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红包”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其中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立意】1、把握核心事件“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
焦教师“微信发红包”以“督促学生学习”
2、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焦老师表现:发红包督促学生。
学生表现:课堂表现好;认可焦老师的做法。
不管是除夕夜还是元宵节,“抢红包”都成了当下的时令活动 。打开手机微信,一排排一列列齐刷刷的红包映入眼帘,让人馋涎 欲滴。忍不住抱起手机心急火燎地按下“拆红包”,生怕自己晚了 一秒钟红包就没有了。
部分家长表现:反对焦老师的做法,认为让孩子功利,使教育变味。
明确:此要求提示了立意的切入点。
(1)从焦教师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激发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焦老师的新招”有成效、受欢迎、获认可,足见他的做法在该校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分析“微信发红包”也可发挥教育“正能量”、“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等话题。
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
(2)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物质鼓励也是学习的动力”,或是“求学岂可为红包〃等话题。
(3)从家长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莫让红包变了教育味”“教育应散发纯正的魅力”等话题。
一篇文章立意的角度只有一个。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评价的核心事件都是焦老师发红包督促学生学习。
【范例分析】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范文,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时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再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因为 “红包奖励”更多的折射出教育低俗化。
然而,抢红包流行以来,有因彻夜摇手机导致肌肉劳损的,又有因红包问题破口大骂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文明素质需要提高,国民的心态也比较浮躁,过于倾向拜金主义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更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此外。
1、 讨论并思考:此文开头有何特点?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屮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2、 讨论思考:此段围绕观点从哪方面议论?议:从材料入手分析危害。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3、 讨论思考:此段围绕观点是从哪方面进行议论分析的?议:从材料入手深挖原因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范文。
4、讨论思考:此段围绕观点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议论分析的?联:类似举例、例后有议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5、 讨论思考:此段围绕观点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议论分析的?寻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有效
抢红包优秀作文1 “抢红包”是如今网络上最红火的游戏活动。我们家的抢红包活动别有一番乐趣。现如今,我们兄弟姐妹几家,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唯有爸爸妈妈的手机仍然处于“落伍”状态。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奖励”更多的折射出教育低俗化。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6、 思考:如何结尾? 结:回扣主题、呼吁劝勉
【素材积累】
教育是为了拓展经验世界,为了尽可能多地理解周遭,并掌握理解的方法。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比如2015年课标1卷,在叙述完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件事以后,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再比如2015年课标2卷。
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对知识的这种渴望而产生的自发学习、终生学习,才是教育本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本质规定,也就是说实现大自然赋予一个人的全部禀赋,让他达到一个人的他所有可能性的最高境界。
教育应首先帮助他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帮助受教育的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觉得幸福。
我说:“我一会儿也要在微信上抢红包!”主持人一说开始抢红包,我们全家人可有事干了,拿着手机使劲的摇呀摇,姐姐拿老爸的手机,婶子和两位叔叔各拿各的手机。其中一个叔叔拿两个,还有一个是老姑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增加选择机会,提升认知水平。
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色彩,让我们更加自由。
论学习
——【英】培根 孙有中译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甚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
过度沉溺于学习是怠惰;过度炫耀学问是华而不实;食书不化乃书生之大疾。学习可以完善天性,并通过经验得以完善自身;因为天生之才犹如天然之草木,尚需通过学习加以修整;而纸上学问未免空谈,除非由经验加以约束。
聪颖者鄙视学习,愚鲁者羡慕学习,明智者利用学习;学习本身并不教人如何运用;唯有观察可以带来超越学习的智慧。读书不为争论长短,不为轻信盲从,也不为高谈阔论,而旨在衡情度理。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换言之,有些书可以阅读,但不必谨小慎微;而有少数书应该悉心通读,刻苦研习。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也可以读其节选;但这只限于那些不够重要的论述和粗制滥造的书籍;否则,经过提炼的书犹如经过提炼的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严谨;因此,假若一个人很少做笔记,那他需要有超人的记忆;假若他很少讨论,那他需要天资聪颖;而假若他很少读书,那他需要有充分的狡诈掩饰自己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算数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其实。而当大年夜变成了抢红包之后,又怎么会抢红包呢,这样最寒心的不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吗,一些习惯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形成,如为了抢红包将手机摔坏。其实老太太怒摔手机的背后,惹得大寿的老太太怒摔手机。
总之,学习造就性格;不尽如此,心智中任何障碍可以通过恰当的学习来疏通。这正如身体尚的疾病可以通过恰当的锻炼来消除:滚球有益于腰肾,射箭有益于胸肺,慢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大脑,等等。因此,假若有人甚至懒散,那就让他学习算术,因为在演算中,注意力稍有分散,他就必须从头做起;假若他的智慧不足以辨别差异,那就让他学习经院哲学家,因为他们善于吹毛求疵;而假若他不擅处理事务,不能触类旁通,那就让他学习律师的案例。因此,心智上的每一种缺陷都可能有专门的药方。
教育的七条箴言
今年春节,很多人喜欢上了微信上的抢红包这个功能,在多个群中出手抢夺红包,乐此不疲。但是,有人收到了假冒的微信红包,开始担忧信息安全问题。近日。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任务驱动型作文800。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任务驱动型作文大全,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任务驱动型满分作文800,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正当我浮想联翩时,奶奶端着一个盘子,笑吟吟地走了出来。我按捺不住好奇心,探头一看,原来盘子上放着三个红包。奶奶坐下后,指着红包,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三个红包,抢一个你们最喜欢的红包!”我听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通俗地讲,就是比新材料作文写作多了具体任务(要求)的作文题型。它与新材料作文并不矛盾、对立,它是新材料作文题型的一种拓展、变式。它与新材料作文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些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而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意思。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