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卷一作文,2017年语文高考全国一卷作文

  • 高考作文
  • 2022-10-01

编者按:离2018年高考只剩下50多天时间了,为帮助高三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况,“一堂作文课”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17年各地真题解密及满分范文。每天一个省份的真题解密与满分范文,敬请期待!

2017年北京卷

高考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1、2021年 浙江卷:得与失 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全国乙卷:关于理想 新高考I卷:体育之效 新高考II卷:漫画谈对人生的看法 北京卷:真正的成熟/ 论生逢其时 2、2020年 浙江卷: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全国I卷。

评分细则

名师解读

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依然是二选一的命题形式,仍然强调以“考生为本”,让考生有选择的权利,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擅长写作的内容。与其他省市作文命题相比,这是北京卷的一大特色,2017年语文高考全国一卷作文。

第一题规定写议论文,第二题规定写记叙文。两道试题对不同体裁的规定,改变了高考作文主要考查议论文的单一性,为考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搭建了平台,是尊重考生文化积淀和思维品质的表现。两道作文题的共同点为:既可以从大处着手,也可以从小处落笔。由此可见北京卷命题者在为考生开创广阔的写作空间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一次月考,我出乎意料得了年级第一,想着这段时间我表现还不错,应该不会被”告状”,美滋滋地回到家,不慌不忙地做完作业,便躺靠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时间一分分流逝,将近六点妈妈回到了家。我从沙发上起来。

一、说纽带

命题解码 本题以“说纽带”为题目,让考生谈对纽带的概念和作用的认识,更有对学生视野情怀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思想上,引导考生理解纽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追求。在内容上,导语中出现的“等”字,又给考生提供了选择,既可以写命题人给出的角度,也可以自选,体现了出题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题干引导语一共三句话。①给出了纽带的概念: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②给出了纽带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同时提示了写作的角度,当今时代中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安宁、校园和谐等各个方面均可入题,可宏大,可微小。③关键词:联系、凝聚、汇集,考题引导考生对什么是纽带及纽带的作用和意义做深入思考。

明确题目和文体:说纽带,议论文。在审题中一定要仔细研读导语,明确对纽带的定位,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无论是选人还是选事物作为纽带,行文中都要突出他(它)的联系作用。“联系”是关键词,必须要突破。结合后面对纽带作用的展开,既可以从导语所给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安宁、校园和谐”中选取一点来写,也可以发散开去,在“等”上做文章,选取自己独具个性的角度来写自己的认识。这一点很考验学生选取角度的能力。

但无论选择什么角度写,都要写出什么是纽带,突出纽带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或联系,或凝聚,或汇集……

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为材料作文,考生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考生要从材料给出的12个关键词中选出真正有意义的2-3个关键词来写。

这道题凸显“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选择角度能够分辨考生的视野和情怀,通过文章整体构思能够看出其思维能力的高下。

审题误区

1. 概念不清,没有搞懂什么是纽带。题干引导语明确提示“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但部分考生在审题中忽略了这一关键信息,写作材料的选取没有紧扣“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从而影响整体得分。另外,对于纽带的含义、作用、意义、价值的定位不够准确,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自然无法以此展开,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2. 分析欠缺,认识肤浅。作为议论文,明确要求“论据充实、论证合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有的考生只是罗列一些例子,有观点,有材料,但对“纽带”缺乏阐述与论证。还有的作文有说理,但说理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观点与材料不能完全自圆其说。

例如,说郎平是队员的纽带是对的,但直接说郎平是成功的纽带就有所欠缺了,举例并没有包含建立“纽带”应该合理联系的双方,即例子不能论证所要阐释的观点。还有的作文举例缺乏现实感,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全国一卷,或叙述过于琐碎,呈现认识低幼化的问题。

最大争议的就是全国一卷的作文,评价几乎都呈现出两个极端。所以我会从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基本围绕作文题目的受众——一线教师及高中学生去写,尽量做到中立客观。这篇作文题目是比较克制的。1.向对华留学生解读中国。

综合起来看,审题误区中既有素材积累的问题,又有素材使用的问题。素材不能滥俗,例证要支撑观点。这虽已是老生常谈,但仍有很多考生不能有意识地进行突破。希望学生能以读书和生活作为基础,深入地思考,提升认识,流畅地表达,在作文卷中展现更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好的思维深度。

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命题解码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也是命题作文,本题要求明确: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2017全国一卷高考优秀作文。对写法的这一规定凸显了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增强对学生想象力的考查。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特别明确了作为记叙文的文体特点,还给出了写作的角度:“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要求明确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不让考生在审题上浪费时间,回归考查写作的教学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试题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引导语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中“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给出了特定时间和特定事件,这两个“特定”就决定了此文离不开想象,考生需要有合乎逻辑的想象力,要有从现实延伸到未来的能力。第二句话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届时”,一定是特定的那个时刻;“照片要展现辉煌成就”,而且要扣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给了较强的限制。

