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现自己为题的作文,发现自己的精彩作文

  • 自己
  • 2022-11-13

由于分工日趋精细,大多数职业都具有反复、单向的特性。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只做超市上架或填表的工作,实在很难对自己产生正面评价。因此,你必须将整个工作架构视为一体,了解个人行动对整体的影响力,那么,即使是琐碎的工作,也能拥有不凡的表现,让世界更加美好。

每个人都能举出一大串例子,说明自己接触过的工作人员如何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能伸手协助他人。例如,某加油站员工含笑为客人修理雨刷,却不肯为这举手之劳收取分文;某房屋中介商在房子售出多年后,仍乐意提供服务;某空服员在同事全部离开机场后,仍愿意留下来替乘客寻找遗失的皮夹……

诸如此类的例子中,由于工作人员愿意投注额外的精力,其工作表现的价值因而得以提高,他本身也能自其中获得更大的意义。然而,工作衍生的意义并不会凭空而降,正如上述例子所示,你必须付出超出工作所需的思考及关注。不过,这种做法得动用一项人类珍贵的资源,即我一再提及的“专注力”。

平常小事,重大发现

要想将缺乏挑战与变化的工作加以转变,符合人们求新求变及成就感的期望,还有一种类似的做法,但仍需要动用额外的精力,否则无法达成所愿。此法很简单,就是仔细注意工作的每一步骤,然后自问:这个步骤是必要的吗?谁需要它?如果真的不可省略,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还有哪些做法可使这工作更受重视?

通常,人们的工作态度是花很多心思去寻找捷径,以及设法减少工作量。但这种策略相当短视,假如能将等量的注意力花在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上,人们想必能享受到更多的工作乐趣,甚至可能更加成功。

有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就是这么得来的,这些科学家因为不敢对例行工作掉以轻心,以致留意到其中有不寻常的新现象,进而才获得重大发现。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因注意到有些底片在黑暗中也会曝光,进而发现了辐射线。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留意到细菌在不洁、挥发的培养皿中生长欠佳,进而发现了青霉素。美国医学专家雅洛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吸收胰岛素的速度比一般病人慢,与大家原先所想的正好相反,因而发现了放射免疫测定法。

在这些例子中(其他的科学发现也大同小异),原本平凡无奇的事都因当事者的留心而得以扭转,进而获得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假如阿基米德坐入澡盆后只想到:“真糟糕,我把地板弄湿了,不知太太要怎么说我!”那么,人类可能还要再花数百年才能了解阿基米德原理。正如雅洛描述自己的经验时所说:“一旦有现象出现,你就知道事情发生了。”这听来简单,但因一般人多半不够专心,就算真有事发生,也会视而不见。

既然些微的改变足以带来重大发现,小小的调整必能让我们厌恶的例行工作转变成每日早晨引颈期待的专业化表现。

首先,我们得集中注意力,以便彻底了解发生之事及肇因。其次,不可消极认定眼前的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唯一途径,而要考虑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试验,直到找出更好的方法。某些员工之所以能获升迁,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职位,通常就是因为遵循上述步骤行事。即使你不曾获得旁人的注意,若能采取此法,依旧可在工作上获得满意的成果。

我所见过最显著的例子,是一家影视器材组装工厂的员工。厂内装配员大都觉得工作无趣,十分瞧不起这份工作。但后来我碰到李科,发觉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打心眼儿里认为,这项差事很艰难,必须具备高超的技巧才做得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虽然他也和别人一样,必须做这些无聊的工作,但他训练自己像大师般气定神闲、巧妙伶俐。每天大约有400台摄影机传送至李科面前,他有43秒的时间检验音响系统是否符合规格。多年来,在试验各种工具及移动模式之后,他已能将检验每台机器的时间缩短至28秒。他就像打破奥运纪录的选手,深以自己的成就为荣。

李科虽未因这项纪录荣获奖牌,缩短组装时间也没有提高产量(因为整个装配线还是维持旧有的速度),但他仍为自己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技巧而兴高采烈。他说:“这比任何事情都还要好,比看电视好太多了。”由于目前的工作已达到他的能力极限,李科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进修学位,希望在电机方面另开崭新大道。

若说缓解工作压力也必须利用这种方法,一点儿也不足为奇。压力是心流的障碍,在一般用法中,“压力”一词既可指我们感受到的张力,也可指外在成因。正由于这种模棱两可,人们就会错误地假设:压力必导致精神不适。

我要再次申明,这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外在压力不见得会导致负面感受。当然,力不从心会令人备感焦虑,而且会不计一切避免焦虑,但人们对挑战或能力的认知相当主观,随时会改变。

