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作文,在尘埃里开花作文700字

  • 2022-11-13

连胡兰成都承认,张爱玲是“亮烈难犯”,她可以妥协可以委曲求全,但她最后关头却绝不会拿自己的自尊心去做抵押。余斌说:张爱玲自己甚至也落到了与葛薇龙和白流苏相去无几的境地,但是她断不肯逆来顺受,与流苏、薇龙为伍。

今天不谈时事,推荐一本书。

前段时间《第一炉香》上映,我接连写了好几篇解读张爱玲文本的文章:

《第一炉香》的烂,不光是选角问题

《第一炉香》越烂,我越怀念《色,在尘埃里开花作文700字,戒》

14年后,我终于看懂了《色,尘埃里有花绽放作文600字,戒》里的床戏

然后想看看张爱玲的传记,就又把余斌老师的《张爱玲传》翻了出来。

余斌老师是我们南大文学院的教授,我研究生室友的导师,但之前我觉得他的散文喜欢装名士范,我不是很喜欢,就一直没看。

这次读他的《张爱玲传》,才发现当年真是太幼稚了,竟然错过了一本好书啊。

风轻轻吹起渺小的沙砾,最终又如尘埃般落下。眼前仿佛是你清秀孤傲的背影,脚印深深浅浅,独自远行。你说,为了他,你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中开出花来。只是当我静静走过,再无那时你明媚的笑颜。风把你的痕迹带向不知名的远方。

《张爱玲传》

豆瓣评分:8.8分

总的来说,余斌的《张爱玲传》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张爱玲传记,尘埃里的花绽放作文,1993年出版时,张爱玲依然在世(张1995年去世)。这本书的底本是作者的硕士论文,据说作者因《张爱玲传》而评上副教授,因《张爱玲传》修订本评上教授,不知真假。

但本书确实学术意味比较浓,很多人都说叫《张爱玲评传》或者《张爱玲作品分析与评价》比较准确,并非坊间《张爱玲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本书读懂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之流可比。

不过,张爱玲最有魅力的不正是她的作品吗?而且余斌绝对是张爱玲的知音,作者1993年的解读,没有任何时代痕迹,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偏见,过了将近30年仍不过时。

八年级优秀作文 篇1 牵手,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但是这两个字却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意义。有些人因为牵手后需要放手而感到畏惧;有些人因为牵手后需要放手而更加珍惜。 对于我来说,牵手这个词是幸福的。小时候,我牵着父母温暖的手。

总之,余斌的《张爱玲传》还是了解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的必读经典,张爱玲研究专家许子东在自己的付费节目里,也反复推荐,说张爱玲传记就看余斌。

风轻轻吹起渺小的沙砾,最终又如尘埃般落下。眼前仿佛是你清秀孤傲的背影,脚印深深浅浅,独自远行。你说,为了他,你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中开出花来。只是当我静静走过,再无那时你明媚的笑颜。风把你的痕迹带向不知名的远方。

传记分为三部分,《上编》从张出生写到成名前,主要着力于张的家庭教育与香港求学经历;《中编》从1943年成名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主要写张在文坛的成名、《传奇》和《流言》的解读、与胡兰成的婚恋。《下编》从抗战结束写到张去世,主要聚焦于张在政治变迁中的抉择,以及旅美后晚年的归于平淡。

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点。

你知道张爱玲有多努力吗?

张爱玲是公认的天才,她最广受好评的小说,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都是在她23岁前完成的。我以前总觉得天才嘛,那些流传后世的文章,不就是一挥而就嘛,就一直忽略了张爱玲的努力。

在香港读大学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真的发奋用功了”,“每一样”功课都是考第一,并且两得了两个奖学金。连一位教授都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从来没给过他给张爱玲的分数。

而回到上海后,自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7月底,她已经写出《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等七篇小说,以及发表在杂志上的多篇英文作品。考虑到这些作品相当齐整的水准,而且张爱玲的写作速度很慢,那她的勤奋用功可以想见。

张爱玲为什么这么努力?

只是因为张爱玲是一个目标十分清晰的人,而且有着强烈的“世俗的进取心”。

这句话是写在张爱玲送胡兰成的照片的背面上的,原句是“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并没有在她的作品上提到过,而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提到的。【人物生平】张爱玲。

你知道张爱玲有多人间清醒吗?

