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外来文化的作文,关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作文

  • 传统
  • 2025-01-23

文化入侵,即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

但是,文化侵略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有充分历史佐证、确凿成立的文化侵略,其范畴限于“教育”和“宗教”。在文化的其他领域,并非全部是文化入侵。

简述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

五四运动以后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文化侵略”一词在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几乎就是近代西方在华基督教事业的恶谥。……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开始有人对这一提法提出商榷,或认为文化侵略的提法是一种本位文化的国粹思想;或认为是50年代初在战争状态下多少带有情绪化的产物;或认为“文化侵略”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有的则明确把“文化侵略”归入政治口号,认为政治口号不适于用作学术标准。

从源头上看,“文化侵略”实际上是一个反对西方在华文化渗透的民族主义提法。虽然往前追溯,清末有识之士已经表达过对外人控制中国教育权的忧虑,其后少年中国学会的国家主义者也表达过近似的意思,但这一革命话语的发明权无疑当属屈维它(瞿秋白),也就是要归诸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努力。

第一,“文化侵略”的原意是政治斗争的提法,并未包括阐发者对西方在华文化事业全面的认识。

第二,近代历史上在分析西方在华文化事业时并不是始终用“文化侵略”来定论的,文化侵略指控是随中外关系的变动而变动的。

第三,反对“文化侵略”的实际影响,既有激发民族主义精神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作用,亦有简单化地理解这一口号导致对西方文化认识上的偏颇。

简而言之,近代反对文化侵略只是适应反帝斗争的需要而提出的反帝口号,本来就不是为了适应对外来文化事业进行全面分析的需要。因此,把它从政治斗争领域照搬到学术研究领域,自然就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无法对丰富的历史现象进行辩证的说明。

与之相对的概念有文化自信、文化交流、文化交融。

教育

“文化侵略”的提法无疑起源于文化上的危机感。1921年1月陈独秀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分析了基督教在中国引起冲突的10条原因,其中第2条说“各国政府拿传教做侵略的一种武器,所以招中国人的怨恨。”……1923年2月少年中国学会的余家菊批评教会教育的危害有三点,其中第一点“教会教育是侵略的”,终于把教会教育明确与“侵略”挂上钩。

近代日本文化侵华史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一书只是通过两三个并非等位的面和点,来批判日本主要采取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2]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得民族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日本在殖民地的奴化教育,是日本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具有实施时间长、涉及地域广的特点。教育,特别是语言殖民和文化殖民,需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体制的支持以及设施、教员、教材等条件的完备,更需要离开战事的空间、时间以及有条件接受教育的人群,关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作文。中国大部分沦陷区一直与战火和战乱相伴,奴化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不可能在各地都形成能够实现预设目标的规模效益。因此,各殖民地区的情况相去甚远。或许系统的个案调查更能还原历史,实质性地推进奴化教育研究。

抗战时期,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实质是文化专制。因此,一些学者将日本的侵华宣传也归类到文化侵略中,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作文。如严昌洪的《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等。

宗教

《国家安全学》在“文化安全”一章中指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真正出现和突出表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作文,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文化安全正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方的文化侵略而出现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批传教士随着帝国主义的军队和枪炮来到中国,其中除个别人如1914—1937年任上海基督教刊物《教务杂志》主编的美国传教士乐灵生、1925年到四川传教的加拿大传教士文幼章等,进行正常的传教活动,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反帝爱国运动之外,绝大多数传教士与当地军阀势力勾结,建立教堂,创办学校,利用宗教进行种种罪恶活动。

1922年,光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发展,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全国有市会40处,会员53800多人;校会200处,会员24100多人;外籍干事95人,华籍干事87人。女青年会也有市会12处,会员近3000人;校会80多处,会员近6000人;外籍干事87人,华籍干事51人。为了鼓励中国基督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发展,总部在瑞典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决定在1922年4月4日至8日中国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11届大会。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和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创始人及同盟主席、国际宣教协会会长穆德(美国人),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作文,依仗美国基督教北美协会的经济支持,亲自来华主持大会。

大会进行时,700多位代表参加,其中外国有32个国家146名代表。北洋政府派出军警到会场保护。

早在3月份,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怒,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发动了“非基督教运动”。上海各校学生首先成立“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成立宣言指出,现代社会有不劳而食的有产阶级和有劳而不得食的无产阶级,“而现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就是帮助前者掠夺后者,扶持前者压迫后者的恶魔”,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队”。

