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句及释义(中小学教材外的)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于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关于利与义的名人事例,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译: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附原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利与义高中议论文800,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忧患使人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4.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备受争议.人们都不断地思考着,想要找出一个支点,来平衡两者的关系.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利义观纳入君子之风,让弟子们好好继承发扬.“生,我所欲也;义。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你也可以投稿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
译: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这样。
7.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
译: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教导别人,做别人的老师。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又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
9.爱人者,义与利的正反事例,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生巨响将生命的价值扩大了,使英烈的灵魂得到升华,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就是生与义间的关系。生与义其实是相互的,在选择了义的同时,也得到了生命的价值,生与义的舍与得是个两难的境界,但也是个崇高的境界。
译: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也就是舍利而取义。舍利取义是自古中华的传统美德,不过现在也提倡取义又取利,这是一种公平的方式。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1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1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人不能见利忘义。信义比金钱更重要。不义之财不可取。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1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7.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 不犹豫的托住了高楼坠落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她就选择了义,而那双手也因此骨折。
译: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19.民为贵,社稷次之,利与义的作文素材例子,君为轻。
译: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2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有两个版本:1.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教科书)2.我善于言辞,后同前。
《荀子》名句及释义(中小学教材外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1.不积跬步,君子喻于义的作文素材,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3.利少而义多,为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
对此人们的看法不拘一格,而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已是毋庸置疑。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力与义务,行了义何畏收利?难不成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
译:出自先秦《荀子·修身》。利益少,但是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4.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译:出自先秦《荀子·非相》。赠人以有益之言,比赠人以金石珠玉更显珍贵。说明有益的建言对他人事业人生的助益作用。
5.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译:出自先秦《荀子·哀公》。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译:出自先秦《荀子·劝学》。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说明要加强道德修养,就应该注意周围环境。
7.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译:出自先秦《荀子·礼论》。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学生的一收一据,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要理智对待利与义。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译:出自先秦《荀子·荣辱》。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译:出自先秦《荀子·修身》。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以义与利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他便是我的仇人。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10.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蓬草生长在麻田里,不用扶持也能长得挺直;白色细沙混在黑泥里,也会跟着一起黑了,关于利与义的开头结尾。这句话指出生活环境对人的成长和作为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