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重阳节仅仅是“老人节”?其实它本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极为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汉以前。
翻开《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单写重阳节的节序诗就有266首,而写中秋节的不过168首,元日与除夕也分别只有120首左右,由此可见重阳节曾经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挖掘一下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重阳”。
1.秦汉:朕欲成仙,快乐齐天
重阳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那时的“重阳”指代“天”,并非节日。
屈原
远古时期,人们对山嶽十分敬仰,高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山上常常举行祭祀活动,用观测星星来判断季节时间。根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尧帝专设了火正一职,专门负责观测、祭祀一颗星星,叫做“大火星”,并管理百姓用火,这可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这颗“大火星”并非是指我们现代所说的火星,而是在当时夜空中的一颗发出红光的星星。每到季秋的九月,大火星就会销声匿迹,这让远古时期崇尚火的人们感到十分恐慌,因为它意味着寒冬即将来临。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中所提到的“九月内火”,说的就是大火星隐退的事情。每到此时,人们常常举办祭祀活动,因此有说法认为,重阳节的起源就来自于此。
大火星
秦汉时期,帝王沉迷寻求长生不死的神药,《太清诸草木方》中记叙说:“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可见那时的重阳对皇帝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日子——长生不老药得在这一天服用才有效。至于菊花、茯苓加上松柏脂到底会达成什么疗效,咱就不知道了,不过可以得知,重阳的菊花在那时妥妥的是制作“神药”的重要原材料。
菊《本草图谱》日本本草学家 岩崎常正
除了炼药,要想长生,还可以“寻仙问药”。人们一贯认为神仙住在天上,而高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通过登高寻找仙人、寻求不死神药,在秦汉时期已成风俗。如果说那时候皇帝过重阳的日常是吃药,那一边登高、一边寻找神仙的踪迹,就是普通人的日常。
重阳作为“节日”最早出现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这是一部古代的历史笔记小说集,大家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著名的历史故事皆记载于此书中:
菊花酒 菊花酒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书中的这段记载出自刘邦的老婆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口中。
可见汉代的农历九月九在宫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并已经有了为寻求长寿而佩茱(zhū)萸(yú)、吃“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
茱萸是一种今天依然随处可见的植物,你很可能见过,只是不知道它的名字。重阳登高之时,就是要把这小红果插在头上:
茱萸
“蓬饵”则从此时起便已经成了重阳节的固定食俗。“蓬”是一种黍米,“饵”指糕饼。“蓬饵”其实就是一种黍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插上彩旗,缀以枣、果,亦称为“花糕”。
根据记载,重阳节写作文二百字,一盏已酿足一年的菊花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菊《本草图谱》日本本草学家 岩崎常正
2.魏晋: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陶渊明
岁月往耒(lěi),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真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百草无有射地而生,重阳节的作文100字。惟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芳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谨奉一束,以助彭之术。
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记载了在农历九月九日送钟繇菊花以求长寿的事情。
曹丕认为“九”与“久”同音,这一日可以求长寿。阴历九月时,百花开始凋谢,只有菊花绽放,因此他觉得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关于重阳节优秀作文,所以送给钟繇,为祝寿之意。
重阳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老人的节日. 老人,不落的太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面所说的“佳节”,就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今天就让我陪着大家再话重阳节。
明 陈洪绶 《玩菊图》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曹丕的弟弟,大才子曹植对这一日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这是在说刘秀在灾荒年突然举兵的事情。又是天灾,又是战争,两百多字作文写景的重阳节,因而曹植认为“阳九”指的是灾厄。这与道家的说法类似,重阳节作文二年级200字,《灵宝天地运度经》中也指阳九为天厄。
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也记载,用茱萸插头上,可以御初寒,还能辟除恶气。
茱萸《本草图谱》日本本草学家 岩崎常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九月九日除了求长寿,还被当作不吉利的日子。这与汉代流行的“阴阳象数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阴阳象数”,可以粗浅地理解为以墨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相结合,用数字的奇偶变化来断吉凶。
在阴阳象数中,九是阳数中最大的,加上“物极必反”“阳贵阴贱”的思想,九就被认为是向灾厄转变的节点,成了象征灾厄的数字。
再加上九月九日之后,天气转凉,疾病增多。更加让古人认为此日大凶。
后来在《周易》的兴起下,这样的说法逐渐淡化,人们更倾向于用卦象与自然的结合来抽象地诠释吉凶。