设定工作优先次序

工作压力与日常生活的压力一样多,例如意外灾害、高度期望、各种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如何才能防止压力的产生呢?首先,将脑中各种待办事项依序排列。肩负越多责任的人,越该理清哪些事关系重大、哪些事无关紧要。成功人士通常会将待做之事列表或排出轻重缓急,对于何事可委托代办、何事可不予理会、何事应亲自出马以及先后顺序应该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如同仪式,使当事者从中获得信心,确定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花旗银行前总裁约翰·里德每天早上都得花时间安排事情的顺序,他说:“我是列表大师,不管何时,我都有20张表列明待办之事。如果我有5分钟空闲,我就坐下来列表,写出应该考虑的事。”

的自由,一回亲友送别,我发现从此多了一份牵挂,一轮朝阳初升,那片辉煌居然洒满我的心头,也可能,一场误会摩擦,我还发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荔枝,成熟行走在这迷惘而美丽的青春路上,我们是否步履匆匆,从来不及发现别样的自己我。

我们不见得要像他这么有条不紊,有些人信得过自己的记忆力及经验,就可以多凭一点儿直觉行事。重点是发展出一套个人策略,取得某种形式的秩序。一旦设定好先后顺序,有些人会先挑简易的项目着手,将棘手的事留待最后才解决;有些人则反过来先处理难题,让其余简单的项目水到渠成。以上两种策略都行得通,视个人的性格而定,重要的是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将纷乱的思绪整理妥当,压力便已减轻大半。接着,得让你的能力与挑战相当。当你觉得某些任务力不从心时,不妨想想:这项任务可能转由别人接手吗?你有办法及时学会这些技巧吗?你找得到援手吗?是否能将任务转化或拆解成几个部分?通常,由上述问题的答案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法,将原本的压力情境转化为心流体验。但你若只是消极地面对外在压力,像一只被车灯吓得动弹不了的兔子,上述情况便不可能发生。

你必须费心排定工作顺序,分析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条件和解决的策略。唯有学会掌握自我,才能化解外在压力。人人都具备顺应外来压力所需的精神力量,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有效运用这种力量。

创意让平凡生活闪光

创意丰富的人可让工作符合自己的条件。这种人大多不遵循眼前的事业途径,而是创造自己的工作,例如艺术家创造自己的绘画风格,作曲家创造自己的音乐形式。点子多的科学家不仅发展新的科学领域,还让后继者得以继续在这个领域耕耘:伦琴之前并无放射线专家;雅洛及其同事开创原子医学之前,该领域也不存在;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创立汽车生产线之前,也没有汽车流水线工人。

显而易见,很少有人能开发全新的工作路线,大多数人都是遵循既有的传统职业。但是,就算是一成不变的工作,若能具备创意洋溢者的行事态度,发现自己的精彩作文,也能受益良多,发现自己作文六百字怎么写。

在斯德哥尔摩的科罗林斯卡中心(Karolinska Institute),肿瘤生物学家乔治·克莱因清楚地描述出他们这种人的工作态度。克莱因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有两件事令他十分痛恨:一是在机场候机,而他因国际会议频繁,不得不经常如此;二是撰写向政府有关单位申请资助的计划书。这两件无聊的差事常损耗他的精力,令他的工作绩效大打折扣,但又不能不做。后来,克莱因灵机一动,心想:这两件事情若能合并在一起做,会怎么样呢?如果能一边候机、一边撰写计划书,想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了实施这项计划,他买了质量最佳的口袋型录音机,开始在候机或缓慢通关时口述提案。尽管这么做实质上并未改变克莱因的工作,但由于他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工作就变成一种游戏。如今,对克莱因而言,趁候机时间尽量多录一些计划书,反而成了挑战,他不但不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还感到精神振奋。

在每班飞机上,都能看到许多人利用笔记本电脑工作、计算数字,或是阅读科技性文章并标示重点。难道他们也像克莱因一样,因工作与旅行得以兼顾而精神大振?这得看他们是将此事当成不得不尽的义务,还是省时增效的策略。如果是前者,在飞机上工作可能只会带来压力,无法产生心流。一旦自觉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时,你还不如改为欣赏脚下的云朵、读读杂志,或是和其他旅客聊聊天。

享受家庭互动的心流

工作之外,另一个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就是你现有的人际关系。一般而言,工作与人际关系会相互冲突——如果一个人热爱工作,就可能忽略家庭及朋友,反之亦然。发明家拉比诺表示,他的妻子经常觉得遭到冷落,他的这段话也可以反映所有全心投入工作者的心声:

我非常投入目前从事的工作。我太忘我了,完全只想到自己。我听不到别人所说的话……眼中看不见任何一个人,而且我会刻意脱离人群。如果我不是发明家,从事的是规律性的工作,我就会多花一点儿时间在家里,对家人多付出一些关怀。由此可知,厌恶自己工作的人,或许会比较爱家。

这段话相当实在,理由很简单: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忽略其中任何一项,也不容易快乐。许多献身工作的人都深谙其中之道,因此会想办法补救,例如,找一个懂得体谅的伴侣,或是仔细分配自己的精力。关于这一点,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就说得十分明白:“我认为自己相当幸运,因为我太太觉得,生活上的责任与快乐都来自家庭,即她的丈夫与子女。她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她会打理好所有问题,好让我全心投入工作。”然而很少人(尤其是男人)会认为,自己像鲍林那么幸运。

若更实际一点儿,不妨设法平衡工作及家庭带给我们的回馈。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家庭是他们一生中最在意的事,但实际行为能符合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尤其是男性。不错,已婚男性大多认为,他自己将生命奉献给家庭,发现自己作文结尾,由物质的观点来看,这点并没有错,但要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并非只要冰箱有食物、车库有两部车就可以了。

新的家庭形式相当脆弱,除非它能对成员提供内在助益,否则难以维持。若家庭互动可以带来心流,在自利原则下,成员便可继续彼此的关系。然而,大多数人都视家庭为理所当然,不懂得将原本基于外在责任规范而凝聚的关系,转变为因家庭乐趣而凝聚的崭新关系。夫妻下班后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通常期望家人之间的相处是轻松、不费力、增进活力的。不过,要从家庭关系中获得心流体验,一如其他复杂的活动,同样需要许多技巧。

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对自己54年的婚姻为何如此幸福,有如下的解释:

在我们的婚姻中,莎士比亚扮演着极不寻常的角色,他是我们开玩笑、引用、参照的来源。这点十分深奥难解。我觉得自己出奇幸运,因为我们相聚的时光快乐无比,永远是一场惊奇之旅,而且迄今尚未抵达终点。我们的话仍未说完。谈话对婚姻的重要性,犹胜于床笫之事。

对戴维斯夫妇而言,共享心流之乐的技巧来自两个人对文学的喜爱及知识。但我们大可以将莎士比亚转换成其他事物,例如,某对夫妻60多岁才因一起尝试马拉松运动而得以恢复感情,也有人借由旅游、园艺或繁育纯种狗,而重拾甜蜜关系。若夫妻能相互关心或热衷于相同的活动,家庭便会因心流而更加巩固。

养儿育女理应是人生中最具回馈性的体验。但你若不能秉持像对体育运动或投入艺术时的那份关注之心,情况可能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在研究母亲的心流现象时,玛丽亚·阿利森及玛格丽特·邓肯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费尽心力养育儿女,的确能为母亲带来乐趣。以下是一位母亲的心流体验:

当我和女儿一起做事时,当她发现新事物时,当她自创饼干样式、完成一项引以为傲的艺术作品时,都是我的心流时刻。她很喜欢读书,我们会一起读,由她先读给我听,发现自己的精彩作文750字,我再读给她听。此时的我常常进入忘我境界,忘了周遭的一切,完全沉浸在眼前的事物中……

要想体验如此单纯的养育之乐,你必须花心思了解孩子有哪些引以为傲的事、对哪些事有兴趣,还得多花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唯有亲子间的目标互不抵触,并将精力投注在共同的目标上,相处才有乐趣可言。

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 自初中以来,跑步一直是我的弱项。尽管在假期里会抽空去跑跑步,锻炼锻炼,可通常都是坚持不到一周。无奈,我只好以“长高了会变瘦”为借口自我安慰。可现在初三了,我人是长高了。

展开愉悦的对话

妈妈洗衣的情景,犹如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不断地“播放”着。终于有一天,我拿着自己的脏手帕,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去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手帕洗干净了,我吁了一口气。这时,我发现早已倚在门边的妈妈的脸上。

世上大部分的文化为了便于社交性互动,大多有一套特定的模式。在以亲属关系为主的社会中,与妯娌说笑或许不足为怪,但却不可与婆婆或岳母说笑。类似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里,繁复的寒暄与惯有的客套式谈话,能让人们不必费时伤神去思考谈话的内容及方式。美国人已发展出一种轻松自在的谈话形式,正符合该社会的多变和民主特质。然而,美国社会表面的热忱却和某些非洲部落一样,近于公式化。

