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妈妈作文

  • 妈妈
  • 2024-12-19

陆晓娅与母亲的早年合照

后来,他们一家经历了种种变故,像电视剧《人世间》里那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别离,家庭成员四处分散。

15岁那年,陆晓娅离开北京,去陕北插队,等她下乡回来,父母再次离开了。

直到父亲生重病,他们才从巴黎回来,而此时,父母都老了,陆晓娅为工作而忙碌,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家庭,回想这一生与父母共同生活过的时间“很短,很短”。

我的妈妈高高身材,不胖不瘦,额头上有几丝浅浅的皱纹,脸上常常挂着微笑。 妈妈为人善良,她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诚实,待人要宽厚,从小就来培养我好的品德。 记得有件事我总是忘不了。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

父亲是个“特别愿意表达感情”的人,陆晓娅在陕北插队时,父亲常给她写信。那时知青们的生活较为混乱,陆晓娅所在的大队28个知青,死了3个。挂念女儿的父亲,两次从干校到陕北去看她。

母亲则对几个孩子表现得比较淡漠。她很少笑,总是板着脸,偶尔给陆晓娅写信时,语气严肃,“她给我写的信像《人民日报》社论似的,总是‘领导人教导我们说怎样怎样’……”回忆那些信件,陆晓娅笑了出来,她称,连女孩子来月经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都是父亲来信告知她的。

陆晓娅的母亲

短暂的共处时间里,母亲表现得不似社会角色里的“母亲”,陆晓娅的同学中,父母总将好的吃食用品留给孩子,而母亲陆女士永远把珍贵的水果、时髦的的确良衬衣留给自己。

我和妈妈400字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都非常爱我,特别是妈妈,她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妈妈最关心我的学习。从我上小学开始,妈妈就经常检查我的作业,每天都睡得很晚很晚。当时我的作业少。

陆女士从不打孩子,也不骂他们,陆晓娅却常在心里琢磨“她爱我吗?这是我亲妈吗?”

中国传统文化里,说父母不好是很难的。当一个人去跟身边朋友诉说自己与父母的矛盾,得来的反馈永远会是“她/他也不容易”“你多让着他们点儿”。

我和妈妈的作文600字1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不错的,母亲的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我的母亲虽然工作辛苦,但却任劳任怨,努力奋斗着。她慈爱,善良,美丽,在我心中我的母亲是最伟大的,是世上最伟大的。

陆晓娅学过心理学,明白依恋关系对人的重要性。她有时会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应该是天然的,如果孩子长期在拧巴和缺少爱的环境下成长,等到父母老了,又如何生出“我要照顾他们”的自然情感来呢?

陆晓娅也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童年时这种渴望会被投放在学习成绩上,她那时是学校里的“好学生”,非常听话,努力学习,认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重视”。以至于后来在翻看童年照片时,她忽然发现照片里的小姑娘,看上去丝毫没有同龄孩子的淘气灵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非常严肃的神情。

我的妈妈深深的爱着我,当然,我也深深的爱着妈妈。 我和妈妈谁也离不开谁,我们相互依赖着。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太奶家玩。我们去山上摘山楂。摘着摘着,我不知不觉感到有些累了,就对妈妈说:“我们回去吧!”妈妈说。

这种母爱缺失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延宕到了陆晓娅成年之后,她常常会将价值感放在他人身上,认为帮助其他人,才能让自己有价值。

直至母亲患病后,陆晓娅还是会通过母亲对公园里其他陌生孩子的喜爱,从而小心翼翼地确认母亲对自己的感情:“老妈喜欢小孩,应该也喜欢小时候的我吧?”

陆晓娅曾试过缓解母女关系,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在信里,她剖析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提到母亲患认知症后的改变,表达了姐弟三人被不公平对待的不满,亦有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激。

我和妈妈作文 篇1 按理来说,和妈妈赌气是不应该的。对,我是不应该和妈妈赌气的,下面,你们就来听听我和妈妈赌气的经历吧! 今天,我们吃完饭就和妈妈去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我对桥感上了兴趣,硬要拖着妈妈上去跑一跑。

因为我有一位美丽、善良、能干的好妈妈,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我的妈妈。 妈妈,在我心目中,您是我的好妈妈。您用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为了我,您日夜操劳,但似乎从来不觉得累。妈妈,您疼我、爱我,处处为我着想。

但这封信似乎来得晚了一些。此时的陆女士已经老了,又患上了认知症。陆晓娅将信寄给了母亲,她回家后,信被剪开了口放在母亲床边,但当她提到这封信,母亲却佯装不知“是吗?我不知道你的信啊。”