接着,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近20个城市的学生团体纷纷成立反基督教组织,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和文章,进行反基督教运动。

运动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以科学反对宗教迷信。当时不少人由此出发加入运动,因此许多地方组织了“非宗教大同盟”,既反基督教,又不专指基督教;(二)批判基督教不仅反科学,而且是帝国主义用以侵略弱小民族的工具。“反基督教学生同盟武汉支部”在代电中指出:清华基督教同盟大会,“其目的纯是诱惑青年,扩充教徒势力,为资本主义作护符来侵略我国”。

一些进步团体也支持非基督教运动。少年同志会有一通电指出:本会以“改革社会黑暗,增进个人道德为宗旨,对于妨碍科学进步,组成贵族势力,保持阶级制度,阻止个性发展的宗教,早已认为国敌,因此对于非宗非基之呼声,极表赞同”。中华心理学会也发表反对“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断定他们的谬误;以历史的观察,审定他们的罪恶;以心理的分析,揭破他们的虚伪不德,不能不出于极端的反对。”

非基督教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攻击和破坏。他们攻击非基运动像义和团一样是“盲目排外”,是“过激党”的“过激行动”。上海日文报纸挑拨非基运动“含有过激意味及反英美色彩”。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当即发表

教会攻击非基运动干涉信仰自由。一些学者如周作人、钱玄同等也附和。蔡元培、陈独秀等予以批驳,指出信仰自由应包括信教与反教两方面的自由。陈独秀说:青年反基督教是“去迷信而趋理性的好现象,似乎不劳公等作反对运动”;“私人的言论反对,与政府的法律制裁不同,似乎也说不上什么‘干涉’‘破坏’他们的自由。”

有些地方的教会势力勾结反动当局来镇压非基督教运动。安徽芜湖警察厅长徐绍修和省长许世英曾出告示取缔芜湖非基同盟,结果引起芜湖及全国非基同盟的更大反抗。

发展

1924年,由于中国革命高涨,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加紧干涉,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他们一方面利用在华出版的报纸如《字林西报》、《大陆报》、《京津泰晤士报》等,大肆进行反苏反共宣传,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则加以辩护和美化。另一方面,利用已经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猖狂攻击中国革命,阻止中国人民参加革命。在教会学校中,情况尤其严重。

据1925年1月的一份统计,当时中国共有新旧教徒100万人,青年会员8万人。教会学校:小学5928所,学生160991人;中学962所,学生256900人;大学38所,学生11790人。这种学校既不向中国政府注册,也不许中国教育团过问,向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没有任何自由。如鸦片战争后法国在广州办的天主教圣心学校,新思潮之书籍杂志,禁不许读;而新约旧约,所谓圣经者,则强迫背诵,禁拒怀疑辩论,抗言立即斥逐,学生往来书信,必须拆阅,稍涉嫌疑,即遭没收;同学聚谈疑为集会,教员演讲视若雠仇,等等。

更严重的是,学校当局不许中国学生爱国;他们肆意污辱中国学生而不许有任何反抗。例如,广州圣三一校长(英国人)对学生说:“英国人所办的学校,有领事在广州,断不能徇你们的情,任听你们中国人自由”;又如,1924年5月7日是国耻日,各地学生这天都出校游行,借以唤起国民。圣心学校学生慑于校长平日淫威,未敢要求出校游行,只求校内开一演讲会。岂料(法国人)校长对学生说:“中国的命运早已在华府会议中决定了,无庸你们去救,你们也是救不来的。”岭南大学的美国人对学生说:“此是教会学校,不许谈论国事”;“学生会有政治意味,不准组织。”广西梧州建道学校的美国人宣称:“我系不爱中国,所以不许你们同中国学生来往,共同救国。我要你们服从我,同我一样的来爱我们的美国。”上海三育大学的美国人也对学生说:“已入教会学校读书,应该断一切国家的观念,爱国二字断无存在之余地。”

运动

1924年,在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进一步升级的同时,反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非基督教运动也高涨起来。

对外来文化,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抵制,而是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要将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之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这才是海纳百川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1924年5月,一些因要求纪念国耻日而受压迫最深的学校如广州的圣三一、圣心,徐州的培心,南京的明德,福州的协和等校,就开展了反对学校当局的斗争。他们要求“在国内争回集会结社自由,反对奴隶式教育,争回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结果,学校当局开除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爱国师生不堪忍受,“与其为奴,勿宁失学”,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斗争,最后决定在教育权没有收回、目的未达以前脱离圣三一,暂且走进执信学校。退学学生为进一步斗争,组织了“反抗文化侵略青年团”,以与国际帝国主义抗争,争取更多的人为收回教育权而斗争,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议论文。