若想从与人交谈中获益,你就必须学习知性或感性的新事物,而且也需要交谈双方都专心于这项互动,将平常不愿付出的精力投注其上。一旦上述要件都能付诸实践,你会发现,一次进入心流状态的交谈,无疑是生活的高潮。

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秘诀相当简单。首先是找出对方的目标:他当时对什么有兴趣?他参与了哪些事务?他有哪些成就?或者他正努力要完成什么成就?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项值得成为话题,下一步便是: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

愉悦的对话好比一场即兴的爵士乐演奏会:先由传统的演奏方式开场,然后再自然地加入变奏。如此一来,便可创作出崭新的曲子。

假若工作与人际关系都可带来心流,日常生活的品质必定大为提升,但其中并无花招,也无捷径。要想发掘人生的每一项机会、开发每一项潜能、享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你必须下定决心。唯有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方能达到这一境界。下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七章自得其乐的性格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

充满多种心流活动的人生,远比借着被动式娱乐打发时间的人生更有价值。正如某位女士在描述事业对她的意义时说:

它让你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深深享受其中的乐趣,你根本不想再做别的事情。如果有人无法得到类似的体验,我不知道他们要怎么活下去……

或者,如美国历史学家伍德沃德在探索美国南部生活动力的著作中所言:

曾经有一个同龄人和我聊天,我真得被他深深地震撼了,并且使我更加坚信:生活因自己而精彩.他说他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他都快无法上学了,但是他的成绩优异,为人也很友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一位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发现了。

我对这个题目兴趣浓厚,并能从中获得满足。人必须要有一种动机或意识,去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若不如此,生活必定十分茫然无味。我个人绝不会想过这种生活。对我而言,彻底地休闲娱乐、没有半点儿重要事情可做,不啻是一种绝境。

我们若能以这种热忱及投入感来面对人生,便可以说具备了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

“autotelic”(自得其乐)是由“auto”(自我)及“telos”(目标)两个希腊字根组成的。所谓“自得其乐的活动”,即指该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例如,下棋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乐趣,那么棋赛便是一种自得其乐的体验;假若是为了赢得金钱,或是为了争得棋界的排名,下棋的动机就变成了“外求目标”。将这种观念应用到人格上,“自得其乐”便是指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并非为了日后达成某种外在目标而从事该活动。

当然,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自得其乐性格,因为我们都必须被迫做一些出于责任感或必要的事,但这其中还有程度的不同:有人几乎从不觉得所做之事有值得做的价值;有人却觉得所做之事都十分重要;有人则介于两者之间。所谓“自得其乐的性格”,指的就是第二种人。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由于这种人不论在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互动、饮食甚至是独处时,都能感受到心流,因此不太会依赖外在的报酬行事,过着沉闷枯燥、了无意义的公式化生活。他们不受外来事物的威逼利诱,显得较自动自发、独立自主,因为全心投入生活,他们对身旁诸事也多多参与。

但是,如何判断某人是否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呢?最佳的方法是,在各种情况下对此人进行长期观察。心理学家所用的简短测试十分不当,因为心流是相当主观的体验,受试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假。长时间的访谈或问卷固然有点儿用处,但我还是喜欢采用比较间接的方法。

根据理论,当你认为某一情境的挑战度很高、个人能力也很强时,理应产生心流。因此,要想测出某人是否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不妨以ESM进行一周的追踪调查,计算他们报告中高挑战、高能力情况的频率。我们发现,有人高于70%,有人低于10%,由此可以假定,前者较后者更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

利用此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人的区别。例如,我们曾针对200名非常聪颖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其中有50人表示,一周内的高挑战、高能力情况出现频率在75%以上(称作自得其乐性格组);有50人在15%以下(称作非自得其乐性格组)。然后,我们提出问题:两组青少年利用时间的方式有差别吗?