陆晓娅觉得,母亲一定看过这封信。并产生了触动。母亲去世后,她与家人整理遗物,很多早年信件依然还在,惟独这封信不见了。

她在心内猜测,是不是母亲将这封信毁了?但无论如何,陆晓娅从不后悔自己写了这封信,她终于将憋了多年的话说出来了。

江南女人的一生

从前,陆晓娅不明白母亲为何总是表现得那样淡漠。直到45岁,她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通过心理学的方法,画母亲的家族图谱,看母亲在原生家庭以及后来家庭的位置,跳出亲子关系,陆晓娅才意识到:

作为女性,作为母亲,在整个历史进程里,陆明珠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牺牲了什么,从而开始理解母亲。

母亲陆明珠的童年亦有着自己的伤痛与委屈。她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大家族,家中九个孩子,她排名第三,前两个是外公婚后九年才得来的双胞胎姐妹,在陆明珠后,又迎来了家中第一个男孩。陆明珠夹在其中,是家里常被忽略的那个。姐姐弟弟都可以不做家务,在院子桂花树下边喝茶边复习功课,她却要在闷热的厨房里干活。

我与母亲的作文一: 小的时候,我总感觉自己和母亲有一道似乎永远也难以跨越的鸿沟,我觉得自己根本无法靠近母亲,走入母亲内心的最深处,更不懂得母爱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对于母爱这个词语简直毫无概念。

母亲上进勤学,尤其喜欢理工,到了考学的年纪,因看错交卷时间,与理想的上海交大失之交臂。回到家乡后,母亲一直心生郁闷,决定去解放区投身革命。

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陆晓娅的父亲,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陆晓娅明白当时父母为何能够互相吸引,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都是处于正在没落中的地主家庭,家从乡村搬到了城里。不同的是,母亲在家中不受宠爱,而父亲却极为受宠。

父亲在家时,有母爱和姐姐宠爱,但姐姐在结婚之后,由于婆婆的刻薄对待而跳江自尽。父亲从姐姐的婚姻中看到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被封建婚姻所吞噬的过程。

我和父亲早早地来到了飞机场。我坐立不安地在机场的小卖部前走来走去。我竭力忘去那些事,快乐些。可怎么也不使自己的脸部放松下来。“珍珍(妈妈的名字)!”爸爸叫了一声,我的心一惊,跑道接客厅那儿,看见果然是妈妈。“我回来了。

母亲作为知识青年的聪明与独立,吸引了当时的父亲。对于母亲而言,父亲有着文学青年的温文尔雅,表现出的温暖和关怀,也是她在原生家庭不曾感受过的。

陆晓娅的母亲在看曾经的照片

两个青年在了解彼此之前,已经互生好感,决定走进婚姻。

婚后,两个人的差异显现出来,父亲喜爱文学艺术,情感丰富;而母亲本质上是个“理工女”,不太表露情感。

我们可能有时候不能理解父母,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以不同方式爱着我们。妈妈23岁就生下了我,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妈妈就历尽千辛万苦,无私哺育我健康成长。在我的心里,最温暖最柔情的地方,不是在暖被窝里。

年复一年的相处,母亲逐渐发现,自己的丈夫完全不做家务,所有家务落到了她的头上。她又回到了原生家庭里的模式,再一次成为那个“厨房里干活的人”,内心多少有些不满。

解放后,母亲重新考上了大学学化工,但她那时已经怀了陆晓娅,所有人都劝她投奔丈夫,“他已经去了北京,你将来怎么办呢?”重重压力下,母亲只好放弃学业到了北京,跟随丈夫从事新闻工作。

婚姻生活里还有很多具体的矛盾存在,陆晓娅的父母曾讨论过要不要离婚。但最终选择将婚姻维持下去。

关于母亲的故事,陆晓娅多数是从父亲的日记与信件里得知,母亲却很少提到那些往事。

除去家庭因素外,母亲缺少表达爱表达关心的能力,或许也有时代的缘故。

在陆晓娅的父母仍是青年的时代,重视家庭是不被鼓励的,如果一个人把时间精力投入在家庭生活,会被他人所不理解。

一次,陆晓娅陪母亲去单位参加老同志聚会,一位叔叔走过来,“陆明珠,我现在敢说了,那个时候我们多想早点回家,你老说我们不够革命……”陆晓娅听后乐个不停,母亲似乎一直都是这样,自己不怎么顾家,无法理解别人为何将精力放在家庭。

仔细想想,陆晓娅也为母亲感到遗憾,“她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喜欢的事。在那样的时代中,一个女性很难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家庭间兼顾,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回想往事,陆晓娅对母亲的怨又薄了一层,她将与母亲的关系归结为“这是我的命运”,“我在这个命运里也有很多学习,没有变成很糟糕的人。所以现在想起她(母亲)来,不再有多少怨恨。”

