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撞地球的作文,三年级鸡蛋撞地球的作文

  • 2022-10-01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早在北宋的理学先驱胡瑗,便提出孵化人才的源头在于学校,而哺育人才的关键则在于“教化”。如何“教化”?“教化”怎样的人?这是当下为学校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最根本之问题,即培育什么样的人?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在2011年筹建,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新开办的一所直属公立小学。带着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文萃人开始了树理念、筑校园、建文化的“建模塑型”阶段和求发展、筑品质、展特色的“积内涵奠底蕴”阶段。

问题也相应呈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所新学校应该承载怎样的发展使命?基于区域、社区情况,建构怎样的课程体系以统筹各类资源,提升教育效度?在课程建构中,设立怎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人”的真正成长?在学生直接经验贫乏的当下,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建构怎样的教学模式……

文萃小学本着“问题导向,需求出发”的思路,以“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为名,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并于2013年11月立项为重点自筹课题。这是文萃小学自建校以来的一次基于问题解决、深度探寻课程建设有效路径的全面研究行动。经过四年多研究,课题组已基本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本结题报告是对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实践的全面描述与反思,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方法、阶段性成果;四、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与结论;五、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背景与意义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要求

自2001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颁布起,教育部先后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等。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所毫无课程实施历程的新学校,如何建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施,是所有教师尤其是管理者需要直视的教育大背景,更是一个难题。然而现实总是一把双刃剑,在困难的背面往往充满着机遇的光芒。“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给予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对一所新校而言,意味着一张有待规划的白纸,其上的课程蓝图可以一定程度上不受历史辖制,最大限度地依据时代的赋予和政策的要求,抓住教改中的关键元素,进行课程的设置。

2.地方的推动

《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占总课时比例7.7%。”提倡专题教育和融合专题教育的学科渗透式教育。《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鼓励全区各学校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作为重点列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地方性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课程的自我调适性和课程适切性,使得学校借助课程开发推动自身发展、师生发展的诉求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3.学校的需要

文萃小学建校之际适逢“十二五”初期,在上级“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学校也建构了“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指导着学校“建模塑形、积淀内涵、奠基品质”的发展愿景。在规划中,学校致力于探索适切学校、师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借以促进校本课程的落地生根,形成教育教学的特色模式,研制促进适切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校初步做了如下探索:根据教师专业特长,自下而上生成特色社团;开展基于学校特有资源的主题活动;开拓校外的资源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初步对接教育基地;加入江苏省叶研所“教是为了不教”实验项目,探寻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径等等。一系列的摸索和努力,让学校收获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下问题:散在的课程内容不断增多,缺少系统的整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生活性的“做中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亟待寻求一种更为凝练和特色性的课程模式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自己开发实施的学科特色课,也需要进一步地梳理,以期借助学校统一的课程纽带进行有高度、有序列的系统性整合。于是,基于学校统一追求下的课程探索和建构,是文萃小学育人与发展的最迫切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从普遍意义上学校发展的视角看:助益发展,探索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是一所新生的学校,打造怎样的育人地基,关乎到每一位师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课题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助益。

(1)塑形象建模型

一所新校的创生,需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和规划。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确立了体验的教育教学思想,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建设学校的文化。运用“确定中心,拉线布面”的思路,研究学校校园布局、教与学的室场设置和墙面文化布置等。尤其是六个特色园子:开启儿童学习生涯的启蒙园、洋溢儿童趣味游戏的脚印园、放飞艺术梦想的一琴一坐园、体验农作劳动的一锄一禾园、漫步古韵诗林的一步一诗园和探寻植物奥秘的一课一生园,这些园子把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了充分的资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彰显校园的生活气息、艺术气息和儿童趣味,为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营建了“会说话”的体验式情境。

(2)积内涵淀底蕴

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外显的建设,更需要内涵的建设。现实中,不乏出现一些学校在发展中循规蹈矩的现象。作为一所新时代的小学,如果想走的远,必然要从自身的内涵建设出发,积淀属于自身的发展特色。“体验”以儿童为立场,以连接生活为路径,充分利用多元资源,符合新课改的目标理念,是对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有力践行。以此方向为引导,务实研究,定能不断前行,在发展中积淀有价值甚至是可供借鉴的内涵建设。

(3)蕴理念含愿景

2.从培育儿童积极品质的视角看:助益成长,积淀素养

培育儿童的积极品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1)循规律,育明日之人

儿童是首先是人,是社会发展中的人。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决定了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做好人,做国民的意思。”陶行知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有社会性、生活性和长久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执着眼于眼前的成效,要有预见性和终身性。一切不以人的长远发展为原则的超前性教育,都是揠苗助长。文萃小学提出的培育积极品质,便是站在了奠基素养、着眼终身发展的视角之上,是在育明日之人,育有健全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社会之人。从这一视角看,该目标的确立具有长远性。

(2)助成长,促师生成长

我们致力于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呼唤,又是儿童成长的渴求。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有利于传递社会积极的正能量,开发与实施体验课程有利于儿童触摸知识、感受品德、激发情感,让他们在积极状态下主动发展。在开放圆融的现代化园区背景下,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未来园区发展要求的素质教育新思路,让学生通过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体验与滋养,锻炼并形成能够促进自身成长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奠基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中,丰厚学校积极体验教育文化,引领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更快、更好地成长。

(3)塑品质,促核心素养

3.从体验课程研究本身的视角看:建构系统,定位特色

体验课程的建构,是基于学校的课程哲学,具有理论性和现实性。

(1)探寻模式,有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体验”、“体验式教学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体验课程”,都经过较为充分的文献研究,并进行校本的认知和界定。借助“发现问题、分析定位、实施研究、反思提升”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文萃人不断汲取文献的源泉、借助专家的智慧、凝聚骨干的力量,探寻出“体验式教育教学”的模式。这是一所学校,以不懈的追求与探究所萃聚的成果。

(2)统筹发展,有现实意义

结合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实用性。本课题以我校学生为主体,以体验课程为媒介,以培育积极品质为目的。关注小学生在自我、自然与社会体验中的综合发展,力求为提高儿童成长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案例支撑。探索改善和提高小学生校园生活与学习质量的途径,力求培育其积极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探究学校育人的新方法、新经验,力求推动学校特色化的发展。也为我校“十二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探索一种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给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学校样本。“体验课程”逐渐得到区域认可,并多次做经验推广;老师们借助可操作性、趣味性的体验课程,补给了理论上的认知,在实施中引领学生提升了学习技能、发现了学生成长;家长们认为该课程的实施,弥补了孩子发展中的不足,在提升学习兴趣、技能方法和素养方面有显著表现。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等,在课题开题报告中,业已做初步规划。在2014年4月举行的课题开题活动中,课题组根据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主任等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如下:

(一)研究目标

总目标:通过研究积极品质内涵、特征及其结构,确立满足文萃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品质,为其一生幸福奠基;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体验课程的开发,建构能够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的体验课程;通过实施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的体验课程,总结提炼实施策略、评价策略,形成富有文萃特色的体验式积极品质教育文化,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积极品质发展服务。

具体目标:

2.实践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明晰基于积极品质体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开发和实施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的校本课程,提高小学生校园生活与学习质量,力求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发展。

3.研究者发展目标: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识,增强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逐步形成能善于培育学生积极品质的骨干教师团队,提升研究者的学术水平。