重阳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老人的节日. 老人,不落的太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面所说的“佳节”,就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今天就让我陪着大家再话重阳节。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晋武帝-司马炎》局部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如今后世看来,九这个数字已然成为权力、最大化的象征,比如“九五至尊”“九九归一”“九州”“九霄”……早已不见了不吉的影子。
魏晋时期的重阳节已诞生了诸多美谈佳话,比如“白衣送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可称得上是一位菊花狂热爱好者。某年重阳日,正在赏菊的陶渊明苦于无酒相伴,烦闷至极。此时却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白衣人送酒而来。仔细一瞧,重阳节的小短文200字,原来是陶渊明的老朋友王弘。
明末清初 张风《渊明嗅菊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个王弘是南朝宋的开国功臣,因敬仰陶渊明的才学,时常去找他,却总是吃闭门羹。后来王弘偶然得知陶渊明性情好酒,于是每次都机智地带着酒前往,从此再也没被拒绝过了。
傅抱石 《渊明沽酒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另一个典故发生在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身上——“孟嘉落帽于龙山”。
话说又是东晋时的一个重阳节,将军桓温在龙山设宴。孟嘉这时正担任桓温的参军,开怀痛饮时,他的帽子被山风吹掉,却毫无察觉。在当时,衣冠不整对于信仰儒学的人来讲可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就是交战时为了整理帽子而被砍死。由此可见“帽子掉了”这一事件的严重性。
孟嘉画像
桓温想看孟嘉会是什么反应,于是令手下写文章嘲笑孟嘉。不想孟嘉读了文章后,当场作文回之。这篇回文被称赞为“其文甚美,四坐嗟叹”!自此之后,“孟嘉落帽”这个重阳典故便用来形容一个人出口成章、才思敏捷。
3.唐朝:重阳假期这么短,不够“嗨”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到了唐代,重阳节终于被正式定为“法定节假日”,和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一起,合称“三令节”,内外官司皆可休假。
成了法定节假日后,唐朝的重阳节比起魏晋可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很快便成为了唐朝诗人心目中的C位。
明 沈周《盆菊图》局部
在文章开头,我们已经列举数字,证实了唐代诗人们最爱的节日不是中秋不是元旦,而是重阳。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两大文豪——杜甫和白居易的PK战况。
杜甫一个人就写了18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扛起了重阳节诗词的生产力大旗,位列当时第一。而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老熟人白居易,以13首的成绩荣获第二。
白居易 杜甫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句其实是为重阳节而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
新丰酒旧美,况是菊花朝。
——(节选)《九日陪潤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张子容
从诗中可见,古人重阳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这些习俗,都被唐代百姓很好地延续了下来。那宫中的重阳又是什么样的呢?
明 陈洪绶《樵林酌酒图轴》局部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节选)《九月九日》李治(唐高宗)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我的重阳节_450字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重阳节200多字左右。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1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九”,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节选)李显(唐中宗)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这两首诗分别是唐高宗李治和唐中宗李显所作在重阳节所作,不约而同地描述了当日宴请官员的场景。
根据《旧唐书》记载,九月重阳节皇帝在宣和殿宴请大臣和皇亲国戚:
“九月庚子朔,……戊申。以重阳节曲宴郭钊兄弟、贵戚、主婿等于宣和殿。”
明 沈仕 《登高雅会图》局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说到重阳宴会,就不得不提到大家中学课本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序》。
根据《古今事文类聚前集》记载,王勃十三岁时随父乘船出游,有一天走进一个古祠,偶遇一位老叟。老叟问他:“你不是王勃吗?”王勃正惊异之时,老叟又对他说:“明天初九重阳,南昌都督举办宴会,请人写《滕王阁序》。你这么有才,干嘛不去参加啊?”
王勃听了说道:“这里到南昌七百多里,今天已经九月八日了,你咋还说这话?”
老叟说:“你要去,我助你一阵清风吧!”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就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一千多年前的今天,杜甫登高远眺吟出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勃上船后,得这阵清风相助,真的第二天就到了南昌,赶在九月初九的宴饮,留下《滕王阁序》这篇千古名作。
清 任颐 《九日登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重阳节作文200字:今天是重阳节,我跟妈妈她们去莲花山上玩,我们到了莲花山,爸爸说去拿报纸,便不见了踪影,我们只好自己去爬莲花山。我先在莲花山下的公园里热身运动,然后,我们去爬莲花山。
这个时候的登高习俗不再局限于登山,而是演变成任何高处都可以。重阳节也不再仅仅是避灾、求长寿,而是成了万民同乐的重要社交节庆,就像诗中所写: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
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下午一放学,奶奶辛苦了那么多年?”说完,我也安心了”奶奶平静地说着,今天是老人节,去到奶奶家。是啊。但是你们知道老人节是什么时候吗!”妈妈当时就狠狠地批评我。今天是重阳节,反而还帮奶奶做了很多事。
——(节选)武元衡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愿言黄花酒,永奉今日欢。
——(节选)权德舆
《奉和圣制九日言怀赐中书门下及百僚》