清醇的笑脸是出生的太阳,暖暖的,透明的。 而如今,自己也到了曾经羡慕的年纪,却发现自己无法承担这么重。我也和其他青春的人一样,准备受洗成人礼。预备尝试各种人生滋味。于是,

最显著的差别可通过图7.1及图7.2的对照看出。前组的青少年平均有11%的清醒时刻是用于读书,比后组青少年高出5%。由于每一个百分点相当于一小时,我们也可以说,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每周会花11个小时看书,而另一组只花6小时。

图7.1 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在各项活动中所耗费时间的比例

另几项差异如下:在嗜好方面,前组所花时间几乎为后组的两倍(6%∶3.5%);在运动方面是2.5%∶1%。唯一相反的是看电视,非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几乎为前组青少年的两倍(15.2%∶8.5%)。

图7.2 非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在各项活动中所耗费时间的比例

针对美国202位自得其乐性格,以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所做的代表性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显著结果。由此可见,自得其乐性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时间的运用。被动式娱乐及休闲没有机会运用到技能,唯有动脑、用心地工作或从事主动式休闲,你才能从中体验到心流。

但是,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的生活品质,难道就优于其他同龄人吗?由于在我们的定义中,自得其乐性格通常都表现在高挑战度的情境中,因此,这些青少年所从事的高挑战度活动也只能说是我们的定义而已。真正的问题是:人们若经常处于心流状态,是否真的有助于提升主观感受?

生命里最初面对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发现自己的价值与潜力,然后再把这些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宝藏开采出来,以实现自身水平的提高。学会发现自己,我们才能在人生旅途上踏出不平凡的步伐。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由图7.3即可看到这一结果。这是针对代表全美高中人口的两组青少年—202位自得其乐性格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学生的生产类活动(包括读书或支薪工作),进行一周的ESM调查的平均结果。其中显示,前组青少年在生产性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力及自尊心,并十分肯定眼前所做的事对将来很有助益。然而,在快乐或乐趣方面,两组的差异并不显著。

图7.3 针对202位“自得其乐性格”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的生产类活动,进行为期一周的ESM调查后,所获得的体验品质比较

两组青少年主动式休闲的体验品质又是如何呢?由图7.4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异。果然不出所料,两组青少年在休闲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与快乐都比生产类活动高。然而,此时的他们不仅专注力较低,也不觉得这些活动对未来具有重要性。

图7.4 针对202位“自得其乐性格”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的主动式休闲,进行为期一周的ESM调查后,所获得的体验品质比较

为何不能更快乐

除了快乐那一项,其余各项都具统计意义。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更专注、更能自尊自重,也更能看出自己所做之事与未来具有相应的关联。所有结果都符合我们所料,只有一项例外:为什么他们没有更快乐?

数十年来,我借由ESM方法进行无数研究发现,生活品质不能全凭个人报告的快乐与否判断。有些人就算讨厌工作、毫无家庭生活可言,也会说自己很快乐。人是很有弹性的生物,即使事事都不称心,也有办法让自己不悲伤沮丧。如果连一丁点儿快乐都没有,人还有继续活下去的必要吗?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见得会更快乐,但因他们所做的事情比较困难繁复,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感觉比较好。光是因为生活过得好而感到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还要能在从事有利自身技能锻炼、有利个人成长及发挥潜能的工作时感到快乐。幼年时期尤其如此,青少年若因无所事事而觉得快乐,长大之后,很可能就快乐不起来了。

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大约是一周四小时,远高于另一组。由此可知,这些青少年之所以能甘之如饴地做各种事情,似乎是因为家庭能提供庇护,让他们在其中安然无惧地进行试验,无须害羞或担心输赢。

美国的儿童养育方式强调尽早独立,青少年一旦离开父母,身心两方面很快便会成熟。但提早成熟并不如想象中好,太早让青少年独立生活反而使他们易缺乏安全感,很多事都不敢去做,甚至更难在成人世界觅得立足之地,所以有必要拉长依赖期,以便让孩子们做好充分准备。

专注的力量

创意洋溢的人通常也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因为他们能将多余的精力投注在琐碎平凡的事物上。神经心理学家伯纳德·米尔纳提及自己的工作态度时,说道:

我并不偏重伟大或重大的事物,因为每一个微小的新发现,即使再渺小,在发现的那一刻,仍然十分振奋人心。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静听那首《栀子花开》,想着自己所谓的成长,我以孤独的姿态站在路边,我看到无数个人从我身边走过面无表情的走过,我能隐约从他们有的人身上发现我以前类似的特点,单纯而又天真,周末有大把的时间去玩,去疯。

这些话也道出了其他领域的先锋科学家或艺术家的心声。历史学家戴维斯对于挑选研究主题做出解释:

我对某些问题真的万分好奇,达到无法自拔的地步……此时,我只觉得这问题有趣至极……除了好奇心和欣喜,我不知道自己还投资了什么。

发明家弗兰克·奥夫纳在改良喷射引擎及脑波扫描器(EEG)之后,以81岁高龄对毛发细胞的生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由此正可以看出,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在面对生命疑惑时,即使事情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也会抱着谦恭的态度:

噢!我喜欢解决问题,不论是洗碗机坏了、汽车不动了,还是神经的运作原理,我一概都有兴趣。现在,我正和彼得研究毛发细胞的生理现象,嗯……真是太有趣了……我才不管这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只要能解决,就有乐趣。解决问题实在是很好玩的事,不是吗?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趣事吗?