八年级优秀作文 篇1 看着街上灯光闪烁,孩子们开开心心的玩耍,不经意间回忆到了我的童年。 自我有些懂事就进了幼儿园,那时六岁,因爸爸常在外打工,所以很少在一起,是妈妈自己把我们四姐妹拉扯大的,只因家里姐妹多。

余斌说:似乎从中学时起,张爱玲就已经认定自己不会像周围的同学一样,走“女学生—少奶奶”的路。

所以好成绩、高分数对张爱玲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她要仗着它们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最终为自己赢得社会的地位与名声,所以从小她就格外用功。而到了香港大学以后就更是如此,为了争取在毕业后能到英国继续深造,张爱玲三年没有写一篇小说。而在此之前,即使是上小学和中学,张爱玲都有习作问世的,唯独这三年却是空白。

甚至,连偶尔与同学出去游山玩水、看人聊天,她都认为是浪费时间。从小到大,张爱玲都是生活在家长的监护和教会学校的严格管束下,从未体验过自由的滋味,甚至活到17岁都没有自己上街买过东西。按理说,到了大学,没有家长的清规戒律,她本可以放飞自我,可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她心甘情愿把到手的自由大部分都捐弃了。她在户外的有限时间,绝大部分都是抱着书在教室、图书馆、宿舍这几个点之间的路上来去匆匆。

而回到上海后,怀着对成名急切渴望的张爱玲,没有选择等待漫长的投稿,而是经人介绍,带着《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的稿件,直接登门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这才闯进上海文坛。

为了扩大知名度,早日尝到成名的喜悦,张爱玲同时向几家杂志进军。她又带着《心经》,都没托熟人,主动直接找到了《万象》编辑部,让主编柯灵喜出望外。而同时,张爱玲又和更有背景的党派刊物《杂志》取得联系。张爱玲在今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青云直上,风靡上海滩,尘埃里的花朵作文素材,不惜血本,出力最多者,首推《杂志》。

出名要趁早啊

我坚定地笃信:我也可以在尘埃里,开出属于自己的、绚丽无比的花。这只是需要时间。我信誓旦旦地告诉同伴,任由他们无情地取笑,只是努力扎根,努力汲水。那么多尘埃里的花呵,尘土蒙蔽花瓣,惟有懦弱接受;阳光灼烤茎叶。

20岁出头的张爱玲,要的是“绚烂”,是“狂喜”,渴望掌声,渴望出人头地,大红大紫。《传奇》出版后四天即再版,张爱玲在再版序言中开头就写道:

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可是,明明才23岁,人生还长着呢,怎么就来不及了呢?

这就要说到张爱玲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了。

1921年9月,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女婿,其发迹和婚恋故事,被写进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

但到了张爱玲父亲张志沂一辈,只能赖着先人的余荫了,幸福是尘埃里开出花朵读后感。遗少父亲和洋化的母亲离异,父亲抽大烟、养姨太,母亲情感淡漠,似乎只想要一个“淑女”女儿,都没能给张爱玲足够的关爱。家庭氛围的冷漠让张爱玲在孤独与寂寞中长大,形成了她敏感、内省、多疑、自我封闭的性格。

张爱玲先是从父亲家逃离,可在母亲那里也走进不了新家,她无家可归,走到哪里都仿佛是寄人篱下,极度缺乏安全感。余斌说:“日后她将把她的不安全感发展成为某种对人类普遍处境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重压下的无家可归的孤儿。”

而在香港读书的经历,让张爱玲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日本人进攻香港,英军的一座要塞挨着港大,日军的飞机来轰炸,她和同学都躲在宿舍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听着外面机关枪声,有着说不出的惶恐和恍惚。后来,学校关门,她被迫参加守城工作,吃住都无着落。

甚至,张爱玲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也被枪杀了。战争,让张爱玲体验到人生的安稳是何其脆弱。她回忆在围城中的感受时这么说:

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又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就这样,张爱玲升腾起自己关于个人命运的玄思:社会、历史的运作犹如天道无亲,个人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他被播弄于不可知力量的股掌之间,根本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也许就是张爱玲所说的“惘惘的威胁”,或许就是她所说的“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20多岁的张爱玲为何一出手就能那么“苍凉”,才能理解她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乱世里小人物无从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也才能理解张爱玲和胡兰成恋爱中的种种行为。

为何要低到尘埃里?