4.被研究者发展目标:通过研究,学生在本校既定的培育积极品质方面达成度高,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能力、生活方式明显得到改观,学生所在集体初步形成以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在形成的积极品质驱动下,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小学生积极品质现状的调查

记得我五岁那年,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四轮自行车),为了向小伙伴们炫耀,经常骑着它在小区里“招摇过市”。这天,天高气爽,我特别想骑自行车。于是,把它拎了出去,叫上爸爸、妈妈和奶奶,让他们看看我的“真本领”。

通过对我校小学生积极品质现状的调查,研究我校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类型、存在缺失及其群体差异的情况,深入分析其成因与问题所在,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明确小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方向、阶段性目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明确的导向,为课程研究的开展提供现实依据。

2.国内外中小学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献研究

搜集有关“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等文献、著作,了解国内外中小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方面做出的研究,并加以分析综述。同时,深入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小学生积极品质及其体验课程内涵、特征等的研究

对“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概念进行理性思考,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晰它们的特征及其关联性,形成我校对“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明确的表述,为课题的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4.基于学生积极品质体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条件、环境等基础,优化国家课程资源,挖掘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体验素材,丰富校本体验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积极品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加强积极品质体验课例研究,形成富有学科特色的积极品质体验课堂教学文化。

5.基于学生积极品质体验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以外,围绕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遵循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开发让学生深入体验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最终形成富有文萃特色的系列积极品质体验课程。

6.小学生积极品质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

在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过程,研究通过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施学生所带来的变化,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因,为深入推进课题研究与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提供具有指导意义和引领价值的成功案例。同时,也要研究实施过程中不足的方面,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力求突破,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律动。

7.基于学生积极品质体验的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

结合体验课程的过程性实施,本着科学、校本、生本的理念,从课程开设效度,教育教学效度,学生积极品质成长表现三大方面,进行测评。研制在“积极品质体验课程”中,学生积极品质成长的评价体系。

说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依据实践情况,对研究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如下:

1.研究对象的适当调整。将研究报告中子课题六的“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与教学案例的研究”,调整为“小学生积极品质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原因是: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培育人,指向儿童的积极品质发展。

2.研究内容的适当添加。增加了子课题七“基于学生积极品质体验的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原因是:完备的课程应该包含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课程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指出“课程评价过程在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需要课程评价做出价值判断。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方法

依照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我们以时间为轴,层梯式推进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主要阶段及其研究任务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1)确立课题在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建构课题研究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思路。

(2)组建课题组织,明确成员分工职责。

(3)搜集相关资料,组织学习,进行前期专题培训。

(4)做好子课题设置,研究制订分项分步实施计划。

(5)邀请专家指导,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7年8月)

(1)现状调查、文献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3月):

①确定调查学生积极品质倾向的样本,设计调查提纲及调查问卷。

在《思想品德》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撞地球”。看到这个题目,我顿时有了兴趣,想做一做这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拿一枚生鸡蛋,用材料包装起来,制作材料不限。然后从三楼抛下,使其不碎。

②开展学生积极品质倾向的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③分析数据,寻找成因。

④完成撰写《文萃小学学生积极品质现状及其成因的调查报告》

⑤搜集国内外中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文献、专著。

⑥通过沙龙、论坛、笔会等形式组织学习文献、专著内容,开展讨论研究。

⑦开展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对中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践动态。

⑧完成撰写《国内外中小学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献研究报告》

①对“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概念进行界定,在综合相关理论及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到既符合科学定义要求,又基于文萃小学学生现状的概念内涵。

②描述小学生具有积极品质的外在表征,揭示小学生积极品质的特征,以利于实施过程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③研究“小学生积极品质”与“体验课程”之间的联系,获得实施体验课程与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关联性的认识,有利于实施过程中,保证体验课程的开发方向,把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研究落在实处。

①围绕培育学生积极品质,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形成积极品质体验教育教学典型案例。

一次尝试的六年级作文6 看着鸡蛋从六楼安全着陆,我的心也踏实了下来。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成功了。 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早晨,我正边哼着小曲儿边看着电视。此时科技频道正在播一个有趣的“鸡蛋撞地球”实验。看着主持人那开心的笑脸。

②围绕培育学生积极品质,开发校本体验课程,落实学生的积极品质培育目标。

③组织课题研究课、校本课程实施展示等活动,促进校本体验课程开发与学生积极品质培养。

④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交流,邀请科研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①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学校课程实施结构的变化,以及其对学生积极品质培养的效用。

②研制《积极品质体验课程评价方案》和《七色花旅途》评价手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评价、分析体验课程实施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③组织校本体验课程实施的案例研讨交流,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实施及学生成长个案的研讨交流,梳理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做法。

④关注与研究学生主体,在体验课程实施带来的发展,把研究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得出学生积极品质方面典型的成长个案。

3.结题鉴定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2月)

(1)完成《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整理基于小学生积极品质培养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典型案例,以及开发与实施的培育学生积极品质的校本课程,汇编《文萃小学培育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案例集》。

(3)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教学研讨课件、教学录像等,制作光盘。

(4)梳理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等文章,汇编《文萃小学实施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论文集》

(5)总结学生在积极品质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个案,汇集学生在丰富的体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编写《花开有声》一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课题组运用文献法,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献检索主要依托CNCI、CSSCI数据库,以及龙源数字图书馆等中文数据库。另外,搜集带有“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关键词的图书。正确理解“积极品质”“体验式课程”的内涵,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调查法

为了了解本校师生、家长和相关专家对“积极品质”的态度与观点,课题组实行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发放1120份问卷、回收的990份有效问卷和数据分析,以及对一些专家的部分访谈录音和记录,对课题组了解研究事实,奠定了事实基础。

3.经验总结法

我们组建课题研究组,统领各部门工作,引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通过课题组会议、研讨沙龙和课例研究等策略,及时对有效经验进行阶段性地理性总结。自我生成的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实践应用价值又有推广借鉴意义。

4.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采取“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完善计划”的方法,在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下,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各种体验模式探索、校本课程内容的完善和课程评价的3次修改,均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提升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品位和价值。

5.案例研究法

课题组以面向真实事例的描述、总结分析,从学科教师视角、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学生成长视角进行分类研究,试以找到体验课程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积极品质发展的关联。

6.个案研究法

课题组通过对几个班级、几位典型儿童的研究,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体验促进积极品质发展的教育规律,为验证课题研究成果提供了实证性案例。

(三)主要研推工作

1.专家指导,不断突破瓶颈

2013年5月,邀请区教发中心孙春福主任莅校指导课题研究策略。主要收获: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研究目标的确立要多维度思考;核心概念的界定除了文献参照外,要有本课题研究特色的内涵与外延;课题实施要注重过程性研究等。

2014年4月,课题开题论证活动。国家督学成尚荣、国家督学及江苏省教科院规划办主任彭钢一行莅校指导课题。形成的主要建议: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应该从儿童的发展视角来表述,体现儿童立场;完整的课程实践研究,应该有课程评价的指导和自审。

2014年10月,邀请江苏省教研室王彦明博士来校指导。主要目的:修订积极品质的内涵层次;更加明确子课题六案例研究的定位。

2015年6月,邀请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莅校指导体验式教育教学策略。主要收获:体验式教育教学应该基于课程目标来设定体验内容;体验式教育教学应当基于学情、把握文本,进行适切的生活拓展。