由最后一句话也可看出,自得其乐性格者的兴趣不完全是被动式的或冥想式的,他们还要具有弄清问题的企图心,也就是发明家想解决问题的意图。最重要的是,这兴趣必须不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唯有将注意力适度转离个人的目标及野心,你才有机会理解现实的本质。

学会管理时间

如果你未能在童年发展出好奇心或兴趣,不妨从现在开始,以免迟迟无法提升生活品质。原理很简单,实行较困难,但还是值得尝试。

首先,发展一种不论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运用技能的习惯。如果能付出心力、细心做事,就算是洗碗、穿衣、割草等例行性工作,你也会从中获得回馈。其次,每天将若干精力转移至自己厌恶的事、未曾做过的事,或想做却嫌麻烦的事情上。世上值得看、值得做、值得学习的趣事何止千万,但我们若不肯花费心思,便无法尝到真正的趣味。

许多人会说,这项建议根本没有用,因为他们有太多事情要做,时间都用尽了,根本不可能再去做其他新鲜有趣的事。于是,一天中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时间不够用”。

这种情况大半是未能掌握人生的借口,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如果能先花点儿精力分析轻重缓急、加以安排,并简化损耗精力的例行性事务,又有多少事情是可以免除的?

我发现了自我的作文【一】 我原以为我是一个理科生,我只有逻辑的头脑而全无细腻的情感和观察力,但是我错了,在那个夕阳满地的午后,我发现了自我。 下午的太阳光仍旧显得十分耀眼,阳光虽带着夕阳特有的气息,可依旧十分暖洋洋。

如果任光阴由指缝中流逝,时间很快就会用完。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仔细管理时间,但目的不光是追求未来的财富及安稳,而是享受此时此刻的人生。

掌控注意力

要想发展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首先必须拥有时间,其次是具备掌控精力的能耐。我们不能仰赖外在的刺激或挑战来促使自己专心,而是要学会靠自己的意志力集中精神。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许多令我们觉得有趣的事,并非因为它原本就有趣,而是因为自己为它花了不少力气。昆虫与矿石本身并不十分迷人,但只要开始搜集,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可爱。人也是一样,一旦你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与思想,对他们的观感就会全然改变。跑马拉松、登山、打桥牌与看戏剧都是十分枯燥的事,但对投注许多精力、了解其中奥妙的人并非如此。人们若专注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领域,自然会有无穷的机会出现,让人透过身心、情绪等磨炼技能,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说无聊。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体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只有专心致志,资讯才能进入意识之中。专注力宛如一层滤网,夹在外在事物与内在体验之间。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半与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关,而非来自发生之事。生理疼痛、金钱损失或社群关系恶化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在意程度,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分量。

面对痛苦时,你若耗费越多心神,苦楚便越发真实,意识也越加紊乱;但若一味否认、压抑或曲解,亦非解决之道,因为这些信息会在心灵深处继续酝酿,为防止它再度燃起,我们反而要耗损更多精力。最好的方法是正面相对,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尽快投入自己挑选的事情中,让自己忙得不亦乐乎,无暇他顾。

一般来说,注意力受基因遗传、社会制约及幼年习惯所控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何事、何种资讯会进入意识等,并不能自行决定。由此可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生命都不是自己的。我们将学会何者值得看、何者不值得看;什么该忘记、什么该记得;看见一只蝙蝠、一面旗帜或以某种仪式崇奉神祇的人时,该有何种感觉。我们会学习追求值得过的生活,学到什么是令人死而无憾的事物。

年复一年,我们的体验都循着生理与文化的脚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第八章爱你的命运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不管你喜不喜欢,生命都会在宇宙中留下痕迹。每个人的出生就像一阵涟漪,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扩散,像父母、手足、亲戚朋友,都会受到影响。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中造成无数结果。消费者的抉择对经济影响极小,政治抉择则对社会的未来影响深远,每一项或宽或严的决策对全人类的福祉都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可协助身旁的人化解精神熵;将全部精力用于争名夺利、提高个人地位的人,只会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紊乱。

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但目前仍沉醉在重大科技进步中的人们,却已逐渐忘记这些。在美国及其他科技先进的国家,由于个人主义及物质主义的泛滥,社群感及精神价值几乎已荡然无存。

