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秋节600字,关于中秋节作文600字左右

  • 中秋节
  • 2024-12-05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盼望已久的 中秋节 终于到了,大家都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特殊的节日。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难忘的中秋节 作文 600字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难忘的中秋节作文600字1 又是一年中秋节。

今天这本《中秋节》,将为你全方位介绍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从时间维度上追溯中秋节产生、发展的过程。

节日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酝酿期。中秋节的文化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月亮崇拜。

中国古人对月亮的想象,常常跟五个符号联系在一起。一对男女,嫦娥和吴刚;两种动物,蟾蜍和兔子;还有一种植物,桂树。

先说嫦娥。早在战国时期一部名为《归藏》的文献里,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 但本书作者认为,关于中秋节作文600字左右,嫦娥最初的形象并不是一位凄美无助仙子,而是一位母亲形象。先秦古籍《山海经》提到,西方有位神灵叫常羲,她是月亮的母亲。作者考证得出,常羲就是嫦娥。在商代,嫦娥虽然在神话中还是被说成月亮的母亲,但在实际的祭祀中,嫦娥已经被当作月亮本身,也就是“西母”。从战国时期开始,“西母”嫦娥又逐渐被人称为西王母。

看见妈妈和奶奶端来一大盘月饼来庆祝中秋节。月饼的味道很多种,水果味的、牛肉味的、芙蓉味的……奶奶边吃边说现在的月饼真是太好吃啦!可能以前的皇帝都没吃过呢!逗的一家人哈哈大笑。我也是吃了这个又抓那个。

那为什么后来嫦娥的形象变成月宫仙子呢?这就得说到吴刚。嫦娥和吴刚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特别能体现中国人对于人伦关系的想象。

中国人觉得成双成对才好,嫦娥一个人生活在月宫,不论是未婚还是守寡,都不太完满。到唐代,嫦娥的传说中出现一个新角色,写中秋节的作文600字以上,这就是吴刚。 但我们知道,吴刚出现后,并没有跟嫦娥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他每天都在重复性地做一件枯燥工作,砍伐桂树。作者在书中解释,这是因为吴刚和嫦娥都是犯过错的人。嫦娥因为偷吃仙药而独守寒宫,中秋节叙事作文600字。吴刚是因为学习仙术的时候犯了错,所以被罚到月亮上砍伐桂树。两人在月宫中同病相怜。你看,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很有意思的地方。月宫中有一男一女,既能满足人们对陪伴的想象,但也可以警告人们不要犯错,否则日子就会变得得冷冷清清。正如作者所说:中秋赏月,人们在对比人间美好和月亮冷清中,更能鲜明地感受到天伦之乐,体会到亲人团聚的可贵。

说回吴刚,他在月宫中,一直砍伐桂树。为什么中国人会把桂树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呢?当你试着远望月亮,你会看到月亮表面有很多暗影,古人便因此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桂树是一种寿命长、寓意吉祥的树。楚国人习惯用桂酒、桂枝来祭祀神灵,作文中秋节600字初一。而且,桂树的“桂”,和富贵的“贵”同音,于是,桂树便有了“高贵”的含义,“攀桂”“折桂”有了科举中第、通往富贵的寓意。

看见妈妈和奶奶端来一大盘月饼来庆祝中秋节。月饼的味道很多种,水果味的、牛肉味的、芙蓉味的……奶奶边吃边说现在的月饼真是太好吃啦!可能以前的皇帝都没吃过呢!逗的一家人哈哈大笑。我也是吃了这个又抓那个。

当然,也有传说,月宫生长的并不是桂树,宋代有一本名为《云笈七签》的书,里面提道,月宫中的树叫骞树,它是一种药树,吃了它的叶子就可以成仙。嫦娥吃仙药飞升、白兔捣药的故事或许跟这个说法有关。

我们知道,月亮还有个别称叫“蟾宫”。人们把科考得中比作“蟾宫折桂”。蟾蜍就是人们俗称的癞蛤蟆,这是一种丑陋的动物,为什么会跟嫦娥、桂树、月宫这些美好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呢?

西汉《淮南子》一书中也记录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跟我们熟悉的版本有点不一样。嫦娥偷吃仙药后,飞升到月宫,但她没有成为仙女,而是变成一只蟾蜍。作者认为,蟾蜍可能就是古人心中的月中精灵。

现代出土的许多汉代文物上,经常绘有两种形象,一种是三只脚的乌鸦,它象征太阳,另一种就是蟾蜍,它是月亮的象征。 蟾蜍是蛙的一种。蛙的生殖能力很强。人们崇拜蟾蜍也是这个道理。在中国的阴阳观念中,月亮和女性属阴,所以,月亮、生育、蟾蜍便被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月亮神话中,有一个形象很知名,这就是“白兔捣药”。蟾蜍是怎么变成兔子的?