张爱玲曾说:人们受不了“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也许因为小时候缺乏父爱,张爱玲似乎有点恋父情结,总是属意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胡兰成比张爱玲大15岁,晚年的丈夫赖雅更是比她大30岁。

余斌说:张爱玲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她每次都迅速走进婚姻的一大原因,婚姻于她,求的就是一份现实的安稳。所以他们的婚书上才写着“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尘埃里开不出花。

遇见了你、 心低到尘埃里,又在尘埃里 、开满了花,骄傲卑微、 都被你融化,愿岁月静好、 厮守锦绣年华;遇见了你 、心飘上了云端,又在云端上、 各奔天涯,倾城之恋、 太美好的枷,用一生爱恨 、写尽寂寞繁华。

丈夫,对于张爱玲来说,必须带来保护、宠爱,她曾经说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而且她并不像所谓新时代独立女性一样拒绝丈夫的钱,她说:“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可是用丈夫的钱,如果爱她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她的饭,穿他的衣服。”

张爱玲甚至在给胡兰成的照片的反面,写了那段很有名的话: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八年级优秀作文 篇1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纳兰容若的词——《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被其中的一句深深地吸引住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忧伤美丽的句子啊,也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惆怅。

这似乎是一个被“嫌弃的松子”恋爱脑缺爱的故事,张爱玲爱得“飞扬”和“放恣”,但不代表没有自我。恰恰相反,在两人的关系中,胡兰成对她的人生观和审美趣味,没有产生任何看得见的影响的痕迹,一朵开在尘埃里的花。

余斌总结得很到位:张爱玲需要的不是一位导师——不管是人生导师还是文学导师——以才女的身份,她要的是一个能欣赏她,懂得她的知音;以女人的身份,她要的是一个疼惜、呵护她的男人。

她甚至不需要在她面前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只知做低伏小的男子,若是俯就,做女皇也还是委屈,哪来“飞扬”?胡兰成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倜傥不群,让张爱玲正可以在他面前有欢然的顺从,而这种顺从恰好是张爱玲女性需求的满足,于是顺从也变成了“放恣”,屈抑怨意中也有欢喜。

张爱玲爱得恩怨分明,当她知道胡兰成移情别恋后,当时胡兰成在逃难,张爱玲一直给他寄钱,开在尘埃里的花,但当胡兰成脱险后,张爱玲给他寄去了一封分手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后来胡兰成曲曲折折地写信来,张爱玲也是果决干脆地不回信。

这封分手信里还附了30万元,后来很多张迷都表示不理解。可这正是张爱玲的处世态度,用这种方式与他决绝,她可以无遗憾无愧怍,可以彻底解脱。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不因对方是胡兰成而改变。

连胡兰成都承认,张爱玲是“亮烈难犯”,她可以妥协可以委曲求全,但她最后关头却绝不会拿自己的自尊心去做抵押。余斌说:张爱玲自己甚至也落到了与葛薇龙和白流苏相去无几的境地,但是她断不肯逆来顺受,与流苏、薇龙为伍。

真是女王行为啊!

遇见了你、 心低到尘埃里,又在尘埃里 、开满了花,骄傲卑微、 都被你融化,愿岁月静好、 厮守锦绣年华;遇见了你 、心飘上了云端,又在云端上、 各奔天涯,倾城之恋、 太美好的枷,用一生爱恨 、写尽寂寞繁华。

写了这么多,才发现余斌的《张爱玲传》的八卦还是蛮多的嘛。不过这本书更精髓的,还是那些很精妙的论述。比如建国后张爱玲对政治氛围的不适应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还有张爱玲远走美国后的归于平淡,都是我之前没怎么注意的。

而且余斌本身就是个散文家,文笔很好,整本书读起来也不费劲。即使没看过张爱玲的很多作品,这本书也没有很大的门槛,那些作品分析部分,大不了跳过去算了。

总之,这本书很好读,是张爱玲非常好的入门读物,推荐给大家。

如果只是纯粹对张爱玲八卦感兴趣,还推荐三毛编剧、林青霞主演的《滚滚红尘》,就是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的。

—The End—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