2015-2016年,邀请积极心理学专家陈虹博士多次莅校指导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品质策略。主要收获:积极品质不只是狭隘的心理学范畴,它更指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培育积极品质的一般策略。

四年级实验的作文 篇1 夕阳西下,微风吹过美丽的校园,周末即将来临,每个同学都露出了喜悦的光芒。然而,老师却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奇怪的作业,那就是手工制作“鸡蛋撞地球”。奇怪,为什么要做“鸡蛋撞地球”。

2016年5月,邀请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殷建华院长莅校指导课程建设。主要收获:课程改革进入3.0时代,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建设要有学校自身的课程理念;课程评价要观照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016年6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的博士生申宣成莅校指导课程评价。主要收获: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性,注重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评价可充分运用表现性评价手段,借助调研测验、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自我测评、演讲竞选等形式,推动学生成长,实现评价功能。

2017年2月,邀请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彭钢主任指导。主要目的:课题研究的成果,专著《花开有声》的内容编写指导。

2.调查研究,夯实事实依据

3.课题研讨,每月一次推进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课题组的研究例会。主要目的:总结研究经验;寻找研究中的不足与教训,进行研究计划的修订;合理安排和调整下个月的研究内容;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研究中的瓶颈,寻求组内解决或校外援助路径。课题研究例会,切实推动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

4.经验交流,吸收外部资源

2015年6月,课题组赴北京中关村一小、清华附小和北京十一中考察。主要内容:了解北京地区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开发。

2016年5月,课题主持人杨春芳校长应邀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教会组织的课程论坛,并做交流。主要内容:交流本校体验课程建设,了解全国各地的课程建设水平。

2016年6月,课题组应邀参加区教发中心组织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讨活动。主要内容:交流本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了解区域学校的课程研究进程。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举措与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导向,需求出发”的原则,试图解决“培育什么样的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校本课程的实践”“典型案例的呈现”“课程评价的实施”等问题。下面,我们以课题的七个研究内容(子课题)为板块,阐述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成果。

(一)我校小学生积极品质现状的调查

“不明察,不能烛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产生科学认识的前提,更是课题研究的现实依据。调查要讲究方法。基于学校小学积极品质现状的调查,要关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做到明确调查研究的范围、设置调查研究的内容、恰当运用分析工具等。课题组对全体学生、家长、教师和部分专家开展调查,共发放1120份问卷。问卷采用勾选方式,家长对最希望孩子在文萃小学六年的生活中培养的52个积极品质上打钩,可勾选8-10个,被选上得1分,没被选上的得0分。

如图所示:

图1 文萃小学积极品质研究流程图

最终形成的文萃小学积极品质被简化为6个因素的潜在变量,三年级鸡蛋撞地球的作文,在经过各项内容以及心理教研组的讨论和专家的指导后,我们最终将这6个积极品质命名为:

1.认知维度——创造力(包括:求知力和好奇心)

2.情感维度——勇气(包括:真诚和执着)

3.人际维度——仁爱(包括:友善和感恩)

5.自制自理维度——责任感(包括:自理和节制)

6.精神信念维度——信念(包括:乐观和理想)

(二)国内外中小学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献研究

1.积极品质应当有地域性、儿童性、积极性和可塑性

积极品质在近30年兴起,作为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一直持续高温,大致出现应用较为广泛的4类国外研究模型和2个国内研究模型:国外的Lerner等人提出儿童发展的5C研究模型、Benson提出的发展资源理论、以提高生活技能为目标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为核心核心价值模型,国内的由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机制和培养路径研究”提出的三个世界12项积极品质,以及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孟万金、官群两位教授调查研制的六大维度15个积极品质。

所有的积极品质模型几乎都根据以下原则遴选积极品质: 第一, 这些品质可以在本民族少年儿童身上观测到; 第二,这些品质有利于少年儿童未来的幸福和成功; 第三, 这些品质有利于少年儿童抵御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发展风险,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的不利处境;第四,这些品质在少年儿童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2]]

2.体验课程应当具有生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国内外学者认为,作用于“体验课程”的元素很多,“体验式学习”和“体验式教育教学”是该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体验课程”是基于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和个体感受,在课业及其进程中,满足个体对生活世界本真复归,尊重个人生命多样性、丰富性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从体验的方式上可划分为情境创设体验课程和真实生活体验课程;从课程实施的路径上可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体验课程两类;从实施内容上来看,它关心人的内在需求和整体发展,同时重视在体验中对各学科知识、个体经验进行跨学科、跨时空的整合,具有“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的作用。

3.体验课程对积极品质培养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思考

(1)现实意义

小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必须在体验课程的实施中得以实现。体验教学基于对学生独立人格、完整生命的尊重,为学生蕴藏在心灵之中的创造的种子提供适宜的环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对于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的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2)研究思考

积极品质的研究来源于国外,而国外所提出的“积极品质”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背景,所指的品质为心理品质,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而言,哪些积极品质需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各年龄段的品质培养侧重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积极品质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于积极品质的培养路径还没有一套全面的体系;在现实的实践教学领域,无论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体验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支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挖掘已有教材中的资源,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情境,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区、本校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品质。同时,放大课外活动的价值,注入积极品质的培养目标。如果能有意融入并调动这些要素的作用,将为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生积极品质及其体验课程内涵、特征等的研究

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首先要明确该事物的内涵、特征等。对“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的概念界定,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1.明确了积极品质及其体验课程的内涵特征

“积极品质”

通过对“积极品质”一词的溯源,得出“积极品质”与“美德”“积极心理”“核心素养”等有关联。

维度六大积极品质具体表现
认知创造力求知力、好奇心
情感勇气真诚、执着
人际仁爱友善、感恩
公民性合作力团队精神、领导力
自治管理责任感自理、节制
精神信念信念乐观、理想

表1 文萃小学生六大积极品质模型

有一天快下课的时候,林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一个鸡蛋撞击地球以后不破呢?”我很惊讶,鸡蛋本来就很娇气,我们平常拿鸡蛋都得小心翼翼,现在要把鸡蛋从高处往地面扔。

“体验课程”

“体验课程”是基于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和个体感受,在课业及其进程中,满足个体对生活世界本真复归,尊重个人生命多样性、丰富性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从体验的方式上可划分为情境创设体验课程和真实生活体验课程;从课程实施的路径上可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体验课程两类;从实施内容上来看,它关心人的内在需求和整体发展,同时重视在体验中对各学科知识、个体经验进行跨学科、跨时空的整合,具有“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的作用。

“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校本诠释

“培育积极品质的体验课程”,要求体验课程的设置要基于明确的积极品质培育目标,在对品质目标进行细化的同时,采取相对应的体验课程内容。二者是目标和路径的关系,是方向与过程的关系。

“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

“培育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是以小学生为培育对象,以培育积极品质为最终育人目的,以体验课程的建构和实施为路径,通过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实践中探寻能够培育文萃小学生积极品质的体验课程。通过实践研究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体验课程的建构中实践体验课程,运用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推动与审视课程实施,运用课程评价来检验课程对本校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促进作用。它以既有研究为实践依据,开展实践研究;以本校小学生为培育对象,站在儿童立场;以积极品质为培育目的,设定目标内涵;以体验课程为达成路径,推动实践研究。