闻一多先生解释,蟾蜍最初的名字叫“顾菟”。“顾”是“照顾”的“顾”,“菟”是“兔子”的“兔”上加一个“草字头”。最初,蟾蜍的“蜍”和顾菟的“菟”同音。 古人也渐渐觉得蟾蜍相貌太丑了,所以换了个更可爱、同时跟蟾蜍一样生育力强的动物,这就是兔子。

有关月亮崇拜、月亮神话的文化传统,早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但是,仅凭这些因素,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节日。

中秋夜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我家的院子里那几盏路灯显得摇摇欲熄。此时此刻,我的思绪我的心情像是被对月思乡的游子们传染了一般,院子上空的那一轮明月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显得是那样孤独,那样纯洁,那样光亮。

节日形成有两个标志:一是有固定的日期,二是有稳定的、模式化的民俗活动。也就是说,当历史上的某一时期,人们每逢八月十五就会做一些独特的、固定的事情,那我们就可以说,中秋节产生了。

作文如下: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

我们先说日期,八月十五这个日期是怎么固定的。

如下: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这个时候,五湖四海的游子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在楼顶摆两张桌子,上面放了月饼。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了,比如《诗经·陈风》中有一篇《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翻译成现代汉语,说的是: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动人。身姿窈窕步轻盈啊,让我思念心烦忧……

不过,描写月亮成为一种风潮,那是唐代的事情。唐代出现了大量有关“赏月”的诗歌,而且,这些诗歌都提及八月十五,甚至题目中直接写出“八月十五”。比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甚至,一些唐诗的题目中,直接出现了“中秋”这个名称,比如李峤的《中秋月二首》、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的《中秋对月》。

唐代诗人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明确地把“中秋”和“八月十五”结合起来:“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但只是时间固定还不够,节日形成,还要有稳定的、成规模的活动,中秋节的作文600字优秀。我们看看,唐代的人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做些什么事情。

今天的中秋节内容非常丰富,但在中秋节刚刚形成的唐初年间,中秋节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官员、文人这些中上层人物,会在八月十五日和亲友聚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 是否想过,为什么八月十五,人们要赏月呢?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月到中秋分外明”。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十六月亮是满月。按照气象学观点,农历八月,北方的干冷气流吹来,迫使潮湿空气向南褪去,天空中的云雾变少了,所谓秋高气爽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八月十五的月色会分外明亮。

只是月明,还不足以“赏”。唐代文人喜欢“赏月”,也跟那个时代有关。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更开放 ,很多人会在全国各地游历。出游在外,孤身一人,在天气转凉的月夜,望着天上明月,不免思念亲人。人们赏月,其实是把月亮当作一个媒介,去勾连更多的人、事、情。而提到思念亲人,不只是远方游子思念家人,也有世间的人们思念故去的人。你看,到这个时候,赏月活动萌生了一种新的议题,团圆。

中秋节作文600字左右(一) 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让人以为月亮真的掉进了水里。

不过,唐代的中秋节的核心主题就是赏月,气氛冷清,甚至有点忧伤。到宋代,中秋节变得很热闹。作者提到,宋代的中秋节跟唐代有两点不同:第一,唐代主要是夜晚饮酒赏月,而宋代是全天过节。早在过节前,人们就已经早早准备起来,《东京梦华录》记载,各个酒店会提前出售新酒,常常早上开卖,中午就卖光了,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600字。中秋当天,人们在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非常热闹。 宋代中秋节的第二个特点是全民狂欢,无论贫富、长幼,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民间,都参与进来。朝廷甚至还在这天给公职人员放一天假,可见这个节日在当时的重要程度。

而且,在宋代,中秋团圆这个主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苏轼就在他的《水调歌头》中留下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到明朝时期,“团圆”发展成为中秋节的核心主题。今天我们会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这个叫法就是明代来的。明代诗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里提道,八月十五即是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从唐代的赏月,到明代互赠礼物,中秋的习俗变得更有世俗意义,人们更加贵人伦、重亲情。

刚才,我们沿着时间线索,追溯了中秋节的历史。下面,我们换个视角,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一个节日的出现有什么特点。

