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作文,红色文化作文三年级

  • 文化作文
  • 2022-09-15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征文作品选登

红色文化作文范文1 一页一页地翻过,渐渐明白了,原来“红色之旅”指的是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去参观、瞻仰那些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缅怀先辈们的革命业绩,体验他们的革命经历。

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展示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担当作为、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近日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征文活动,现对部分优秀作品予以刊发。

激活红色资源 彰显时代精神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武卫国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以下简称兰州“八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省会兰州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从1937年5月成立到1943年11月撤回延安的六年时间中,在党代表谢觉哉等领导下,为推动甘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周恩来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兰州“八办”纪念馆成立于1981年,是甘肃唯一一家以抗战遗存为依托的革命纪念馆。多年来,纪念馆致力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优化整合、合理利用,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听、可看、可学、可用”,在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扩散、引领作用。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一群身着八路军军服、中山装、旗袍、大褂的人们聚集在纪念馆酒泉路旧址古香古色的小院内,生动演绎了1938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通过对红色历史资源的深入挖掘,用现场讲述和实景表演的方式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办事处开展抗日救亡、进行后方发动等一系列史实。演出现场,由观众扮演进步群众、办事处工作人员等角色,迅速沉浸到红色历史情境中。

这一方式突破了革命历史教育中单一、线条性的参观模式,使观众近距离了解“八办”历史。观众纷纷表示:“这是集红色文化、红色艺术、红色历史于一体的生动课堂,这样的红色故事,我们愿意听。”

讲好红色故事

近年来,兰州“八办”纪念馆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以党的革命历史为主线,全力打造“红色文化轻骑兵”,组建文艺演出小分队,与高校、部队、社区等联袂编创红色文艺演出,并进行共建直播;以革命旧址、场馆为依托,制作《红色女兵王定国》《南滩街54号》等课件,面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面对面、互动式、体验式宣讲;推出《民族脊梁——甘肃抗战人物展》等流动展览,深入部队、学校、社区开展“七进”宣教活动;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研发多项红色校本课程,把红色故事、红色展览、红色书籍带入校园;同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座谈交流、专题讲座等馆校共建活动等。

上述活动以鲜明的文化主题、新颖的传播方式,发挥了特殊的教育功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将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活”化党史学习教育

兰州“八办”纪念馆与兰州市公交集团联合搭建了党史学习教育新平台——“8路红色专线”,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基层,使公交车成为大众了解党史知识的移动课堂。

耳目一新的宣教方式,使党史学习教育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展现“游中学、学中游”的特色,让大众通过重走红色遗址、追溯红色记忆、聆听红色故事,从历久弥新的红色资源中学习党史知识,汲取精神养分。

用好新兴传播手段

近年来,兰州“八办”纪念馆着力打造“网上红馆”“两微多端”融媒体,推出《馆长数家珍》《党史大讲堂》《八办“视界”》《红馆论坛》等特色专栏。截至目前,快手浏览量1500余万人次,其他各类视频、文字浏览量均保持持续走高,、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浏览量均创新高。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纪念馆不断放大红色文化资源效应,使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重要教育价值,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是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重要使命任务。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涵,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延伸空间,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笔记

华亭工委纪念馆 莫波

在华亭工委纪念馆,有这样一本笔记本。

像井冈山,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是众所周知的吧。井冈山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好地方。毛秉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或许是因为贴身保存的缘故,笔记本原本暗红色的硬质封皮已经磨得有些发白,仿佛还留有主人身体的温度。笔记本并不厚,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纪念馆众多馆藏革命遗物中,显得如此普通与平凡。

打开笔记本,在岁月的剥蚀下,里面的纸张已经发黄,但刚劲挺拔的字迹,仍让人不禁联想到它的主人坚毅英挺的风姿。

人们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这本笔记本记录了从1945年到1947年之间笔记本主人工作、思想、学习,以及华亭部分地区党员数量与分布情况,大多数的记录都是短短数行,显得略有些急促。到底是笔记本的主人性格干练果断,还是当时的记录环境恶劣、时间紧迫,我们都不得而知。唯一能够感知的,是那一次次记录所饱含的对革命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深情。

什么是红色基因呢?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革命优良传统。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标志。

政委:

革命事业是长期的、艰苦的,我们只有具备着愈困难,愈奋斗,愈贫困,愈努力,愈失败,愈决心的坚强的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

李义祥上

我的红色革命记忆 今年的清明,适逢新中国60华诞。60年家国巨变,把我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6年10月

是的,笔记本的主人就是李义祥。这段文字是他在1946年秋一次会议上写下的一句话。

这一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央军委命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返回延安。为了迎接王震部队顺利返回边区,同时,通过开展武装敌对斗争,进一步扩大敌后武装根据地,中央西北局指示甘肃工委组建武装力量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武装斗争。就这样,一支由骑兵团战士和地方干部组成的敌后武工队迅速从孟坝出发,途经镇原马渠,进入华亭境内开展武装活动。他们一路上宣传党的政策,奇袭敌乡公所,让国统区的敌人惶恐不安。敌人从平凉调来保安团两个大队400多人,对只有54人的武工队进行追击围剿。

1946年的秋天,注定是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季节。我们不知道武工队员在关山的崇山峻岭间缺衣少食,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我们也无从想象,无情的子弹是怎样呼啸着穿透战士们的胸膛。这一仗,双拳难敌四掌!这一仗,好虎架不住群狼!队长段全才和16名队员受伤被俘,副政委黄鼎和两名队员壮烈牺牲,血洒疆场!

