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一个火了一千多年的
旅游胜地
一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至今仍让每年上亿人次的游客
纷至沓来
▼
只是
在旅游节奏
异常快速的今天
人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可能未必能真正触及桂林山水的内涵
事实上
“山水”一词
在中国人心中意义深刻
它不仅指代
自然景观
▼
也代表了一种
生活方式
▼
还代表了一派
艺术追求
▼
而桂林的伟大之处
便在于将三者完美相融
用一盆山水
造就千载人间
一盆山水
桂林山水
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
典型代表
与许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流水沿裂缝、漏斗下泻
致使地表干旱缺水不同的是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呈现出一派山、水交融之景
▼
究其缘由是在于
这里的碳酸盐岩并没有铺满大地
而是被一系列非可溶性岩石
组成的群山所环绕
可以说桂林的山水是
“一盆山水”
▼
就整体地貌而言
桂林位于云贵高原向两广丘陵过渡的地带
雪峰山、南岭、大瑶山
从不同方向绵延至此
形成了“一盆山水”的
盆周山地
▼
其中
南岭西端主脉
越城岭、海洋山及都庞岭
分别矗立于桂林的北部、东部
它们都拥有坚硬的
花岗岩内核
海拔达2141m的
越城岭最高峰
猫儿山
便是一处花岗岩山峰
▼
更北侧
跨越广西、湖南两省的
八角寨风景区
则是中国丹霞地貌景观代表之一
▼
雪峰山南支
八十里大南山、天平山
及大瑶山北支驾桥岭
主要由变质岩、页岩、砂岩组成
它们自西北向南延伸
便成为了桂林盆地与柳州盆地的分界
这些非可溶性岩层山地环绕四周
使流水皆向盆中汇聚
塑造这“一盆山水”的
盆中水系
由此诞生
▼
当大气降水
和地表、地下河流
与盆中巨厚的碳酸盐岩一相遇
便化作万千利刃
开启了桂林山水的塑造之旅
▼
其中
潜经村-兴坪段的漓江沿岸
海洋山西麓、驾桥岭东麓等地
地势较高
地下水位埋藏较深
塑造碳酸盐岩的外力
便以大气降水引起的垂向切割为主
地表、地下河流影响较小
残余山体一般较为高大且基座相连
是为喀斯特峰丛
▼
在地势低平区
如临桂区南北、桂林市区东北部
桂林-阳朔公路途经区域等
地下水位与地表接近
碳酸盐岩
除了受降水的垂直切割外
还会受到地表、地下河流的横向侵蚀
残余山体不断平行后退且彼此分离
则形成喀斯特峰林平原
▼
当喀斯特峰林
进一步遭受剥蚀,彼此远离散布
则形成喀斯特孤峰
桂林市区一带的
独秀峰、伏波山均为典型代表
▼
放眼整个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像桂林这样因盆地汇水
而使地下水位与地表接近之地
都并不多见
所以
桂林也就成了
喀斯特峰林平原
最典型的分布地
▼
与此同时
在流水的长期溶蚀下
山体内部还被大量掏空
而形成诸多洞穴
它们
或紧邻地面
形成脚洞
(叠彩山脚洞,象鼻山作文400字,摄影@杨敏芝)
▼
或被流水洞穿
广西桂林,有座象鼻山,就是天下奇山的典范。父亲曾经带我到广西桂林漓江边上的象鼻山游览,它远看酷似一只神奇的大象站在漓江江边,山的基色是灰色的,象鼻山山背上又长满了绿色的树草,灰绿相间,煞是好看。
形成穿洞
桂林城徽原型
象鼻山
便是其中之一
(象鼻山,摄影@黄一骏)
▼
或置于山体内部
并生成大量造型各异的
石钟乳、石笋
▼
据统计
在桂林市区周围
山体洞穴长度占有量高达
421-22539m/k㎡
这便有了桂林“无山不洞”之说
▼
至此
一“盆”喀斯特地貌异常丰富
地表水却又十分充沛的
桂林山水
便诞生了
▼
但故事不止于此
事实上
桂林这“一盆山水”并不完全封闭
而是有一条走廊贯穿其间
这才使桂林
很早便成为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
一条走廊
首先
这条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快乐的暑假——游桂林山水 快乐的暑假——游桂林山水 在暑假里孩子们都要去旅游,我也不例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桂林游玩. 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了桂林.我们先游玩了象鼻山.象鼻山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汲水。
便是漓江
▼
它自北向南流经整个桂林盆地
又最终汇入珠江
便成为了桂林勾连
云贵高原及沿海地区的天然水道
▼
4-3万年前
一批先民便沿着珠江水系
迁徙至此
那些距河较近的脚洞
既可遮风挡雨
又便于取水
就成为了早期古人类的定居之所
▼
12000-7000年前
桂林甑[zèng]皮岩人
不仅解锁了农业种植技能
制陶工艺也十分精湛
他们用绳索、石片、木片等