7月,该组织通电《向导》周刊社及全国各教会学校青年、各工会团体、文化机关和各报馆,呼吁国人同来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指出:“世界国际帝国主义者之于我国也,经济侵略之不足,而继之以文化侵略,故我国六七十年来创巨痛深,殆难言宣,物质精神同遭打击。”《向导》在刊登此通电时,还发表了陈独秀写的“时事评论”《收回教育权》,给予支持。

同月,外来文化的利弊作文,北京成立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全国响应。8月中旬上海也成立反帝同盟筹备会,并再次成立非基督教同盟,掀起反基督教运动,与北京反帝同盟互相呼应,非基同盟选出高尔柏、张秋人等组成委员会,决定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出版“非基督教特刊”。中共中央、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也积极配合,使国人知道基督教之害,指导和联络各地的运动。

在此前后,湖南、湖北、直隶、广东等十几个省都先后成立了非基督教的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并互通声气,协力进行。

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不应过度推崇外国的节日与活动,譬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彩蛋等等,这些节日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的碎片,倘若我们将这碎片捡起放在我们的躯体上遮住了自身的灵魂。

张秋人在回顾1922年以来的“反对基督教运动的怒潮”时,揭露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基督教的作用的:“第一用它麻醉本国的工人阶级,使信社会之贫富出于神意,不应以阶级之争破坏现社会制度;第二用它麻醉被征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使信它们的兵舰军队是为了赠送上帝的福音,赠送教育及一切文化而来,不为抢劫金钱而来,使对他们永远感恩戴德,不思反抗。”他指出:“第二个作用,正是我们中国人不得不特殊反对基督教之最大理由。”广州学生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在宣言中提出“收回一切外人在华所办学校之教育权”,并拟出4条具体办法。所有这些,为这次非基督教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指明了目标。

中国共产党也加强了对运动的领导,积极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运动。恽代英在1925年写的《打倒教会教育》一文中指出:“有一百万的民众,二十余万的青年,正在帝国主义者遣派来的一般牧师、神父、教会教育家手中,受他们的蛊惑劫制。我们天天怕色彩,怕党派;然而帝国主义者已经借教堂、学校、青年会的帮助,在中国造成这样一个大的党派了,如何应对外来文化作文800。我们愿意永远一盘散沙地屈服于他们这种党派行动之下么?还是我们应当为反对他们而即刻组织起来?”这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门作出“反基督教运动决议案”,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和教会学校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恶及其本质,号召全国青年一致奋起,声讨帝国主义。

这个群众性的反基督教文化侵略运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发展。不仅在各大中城市,而且在延安那样的偏远地区,也发生了十分激烈的反抗斗争。1925年内,教会学校的学生,纷纷要求退学,并有一些教徒退出了教会。基督教青年会的衰落尤其明显。1927年全国青年会会员人数只及1920年的60%,参加青年会活动的人也日益减少,许多校会不得不停止活动。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自己的报刊,不断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报纸的宣传,借以提高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1924年12月出版的《向导》周报,在揭露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及其它殖民地国家的反动宣传之后,指出:“殖民地的民众应当信任自己的力量,应当起来用武装推翻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天天喊什么赤化,过激主义,……无非是要达到自己侵略的目的,但是这种伎俩毕竟欺骗不了中国人民!”

这次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斗争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几个教徒退出教会、学生退出教会学校,主要在于宣传科学人生观,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反动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是一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教育,这对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动的缺点是缺乏具体分析。教会所办的学校、医院及其它慈善事业,有些是出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进行了某些罪恶活动,多数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这一点没有得到必要的肯定。

现代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

简述

从上世纪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随着第二次大规模的开放国门,西方的先进经济和经济的附属物(外来经济文化,主要是管理思想、贸易模式等)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变革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冲击,以及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

中国人从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一方面,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另一方面,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食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对于外国文化大规模涌入,部分国人的从最开始的反感、消极对待、无所适从、逐渐开始慢慢接受甚至无选择性的全盘认同。

文化产业争议

争议焦点:文化产业的竞争与文化侵略的关系

相关问题和观点:

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多少文化产品,中国又能输出多少?

比如,中国青少年往往热衷于日剧韩剧英剧美剧,外国青少年热衷于“中剧”吗?中国社会随处可见外国文化作品,外国人是否经常接触到中国文化作品?中国人在看外国作品时往往希望保持原始配音而看中文字幕,外国人看中国作品也希望听中文原始配音看英文字幕吗?