2.以儿童立场细化积极品质目标

另外,站在儿童积极品质发展的视角,细化积极品质目标,有利于扩大研究内涵,精准定位目标。

一是细化的有效路径:纵向阶梯式。六大积极品质是围绕“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公民性表现、自治管理、精神信念”六个大的维度设定的,又可以根据其品质表征,结合对本校学生的数据调查,细化为“求知力、好奇心、真诚、执着、友善、感恩、团队精神、领导力、自理、节制、乐观、理想”12个具体表现。基于本校学生实际,在认真研读积极心理学理论、泰勒的课程目标制定原理,以及小学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进行集中攻坚,并邀请专家讨论,在反复实践、修改的基础上,继续对六大维度,六大品质和12个具体品质表现,细化出36个较为明确的表现,并作为有纲可依的目标,形成“6-6-12-36”的积极品质培育目标表现形式,鸡蛋撞地球作文300字。

二是目标的表述立场:被研究者立场。在总的积极品质育人目标确立后,要想落地生根,就需要以年级为经,进行纵向的阶梯式递进式的逐步细化。课题组根据六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对每个内涵目标进行了横向的、递进式的分解和诠释。在表述时,借鉴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方法,借用“指出、理解、领会、应用、形成”等词汇,以展示递进式的目标达成层次。经过讨论、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积极品质”育人目标的分年级内涵层次表。

总目标及内涵表现各年级内涵层次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创造力

满怀兴趣,观察想象;

乐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拥有好奇,热爱求知。

好奇心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感兴趣

有想象

会思考

对待学习生活感兴趣能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能寻求新鲜感,进行拓展想象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生活体验进行合理想象乐于发现问题。

可以提出质疑

自觉思考,初步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求知力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爱学习

会探索

能创新

能够热爱学习有主动观察、发现、体验的愿望进行有意识的方法、技能探索借助所学方法、技能,进行问题解决反思批判,可以借助身边资源,设计、制作可以初步借助创新的思维方式,学以致用
勇气

正视自己,表里如一;

正直真实,真诚待人;

敢于面对,不逃不退;

克服恐惧,勇敢执着。

真诚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真正对物

真实对己

真诚待人

能指出生活、学习中的事物真实性,不害怕正视事物的存在,能解释一些现象,克服恐惧感明白每个人都有不足,指出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并勇于改正真诚待人,不违心迎合外界说到做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初步形成真诚的人格
执着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敢于面对

坚持探求

自我归因

能够指出困难、障碍等,并不因此退缩敢于面对困难、障碍等,并能勇敢应对面对问题、障碍、失败等,可以坚持应对能够在坚持的过程中,及时寻求办法克服问题、障碍、失败等学会在坚持中自我控制和自我觉察在坚持中,做到自我归因,初步形成面对问题、障碍、失败的解决思维和态度
仁爱

与人友善,对人友好;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爱己爱物,得体和善;

尊老爱幼,孝善感恩。

友善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热爱它物

与人为善

善待自己

做到爱护学校一花一草等每一项公物能够爱护校外公物,热爱大自然,善待动植物关心同学、伙伴,力所能及地寻求办法,主动帮助弱者同伴支持,互助互进,互促互鉴悦纳自己,关爱自己,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能够爱护自己的心灵,向着从善向上前进
感恩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孝敬父母

尊敬老师

感恩社会

体谅父母,爱戴父母通过体验,分担家里事物,减轻父母负担感恩老师,通过小老师等体验,体会老师的辛苦与不易感恩学校,通过体验周等体验,感悟学校的关爱调研社区、社会,探索社区、社会的资源,感悟社区、社会的关怀服务社会,力所能及地,多向选择地为社会做服务工作
合作力

积极参与,忠于团队;

尽职尽责,贡献力量;

一视同仁,公平客观;

鼓励互助,领导风格。

团队精神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积极参与

尽职尽责

协同发展

乐于参与团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服从团队的安排完成团队的任务,尽职尽责,能够与同伴快乐、健康的学习生活有奉献精神,能主动帮助集体完成任务,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领导力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客观公平

鼓励促进

领导前行

对待他人一视同仁,不因个人喜好,产生偏见能够遵循一定的守则、规定,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行主动帮助团队成员,并能够在团队成员出现困难时给予鼓励有想法,能创造性的主动为创造优良的团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可以激发、协调团队成员,促使团体活动顺利开展从容把个人活动与他人活动整合在一起,初步发挥主导功能
责任感

遵守规定,自我照料;

自觉管理,自主自理;

加强自律,抗拒诱惑;

明确责任,节制调控。

自理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自我照料

自觉管理

自主发展

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穿衣、饮食等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管理好自己,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阅读、表达等学习习惯乐意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尽量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可以自觉自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能主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在遵守规定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个性发展、自我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自我教育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技能和思维,可以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基本实现自主发展
节制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抗拒诱惑

自律践行

积极调控

可以分辨是非,善恶,做到不被诱惑面对诱惑可以坚决抵抗,能够进行自我规范能够在多方面为低年级同学做出表率,积极加入学校各个管理职务能够在自己的职务中,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践行自律可以调整心态、计划、目标,会为自己的发展努力奋斗,会把握机会让自己进步能够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等,能够主动寻求发展的机会,并为之努力
信念

充满信心,坚定不移;

精神愉悦,积极乐观;

期待未来,设定目标;

坚定理想,为之奋进。

乐观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积极向上

良好心态

持正能量

对待生活、学习能够保持热情,做事积极面对生活、学习,能够一直向上,充满信心遇到困难,不骄不躁,不悲观、不气馁,冷静处理探索如适量运动、阅读、审美等保持良好心态的途径,并学会运用面对成长中丰富或复杂的信息,要保有一颗澄澈的心,向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前行初步建立健康的、积极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和充满希望的价值观
理想

在生活、学习体验中做到:

向往未来

明确目标

制定规划

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对长大后想做什么有初步的想法认识自己,对未来有初步的认知,给自己设定想要达成的理想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分解理想,设定一个个小目标对设定的成长目标进行调整,更加明确目标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初步的阶段性的规划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和人生规划,并付出行动。能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并为之坚持不懈

表2 文萃小学“积极品质”育人目标的分年级内涵层次表

(四)模式建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任何课程的研制与开发,都要保障国家课程的开齐开满,要保证国家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课时等的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具有共性、普遍性和统一性,所以也同时尊重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意愿,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基于本校的情况和学生发展诉求,培育积极品质的体验课程,首先采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所谓国家课程校本化指的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发展需求、学生调查情况,将面向全国学生的国家课程的各项要求,创造性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品质发展需求的学习经验和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创生,以及多元化的评价等为特征的,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1.校本细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鸡蛋撞地球感想。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详细、明确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更是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文萃小学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专家指导下,组织骨干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参与的创造性、校本化的细化行动。根据各学科体验需求,在学科课程标准中进行目标、实施建议和评价的体验因子的标识,并做适切性添加。具体分成4个部分,分别为:义务教育XX(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摘引、小学XX(学科)体验式教学几个基本原则、小学xx(学科)体验式教学各年级具体操作要求、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体验式教学评价。

(1)追根溯源,课程标准摘引

国家课程是学科教学的标准,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每个学科均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研究的角度,深入解读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围绕“体验”、“品质”、“生活”等核心词汇,将相关语句重点标注,从而在课标上找寻研究依据,同时有重点、有方向性地实践教学内容、达成课程目标。如下各学科摘引情况:

《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建议》(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摘引)部分呈现情况如下:

“3.总体目标与内容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以上可见,各学科依据课程标准,找到基于积极品质培育的体验式教育教学的权威依据,起到了如下作用:一是统一认知。让全体教师再次学习课程标准,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的再次讨论,更是一次研究过程,统一了体验式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积极品质培育的目标认知;二是产生思考。既然在国家课程标准里可以找寻本课题研究的因子,那么如何开展实践研究成为老师要思考的问题。这是遵循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

(2)创新探究,设定教学原则

如何在国家课程与校本化之间建立连接,我们从设定教学原则做起。每个学科在课题的总目标指引下,通过探究,设定具有学科特色的体验教学基本原则。

如《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建议》(第二部分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基本原则及策略)部分呈现:

“二、阅读体验式教学基本原则与策略指导

1.情境体验……

2.想象体验……

3.移情体验。移情体验指的是使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等方面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移情性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的反应的过程。背景明确、人物特点鲜明的课文,还可以在一般角色朗读、角色表演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进行展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

教学基本原则的设置,遵循学科性、课程性和突出体验性、观照目标性。教学基本原则的设置,体现如下特色:一是勾连国家课程与校本化。进一步思考国家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从中找寻校本化的空间。二是突显学科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各学科的教学理念,是课程哲学在各学科的个性化解读。

(3)细化要求,各年级具体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路径,便是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和解读。课程标准提供了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建议等,文萃小学将课程标准进行具体化落实,把各个年段细化至各个年级,并明确说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目的。探究如下:

如《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建议》(第三部分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各年级具体操作要求)部分呈现:

“一年级

(一)数与代数:

1.学生通过数物体个数、摆小棒操作等方式,认识100以内的数;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理解加法与减法运算的意义,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以及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比长短、高矮、轻重,认识元、角、分;

4.学会解决加、减法简单的实际问题;

5.在实际操作中,探索简单的数和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图形与几何

……”

将具体操作要求细化至每个学年,有利于课程实施者们准确把握目标方向,让体验式教育教学有的放矢。

(4)教学评价,观照目标达成

遵循细化的原则,课程标准在评价设置中,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是分板块给评价建议,或是分年段给出评价建议。高站位、普遍性的特征并不能满足学校体验课程的实施,文萃小学以课程目标为评价参照,突出评价内容的体验性。

如《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建议》(第四部分 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评价)部分呈现:

年级与

主题

Topic and function

(话题与功能)

Key patterns anddaily expressionsKey wordsLetter soundRhyme or songExperience

(体验)

一年级下册Things I likeLet’s count!NumbersHow many red marbles?

One,two,three. Three red marbles.

One,two,three,four,fiveAa,Bb,Cc,DdRhyme: One,two,three利用棋盘游戏,就格子内的物品数量用所学句型进行问答,鸡蛋撞地球目的与意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英语思考。
Thisis my pencil.Things for school.

Apologies.

I’m sorry.

That’s Ok.

Is this your book?

Yes. / No.

This is my pencil.

Book,pencil,ruler,rubberEe,Ff,GgSong: I’m sorry失物招领体验:通过问答的方式找到物品主人。
What’s in your bag?Personal things

Numbers

What’s in your bag?

A bottle. A hankie. And three stickers.

Bottle,hankie,sticker,yo-yoXx,Yy,ZzRhyme: Here is my bag.暗箱摸物:在箱子中准备相应物品,让学生通过接触来猜测。

表3 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小学英语(一下)体验式教学评价

积极品质视域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各学科体验式教学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一是细分至年级各单元,明确评价内容;二是对照课程目标的达成,明确评价目的;三是设定评价要点,构建评价指标。

2.课例研究,探究体验教学的实践路径

3.模式探究,培育积极品质的体验模式

体验课程以建构主义、生活教育理论和泰勒课程理念为理论依托,突出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实践性、品质培养性,据此可凝练四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体验课堂模式。

(1)情境创设式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反映事物的特点。如小学数学一年级课例《认识人民币》,采用该模式体验。把教室当成是超市,分别设置4个展板模拟摊位,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4个小组自行选出售货员和顾客,用带来的10元以下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购买。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通过与伙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快速认识人民币,并运用简单的数字速算,达到了提升勇气、创造力等积极品质的目的。运用情境创设式体验的课例较多,展示了该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2)生活实践式体验

(4)多元展示式体验

多元展示包含课堂的情感交流、创意的表达、课堂微辩论、分享展示等,主要突显了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激发情感共鸣,培养积极品质。如高年级语文练习学习中口语交际教学,经常会运用该模式体验。在语文“慧读”课程中,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学生会把必读书目的读书摘录、读书心得,以沙龙的形式,在班级开展分享展示。这样的模式体验,能较高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表达诉求。

(五)特色发展,校本课程“365”件事儿的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就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理论和学校环境中的现有课程资源,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为根本,由学校教师、家长、专家甚至是学生等参与策划,由学校教师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体系。它是以学生为发展对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特色化建设,体现学校体验式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在开放式的课堂中开展的学校特色课程。

1.行动研究,遵循课程开发原则

(1)课程开发,各学科自下而上的规划

一是搭建申诉平台。体验事儿的最初建构,由每位老师提供,而每月一次的课程实施小组会议,为课程实施者提供了申诉的平台。比如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便是在这样的平台上得以提出并作出及时调整的;二是合力编写教材。课题组研制校本课程教材模板之后,由各课程实施小组进行提议修改,一同编写教材,形成科研合力;三是吸纳反馈意见。各课程实施小组不仅提出问题,还及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施效果不好的体验事儿进行更换或调整。

(2)满足发展,儿童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根本的目的便是促进每一个儿童个性化的发展。一是尊重意见。在幸福体验事儿的最初征集阶段,每一位文萃儿童都是参与者,他们可以提出自己最想在小学六年内完成的体验事儿。二是尊重评价。在课程评价阶段,让孩子自己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申诉,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人文性。三是遵循规律。365件校本体验事儿,均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出发,活动场域涉及到教室、校园、社区、社会等,还原孩子们体验的生活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3)课程实施,依据内容定需求性课时

365件校本体验事儿,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满的情况下开展,时间和课时从哪里来?课题组做如下分配:一是合理利用晨会时间,晨会有10分钟的固定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许多体验活动可以适时开展。二是充分利用好班会课时间,其中班会课有96件体验事儿,并编辑成自编校本教材,供全校班会课使用;三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从小学开设,文萃小学严格遵循国家课程规定,结合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大运河申遗的校本实践活动研究”,开设大运河课程;四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体验事儿的实施不仅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这就给足了实施的空间和时间,老师们可以和家长、学生一同规划活动方案和时间,在课外进行活动。五是充分利用各学科机动课时时间,由各学科老师组织开展学科体验事儿。

2.三大板块,有序推进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对比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呈现出更具“灵活性、创造性、校本性、整合性、生活性”等特征。课题组在行动研究中,通过反复的行动、观察、反思和修正完善,将汇总而来的几百件体验事儿进行归类、筛选,最终确定三大类体验事儿,并从“学科、班会、专题式节日活动”三个维度全面推进。

(1)学科体验类,内容拓展与方式探究并进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开发与实施中,要充分关注学科性,开掘各学科优势资源的运用,在提升学科生活化的过程中助力儿童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内容拓展,在编制中突出学科特性