在尚未干透的陶坯上拍打出
绳纹、水波纹、几何纹、回纹、井纹
人字绳纹、稻穗纹等纹饰
既防滑又美观
▼
其次
造物主似乎格外偏爱桂林
在漓江打开了通向南方的大门的同时
还留着一道朝向北方的窗
在桂林的东北部
越城岭与都庞岭-海洋山之间
并没有紧促相接
而是形成了一道东北-西南向开口
与漓江背道而驰的湘江
正经此遥遥北去
▼
两者之间的分水岭
也并非高山险阻
而是一片喀斯特峰林谷地
所以
这里很早便是古人往来
湖南及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
即湘桂走廊
▼
商周时期
流行于中原文化圈的青铜礼器
便经此传播至桂林地区
它们造型精美、纹饰繁复
▼
春秋时期的
蛇蛙纹铜尊
以浮雕的形式在铜尊的肩部与腹部
装饰了4组蛇、蛙纹
图为桂林先民将中原地区器物形制
与当地图腾崇拜相结合的
代表作品
▼
最后
这条走廊
还随着秦代统一岭南而升级
公元前219年
为解决秦南平百越的物资运输问题
一项充满想象力的水利工程
在掌管军需供应的监御史禄的指挥下
启动了
这便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
灵渠
▼
公元前214年
灵渠开凿成功
秦军以此为粮道
迅速统一了岭南地区
▼
至此
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被顺利串联
加之唐时期开凿的
连通漓江与柳江的相思埭[dài]
加强了桂林与广西中西部的联系
湘桂走廊也就升级为
“南通海域,北达中原,西扼蛮荒”的
黄金水道
▼
此后
统治官吏、逐利商人
万千移民、文人骚客
纷纷经此进入桂林
桂林
这一盆山水、一条走廊
就在他们的共同营造下
变成了
一方山水人间、一条诗画走廊
山水人间
诗画走廊
①
官吏
自秦汉开始
历代王朝统治者
为了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多派遣官吏在此
建立城池
▼
驻扎军队
▼
为了发展教育
又建立起规模宏大的
书院、文庙、贡院
▼
同时
他们还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建设
不仅多次修缮、改进灵渠及相思埭
以便利通航、灌溉
▼
还在桂林城区开凿人工水系
将漓江、阳江、西湖、榕湖、杉湖等
江、湖水系相连通
使桂林形成山水抱城之景观
▼
②
商人
商人们
看中桂林的交通运输条件
纷纷带着货物
往来穿行其间
▼
“南北行旅,皆集于此”
除桂林外
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象鼻山,它是桂林的标志。象鼻山是一座大象形状的山,在前部有一个洞,很像一头大象在喝水,传说这还是一头神象呢!第二站是伏波山,在公园里有一口千人锅,可以给上千人做饭;还有一棵大平安榕。
全州、兴安、阳朔、兴坪等
沿江城镇也迅速崛起
▼
各式旅馆、商业会馆
遍布大小城镇
▼
除转运货物外
也让桂林本地出产的
水稻、大豆、荞麦、马蹄、芋头
黄柑、茶叶、桂花等经济作物
豆腐乳、辣椒酱、三花酒等特产
▼
陶器、瓷器、铜器、银器、瓦当
桂布、梳篦、毛笔、草席、面具
羽扇、雨伞、腰鼓等手工艺品
远销各地
▼
③
移民
与此同时
无论是奉命迁徙
还是避祸而来的万千移民
都给桂林带来了
更多的人口资源和更为先进的生产力
他们
依山傍水而居
将农田从峰林平原
▼
拓展到四周山地
并在龙胜龙脊一带
开辟出美丽动人的梯田
▼
村庄、农田
与山水完美相融
以致无处不是归园田居
▼
我们先游玩了象鼻山。象鼻山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汲水,在象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 第二天,我们乘船游览了漓江。漓江的水无比清澈,漓江的山千姿百态:有的像孙悟空过五指山,有的像九马画山。
他们
插秧、采茶
种柑、植桂
无一不是景致
▼
他们唱山歌、唱渔鼓
演桂剧、演彩剧、演文场
划龙舟、舞草龙
让欢娱之情
传遍各地
▼
他们制作的各色美食
如桂林米粉、荔浦芋扣肉、恭城油茶、尼姑素面
白果炖老鸭、酸炒干鱼仔、醋血鸭、田螺酿
桂花汤圆、莲子桂花羹、马蹄糕等
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
④
文人
而历代旅居桂林的
文人骚客
则热衷于推动桂林山水文学、艺术
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左降至此的官吏
还是流徙岭南的文人
亦或是慕名而来的民间雅士
无论他们初来乍到之时是失落还是兴奋
只要他们见到这一方山水
就无不为之所动容
▼
于是
纷纷写诗作文
咏叹桂林山水之美
▼
“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
以至于
没有去过桂林的韩愈
关于象鼻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过去天上有一只神象,它经过桂林时生了病走不动了,善良的桂林人对它悉心照顾。神象感恩,就留下来帮桂林人耕田种地。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非常震怒,就派二郎神要杀了神象。两人打了十天十夜。