时任华平工委副书记的李义祥带着几名队员,冒死潜入华亭城内,在四处引爆手榴弹吸引敌人兵力,使剩余的队员安全撤回到边区,红色文化作文三年级。

回到边区后,甘工委专门召开会议对此次敌后行动进行总结,红色革命主题征文,也就在这次会议上,李义祥强忍着失去战友的悲痛,饱含着对革命的无限期望和热情,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上述那段话。

这本笔记是建馆之初收集革命遗物时,从李义祥后人那里收集到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历史,李义祥白发苍苍的儿子毅然将留有父亲痕迹,寄托后人哀思的遗物,无偿地交给纪念馆,他只说了一句——“我是共产党员!”

去年,华亭工委纪念馆对馆藏革命遗物进行整理,我有幸参与李义祥先生遗物的整理工作。在整理这本红色笔记本时,发现除点滴的工作记录、思想及学习情况外,笔记本里还零零散散记录着一些中药的名称。后来才得知那些都是李义祥在平时做群众工作、走乡串户时收集和记录的一些民间中医药偏方。

很多人都知道李义祥是一位忠于革命,为华亭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战士,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妙手郎中。从1938年建立华亭第一党支部起,到1949年华亭解放担任华亭第一任县长,他的革命脚步在华亭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962年,李义祥因病从省卫生厅离职回家休养,他在平凉四十里铺带病行医问诊整整八年,没有收过群众一分一文,老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饱蘸时代浓墨,绘就不朽华章,书写出新的灿烂与辉煌。

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 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说起现在的新中国,就不得不谈起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说得很对.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在召开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党的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明主共和国.党为此目标努力奋斗。

陇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董云飞

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在党的历史中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营养。

深化党史资料研究,挖掘史料、总结经验、丰富理论。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从两当兵变拉开甘肃武装革命的序幕,到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二十五军过境陇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丰富翔实的史料。认真挖掘和研究陇南党史资料,推出具有借鉴价值的党史成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整理保存散佚的党史资料,收集党史人物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优良传统,鼓舞人心,弘扬正气,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可行方案。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

注重党史宣传教育,树立导向、不忘初心、培根铸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对标对表、培根铸魂,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注重党史宣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从中锤炼党性,把党的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起来,正本清源,红色文化作文600字,探寻历史规律。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陇南涌现出的革命前辈、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以党史编研出精品、资政育人有突破、全局工作有作为的具体要求,形成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风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历史凝结而成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进一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奠定基础。

发挥党史资政功能,以史鉴今、科学决策、助推发展。认真落实“一突出、两跟进”要求,倡导研用结合,为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分析研究归纳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历届领导在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出的工作方法,总结经验,为新时代陇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把陇南独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用好“红资源”,打好“组合拳”,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提升陇南知名度的亮丽名片、转化为文旅融合的产业优势,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陇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陇南这片红色土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了许多红色文化和故事,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红色革命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凝聚起强大奋进力量,走好新的长征路,努力建设“三城五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陇南篇章。

红色的传承

中共天水市甘谷县委党校 张建魁

人们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在甘谷县礼辛镇,我看到了一张喜报,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喜报。

喜报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的红色革命记忆 今年的清明,适逢新中国60华诞。60年家国巨变,把我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尉国忠先生:

贵府尉正华同志,在修建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喜尉正华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政治部

一九五四年七月廿八日

看到喜报的同时,我还看到了尉国忠的党员登记表,记录的入党时间是1948年4月16日。

一张喜报,一张党员登记表,纸张已经发黄。出于好奇,我请教礼辛镇的干部董尚荣同志,在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传承。

尉国忠原名尉双禄,出生于礼辛镇菜子村一个贫农家庭。从1936年9月下旬开始,陆续有红军的队伍路过礼辛镇。红军每次来都秋毫无犯,从不干扰群众正常生活,只是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唤醒群众,征集粮草也都是公平买卖,这一切都落在尉双禄一家的眼里,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已经认识到,这支军队和以前的军队都不一样。