学科类体验事儿,侧重培养学科学习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增强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内化。本着这样的思路,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深入解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每学期教学目标与重点,衍生出学科生活化的体验事儿。

一是指向教学目标融入生活教育

五年级英语关于“写”的二级目标指出:“能模仿范例写句子;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能正确使用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英语课程实施小组开发了“用英文给父母写封信”(五年级英语)的校本体验事儿。该体验事儿的实施,不仅能够运用英语所学的“写”的技巧,还能回归生活,培养学生“仁爱”的积极品质。

二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在体验事儿的实施中,各学科老师和同学还根据自身需求和生活现状,创新想法,自主选题或变更体验内容。如近年雾霾现象成为焦点,文萃的师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发起了“雾霾天气频出现,我们来当调查员(五年级数学)”的体验活动。诸如“视力调查报告(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我身边的小胖子(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也是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方式探究,在体验中增强学科素养

一是自主体验,给予充分指导

学科类的体验事儿,基本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体验”的策略。在课时的规划上,我们以“课堂机动课时”和“课外体验”相结合的双向课时实施。“课堂机动课时”是展示平台,作为课程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策略性的课时保障。一般一个学期只提供1节,用于指导、成果分享和交流评价。“课外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时间,由于所有的学科体验活动都不限场域、课时和方式,这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体验权。如“一天生活我安排(三年级心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置的“生活计划”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与生活学习,而与此同时所呈现的“家长半管理状态”、“家长不管理状态”让孩子充分体验了一把“自己当家”的乐趣和责任。

(2)班会体验类,立德树人与班本推进共行

学校依据“体验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实施课时,合理规划课表。针对每周一次的班队会课,课题组在满足《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一至八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必修”任务要求的同时,结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合理定制课程内容,采取每月“2+1+1”的班队会课程模式,其中的每月的“2”课时,便是“校本体验课程‘365’件事儿”的“班会体验类”活动。

编写班会体验类校本教材

在充足的课时保障下,学校30位班主任在专家指导下,编写了《班会体验类校本教材》,该部分共有96个教材,分布在六个年级12个学期,每个年级每学期8个体验事儿,均对应六大积极品质。如下部分教材设置:

周次班会体验类校本教材一览表(上册)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我也想当升旗手(勇气)树叶拼秋天数字连连算解困智多星钓鱼之乐

(信念)

操场夏令营
和你交朋友亲子服装秀我不挑食给校长写封信(责任)对老师提意见(勇敢)
坐立走有精神(责任)夸夸身体小零件(仁爱)我与生物的对话(仁爱)我是班级保洁员(责任)秀秀我的植物

(仁爱)

制作小学生活成长册(仁爱)
收起你的小嘴巴(信念)我是作业小主人(责任)面对批评含羞花与含羞草(责任)一日班主任
举起小手我是小小广播员(责任)好人好事接力本(仁爱)工作发明家天生我材必有用(信念)
收拾书包我最快(自律)我当课前准备小管家(责任)制定一周学习计划(责任)当家的滋味

(感恩)

夸夸班级的捣蛋王(仁爱)许愿墙我设计(创造力)
我和校长散步(梦想)废物再创造收集雨水泡茶喝(愿望)制作生日礼物(仁爱)过马路心中有“规则” (责任)亲情账单
本周不迟到学会大扫除谁的小手举得高(勇气)亲子服装秀给父母做生日礼物(仁爱)同学情

表4 文萃小学班会体验类校本教材一览表(上册)

‚在开放课堂里指导充分体验

班会体验类的实施地点基本在学校,但又不囿于教室,而是把课堂搬到校园甚至是社区、社会,充分利用“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等校内外课程资源,鸡蛋撞地球的启示作文结尾。比如“厕所文化我在行(二年级)”指导学生体验建设厕所文化,让洗手间也成为一种充满童趣和艺术的享受空间。“发现校园之美(五年级)”指导学生在学校的六大园子进行探究,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享受美的心灵就此酝酿。“我来创作新节日(三年级)”充分体现了“我的节日我做主”的教育理念,孩子们脑洞大开,一些创作如“盲人节”等被学校的特色部吸收,成为专题节日体验类活动的组成部分。

(3)节日活动体验类,张扬个性与整合运用相融

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学科特色,育人特色,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整合”的重要性。轻负增效,是我们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所得,我们通过“专题式节日体验活动”的路径来实达成。

从最初的不断增加体验事儿,到行动研究中的删繁就简,再到借助专题节日活动进行整合,课题组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整合,我们力求实现“1+1>2”的体验效果,先后整合“文萃六大节日体验活动”,分别为“阳光节专题体验活动”、“数科节专题体验活动”、“艺术节专题体验活动”、“书香节专题体验活动”、“体育嘉年华专题体验活动”、“双语节专题体验活动”。具体如下所示:

专题式节日体验类活动整合的体验事儿
阳光节专题体验活动1.理想漂流,我为心灵开个窗

2.阳光行动,情系贫困山区小伙伴

3.体验劳作,一锄一禾我耕耘

4.感恩有你,十岁成长礼

5.绽放活力,排球文化我做主

6.综合实践,我与春天有个约会

数科节专题体验活动1.指尖舞动显智慧——奇妙的电脑

2.齐心协力找江山——巧辨方向

3.让数学流行起来——最强大脑

4.翱翔科技的天空——鸡蛋撞地球

5.飞向科技的世界——橡筋动力飞机赛

6.体验劳作的乐趣——一锄一禾采摘乐

艺术节专题体验活动1.“古韵今风”,主题服装设计秀

2.艺术追梦,参观校外艺术展

3.思维开花,我的生活DIY秀

4.文化传承,我与澳洲牵手行

5.鼓号声声,我为班级列方阵

6.艺术汇演,鸡蛋撞地球降落伞制作过程作文,我的舞台我做主

书香节专题体验活动1.童音读童诗,童心筑童年——为你读诗

2.走进世界,探寻生活之灵——新体验夏令营

3.品味经典,传承国学文化——国学千千问

4.阅读经典,睿智人生——阅读打卡

5.闻书写书,与书为友——好书开讲

6.爱心传递,书香流长——书籍漂流

体育嘉年华专题体验活动1.世界之声,释放最美嘉年华

2.排球精神,主题文化我创意

3.我的赛场,绽放最美活力娃

4.一站到底,百科知识大比拼

5.趣味健体,我和家人共运动

6.综合实践,我与秋天有个约会

双语节专题体验活动1.圣诞狂欢日

2.我“信”我秀

3.跟着英语去“旅行”

4.“贴”出我的范儿

5.美食每刻

6.生活观察家

表5 文萃小学专题式节日体验类活动一览表

以上专题式节日体验活动,本着整合思路,不仅整合时空,还整合学科素养,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体现学科整合性

各体验事儿在一个专题活动的引领下,理性分析各体验事儿所承载的学科内涵,挖掘学科间的勾连,形成系列活动。如数学与科技领域的“数科节专题体验活动”,整合数学、科学、信息等学科,为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建构,形成新知。

二是体现资源整合性

师生在体验活动中,投入到开放的课堂,鸡蛋撞地球作文400,走向大自然、课程基地和校内条件性资源。如“阳光节专题体验活动”中“阳光行动,情系贫困山区小伙伴”、“综合实践,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和“体验劳作,一锄一禾我耕耘”等,体验的场域不仅有学校的“一锄一禾园”,还有校外的课程基地,更有与贵州山区的手牵手活动。