是妈妈,牵着我的手,教我如何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妈妈,教我如何准确地说出人生的第一句话——妈妈我爱你.如今,我又在妈妈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起来!但是,我还深深地记得,妈妈对我付出一切一切.小时侯,我的身体特别弱。

从女儿到母亲

如今,陆晓娅既是女儿,也是母亲,她觉得母爱的确有天然的成分,她还清晰地记得33年前自己在孕检中第一次听到腹中胎儿的胎心音时,那种止不住的兴奋,“走在路上一个劲儿对不认识的人傻笑”,她说。

但这份天然的母爱,需要长期抚育才能继续维持。如果没有后期抚育,爱与兴奋都会变淡,像她与母亲那样。

陆晓娅与母亲在成长期间都体会过原生家庭的痛,也有过难以释怀的委屈。但在面对女儿时,陆晓娅却学会了如何表达爱。成为母亲后,她与女儿关系亲密,还曾写过一本关于女儿的私人手记,从怀孕第10天开始写,一直写到了女儿十八岁。直到现在,女儿32岁,母女依然像朋友一样相处。

她将自己与母亲在对待下一辈态度上的区别,归功于心理学。在学习心理咨询中,她有机会去处理了自己的心理创伤,才能“不仅有愿望改变,也有能力去改变。”

2015年前后,母亲的认知症发展到中后期,一直照顾她的保姆,也决定辞去工作回乡照顾自己的高龄母亲。此时,母亲已经衰退不认识自己的子女和家了。也是这一年,陆晓娅和家人考察了多家养老院,最终决定将她送去北京双井的一家养老机构,母亲在那里生活了近5年,直到临终。

到了后期,母亲从睡眠、吃饭、身体清洁、走路,这些维持身体最基本的需求都变得困难重重,她无法吃完整的饭菜,只能将饭菜捣成糊糊吃下去,也无法与子女们交流,更令陆晓娅难过的是,母亲逐渐无法抬头,无论走路还是吃饭,脖子都会弯成90度。每当她看到母亲低着头坐在沙发上,双手紧紧地捏着自己的衣服,陆晓娅都能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孤单与对外部世界的恐惧。

2019年11月15日,陆晓娅在与友人在西班牙的旅行途中,接到了一个电话,通知她,母亲出现了心梗症状。

她很快飞回了北京。母亲临终前,陆晓娅在病床前将手伸进被子,拉住了她没有扎针的那只手,护士进来后,发现监护仪上原本平缓的血压又升了上来,老人的身体突然有了反应。

像是一种奇妙的身体感应,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紧紧攥着她和妹妹的手,像是知道女儿们就在这里。

陆晓娅听说,人临终前最后关闭的是听觉系统,她趴在母亲身上,轻轻地说:

妈妈,这些年你太辛苦了,你要是太累了,就放心地去吧,去和爸爸团聚吧。你的三个孩子都很好,我们都能自立。你的孙子、外孙女、还有你的重孙子也都很好。

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们生命……

陆晓娅与妹妹为母亲换上了旗袍与丝巾,丝巾上还有几朵红花,想让母亲走得体面一些。让她略感安慰的是,母亲临终前两年,无法抬头也不能平躺,只能侧身而睡,离世后,母亲仰面睡在枕头上,终于可以平躺了。

回想母亲的晚年,陆晓娅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偶尔会自问,如果能更早地了解母亲的过去,更早解决母女关系中的矛盾,母亲晚年的幸福感会不会更多一点?

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将母亲的骨灰和父亲的骨灰合葬以后,陆晓娅独自去了海南,在那里一个人安静下来,翻出了这些年在照护母亲中陆续写下的一些笔记。

整理与重新补写的过程,成了她处理哀伤的过程,“我跟妈妈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亲密,原来以为她走了也就走了,但在整理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不断地流泪。”

她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与母亲相似之处,喜欢新的挑战,精神独立,学东西快。有人告诉她,母亲身上的缺点她也有,脾气上来的时候会拉下冷脸,只是自己看不见。

陆晓娅及家人合照

母亲下葬之后,陆晓娅想到了53年前的一桩往事:

1969年1月16日的夜晚,她去陕北插队之前,母亲让她上床睡觉,自己在台灯下为她缝补衬衣。黑暗中,她听到了母亲轻轻抽泣的声音,似乎为她的离家而难过。

这是母亲极少表露情感的一刻,也是陆晓娅心中母亲对她爱的证明。

距离如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

点【在看】,多去了解母亲

文内配图由受访者提供,封面源自电影《耀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