1、《中秋月下》 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如今,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灯下一片喜气洋洋,可是天空中,却只有那抹朦胧的月色…… 伴随着黑幕的降临,天渐渐披上了一件黑色的衣裳,家家户户点燃了灯火。我轻轻的打开窗。

节日离不开仪式,尤其是在古代,节日的核心往往是某种仪式,比如祭祀日月、山川、先人等等。而举办仪式,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很多仪式在最初是被垄断的,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秋节也是这样的。

拜月在上古之前很流行,主要由于人对大自然无能为力,同时又缺乏科学知识来解释,所以人们会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对自然充满敬畏。这种敬畏是很朴素的,祈求对方别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原始人崇拜月亮,也没有把月亮偶像化,崇拜方式很简单,就是直接对月跪拜。比如,夜晚走路看到月亮升起就会停下来磕头作揖,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繁复的程序。

但从周代以后,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拜月的权力也逐渐被最高统治者独享。因为,拜月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活动,是在与神灵、逝者沟通。《国语·周语》提道:“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作者解释,“朝日夕月”指的是,君主在春分那一天的早晨祭日,在秋分那一天的傍晚祭月。

从汉代开始,皇家完全垄断了拜月活动,直到唐代近1000年,很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唐宋时期出现一些民间拜月的记录,但民间拜月并不兴盛,也没有明显地被结合到中秋节习俗中来。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作文600字【1】 中秋赏月,的确有诗意。而每当这是总想起一个与月亮有关的 故事 : 从前有个癞蛤蟆,别看它丑,其实特有本事。比如:它能战胜蝎子,这是因为它有独门的绝招。故事中的癞蛤蟆知道是谁变的吗?告诉你。

明代出现了中秋节拜月的较多记载,但民间拜月跟国家祭祀日月是完全不一样的。民间中秋拜月是配合“团圆”主题的一项辅助活动,一家人祈求月神保佑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到后来,女性更多地成为拜月的主体,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秋节的形成过程中,有很明显的从底层收束到上层,再从上层扩展到下层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社会发展初期,统治者通过垄断仪式达到强化权威的目的;第二个环节是统治者权力稳固后,上层放松对仪式限制,而普通民众吸收上层仪式,使生活丰富化的过程。

第二部分

最能代表中秋节的,那一定是月饼。今天过中秋,别的习俗可以省去,但月饼总是要吃一口的。

月饼这种食物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月饼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把号召起义的纸条藏在了面饼里,约定八月十五共同起义。后来为了纪念起义成功,人们开始吃月饼。 还有一种说法,芝麻、胡桃从西域传入后,人们把胡桃作馅塞进面饼里,做成胡饼。唐玄宗、杨贵妃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就在一个月圆之夜,把它改名为“月饼”。

这都是民间传说,作者提道,早在汉代“饼”这种食物就已经出现了,不过,汉代的“饼”泛指一切面食。 比如,“蒸饼”是指蒸熟的面食,如馒头一类;“汤饼”“煮饼”是指在水里煮熟的死面饼;“索饼”是长方形的,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宽面条。还有一种食物叫“髓饼”,是用动物骨髓、油脂和蜜做成的饼。

以上这些饼,跟月饼还有很大差别。从制作方法上,月饼有个很明显的特征,饼里有馅。带馅儿的饼是魏晋南北朝出现的,人们会把干枣、胡桃塞进饼里。也有的饼是羊肉馅儿的,有点像今天的羊肉烧饼。这些带馅儿的面食在唐代已经很流行。 只不过,这些食物并没有跟八月十五这个特定的日子发生关联。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那天,人们都会吃月饼,赏月。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就像一面明镜。抬头一看,咦?月亮上有个黑影,我想那可能就是嫦娥姐姐的影子吧。

很多学者认为,月饼是宋代产生的。主要依据是苏轼写的一首诗《留别廉守》。诗中有两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句诗把“饼”和“月”联系起来,同时,诗句还提道,饼里有酥油和饴糖,说明它有馅儿。

但本书作者做了细致考证,《留别廉守》这首诗应该作于农历八月二十八之前某一天,八月十五已经过去快半个月了。另外,《留别廉守》这首诗共8句,除了“小饼如嚼月”,其他诗句没有体现出节日氛围,中秋节作文初中600字左右。如果那首诗真是中秋节期间所作,十有八九会提道有关的字眼。 更重要的一个证据是,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宋代中秋吃月饼的其他可靠记载。所以,作者认为,宋代应该没有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到明代,大量有关“中秋月饼”的记录出现。比如一部叫《宛署杂记》的文献中有个条目叫“八月馈月饼”,条目下解释:“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说得很清楚,社会各个阶层都会互赠一种叫“月饼”的食物。市面店铺有的用果仁果脯做馅,花式繁多,甚至出现高档月饼。你看,这种现象跟今天几乎没什么区别了。

为什么中秋月饼在明代成形呢?