关于以上问题,大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应该被淘汰,西方文化是先进的,所以我们要多学习西方文化

另一种是,中国只是缺乏先进的技术、充足的人才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来输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本身并不落后,与他国文化平等。只要我们掌握了足够的力量,就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文化侵略”一说是否适用于“文化产业”和“新闻传媒”,有很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文化优势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垄断文化相对弱势的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目标国国民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支持者的案例有:

日本动漫文化侵略

国外淫秽色情暴力文化产品侵略

游戏产业文化侵略

对支持意见的反驳:

上述观点和案例都有偷换概念之嫌。把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与“侵略”画等号,显然有失偏颇;而淫秽色情,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很多人类文明中都有,不能看作是“外来侵略”;电子游戏本国也有出产,更是跟侵略无关。

上述案例的第一个是由日本以前奉行的动画外交曲解过来,但是日本的动画外交是由日本承认自己军国主义罪行和坚持和平主义为基础前提下提出,具有促进文化互信,世界文化繁荣,为其他国家提供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等积极作用。这一曲解的产生直到酝酿,致使广电总局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2006年)《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2009年)以及对日后国产动画的题材限制等。

第二个打击淫秽色情,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各国所倡导并执行的,出台分级制度是最好的可行方法,但是由所谓的专家学者加以曲解后,分级制在他们眼里就变相成为了“承认色情暴力产业”,所以尽管出台分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但一直未能推行。

第三个全然就是电子游戏有害无益论的观点,电子游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环,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6月出台了游戏机禁令,即《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对国产游戏产业和在华游戏外资产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如索尼的ps3在中国分部就被请出大陆。虽然游戏机已经解禁,但游戏机产业在华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

综合来说以上三种情况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第二个使得有关部门对色情的定性一直不严谨,女孩的泳装也有可能定性为色情,而描写夫妻性生活的电视剧又在电视上播放。第三个是使得地下游戏机产业猖獗,无法实质上保护青少年安全。最终流于形式。

特点介绍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文化渗透显得更为普遍,入侵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及社会的日益信息化,文化入侵的领域越来越广,渗透手段也越来越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西方文化入侵的特点。

一,文化入侵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

文化入侵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这是与西方国家对外颠覆战略紧密相联的。

1,企图把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带进我国校园,使我国大学生背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

2,极力美化、鼓吹西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念,从生活方式上影响人们,使之逐步接受并追捧西方的价值观念;

3,试图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进攻面前被征服和同化,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他们宣传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的理想信念,从精神上对人进行彻底的“洗脑”。

二,文化入侵的渠道具有多样性。

在西方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我国实施的文化倾销涉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企图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现在流行的过“洋节”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文化入侵的手段具有先进性。

西方国家依仗他们的高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势,控制了网络等各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文化入侵的手段迅速现代化。大学校园是因特网最活跃的音符,再加上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使西方文化在因特网上的传播更具影响力,入侵手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四,文化入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文化的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对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在欣赏电影、戏剧、歌舞、动漫画、音乐或参与电脑游戏的同时,也会对其多表达的思想内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影响。并且文化消费这种教化作用是隐性的、长期的,因而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文化入侵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很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呈衰微之势,年轻人觉得“洋节”更加好玩、热闹,但好玩热闹的背后其实是正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今天,西方文化入侵呈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既有向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有向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渗透。它们打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旗帜,不断强化其意识形态战略,大规模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而通过此渗透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反对原因

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在今天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改头换面,采用了新的更为隐蔽的方式。与历史上直接依赖于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现在更多的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进行的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教育系统以及新兴的国际互联网进行的。某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由此看出,它是从更深层次方面去影响人们的,带来的危害更是无穷。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关于外来文化的作文800字,大喊“中国威胁论”。一直妄图通过“西化”、“分化”的方式和平演变我国。这种意识形态里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文化渗透是他们在文化领域向我们进攻的重要手段。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今天的文化渗透更多体现在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他们借助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大肆鼓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去认可并追求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能被文化入侵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追本溯源,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和抵制文化入侵。

反对措施

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但是要有目的的学习、借鉴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

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不见了,那传承弘扬该从何谈起。

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而且,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一来,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中,西方文化也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可学习这些推广的方法,在繁华商业区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结合时尚,又或者再电影、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种文化总是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总的来说,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就是要这样。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严谨辨别能力,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择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记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对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