都能生动总结桂林山水的精髓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除了咏叹
他们还将赞美之词
题刻在桂林的诸多岩壁洞穴之上
形成新的摩崖石刻景观
▼
当桂林声名鹊起之后
他们又致力将桂林与别处相比较
并抛出诸多“桂冠”
柳宗元称
▼
“(桂林)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
范成大称
▼
“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
王正功写出
“桂林山水甲天下”后
其言更是广为流传
▼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许多小鸟都居住在象鼻山上,小松鼠在树上东跳西窜,十分有趣。秋天,象鼻山上的树上长满了果子,地上的菊花和野花为象鼻山增添了许多光彩。冬天,象鼻山上积满了又松又软的白雪,从远处望去。
徐霞客
就曾在此流连40多个日日夜夜
所著游记更在其代表作
《徐霞客游记》中
占有大量篇幅
20世纪以来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一批著名画家的到来
则将桂林山水的神韵
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展现给更多人
▼
“我平生喜画桂林一带风景
奇峰高耸,平滩捕鱼,或画些山居图等
象鼻山地处漓江边。从远处看,就象一只活生生的大象在河边饮水。只见它把长长的鼻子伸进清澈见底的漓江水里,贪婪地喝着,好像在说:“好甜好淳的水啊!”象鼻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就像给它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
也都是在漓江边所见到的”
只是
不同画家笔下的作品
格调、色彩、意境和风格都不尽相同
大家请看,这个景点就是“象山水月”,它由象山和水月洞合成。这个象山又叫象鼻山,因为它酷似一只正在江边饮水的巨象。象鼻山那深入水中的长鼻,与其山体现成了圆圆的洞穴,名“水月洞”。洞面十分光滑。这是骆驼山。
它们是徐悲鸿笔下的“雨桂林”
是李可染笔下的“黑桂林”
是颜地笔下的“秀桂林”
是白雪石笔下的“白桂林”
是宗其香笔下的“夜桂林”
是吴冠中笔下的“美桂林”
是叶侣梅笔下的“真桂林“
▼
而在各地高楼
竞相拔地而起的今天
桂林则表现得十分克制
将城市按风景园林的标准进行建设
要求城区建筑小巧通透
不遮挡自然景观
正因如此
桂林才成为了
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相融
“山、水、城、文”融为一体的
世界级旅游城市
▼
本文创作团队
山写景作文600字 篇1 一座座绿油油的、长满了竹林的山在眼前滑过,我大惊:“妈妈,快停车!”山是那样绿,竹林是那样的美。 大片大片的竹林摇起干枯了黄叶,再往里走,竹林似乎更美了,参差不齐的竹笋像刚在雨后,冒出来似的。
撰文 | 风子
图片 | 潘晨霞
地图 | 郑艺
设计 | 罗梓涵
审校 | 所长 烧烧 丁昊 陈志浩
特别鸣谢
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
[1]钟文典. 桂林通史[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学稳著. 桂林岩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象鼻山作文300字,1988.03.
[3]谢璞骅著. 桂林美术史话[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4.
[4]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编.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描写桂林象鼻山作文,2018.02.
[5]刘建新. 灵渠弯道代闸技术应用略述[J]. 水利发展研究,2020,20(01):72-75.
[6]李云鹏. 灵渠水利工程体系及其历史文化特征[J]. 中国防汛抗旱,2018,28(07):63-68.
[7]张美良,朱晓燕,覃军干,吴夏,美丽的桂林象鼻山作文400字,曹建华. 桂林甑皮岩洞穴的形成、演化及古人类文化遗址堆积浅议[J]. 地球与环境,桂林象鼻山景区介绍作文,2011,象鼻山作文免费,39(03):305-312.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工程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设计师、插画师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