这跟明代中秋主题转向有关,唐代中秋的主题是赏月、饮酒,这是文人阶层、市民阶层的闲情雅致。而明代的中秋的主题是团圆,社会各个阶层都热热闹闹过中秋。这样的节日氛围投射在节令食物上,月饼是最合适不过的。作为拜月供品,月饼小巧雅致。作为节令小吃,月饼美味,价格不贵,家家户户都能备得起。作为互赠礼物,不同档次、款式应有尽有,完全满足送礼需求。作为节日符号,月饼形如满月,与中国文化中团圆美满的意象契合,能图个好彩头。

正因为这样,月饼在明代形成,直到今天,始终能保持基本特征不变。六百年来,中国人在满足共识的前提下各显神通,创造出琳琅满目的品种。今天的月饼,按照地域风格可以分为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台式月饼等品类;按照馅料,可分为五仁、豆沙、火腿、海味月饼等;按饼皮,有酥皮、浆皮、混糖皮;按口味,有甜口、咸甜口、麻辣口;按外观造型,可分为花边月饼、光面月饼、画面月饼,以及小朋友喜欢的动物造型月饼等。中国人聚拢在月饼这个大的符号下,充分展示着个性。

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有一大习俗,互赠礼品。这个习俗也是明代形成的,亲朋好友之间会互赠月饼、瓜果。这是中国人密切人际关系、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以前过中秋节,人们还会预测天气,通过观察八月十五晚上的天气,来预测来年正月十五的天气,进而推测下一年庄稼长得好不好。比如上海一带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河南地区有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我们知道“瑞雪兆丰年”这个说法,老百姓认为,年初降水,有利于接下来的庄稼生长,所以元宵节降水是好事。那中秋节的天气跟元宵节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关联当然是迷信。但作者在书中解释,可能是因为老百姓看到中秋天气不好会失望,所以老百姓会朴素地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把中秋的阴天和来年的丰收联系起来。月明固然好,但“云遮月”也不赖。

除了吃月饼、赠礼物,预测天气这三项最普遍的活动外,全国不同地区还有各具特色的庆祝方式。

在北京,最有特色的传统习俗是玩兔儿爷。兔儿爷常常是泥塑或画像,它的头部是兔子模样,长耳朵、三瓣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兔儿爷最经典形象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兔儿爷背后常插一把伞,小的兔儿爷背后有两面旗。

北京人把玉兔称为“爷”,既表示对玉兔的尊敬,也拉近了神与人的关系。北京人一边把兔儿爷当神崇拜, 一边把它当玩具,供小朋友玩乐。老北京有很多歇后语,“兔儿爷戴胡子——假充老人”“兔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我们可以在这些俏皮话中感受到独特的京味儿幽默。

过中秋,北京有兔儿爷,在河南开封,“铁塔佛灯”必不可少。铁塔是开封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开封城东北部,塔高55.88米,共十三层。每到中秋,开封人就会备50斤油,点燃铁塔灯。远远望去,如同火龙腾空。在河南的周口地区,人们除了吃月饼,还讲究吃鸡,因为在当地的方言里,“鸡”和“吉”同音,吃鸡有大吉大利的意思。

在安徽南部,中秋节有舞香龙的习俗。香龙用稻草编扎而成,龙身插满棒香。夜晚舞龙的时候,把香点着,龙身上一片星光,舞动起来火龙翻飞,耀眼夺目。

广西桂林是桂花之乡,桂花在当地的中秋节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八月十五来临,人们用桂花做成香包,或是悬挂在家里,或是随身携带。节令食物,除了月饼,还有桂花做成的桂花糕、桂花酒,饭店里还会添一道桂花菜。

四川有句谚语,“青风雅雨见昌月”,意思是青城山以翠绿驰名,雅安城因秀雨出众,而西昌以月色最为有名。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中秋节的来历作文600字作文,这里常年万里无云,能见度很高,所以西昌获得了“月城”的美称。赏月成为西昌人过中秋的重要节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