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2400 字
爱无处不在,爱不但能温暖别人,还能温暖自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即使我们做不了星星,那就先做一只萤火虫,虽微小,但也能照亮世界某一个角落;即使我们做不了鲜花,那就先做一株小草。
阅 读 需 要
4 min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
—
文 | 苑万军
01作文题目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所以,我们的作文得有思辨性。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导语: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在文章里能够以“哲理思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所谓“思辨”,简而言之,就是“思考辨析”。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哲理思辨作文。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高中思辨性作文800字范文,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思辨式写作。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思辨性作文范文20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2022年江苏南京零模作文题)
02写作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要“通过语言应用,获得辩证思维的发展”“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想要写好思辨性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明确材料中需要辨证分析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再围绕材料的观点构思、写作。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in the prompt.思辨作文,学生将会看到一个写作提示,提供一个简短的场景。 学生使用这种情况,根据他们听到或阅读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写出一个原创故事。 学生可以使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成长感悟思辨望着远处的夕阳--我长大了.那些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就像照片中如淋春风,迎风摇曳的花朵.我用眼睛凝神注视,可以看到空气中花朵摇曳的痕迹,我用耳朵仔细的倾听,可以听见风的声音。
第一,关于思辨的作文800字,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关键词之间,并不一定是对立关系。从材料最后一句可知,本材料需要进行思辨的是“精准”与“模糊”之间的关系。
材料说:“精准与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各有其妙”是怎么个妙法?这需要我们解析前文德国人与中国人做菜的例子。从“德国人做日常菜”中可以看出, “精准”的妙处在于严苛的标准、繁琐的工序、严谨的态度(“逐一过磅”“力求精准”),最后像实验的结果一样,有着统一和可批量复制的结果。
“模糊”的妙处在于宽松的标准、弹性的控制(“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结果具备独特的个性(“味道独特,难以效仿”)。两者“兼济并存”的意思是,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受益,共生并存。但“兼济并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材料所提供的情境。
第二,情境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情境是指材料所给的具体场景,是对关键词内涵的限定和提示。《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精准”的释义是“非常准确”;对“模糊”的释义是“不分明、不清楚”。具体对“精准”与“模糊”内涵范围的界定,需要从材料所给的情境中解读。
除了第一点读出的内容外,情境中中国人做菜“信手拈来”的“模糊”,一定是在“精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模糊”不是词典义中的“马虎”,不是粗放,不是随意,而是在精准地掌握了菜料的用量后的“随心所欲”。所以更深层次的“兼济并存”就是,“精准”是“模糊”的基础,“模糊”在“精准”的基础上,是追求诗意、浪漫、个性、创新……的过程。
第三,材料中核心观点与例子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注意,思辨型材料作文中,考生须围绕材料的观点句(“精准与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来构思、写作,切不可误读材料中的“德国人”“中国人”,以“文化差异”为论题,探究中外文化差异的原因,写类似“物品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文化影响着物品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论点。
还有就是民族心里构成,或者说是民族性格,文化是体现在多个地方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许多人的相同想法,相同性格就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因为不同文化而存在不同的民族性格吧.你看电影蜘蛛侠超人。
要明确,材料中的例子只是为了方便考生解读材料的核心观点,有时是材料引起核心论点的话题,有时是命题人提供的情境,有时起辅助作用;材料中的议论句,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03范文
实精准之基础,求模糊之境界
精准配料,德国人以实验的方式做菜,无差错亦无特殊滋味;模糊用料,中国人做菜信手拈来,“口不能言,高中思辨类作文素材,有数存焉于其间”。精准与模糊各有奇妙,兼济并存。(概括材料,引入话题)我们做事要力求精准,进而追求模糊的境界。(提出中心论点:在“精准”的基础上追求“模糊”的境界。)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于行事之初,应力行精准,求技之熟。(分论点1:在初入一个领域时要精准地掌握技能。)精准意味着严苛的标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呈现统一的结果。不能精准复制,就不能深刻理解,新颖的思辨题目。(对分论点1进行具体阐释:为什么要精准地掌握技能。)
姜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学书之初,应先摹书帖,力求精准:横竖斜沟,与原作不能有差;细工慢活,过程繁琐,非草稿满屋而不能“徘徊于门外”。(举初学书法需要临摹的例子来分析“精准”的必要性。)
在行事之初,求技之途,我们不妨践行精准之精神,于烦琐的工序中复现无有差错的结果。(总结:初入某领域要践行精准的精神。)
然“摹书多失古人笔意”。(通过写临摹的局限性来表明精准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分论点2。)欲得事之境,思辨性作文写作技巧,宜苦求模糊,寻道之妙。(分论点2:要想追求更高的境界,体会领域之“道”的妙处,就要追求“模糊”。)模糊不是粗放,不是无序,而是对技艺完全熟悉后“不逾矩”的“随心所欲”。(对分论点2进行具体阐释,对“模糊”的内涵进行辨析。)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罗丹反对完全精准复制前人之艺术,让人醍醐灌顶;《庄子》之庖丁,在精准地解牛数千后,“游刃有余”,“莫不中音”,悟出了解牛之外模糊的“养生之道”;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翻译作品时着力避免“翻译腔”,而追求不仅要精准地翻译作品的原意,更要传递作品“不能直言”的模糊的诗意与精神。(连举三例,来说明“模糊”是“精准”基础上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想要体味“道”的境界,就要追寻其中模糊的意蕴。(总结本段。)
在事事求精准的工业化时代,是否不精准就意味着差错?那些被完全精准磨灭的模糊意蕴,又何处寻觅呢?(运用虚拟论题,通过列举工业化大背景下人们极致追求精准而忽略了模糊的现象来说明只追求精准会导致模糊境界的消失。)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指出,机械复制制造了“世物皆同”的精准,却消解了艺术模糊的距离感和唯一性,这导致了原本存在于古典艺术中美的境界的流失。(举例说明害处。)一味精准地复制,这是机械亦可为的,可是全面走向千篇一律之后,又何来对技的内在精神的体悟和创新呢?(运用反问,说明我们不能只追求绝对精准,而忽略了模糊。)
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
木心先生在散文《已凉未寒》中说:“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
我们应兼济欧美精准与中华模糊之文化,实精准之基础,求模糊之境界。孔子说“登堂入室”,思辨性作文素材,在精准的基础上寻求模糊的境界,在 “不逾矩”的精准基础上寻觅模糊的“随心所欲”,才是体会事物妙处的正确途径。(阐明“精准”与“模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要在“精准”的基础上追求“模糊”的境界。)
-END-
苑万军,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安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责编丨张子清
实习编辑丨张琼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