红军走了,给礼辛镇的老百姓留下了全新的印象。原来,真的有不扰民的军队。

这一次,礼辛镇来了一小队红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跟上大部队的脚步。十月的礼辛镇已经是落雪的时候了,红军战士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再住在户外,他们的身体显然吃不消的。于是,尉双禄的父亲把这队红军请到自己的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

为了追赶大部队,这一小队红军没有停留,第二天就出发了。他们需要赶到通渭的榜罗镇,然后从那里赶往会宁。尉双禄自告奋勇做了红军的向导。

在做向导的路上,尉双禄很快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战士们给尉双禄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革命的种子,从此在尉双禄的心里萌芽。

红军走了,尉双禄依旧在礼辛镇辛勤劳作,娶妻生子,他给儿子起名为尉振华,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振兴中华。

春来秋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1948年,陇渭工委在礼辛镇开展工作,早就经过革命思想熏染的尉双禄,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在他的党员登记表上,入党动机一栏里边写着:推倒国民党,入了共产党。简单质朴的十个字,却无比清晰无比坚定地诉说着尉双禄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了,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尉国忠,意思是要忠于这个国家。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抗美援朝开始了,尉国忠毫不犹豫地将儿子尉振华送上了战场。尉振华(尉正华是尉振华在部队用的名字)入伍后积极建功立业,获得部队嘉奖,这才有了这张喜报。

抗美援朝胜利后,尉振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礼辛镇,回报这片红色的沃土。尉振华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尉和平,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尉和平赓续着祖辈的红色血脉,选择扎根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当我走进菜子村的时候,村里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尉和平是他们村里的能人,也是致富带头人。他是村里面最早种植苹果树的人,他带领乡亲们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我的红色革命记忆 今年的清明,适逢新中国60华诞。60年家国巨变,把我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礼辛镇,我没见到尉和平,但当我看到礼辛镇满山遍野的花椒树、苹果树、辣椒和中药材的时候,我知道我遇到了尉和平,而且不止一个。

整个活动分为几个板块。

离开礼辛镇,我脑海里还是那张喜报,红色革命作文结尾,还是那张党员登记表。

尉国忠、尉振华、尉和平……我默默念叨着祖孙三代人的名字,忠于国家,振兴中华,热爱和平,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脉深处的印记吗?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最朴素的追求吗?

让思政课“红”起来

舞台上,拉姆措老人微躬的背影写满了故事,她好像在自言自语,又好像在告诉每一个人:“每一朵格桑花都会凋零,但花入泥土后会孕育更多的生命;每一盏酥油灯都会燃尽,但散尽光明后太阳便会升起。”课堂上,同学们投入地观看舞台剧《腊子口·1935》。

这是我在讲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活出生命的精彩”时的课堂导入情景。同学们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因为腊子口战役就发生在甘南。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艰难地来到了甘川交界的腊子口。在这里与凭借天险、阻截红军北上的国民党大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有很多人继续砥砺前行,也有人长眠深山。

“腊子口战役很多人牺牲,你觉得这些人的牺牲值得吗?今天还会有人记得他们吗?他们的生命是伟大还是平凡呢?”

“老师,我觉得他们的牺牲值得,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生命是伟大的,他们值得被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

在英雄事迹的烘托下,我带领同学们“走进”课堂内容。一起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去感受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在讲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时,我布置了课前作业,让同学们提前了解我们甘南州的好干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的事迹。

“花开的时节,你伸出纤纤的小手、稚嫩的臂膀,硬是把翠峰山的昂扬、拉尕山的厚重,揽入温婉的怀中,融入幼小的心田。花蕾,由此在泉城溪水滋养下,静静绽放……”我带领同学们深情地朗诵了《致小娟:最美的达玛花》这首诗。

一个中央民族大学“双学士学位”毕业生,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回到贫困家乡报效桑梓;一个爱美的姑娘收起裙子和高跟鞋,换上运动鞋,三年级红色征文300字,日常奔忙在山野村屯……张小娟用双脚丈量了舟曲的山水大地,用双手绘就了贫困群众的致富蓝图,她的事迹留在了每一个人心里,红色文化作文300字小学生。

我提问:“张小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服务社会,让家乡秀美富裕,让社会文明和谐,让祖国的山河更加壮美?”

同学们回答:“老师,江西的三色文化素材,张小娟的事迹让我感动,三色文化主题征文江西,我要向她学习,我觉得服务社会就要像她一样有担当,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同时还要学好本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这节课的中心思想在同学们的回答中得到了升华。红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思政课上讲红色故事,并不是单纯地把故事内容讲解一遍,还要找准故事和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带领同学们感受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力量。

我想,红色故事的魅力就是在带来光明的同时,将红色精神与力量不断传承。

俄界会议、红色土司杨积庆、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洮州苏维埃旧址、宣侠父烈士纪念馆……这些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是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它能够促进人民群众达成精神上、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鼓舞中华儿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伟大的时代来之不易,鼓励他们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历练,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放出光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