常人所能。
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以求恢复周礼,还是孟子主张推行仁政;也不论是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奔走呼号,或是其杀身成仁,皆是怜悯天下的表现。孔、孟怜悯天下无克己复礼的道统,因此积极奔走一生,以期改变;耶和华向人间布施福音,以期洗涤灵魂。这些怜悯天下的情怀至高至善,正是有了它们,才会出现如卢梭所言的“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怜悯是人间最美之心,同情心议论文800字,怜悯有助于社会治平。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皆起于“不相爱”,这不相爱实际上也是缺少怜悯的表现,大不怜小、小不怜老、君不怜臣、臣不怜民,如此则亏人而利己,互伤互害。若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多一份怜悯少一份愤恨,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整个人类就会更加和善。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需要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了怜悯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才会更和谐。因此,我们说,最美是那怜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