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写杨丽萍的作文,关于杨丽萍的作文素材

  • 作文素材
  • 2025-01-29

乌蒙精神——浅谈杨丽萍七言律诗《乌蒙牛》

杨丽萍同志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中勇挑重担,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运用现场教学法、感性教学法、实际操作法、总结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况从军

女诗人杨丽萍近照

在国庆长假期间的一个深夜,又一次读到凉都女诗人杨丽萍的七律《乌蒙牛》,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觉得深藏在心里几年的话必须说一说了。全诗如下:

未了高原几许情?至今耕地入云层。

犁铧尤记荒凉在,泥腿常思坎坷行。

俯首倾听白发语,无言怕扰牧笛声。

那天籁之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安详柔和,伴随着杨丽萍柔韧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看啊,杨丽萍蹲坐在舞台上,宽大的裙子铺成了一个圆,她低着头,纤细的手臂颤动着,一直传到指尖,妙不可言…….忽而。

向天一曲牛郎韵,织女纷纷聚水城。

——《贵州诗联》2016.11

一、“乌蒙牛”的历史背景

“乌蒙”这里指的是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乌蒙山地区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昭通市。乌蒙山主峰韭菜坪位于贵州六盘市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900.6米,为贵州最高峰。乌蒙山也是南北盘江的分水岭,南北盘江的发源地,是珠江的发展源头。

早在唐代,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带活动着一个称为“乌蛮”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纪,它逐渐强大起来,号称“乌蒙部”。宋朝封这个部落的首领为“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

见到杨丽萍,已有了灯光,她安静地坐在剧院中部的一个座位上.一如往常,身着民族特色的艳丽衣裤,绣花鞋,身上点缀的银饰闪着丝丝光线,映衬着披于身后的乌黑长发,娥眉螓首,俨然一只安静的灵鸟.同杨丽萍握手的一瞬间。

乌蒙山的少数民较多,其中主要以彝族为主,“乌蛮”就是指当时强大的彝族部落。在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上,养育了这一代代的彝族人。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也很少和外界取得联系。每天只能像耕地的黄牛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逐步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当然,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不光是这些。

前面的两只蝴蝶正在互相追逐着。白色的翅膀上缀着几条美丽的黑色花纹。微风一吹,一对触角随风摆动。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美丽并不是天生所赋有的。而是一次次的新生,一次次的痛苦换来的。看着眼前的这两个小东西。

六盘水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起源于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这个漫长的征程中,关于杨丽萍的作文素材,建设者们在为国家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

诗人不光是彝族人的后裔,还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和成长,所以她大胆地将这首诗取名为《乌蒙牛》,意指凡来到这里的人都像牛一样不怕吃苦,辛勤耕耘。她不光用“乌蒙牛”比偶了“大我”的所有人,还比偶了“小我”的自己。

二、情洒高原回顾生活

杨丽萍是水城县老鹰山中学的一名语文高级教师,而老鹰山是三线建设其中的一大煤矿,所以杨丽萍也算是众多三建设者中默默无闻的一名建设者了。

32年的教师历程中,她曾被纳雍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老师”、2002年至今,她在《中国教育科学》上发表了《从人、事、物着眼供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此文荣获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中国教育科学学会全国一等奖;她的《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最佳答案确定技巧》教研论文,获得全国煤炭基础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师德建设应当关注老师需要与激励》在“新人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老师特邀作品中获二等奖;在全国中小学教师说课专场展示活动中,说课稿《丑小鸭》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录像课在六盘水首届农村中学语文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获辅导二等奖、获“六盘水市人民教育基金奖”、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老师代表、贵州省优秀老师、贵州省骨干教师等。2015年出席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2015年、2016年、2017年蝉联被聘为“六盘水市中考语文学科命题人”。

背景不是青山绿水,灯光并不绚丽多彩--她在黑暗中起舞,悲伤的神情仿佛一只失去家园的孔雀,伤感的曲调更添悲伤的气氛--这就是出了名的《雀之灵》,而她就是杨丽萍,一个热爱舞蹈,同样热爱家园的舞者.就那么一次。

假如,我是一位钢琴家,我要用传神的音乐来诉说那舞蹈。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要用迷人的色彩来描绘她。假如,我是一位作家,我要用整齐的文字来展现那动人的舞蹈。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一位学生。

