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携手前行,接续奋斗,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
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话背后埋藏着典型的统治意识。仿佛天下不是天下人的天下,而是那些温柔专制仁慈奴役者的天下。天下,不可被谁独得,不可被谁独失。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唯天下人可得。
——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出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书中内容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得民心者得天下素材,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这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地运用与众不同的文体上,中考作文中各种创新体裁的文体也层出不穷,如小标题,日记、书信、童话、小小说、剧本等都是形式创新的有效途径。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
一个有雄心的统治者,必须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如果你心系百姓,为了百姓谋天下,定会赢天下民心,你就能一统天下了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景公问晏子,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谋事必得、做事必成?晏子回答,谋事符合于道义就一定能实现,做事顺从于民心就一定能成功。
“义者,宜也”,义是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的正当、正义行为。古代思想家将义看得十分重要,《礼记》中记载哀公问孔子:儒者的德行是怎样的?孔子回答:“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把忠信作为甲胄,把礼义作为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对于儒者来说,忠信和礼义都是不可或缺的。孟子对义的论述,更是作为经典流传至今:“生,我所欲也;义,得民心者得天下作文议论文,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作文800字。”
(《联邦党人文集》第一篇)解决的办法就是创造了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制度,即通过公民投票方式,来选择国家领导人。在民主选举制度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通过赢得选民或选举人的有效多数票来实现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出自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义利选择。“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为人民、为家国是最大的义。“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往今来各家学说关于民本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阐明的是同样的道理——“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一、出处:《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理念中对道义的推崇、对人民的重视,影响了无数志士仁人,他们为天下苍生、家国大义,愿舍生取义、死而后已。他们践行的义,表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心怀大义、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心怀大我、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百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正是坚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最大的正义、道义。
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慷慨高歌,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从“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铿锵誓言,到“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的价值取舍,肩担道义,心怀人民,便能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困难压不倒,敌人吓不倒,诱惑不迷路,挫折不动摇。
“我将无我,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600,不负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议论文,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忘初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论文300字,牢记使命”开篇,得民心者得天下演讲稿,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语,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义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第三条,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二条。从“为人民服务”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走过再长的路,走到再远的未来,“人民”都是我们永恒的关键词。(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