三是指向品质育人目标

专题式节日体验类活动,让儿童在体验中内化综合知识,提升学习力;助儿童在共性发展中张扬个性,积淀积极品质,提升素养发展。

(六)案例研究,蕴含策略分析的反思性实践

案例就是对真实发生的实践事件的记录,在这些事件中往往隐藏着某些理念或是要解决的问题。Robert Yin和部分案例研究法的资深研究者认为: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案例研究作为经验性的研究,通过搜集事物的客观资料,并用归纳或解释的方式得到知识[[3]]。文萃小学希望借助案例研究,从体验式学科教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成长、学生在体验课程中成长和研究报告,来描述品质成长故事、解释体验促成长现象、提出体验课程看法、评价儿童积极品质现象。

1.多角度研究:品质在体验课程中成长

案例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分为描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和探索性研究。基于此,课题组征集一线老师的各种类型的案例,收到76篇,类别包含学科教学典型案例,教师发展典型案例,学生成长典型案例,个案研究报告。案例的叙述形式以课程实施的事实描述为主,将体验课程对积极品质培育作用的助益功能进行考察,展示学生、家长、教师提出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家长、学生多角度的案例研究,让积极品质在体验课程中获得发展,并得以生动呈现。

2.目的性探究:寻找素材资源发现规律

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在体验课程、品质培育中发展着的人,其目的是通过挖掘可供思考的、有借鉴意义的素材资源,实现探寻事实、解决问题、寻找联系和探索规律。对学校在各类比赛中一等奖课例进行剖析,进而归纳共同之处,更深层次地分析体验课程的设计落实和积极品质育人目标的达成,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臧言上为何能发表一百多篇作文?通过臧言上同学自己撰写的自我成长故事和其语文老师王平女士的研究报告,发现体验作文所搭建的平台以及体验式的学习方法,为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提升了创造力、信念等积极品质。

案例研究,可以较为详细地描述、观察与归纳体验课程实施前的构思、实施中的问题以及实施后带来的学生的变化、老师的变化,彰显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 课程评价,多维度激励成长的实践探索

完备的课程应该包含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二是对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4]]文萃小学的课程评价包含三大方面:一是课程开设效度,针对所开设课程实施效果;二是教育教学效度,针对体验式教育教学课堂;三是学生成长表现,针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学生成长表现又由三个维度构成,即学业质量评价、绿色健康评价、品质成长评价。

1.基于目标:对照目标达成的课程评价

2.修订完善:设定个性化的“七色花旅途”

课程评价的设定也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制定方案、观察实施、反思完善,经历了萌芽、探索和融合阶段。评价的方式和理念也得到完善和建立:

一回家,我赶紧动脑筋给鸡蛋减震。我先找来一个口大底小的塑料杯子,杯子的口和底都很圆,具有很好的平衡性。我挑选了一个壳比较厚的红皮鸡蛋,并找来一大张气泡膜,比着鸡蛋的大小把气泡膜剪成一条一条的带子。

(1)激励式评价思想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满足文萃小学生积极品质的目标培育。“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文萃的儿童更应该如此,在体验课程的土壤中,在积极品质的养料下,绽放七色之花。

(2)多元化评价主体

“鸡蛋撞地球”的比赛规则十分简单:把自己制作的鸡蛋保护器从四楼投至一楼,如果鸡蛋完好无损,就可以领取一个小地球仪作为奖品.即使鸡蛋碎了也可以领取一个纪念品——放大镜.对大家来说。

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老师,而是由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七色花评价开辟班会诉讼机制,学生可以借助班会课时间,对自己所得的七色花进行申请和提议,由教师和班级共同审核。而每月一次的课题实施小组会议,各教研组学科教师也充分利用机会,分享与反思彼此评价的经验和教训,促使评价得以不断修正和完善。

(3)多样性评价方法

文萃小学课程评价采取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的前两个阶段,主要采取量性评价,通过甄别、区分和鉴定,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改进提供了直观具体的客观依据。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弊端,很多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囿于一些评价点,自我改进没有明显提升。因此,后期课程评价改革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观察和行为记录、成长档案袋式的过程性评价,在质性评价中,又主要运用表现性评价手段,借助调研测验、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自我测评、演讲竞选等形式,不仅对认知层面的一些技能,还对情感、公民性、勇气等内在的一些积极品质,产生了个性化、全景式、现实性的评价功能。

(八) 资源建设,校内外资源建设的开拓创生

“如果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6]]所以,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把课程资源的建设纳入到课程规划中,以保障课程实施的广度、深度和水平。

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设施和人文资源,前者如图书馆、专用室场等,后者如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家庭、社区、社会中可用于教学的条件设施和自然资源,如博物馆、气象站、交警大队等。[[7]]这两种资源均包含由技能、经验、情感等因素组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由人力物力、场域设施、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条件性课程资源”。[[8]]

1.校内开发:建构开放的课堂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地,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合理规划好学校的课程资源,尤为重要。

(1)场所设施的建设

(2)人文资源的建设

积极品质体验周,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岗位,为学校服务一周的时间,食堂添菜、文明护学岗、升旗手、文心小广播,认知技能、情感潜能都得到了激发。六大节日,24个丰富多彩的体验小活动,或是操场飞扬,或是剧场绽彩,或是科学探究,或是买卖集市……都让幼小的心灵敞开了大大的窗户,收获了七彩的积极品质。

2.校外拓展:体验生活的学校

校外资源是非常有张力的资源,抓住校外资源的建设,就可以为学生校外体验活动提供平台,完成校本课程的体验实施。校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家庭、社区和社会三个方面。因为我校生源集中在群力社区和葑南路社区,而家庭活动也均与社区、社会和学校融合,所以,校外课程资源主要为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比如与两大社区联合行动,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征文比赛活动、环保创意秀活动、亲子互动活动等,还建立了位于群力社区内的“芡实博物馆”体验活动基地。除此之外,文萃小学还积极开发校外课程基地,至今已经基于体验课程建设,开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教育基地、中国儿童阅读优化基地、苏州市小作家基地、苏州市气象台教育基地、苏州市蔬菜研究所教育基地、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教育基地、芡实博物馆等11个课程基地资源。

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生,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有意义。资源开发,不能就基地而基地,就设施而设施,而是要将资源的教育意义挖掘出来,满足学生积极品质发展的需求。二是有空间。开发的校外资源,要能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符合体验课程合理的开展要求。

(三)阶段成果

具体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成果

(1)形成课程顶层设计

课题组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堂模式、校本课程教材。在研究后期,课题组还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开拓了课题研究的外延,进一步完善了“积极品质”“体验”等核心概念,建构了课程架构,设计了课程图谱,形成了包含“语文三hui课程”“数学五小课程”“英语ABC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生活艺术课程”“文心课程”等内容的“幸福365体验课程”的整体建构。

2.实践成果

(1)注重教学实践,形成研究氛围

成立“文心讲堂专家讲”、“文心讲堂我来讲”和“文心漫步好书推荐”的科研力量。定期邀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阶段性的专题讲座,组织校内骨干对本课题进行经验推广。借助校本研修,聚焦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享教学实践的智慧,探索体验教学的策略。每双周一次的课程实施教研组沙龙,每月一次的专题式课例研究,在研讨活动中,体验教学的基本特质得以碰撞。课题研究推动了校本研修模式的确立,形成了双周教研,单周组内公开教学,每月“6+1”专题式课例研究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体验课堂探究渠道。