首先,考生要思考在那个时刻,什么最能体现民族复兴的辉煌?角度的选取是讲故事的关键。其实,既可以是科技上的飞速发展,也可以是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还可以是社会环境的极大改善……但是,无论写什么,未来也一定是现实的反映。未来应该是以现实社会为根基的,所选取的瞬间定格其实就是在呈现若干年后自己心中的梦想。用照片的方式呈现成就,可以使一个较为宏大的主题变得更加形象,通过考生的文字描述,阅卷者可以看到他们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

审题误区

审题不准,对于导语中给出的“2049,届时”这样重要的提示语根本就没有予以重视,所写内容不是2049年特定时间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文章从整体方向上就有问题。

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写自己将要选取哪些镜头,却没有写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显然是没有定位好具体时间点。还有的考生,虽然行文能够围绕“照片”展开,时间点定位也对,但所选取的照片内容较为低幼化,定位在个人的成绩上面,通篇讲述都没有突出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也不符合导语中给出的限定。

细读题目,可以感觉到本题可谓“中国梦”的具象化。让考生写2049年共和国华诞时呈现的辉煌成就,就是让考生作为一名“蓝图设计师”来进行设计,从中考查他们是否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厚重的家国情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分考生交出的答卷比较令人失望。他们不能把目光聚焦到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没有想清楚2049年的辉煌成就与现今的国情和社会是关联着的,要以现实为基础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写未来的发展要立足于现实社会,而不能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写记叙文,有的考生不会编故事,完全用叙述替代描写,缺少细节。有的考生即便编了故事,故事也缺乏波澜,不吸引人。很多考生的想象力匮乏,想象苍白无力。总的来看,有个性、叙事能力强、描写生动、细节传神、构思精巧的文章还是较少。

标卷范文

嗡!嗡!地飞进桃花采蜜,不停地叫,好像在说:“今天收获真不错”柳树也披上了长发,如烟如雾。盆景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像换上了新的衣服一样。爬山虎们正在比赛谁先爬到围墙顶上。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篇1 社会总是会慷慨地给予孩童一份特别的关爱,这关爱中又无疑杂着些许歆羡:看那些孩子,比起翁妪,甚至比起我们,他们有明亮的眼,有光洁的皮肤,更有纯粹的心灵。单纯、柔软、好奇并敬畏着世界,赤子之心即是如此。

什么是纽带?词典告诉我们:纽带是能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由此观之,世界上纽带大约无处不在:远至西汉时张骞凿空走出丝绸之路联络西汉与罗马,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近及通信工具如手机的发明与发展加强人际沟通……纽带或实或虚,却无一不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以考纲为范围,以主干知识为牵引,围绕能力为中心,以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为导向的命题基本出发点,结构合理、考察主干、注重能力、渗透素养。

当代最受人们欢迎的“纽带”无出互联网之右的了。在这条信息的高速公路上,商业贸易得以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而开展,跨文化的欣赏、交流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进行,2017高考语文作文全国二卷。偌大的地球,已成了“地球村”,而“纽带”最重要的功能大约不仅限于促进联系的发生与强化,更在于这联系所能凝聚的力量。仍以互联网为譬:依托网络,人们可以广泛吸纳“众”的智慧,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人们也可以发动众筹,各尽涓滴之力而汇成大江大海,救助需要的人,推动慈善、创业的发展。精神层面上,民族精神曾是民族危亡时强有力的纽带,使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外敌渡过难关。

当然,纽带带来的影响也包括风险。密切往来的国际贸易也为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提供了可能。

但风险的存在并不能成为拒绝纽带的理由。恰恰相反,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我们更应主动加强纽带的建设,同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方面,中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并开展多边外交,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推动实施。中国主动承担了大国责任,打造良性纽带,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纽带使个体的发展变为群体的发展,在互利中实现共赢。

而除建设纽带之外,我们自身也可以成为纽带。离开国家层面立足于个体,我们可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古今历史传承的纽带,维护社会安定、校园和谐的纽带……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自身素质,拥有“纽带”的自觉,承担“纽带”的使命。比如,走出国门时,你便成为外国与中国的纽带——你是否做到了文明旅游?比如,在校学习,你便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你是否做到了认真、用心?如是种种,都要求我们自我反思、改进,进而成为更好的“纽带”。

纽带是什么?词典给出了客观的定义。但纽带怎样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定义、去诠释。

阅卷现场

观点明确,论证过程清晰,行文具有思辨性,切合题目要求。文章纵横捭阖又挥洒自如,从解释纽带的作用写起,所给出的例子彰显了作者丰厚的知识积累:从西汉时张骞丝绸之路到近代通信工具手机,或实或虚,时空交错。面例之后的点例是关于互联网的,2017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着重写互联网的作用,从社会现实生活到精神层面都做了充分的论证,紧扣导语中“力量的凝聚”。