生活的艺术

著名的儿科医生本杰明·斯波克至少影响了两代父母的儿童养育方式,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作文题目。他早年不甚认同强调独立自主及个人主义的养育方式,后期他更认为,让儿童学习为共同利益而工作、尊重宗教、欣赏艺术及其他生活层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事。

事实上,过度自恋的不良结果处处可见,例如,许多人不愿许下承诺,与伴侣白头到老,以致在发达国家中,有半数的都市人口都过着单身生活,或出现极高的离婚率。另外,发现自己的作文800字,在一次次的调查中也发现,人们对于过去信赖的组织或领导人也逐渐失去了信任。

为了避免听到坏消息,我们逐渐学着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入沙中,并退回大门深锁的堡垒,以不友善的态度武装自己。但是,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并不能使人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也正是苏格拉底及遭受独裁统治的人所悟出的道理。如果我们只对自己负责,事情会简单得多,不幸的是,往往事与愿违。人们若想享有美好的生活,就必须积极负起全人类、全世界的责任。

一面耻笑自己痴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一面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于自己的举动,而不得不谨慎行事。

正是这种严肃与戏谑、关切与谦恭的混合,使得人们能在专心致志的同时,又得以自在无忧。若能保持这样的态度,你无须胜利也可感到满足。不论结局如何,出力维持世界秩序,本身就是一种回报。若是如此,就算为正当理由作战而吃了败仗,你也能在其中获得喜悦。

了解自我,学会与己共存

若想脱离上述困境,首先得更透彻地了解自我。

人若无自我,便无法前进。但自我形象也有害处,因为它在幼年时期一旦形成,便开始掌控人的全部意识。由于我们认同它,认定这是自己主体所在,因而自我逐渐变成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些人甚至还将它奉为唯一值得关切的对象。危险的是,此时你的精力会全部投入自己创造的假想体,去满足它的需求。

如果自我引导的方式尚称妥当,情况或许还不会那么糟,但受虐的儿童却有可能在长大后出现绝望、报复的自我形象;缺乏关爱、放任沉沦的儿童则可能会有自恋倾向。自我也有可能会无限膨胀、言过其实地夸大自己的重要性。拥有这种扭曲的自我形象的人,会为了满足需求而不计一切代价,如果他们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权力、金钱、关爱或刺激,将会不择手段去达成目的,即使没有长远利益也不在乎。在此情况下,他们的精神能量受到暗怀鬼胎的自我主导,极可能会在环境或意识中兴风作浪,制造混乱。

缺乏自我意识的动物,会拼尽全力满足生理需求,它们会攻击猎物、防御领域、争夺交配伴侣,但如果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它们就会停下来休息。然而,人的自我形象若建立在权力或财富上,努力便没有止境,他会不计一切追求自己设立的目标,就算赔上健康,或是需要打倒其他形成阻碍的人,他也毫不在乎。

有人问小说家斯特恩,什么是他写作生涯中最难克服的障碍,他回答道:

我认为,最难克服的是自己无聊的一面,发现自己作文初三,也就是虚荣、骄傲、未获应得礼遇的感觉、与别人互相较量之心等。我费了很大的工夫去克服。我很幸运还拥有一些优点,让我得以对抗悲观与愤恨。我见过一些更有才气的同事及同辈,他们就是这么被击垮的。我曾在心中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我已学会如何对抗。

我会这么说:“最大的阻碍就是自己。”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像尤里西斯般找到方法,抗拒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斯特恩还提到自己如何驯服脱缰的自我,将它化为创作:

当然,我也有龌龊、偏见、软弱等缺点。我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予以转化,这些都是力量的源泉。正如我先前所说,作家会把它们作为写作素材。

我们无须成为艺术家,也可以将自我“无聊的一面”转化为对人类深入的了解。人人都有机会将野心、被爱的需求甚至攻击性,改以建设性的方式予以表达,而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一旦揪出内心的恶魔,你便用不着再害怕,也不必将它当作一回事,对这些想象之物的傲慢,你大可一笑置之。除非自己愿意,除非这么做有利于达成某些重要目的,否则你就无须满足这些贪得无厌的需求。

当然,知易行难。自3 000多年前在德尔斐神谕出现“了解自己”的忠言起,想过这类问题的人都一致认为,人必须先了解自己,进而掌控自我,方能拥有美好的人生。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很缓慢,发现自己作文300字,对自我的了解十分有限。凡是大力颂扬忘我美德的人,最后大多还是被贪婪与野心所驾驭。