2012年10月加入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2013年加入六盘水市作家协会。从1993年至今,不光获得各类奖项,介绍杨丽萍的作文,还获得高级教师、优秀个人、专家及其它称号三十余个。已创作传统诗词400余首,其中百余首作品入选各种选集和部分刊物刊登、并获奖数十次。这首诗获得六盘水市钟山区“回望家园·老城记忆”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一等奖。《贵州诗联》2016﹒11月号“新人推荐”专栏隆重推出杨丽萍老师个人专辑。杨丽萍老师现为六盘水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凉都雅韵》执行主编,同时担任水城县老年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并于2016年主编出版了《经典照耀我们》一书。

但以上这些荣誉并不能让杨丽萍满足于现状。

诗的首联“未了高原几许情?至今耕地入云层”就说明了这一点。她反问自己,这一路走来,虽然荣获许多殊荣,但自己真正的梦在什么地方?是在广阔的乌蒙高原,还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校园?为了心中的这片桃园,为了桃园中的这片土地,自己的辛劳虽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直到今日依然不愿离开乌蒙山这片云中的校园。

诗人在颔联这样写道:

犁铧尤记荒凉在,泥腿常思坎坷行。

从颔联的出句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耕耘者。永远不会忘记刚踏入校园,走上讲台的瞬间,那时的自己对于从教的职业是没有经验的,心底没有准确的数,面对眼前的一群群孩子,心中还是一片荒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不倨骄傲的人,在荣获许多殊荣的面前,不是去享受荣誉的快感,而是去思考坎坷的人生、艰辛的旅程。

三、深入生活反映时代

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中还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知了躲在暗处不停的鸣叫;我在舞蹈房积极的排练着;事实上已经20的人,从未想到回这么的花痴,我走了20年,漫漫长路,我一直是清醒着,关于杨丽萍老师的各种新闻报道,看到就酸。

从诗中可以看出,杨丽萍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诗人。“俯首倾听白发语,无言怕扰牧笛声”中就知道诗人经常去基层了解情况,体验生活。

六盘水这座城市是后起之秀,是1935年至1936年间,红二、六军团经过六盘水,播下了革命火种。30年后,“大三线”建设在六盘水拉开了大会战,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人传承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又和乌蒙山土生土长的“乌蛮”人精神混合在六盘水延绵不断。

在“三线建设”这个漫长的征程中,建设者们在为国家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三线人”始终秉承着“国为重、家为轻”的信念,在这片热土上奉献了全部青春。如今,这些“三线建设”者们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的后代传承着“三线精神”,已经成长为六盘水各条战线的精英。在打响扶贫精准战略的今天,旅游扶贫项目梅花山景区、凉都农耕国学馆等在建旅游景点,杨丽萍作文素材简短,正是举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

六盘水地处乌蒙山高原地区,很多镇村都还比较贫穷落后,杨丽萍作为这个地方很有灵气的女诗人之一,经常被这里的文学艺术界邀请参加各类扶贫采风创作活动。在采风活动中少不了要到乌蒙大草原、野玉海、韭菜坪、大河的大黑山等牧民区,所以诗人结合实际,写出了“无言怕扰牧笛声”,反映了这里的山区人民生活特色。

诗的最后一句:“向天一曲牛郎韵,织女纷纷聚水城”反映了乌蒙山的高大和乌蒙人的浪漫。似乎在说,这里的人是生活在天上,生活在云里,才会惹来外界的才男才女们的向往。简单的两句引起了全诗的又一次回味,回味诗中的人,诗中的事、诗背后的历史和地域。

三线建设是共和国伟大历史的剪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资源库。三线建设对于乌蒙山区这个典型的欠发达的移民省份来说,算得上是一次新的大移民和一次国家级大扶贫,带动了西部地区的一次大发展。所以诗人用诗的语言和诗艺术形式把这一“移民”历史背景表现出来。

四、真情实感诗情才气

舞蹈:永远是最新的 见到杨丽萍,已有了灯光,她安静地坐在剧院中部的一个座位上。一如往常,身着民族特色的艳丽衣裤,绣花鞋,身上点缀的银饰闪着丝丝光线,映衬着披于身后的乌黑长发,娥眉螓首,俨然一只安静的灵鸟。

曾在《毛诗序》中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诗情大发的时候,总有一下子表达不出的感觉,这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感叹,或自言自语,或自然而然地歌唱,甚至跳舞,这些都是诗人本身的自然现象,杨丽萍作为一名勤奋耕耘的女诗人,这些现象就更为显著了。