本文最精彩之处还在于作者的思辨能力,不仅写到纽带的作用,还写到其风险,作者认识正确且深刻,给人以启发。最后,从大到小,落到每一个个体——人的身上,写个体作为纽带应具有的责任意识,2017高考作文全国一卷,从这里可以看出考生的情怀和见识的不凡。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充满了张力,从开头的设问到结尾部分的反问,无不引发读者的思考。巧妙地使用关联词进行段落间的连接组合,使文章层次性强,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2017年北京卷

The marathon is a long-distance foot race with an official distance of 42.195 kilometres (26 miles and 385 yards),that is usually run as a road race。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

高考真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中,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评分细则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选择——这是我在读了刘慈欣著的《带上她的眼睛》后所感受到的。这篇《带上她的眼睛》是一部科幻小说。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2017年是北京高考试卷考查微写作的第四年,结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要求,试题均定位于对名著阅读的考查。按照考试说明的规定,考查学生叙述情节、发表观点、描述事物的基础表达能力,体现其基础性,2017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题。

微写作①要求考生从《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与《根河之恋》相似的例子并进行点评,考查学生准确概括和阐发思辨的能力。所选取的例子既要做到与大阅读的相似,进行不枝不蔓的叙述还需要对其做精当的点评。这个要求提升了试题的难度。本题从大阅读中延伸出来,把阅读与写作打通,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让学生有法可依,有例可仿,也为学生提供了人文关怀。

微写作②要求考生从所给《红楼梦》中的四人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理由。以花喻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此题借此考查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理解。考生既可以依据作者对书中人物的定位来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圆其说。只要求思考与阐发的有理有据,鼓励个性化表达,这也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这三道小题里又包含多重选择,给不同个性的考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微写作③要求考生从提供的经典作品中的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设计雕像,特别强调了考生要描述雕像的体貌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对于描述能力的要求是本道题的考查重点,限制条件更便于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熟悉程度。这也是北京卷要倡导的:不考查对琐碎知识的识记,更重视对整本书内容的熟悉。

审题误区

微写作①中反映出的问题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实实在在地阅读经典原著,只是突击了一些文学常识,或者看一些缩略本,或者根据一些评论文章背诵结论性的文字,所选取的例子与《根河之恋》中的难以相似,有生拉硬拽之嫌,点评理由也空洞无力。这就需要学生踏实下来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并结合名家的评论文字与自己的感悟写出点评,个人要对名著有深刻理解。

微写作②中,多数学生能够把花跟人联系起来,但是理由较为牵强,对于人物性格形象的把握能力较差。而且由于人物的复杂性,学生应该紧扣花的主要特点进行阐发,有的学生把人物的各个事件罗列上去,没有凸显与花的相似之处。学生应该注意审题,以花喻人,必须要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人物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但是花的特征则是非常鲜明单一的,所以,这里所要选取的人物的相关事件必须扣合花的特征,2017年高考英语作文全国一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题目要求。

微写作③凸显的问题是:描述能力较差,没有细节,表达较为幼稚,缺乏深刻的含义,与原著扣合度较低。看得出有些学生读书浮光掠影,没有深入文本,对于经典场面和主要人物缺乏深刻印象,也就不具备还原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经典作品中的重要人物、重要场景有非常准确的记忆还原能力,需要通过复述、编排剧目等形式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深化对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考场佳作

题目一

北京一考生

佳作1:《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高中毕业后,本可以回家在哥哥少安的砖厂工作,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外面打拼闯荡一番,从此离开了故土,走出了田地,见识了大城市,并最终成了一名煤矿工人。一路走来,孙少平始终不愿安于眼前的苟且,而是选择让自己去面对更多的挑战与磨炼。我想,这种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学习的。

佳作2: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从小喜欢读书,结识田晓霞后又通过报纸进一步接触到外面的天地,从而拥有了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些使他不同于安于现状的乡民,没有选择在村里教书或在砖厂帮忙,转而踏上了一条更加艰辛的路,过上了一种新的生活。“知识改变命运”,有时候不一定是指富贵加身。至少对孙少平来说,他了解到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的选择,足矣!

佳作3:《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或许没有弟弟少平那样的学问,但他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几乎凭一己之力挑起家中的大梁。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竟然将一个贫寒之家变成了村里的砖厂大户。从土窑到砖窑,从拮据到富足,这种巨大的变化背后,凝聚的是少安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而扎实的摸索。而这份在命运面前不逃避、不放弃的坚韧与顽强,不正是古人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吗?

阅卷老师点评

如果说叙述情节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熟悉程度,那么题干要求的简要点评,便可看作是在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思辨的能力。

以上三篇佳作的优点在于,不仅情节叙述具体到位,而且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些情节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或诠释,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独立思考:佳作1指出了作品精神内涵的当下意义,佳作2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法给予了新的解读,佳作3则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对接。

先睹为快

2.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购买完整版图书(纸质版&电子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