20世纪有关自我了解的研究,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分析家受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愤世嫉俗之风的影响,在这方面的见解十分有限,除了教我们自我了解,并未说明应该如何利用这份知识。尽管影响深远,揭发自我所带来的了解,还是局限于家庭三角关系及性压抑的不良后果。另外,不可忽略的是,这见解也同时让它的信奉者误以为,只要去除童年创伤,就可以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惜的是,自我远比这些了解复杂、狡猾得多。

作文 黑暗中有个影子,在向家门口走去。原来是爸爸,爸爸去外面找我了。看着他落魄的样子,心好疼。我冲了起来向爸爸跑去,可是,冰冷的双脚却不听使唤,使我重重的摔在地上。爸爸看到急忙跑了过去,将我抱在了怀里。

思路点拨1.发现自己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现今这个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世界。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做真正的自我就更难。2.一个人如果能发现自己,能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问题。

心理分析疗法主要是借由回忆,让接受治疗的人与分析师一起分享过去的经验。这种引导式的反省十分有用,形式上也与德尔斐神殿的神谕相去不远。问题是,这类疗法的普及让大家相信,借由内省与反思过去,人们终可解决难题。但这么做通常都不会成功,因为我们为了解决问题,在回顾过去时都已戴上扭曲的眼镜。唯有经由专业治疗师或长时期的辅导,方能自内省中受益。

不仅如此,自恋式社会所鼓励的反思习惯,实际上可能会使情况更糟。ESM研究显示,当人们想到自己时,情绪通常是负面的,如果你不善于此道,一旦开始反思,第一个跃入脑中的念头多半是沮丧的。人在心流中常会忘我,在淡漠、担心或无聊时,自我便会跃居主宰。因此,除非你精于反思的技巧,否则“思考问题”不但不能减轻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

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打破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朝目标前进

明确的目标有助于人们体验心流,但这并不是为了要实现重要的目标,而是因为若缺乏目标,人们便无从集中精神、避免分心。由此可知,登山者设定登顶的目标,并非因为极度渴望登顶,而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获得登山的体验。如果没有登顶的目标,登山便成为郊游踏青,缺乏目标及挑战所带来的昂扬斗志。

无数的证据显示,即使无法体验心流,做一些符合目标的事情也能有利于心情。例如,与朋友相聚通常是一件兴奋的事,若你当时正好想与朋友碰面,必定格外开心;但若觉得自己应当工作,那么,就算是同样一批朋友,你的感觉也会大打折扣。反过来说,如果你对某项工作深感厌烦,但若能试着将它当成目标的一部分,感觉就会大为好转。

由种种发现可知,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人类所做的事情当中,有一大部分(平均超过2/3)是自觉不得不做,或因为不想做其他事情而只好先做这件事。许多人一生就像一具傀儡,只有在别人扯动线绳时才有所行动,这种情形很可能让人觉得自己精力都浪费殆尽。因此,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想”多做一些事情呢?只要集中精神、在脑海中排定行事的先后顺序,内心就足以产生安详和谐之感。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你必须做却又不乐意做的,例如开会、清理垃圾、处理账单等。有些事是躲也躲不掉的,就算才高八斗,你也仍然非做不可。因此,你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百般不愿、牢骚满腹地做;一是心甘情愿地做——后者显然在感受上较为正面。就算是最令人瞧不起的工作,你也可以设立目标,例如除草时尽可能缩短时间,提升效率。

热爱命运

这种态度充分表现在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热爱命运”上。他在讨论人如何才能活到极致时,如此写道:

我给伟大开的药方是“热爱命运”,也就是不求相异,不求前进,不求后退,不求永垂不朽……不光是忍受无可避免之事……而是要爱它……我想要逐渐学会领悟事情必要性之美,如此我方能成为制造美丽事物的人。

马斯洛从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在观察及访问一些被他认定为自我实现之人(包括创造力十足的艺术家及科学家)后,得出一个结论:充实的巅峰体验来自成长的过程,其中又牵涉自我与环境的配合。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一致,或“我想要”及“我必须”之间的协调。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全心全意地拥抱自己的志向。你的命运就是自己的选择及意愿”。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功能健全的人格是:

这种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决心或选择。他试图在内外的激励中,寻求一种最简洁有力的行动途径,因为这一行为最令人满意……功能健全的人不光能体验到自发、自在、自愿选择,以及矢志不渝的绝对自由,并且还能加以运用。

由此可知,不论是出于自发还是外在的压力,热爱命运相当于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由于这份认知,个人才有办法成长,并获得祥和愉悦之感,扫除日常生活紊乱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