(2)探索教学路径,形成教学模式

附:研究成果

1.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专辑”和专著学习。形成了16期“文心讲堂”讲座理论材料和学习随笔,10个理论专辑含相关学习心得。

2.课题组核心成员共发表、获奖共45篇论文,部分呈现如下:

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或获奖日期
杨春芳《培育学生积极品质,打造体验育人特色》发表于《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年第7期
杨春芳《“365”体验课程体系的建构与研究》发表于《当代教研论丛》2016年第3期
杨春芳《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自主体验式教学实验》发表于《生活教育》2016年第3期
杨春芳《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自主体验教学探索》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第35期
刘洁论文《体验式世遗教育 行知中积淀素养》发表于《生活教育》2017年第6期
施英《积极体验:让亲情教育“知行合一”》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16期
刘军《巧用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杂志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2015年6月
刘洁论文《校本课程活动研究文献综述》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刘洁论文《身体心感,让儿童作文教学活色生香》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心理论文评比一等奖
施英《文萃小学学生积极品质现状及其成因的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心理论文评比一等奖
施英《国内外中小学积极品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献研究报告》获区文献比赛一等奖2013年12月
王丽《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小学德育研究》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子课题七《七色花旅途》校本评价手册
课题组著作《花开有声》文汇出版社出版
课题组课题研究专题网站/365校本课程专题网站
课题组

3.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四年来(2017为半年)论文发表与获奖情况如下

年度发表论文获奖论文合计
“体验”“积极品质”“体验”“积极品质”

可见,论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课题研究已经深入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思想。

4.教师教学竞赛及公开课展示

运用体验式教育教学理念,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其中全国、省、市、区级公开课展示课174人次,教学比赛竞赛获奖454人次。

5.文萃娃儿们的体验作文发表可观

当然,受益最大是文萃娃儿,总数千人左右,发表2050篇次。

6.成果获得区域认可

课题组先后应中国教育学会、区教育局、区教发中心邀请的课程经验交流7次,从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展示了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和课程评价的实施经验。

五、研究反思与展望

四年的科研路,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校发展的一大课程名片“体验式教育”,确立奠基儿童终身发展和能力成长的“积极品质”,使“体验365,幸福每一天”的课程哲学深入教师心田。回顾研究,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有限,我们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每一位儿童成为体验课程的主动践行者

儿童是研究的协助者和信息传递者。当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开放的学校资源时,家长的力量也就日益凸显。幸福365校本课程中,有部分是给出体验建议在校外完成,或以小组形式或以亲子形式。大多数的孩子能够在家长或本小组同学的协作中,完成体验任务。但是也存在少数家庭不重视的情况。需要思考课程实施的效度和家庭教育的广度。

(二)关注时代需求的评价,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体验课程的评价创新者

课题组研制课程评价手册《七色花旅途》,最开始深受教师和孩子的喜爱。一本记录自己成长的手册,让孩子们视若珍宝。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教师反映手动的敲章的形式,不能在课堂上及时产生评价。于此同时,部分教师开始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信息化即时评价软件,并与七色花评价结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来确定是否给孩子七色花之章。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操作便捷性。

(三)不断完善的课程设置,推动与时俱进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1.针对学科关联性问题,初步尝试学科间的整合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少体验活动串联起两个甚至是多个学科,比如在语文观察作文教学中,就可以把科学知识引用进来,所以语文大市学科带头人王平老师研制学科联系,把科学实验搬到语文课堂,并邀请科学老师现身说法,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

2.针对体验事儿较分散问题,开展专题体验活动

和我预想的一样,鸡蛋果然碎了。“鸡蛋撞地球”撞开了同学们创新的大门,擦出了同学们智慧的火花。通过这次比赛,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创意无穷、激情无限,快乐无边。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发现学科之间有一些主题存在关联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体验事儿以其轻松愉悦、接近生活等特征,获得了家长们、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喜爱。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各个班级开展的进步不一致,实施的效果不同,许多有关联的体验事儿过于分散等。于是学校课题组根据专家和老师们的建议,尝试了专题式体验活动。比如拿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为例,3篇课文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记叙文,而与此主题相同的还有“品德与生活(社会)”里的“战争何时了”、“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里的“政治启蒙:与祖国同行、热爱人民军队”主题活动,同时还有学校校本课程中阳光心理节的一些体验事儿。于是,我们将一次国旗下讲话(启幕)、3篇课文的主题式学习、一次雏鹰假日小队参观、一篇作文、一次汇报(闭幕)进行整合,开展抗战专题式学习。再如“小脚丫的运河行”专题式体验活动,则通过实地考察、水质调查、数据分析、撰写报道、电脑绘图、写作文等体验内容,对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少先队活动、信息技术、美术和语文进行跨学科整合。

这样的两种实践,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的校本化的思考。我们发现在日益增多的课程内容的压力下,化繁为简的整合,鸡蛋撞地球作文600字,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有力途径。基于这样的思考,随着苏州工业园区推进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课题组进一步研制了“幸福‘365’体验课程”,并设计了课程图谱。

图2 文萃小学“幸福‘365’体验课程”模型

“3”为“学校、社区、社会”三大课程资源,“6”为六大积极品质育人目标,“5”为五大课程领域。“365”象征365天,形似年轮,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出发,陪伴人“时时”、“处处”成长,寓意文萃人在幸福的体验生活中,涵养品质、阳光成长。

该设置体现以下思考:

一是整体性。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统筹,以各教研组联合组成课程领域实施组,如“美术与音乐学科”联合成“艺术与生活课程领域”。

二是整合性。遵循课程实施的减法原则,对相同主题的学科在保障课时的情况下,将内容进行整合,拓展课时容量,加强知识的串联性,比如语文学科的“群文阅读研究”,数学与科技整合的“数科节”,德育、品德、心理、体排等整合的“阳光节”等。

三是自主性。把课题管理模式适时调整,放权给各教研组,真正做到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如“语文‘三hui’课程”,“数学五小课程”、“英语ABC课程”的开发、设置、评价等。

四是创新性。国家于2016年提出核心素养,积极品质的内涵与核心素养的DNA一致。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成长,为其一生幸福奠基。

在《思想品德》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撞地球”。看到这个题目,我顿时有了兴趣,想做一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拿一枚生鸡蛋,用材料包装起来,制作材料不限。然后从三楼抛下,使其不碎。

脚步不停,奋斗不息。在第一轮课程研究过后,我们期望以深入人心的课程哲学,加上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继续引领全校师生的发展。

[1]廖哲勋著.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美]拉尔夫·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靳玉乐,黄清著.课程研究方法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一回家,我赶紧动脑筋给鸡蛋减震。我先找来一个口大底小的塑料杯子,杯子的口和底都很圆,具有很好的平衡性。我挑选了一个壳比较厚的红皮鸡蛋,并找来一大张气泡膜,比着鸡蛋的大小把气泡膜剪成一条一条的带子。

[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杨明全.课程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1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13]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2).

[14]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 教育研究. 2009(01)

[15]夏雪梅.四十年来西方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研究的回顾与评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0(01).

[16]盖笑松.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13.2.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盖笑松.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13.2:9-12.

[[3]]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2:108.

[[4]]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5]][美]拉尔夫·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