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
虽无丝与管,歌笑随情发。
——(节选)白居易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爱在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我和妈妈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我和妈妈商量要给爷爷奶奶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于是我们直奔菜市场。一到菜市场门口,就飘来一阵沁人心脾的糕香。
或许是重阳节过得太嗨皮,人人都意犹未尽。唐宋时期的人们,把重阳节的第二天农历九月十日称作“小重阳”,继续前一天的宴会,凑成了当时的“小长假”,接着寻欢作乐。
不过盛世之下,也有人对此表示不满。李白就曾在诗作《九月十日即事》中说,昨天才登高游乐,今天又饮酒作乐,遭了两次重阳的罪,菊花也太苦了吧!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清 恽寿平《菊花草虫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面所说的“佳节”,就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今天就让我陪着大家再话重阳节。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从此。
哥在第一天看到奶奶如此孤独,奶奶的儿女们都急着赚钱,原本就显得简陋的小屋就更加空虚,于是就在这里住下了,好让老人家别那么消极的度过自己的晚年。看着哥陪着老人家的情形,我懂了,尊老就是要体贴老人。记得。
4.宋朝:宋朝人吃货魂,吃货要做人上人
到了宋朝,文人雅士自然也少不得将这一重大节日记录在宋词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收录的重阳节词也有二百多首,其中黄庭坚以18首的作品数量名列第一,苏轼以11首名列第三。
故园、当此际,遥想弟兄罗列。携酒登高,把茱萸簪彻,优秀作文100字左右。
——秦观《碧芙蓉·九日》
素景将阑,黄花初笑。登高一望秋天杳。
——徐俯《踏莎行》
黄菊满东篱。与客携壶上翠微。
——黄庭坚《南乡子》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继续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传承了下来。但是风雅的宋人更注重美食,比起唐朝人豪爽的饮酒登高,优雅的“赏菊食糕”更符合宋人气质。于是登高的习俗被一部分宋人以赏菊食糕的方式替代。
重阳糕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要“都下赏菊”。在经济繁华的地区有大型菊花展,菊花的品类之繁多更是前所未有。“有数种:其黄白色蕊如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清 恽寿平 《瓯香馆写生冊 菊花》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宋代是中国菊花发展史的全盛时期,不但菊花的栽培技术水平很高,还发展出了嫁接造型技术。1104年刘蒙的《菊谱》是世界第一部菊花专著。
《梦粱录》则为菊花品种统计出了具体数字:“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白黄色蕊若莲房者,名曰‘万龄菊’……白而大心黄者名曰‘金盏银台菊’。”
直到如今,曾经的宋都汴京,今天的开封,仍有着“菊城”之称。1983年,菊花更是成为开封的市花。
清 钱维城 《画洋菊》 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藏
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再现了南宋重阳节的盛景:“重九,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
由此可见,到了南宋时期,人们对菊花的喜爱更是疯狂。宋人还发明了菊花糕,直到今天依然是时尚美味。
广式菊花糕
到了宋朝,专属于重阳的节令美食明显丰富了起来。翻开书中记录,简直令人垂涎欲滴:
“遇郊祀岁则罢宴。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
宋人多吃货,尤以精细的食物为风雅。有多精细呢?《梦粱录》中记载了重阳节“狮蛮栗糕”的做法,真真是色香味俱全:
“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如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重阳糕
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也有:“又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橙玉榴小颗,名目‘春兰秋菊’。”这样一例甜品,可真是雅致极了。
重阳之时,还有一物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
毛滂《生查子·登高词》说了:“鲈蟹正肥时,烟雨新凉日。露蕊郁金黄,云液蒲萄碧。”
王之道《凤箫吟·和彦时兄重九》也说:“蟹螯粗似臂,金英碎、虎珀香浓。”
赵以夫的《尾犯·重九和刘随如》也不甘示弱:“黄花长好在,一俯仰、节物惊换。紫蟹青橙,觅东篱幽伴。”
就问你馋了吗?
清 任颐《菠萝菊蟹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5.明清:登临此处,朕只想作诗...
明代重阳节被《燕京岁时记》记录了下来。每到这天,京城人士就带着吃喝,出门登高。南边主要去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边则去蓟门烟树、清净化城,要是还想去远一些,就会去今天的西山八大处,那时称为“八刹”。去到之后,人们便围坐在一起,赋诗饮酒,烤肉分糕。
皇帝主要在这天去宫外的万岁山、兔儿山或旋磨台登高,而嫔妃们则在后宫吃花糕。《酌中志》中记载万岁山:“山上树木葱郁,神庙时鹤鹿成群,而呦呦之鸣与在阴之和,互相响答,闻于霄汉矣。山之上,土成磴道,每重阳日,圣驾至山顶坐,眺望颇远。”
崇祯皇帝在国家危亡之际,仍坚持在重阳节登上旋磨台眺望,并写道:“重阳旋磨台,共进菊花怀。歌曲征亡国,愁眉锁不开。”
清 孙温 《红楼梦·林潇湘魁躲菊花诗》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不过,明清文学作品中记载重阳的并不多,可见重阳作为一个节日,在明清时已开始衰落,不算是非常重要的节庆了。
但由于园艺在此时发展迅速,重阳节的标志——菊花在明清时期特别独领风骚。当时有一部《群芳谱》,里面记载此时的菊花品种已达到270个之多,可见菊花的培育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 邹一桂《画菊花》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无论是秦汉的寻仙问药、魏晋的避灾求寿,还是唐宋的酒宴美食、明清的郊游踏秋,每个朝代都给重阳披上了不同的外衣。到了如今,重阳几乎只剩下一个标签——“老年节”,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人也越来越少。
殊不知,“重阳”有着太长太长的岁月,太多太多的故事。无论登高、赏菊,还是食糕,这一天的习俗历经千年,应该继续被我们传承下去,以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