我的偶像是一个舞蹈家——杨丽萍。在我第一次看到她舞蹈时,我便十分崇拜她。 沉重的帷幕逐渐拉开,我看到一位头戴羽毛,并且穿着美丽长裙的“孔雀”走上舞台。音乐便从此时响起,掌声也随之到来。这位美丽的舞者。

观杨丽萍舞蹈《雀之灵》――献给舞之精灵 音乐响起了!杨丽萍身着一条雪白色的丝绸连衣裙,在裙褶上有许多的孔雀的羽毛,在她的头上插着一根墨绿色的孔雀毛,全身散发着一股“灵气”。她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杨丽萍是一个待人真诚而热情的人。在多次文学艺术交流活动中,我与之交往甚多,发现她对身边的人或事,发出的都是内心必然存在的真情实感。“未了高原几许情?”中的一个“情”字和“几许”的反问,我的偶像杨丽萍作文,不光体现了诗人自成一体的风格,还体现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追求。这一个“情”字更是有多重性表达,或许是对自己的学生,或许是对同事,或许是家人,或许是长辈,又或许是亲戚和朋友。总之,在面对他们或她们时,心里总是有说不完的期望和情愫。

诗人待人诚恳,此诗中也有表现。读到“俯首倾听白发语”时,就会想到诗人在白发苍苍的老“三线”人面前是何等谦虚和好奇,并默默地倾听老前辈们讲述他们的“三线”故事。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生活和奋斗了几十年的他们,来时的很多心愿似乎都还没有完成就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或老太太了,喜欢杨丽萍的原因作文300字。回望初心,这怎么又不是“未了高原几许情”呢?“诗言志”是我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诗人在诗中的“言志”当然就不用多说了。但“诗言情”早在西晋的陆机就提出了这个主张,诗人在这里就是按照这个主张来创作的。

其次是诗人的才气。一个诗人的才气是非常重要的,并非有了真情实感和个性,就一定能写出好诗,还必须有才气。所谓诗才,就是知识、阅历、眼界、胸襟为一体的组合,才能在创作时有强烈的感受、敏锐的观察、新颖的构思和准确的组合。杨丽萍是从教数十年的老教师,经历了重重难关才走到今天。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将乌蒙山人的精神完美地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五、小小失误力挽精品

从诗的格式看,这首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作为中华民族之国粹,其艺术形式很难把握。而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是在汉魏南北朝研究的基础上,于初唐将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统一的传统诗。

格律是传统诗的创作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大家有的行为规范,就如我们跳舞、踢足球、跳芭蕾舞等都有它的规则在里面,杨丽萍太阳宫写物作文500字。规则体现了不同类别和行业的特点。这首诗正是按照这些规则和方法进行创作的。诗的首句就用“未了高原几许情?”来问自己,又像是问读者,到底自己有没有向这乌蒙山区的大高原许过愿来作为“起”。接下来是“承”,“至今耕地入云层。犁铧尤记荒凉在,泥腿常思坎坷行”来作答,是在和自己对话,和乌蒙高原对话。然后用“俯首倾听白发语,无言怕扰牧笛声”的对话将对象向“转”移了,转到白发老前辈们和放牧的孩童们身上去,又像是和他们对话,又像是和自己小时候的梦对话,如此种种只有诗人创作的时候最清楚了,杨丽萍作文700。诗的最后写道:“向天一曲牛郎韵,织女纷纷聚水城”来做合的总结。这首诗一开始用提问的形式作

为开头,巧妙地运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所以说是很成功的。

全诗的平仄、押韵、对仗都是很好,但在诗的第二句“耕”字出现了“挤韵”,这是律诗的弊病。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但这首诗让人感觉不到挤韵的弊病,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诗人有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她在本句的第六个字用同一个韵部的“云”,把其做成了“活韵”,使读者读起来就不再拗口了。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很优秀的,它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步入了乌蒙山“三线建设”的大潮流,让我们回忆人生,回顾历史。它的每一个词韵,都能让每一个三线建设者再一次走进美满而艰辛的历程。

2018年国庆节于六盘水火车站

况从军曾用名:况兴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地村农民,业余爱好文学、书法、美术。诗词作品散见《六盘水文艺》、《钟山文艺》等报刊杂志,曾出版诗词集《心声集》(作家出版社);《韵海追梦》(黄河出版社),其作品被《农村好声音》等二十余种选集收入。现为贵州省作协会员、六盘水作家协会、六盘水文艺理论家协会、六盘水戏剧家协会、钟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六盘水诗词楹联学会理事、钟山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钟山诗联》执行主编、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曾获第四届农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和第五届农民文学奖优秀楹联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